登陆注册
5886500000010

第10章 “无我”说与对有我论的批判

与断见相反,同样违背缘起法的另一种邪见,是“常见”。常见,即执有真常不变的东西,就生命现象而言,主要指执有能自作主宰、不变不灭的生命主体自我(阿特曼),或轮回的承担者“补特伽罗”(putegala)——意译“数取趣”,即多次往来于五道中的轮回主体,或萨埵(有情、众生)、命者(生命主体)等,执实有此等东西,名为“我见”、“我执”,这种见解被佛教强调为出生烦恼、引起生死轮回恶性循环的渊薮,获得解脱、涅槃的根本障碍,可谓生死之根、万恶之本。佛教千经万论,无不力破我见、我执,作为佛教教义标帜和准衡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以无我为中心,被称为“印中之印”。无我,又名空,是贯彻佛家诸乘诸宗之学的核心要义。

佛教所破斥的我见、我执,大乘分为人我见、法我见两个层次,与轮回有关的主要是人我见,又译“补特伽罗我见”,即执有一不变的自我出入五道、实受轮回。这种我见的内容,《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五分为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皆不相应。对这四种执着,佛典中有多处批驳辩析。

第一种我见:“计我即是诸蕴”,或“蕴即是我”。意谓认为自我便是“五蕴”——色蕴(物质身体)和受蕴(感受、情绪)、想蕴(感知觉)、行蕴(意志)、识蕴(心识根本)四种心理、精神活动。这是常人与生俱来、无谁不有的见地,印度六师外道中的顺世外道即张扬此见。佛经尤小乘佛经中所批驳的我见,主要是指这一种。人无不确认有个体自我,执我、爱我、维护我,一切思想、活动,无不以自我为轴心而转圈子,讲起话来口口声声“我(或老子、老娘)如何如何”;做起事来始终以我为出发点:“我怎么办?此事对我有利还是有害?”脑子里思此念彼的念头,终归以“我”的肯定为基座。便是考虑前生后世、六道轮回,也总是想“我死后如何,转生为谁,我的前生宿世是谁?”古话因而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为我”为人之天性。然而,试问紧抱不放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以何为实体?首先内省到的,大概无非是:我是人,男或女性,姓甚名谁,长相如何,什么职业,什么头衔,有何才能,性格怎样……等等,心理学谓之“自我意识”。由此而扩展到我所有的东西:我的钱、房子、汽车、妻子儿女、名誉、地位等等,佛学名为“我所”。一般人日常所体认的自我,乃至社会上大家共认而据以分别你我他的自我,大略如是而已。西方著名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一书说:显得相对恒久的,还有记忆、心情和感情同一个特殊物体(身体)联结而成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被称为自我。洪谦等译,商务印书馆,1975,页10这里所说的记忆,佛家谓之“念”,属于想蕴与识蕴,心情、感情属佛家所说的受蕴,身体属佛家所说的色蕴,以这些东西的复合体为自我,正是佛家所云以蕴为我。对于这种个体人格、分别自他意义上的自我,佛学并不否认,而名为“俗我”(世俗意义上的我)、“假我”(借世俗习惯而说的我或藉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我)。佛学破斥的我见,是认此俗我、假我为真常不变的主宰者实我——阿特曼的见解。佛典中破析这种我见为错谬、妄执的理由,大略有三:

1.五蕴皆非自主故,非为真我。《佛说五蕴皆空经》云: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哲学义蕴是“自在”,主要指自作主宰,自作主宰者当然与自己的意愿一致,但五蕴却并非如此。就拿这个血肉之躯(色蕴)来说吧,如果它是我,能自作主宰,便不应患我的主观意愿并不想生的疾病,便应该随我心意,我要它健康它就健康,我要我的面孔漂亮它就漂亮,我要我的身段苗条婀娜它就苗条婀娜,然而现实却非如此。受、想、行、识四蕴,也皆如是。受蕴(感受、情绪)常有我所不希望的苦、忧、愁、恼、焦急等负面情绪;想(感知、念想、思虑)常有我所讨厌的邪思杂念,如不愿想起的仇敌怨家的面影,偏偏爱时而浮现,练气功修禅定要想象的境相,却偏偏被杂念扰乱,难以明显;行(意志、心识之迁流)若自主,便不应迁流不住;识(能识之心)若自主,便不应有与身体的矛盾。总之,检查五蕴,一一皆非能自作主宰者,从其中找不到一个能自作主宰的自我或灵魂。

2.五蕴皆悉无常故无我。

无常变易,生灭不息,是世间现见一切事物普遍共具的本性,五蕴无不如是。《杂阿含》卷一第12经载佛言: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血肉之躯,生灭无常。无常,又可分一期无常(阶段性的无常)和刹那无常二义。就一期无常而言,此肉身莫不有一死,死后腐烂变坏,不复存在。而且从生到死,一直处于变化中,按大的变化,被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每一阶段的形貌差别,显而易见。一个人幼年和中年、青年和老年形貌的差异,往往并不比两个形貌相肖者之间的差异小。梁启超曾讲过:凭什么相信今天坐在讲台上讲学的这个梁启超,便是几十年前坐在他妈妈怀里吃奶的那个梁启超?龙树在名著《中论》中论述:若身体是不变的自我,则婴儿不应匍匐、长大乃至衰老。而且,身体是由头目脑髓、筋肉骨血等各部分组合而成,各个部分由地(骨肉等)、水(血液、体液等)、火(热量)、风(气、运动、动作)“四大”元素集合而成,“四大”由“极微”(最小的物质元素)集合而成,从头目脑髓、地水火风到极微,若深入观析,无不处于念念生灭中,找不到一个能于刹那之间不变动的东西,而如《楞枷经》卷二所说:“速灭如电(闪电)”。这叫“刹那无常”。

至于受、想、行、识的无常,则更是显而易见。心中念头,此起彼灭,犹如猿猴从这根树枝跳向那根树枝,没有一刻停住之时。若说乐的感受是我,则心中应常乐而无苦无忧;若说苦的感受是我,则应常苦而无乐;若说某个想法念头是我,则不应再有其他想法念头;若说记忆是我,则人不记得4岁以前和熟睡时,即便成年、清醒时所历之事,也非一一记忆无遗,记忆既非持续不断、无所遗失,则亦属无常,如《大般涅槃经》卷十三所言:专念之性实非我也,若以专念谓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人活着时,五蕴虽然皆悉无常,念念生灭,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从前念原封不动搬到后念,但形貌、性格等毕竟变化较慢,尤其是有记忆的连锁作自我意识的基础。如现代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人死而灵魂长存吗》所说:昨天存在着一个其感情我还回忆起来的人,那个人我把他当作是昨天的我。身死命终,转生五道,不记前世,则更见无常、非我了。今生的张三,转为来生的李四,此世的须眉丈夫,转为彼世的窈窕淑女,堂堂人类,转为牛马猪羊,其中究竟有哪个东西是其故我?有谁是从这间房子走到那间房子的主人公?无始以来的轮回路上,生死死生,出入五道,不可胜数,究竟其中哪一回、哪一个算我?从无常的五蕴中,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真常自我的。

3.依因缘和合而生故无我。我的梵语,定义是“自在”,自在,即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因果,只有这样的东西才可能自作主宰、常住不变。然观析我人的生命,实际依因缘而生,乃五蕴合集的生灭相续过程,如《杂阿含》卷二第41经佛言:恰如支节集合而名为车,如是依蕴而有众生之名。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合称为“名”,意为心理活动,“名”与色合称“名色”,《杂阿含经》卷一第12经佛说名色与识(心识的根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比喻为三捆芦苇互相支撑而得竖立。大乘论典中则多说身与心或色与心,为一缘起法,互不相离。生命既是因缘和合,且各因缘亦互相依存,则非真常自我。若说是我,那究竟色(身)是我,抑或受、想、行、识是我?若色身是我,则应离心识而能自存,然则若离心识,色身即死。何况色身由头手躯体等组成,其中究竟头是我,抑手是我、足是我、躯干是我?若头是我,则砍下头颅,头应能活能思;若手是我,则砍下手来,手应还会动作。既然每一部分都不是我,合起来又岂能是我?至于受、想、行、识,皆依境缘而生,依身和“根”(感知器)而有,若便是我,则应离根、境而能知,心离身而独存。五蕴和合的本身,便已排除了有自在常一的“我”存在于其中的任何余地。《大般涅槃经》卷十三总结说: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像这样辨析五蕴无我的论述,在佛典中比比皆是。如大乘《圆觉经》中一段分析五蕴非我的话: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说身、心皆因缘和合,其中没有一个能永恒不变、自作主宰,因而可称为“我”的实体。《大般涅槃经》卷十三还破析了以忆想、伴非伴、名字、能进止俯仰视瞬者、生已求乳、相貌、见他食果口中生涎等而知有我的我见。如批驳以生来即知求乳为有我之见说:若有我,婴儿不应执持对自己有害的粪秽、火、蛇、毒药。批驳以能进止俯仰视瞬者为我之见说:若人熟睡时,不能进止俯仰视瞬,不觉苦乐,那就是没有我了。若以进止俯仰视瞬知有我者,机关木人(机器人)亦应有自我。

佛经中还有一个说明身非是我、常被引证的故事:说有一人因事远行,夜宿古庙,见一鬼扛一死尸来,后跟一鬼,与其相争尸应属谁,争执不下,请此人证明,此人说应属先扛尸而来的鬼,后来的鬼大怒,将他左臂一把拽下,先来的鬼马上从尸身上拽下左臂,给他补上,如此乃至头足身躯,全身皆换,二鬼乃共食剩下的尸体而去。此人寻思:我今究竟是谁?有身无身?此身到底是我非我?不能得解,心转迷闷,乃往问众僧,众僧答言:你从本以来,便从来没有过自己固有的身子,不过是错误地执着有身是我而已。此人醒悟,出家修道,断我见等烦恼,成阿罗汉。见《阿育王经》等今医学手术已可以换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及其他器官,乃至可以成功“换脸”,有些换上别人心脏等器官的,会改变成所换器官者的脾性,如果一个人从内脏到脸面乃至脾性都换成了别人的,那么凭什么说他(她)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呢?如果他是名逃犯,那么法律凭什么逮捕、处罚他呢?这已是法学界的一道难题。

第二种我见,虽不认五蕴为真常自我,却“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认为五蕴虽非真我,却另有一内自我恒住身内。这是常人往往具有的模糊感觉,婆罗门教《奥义书》所说住在身中心内有如明点的我,耆那教所说在身中随身大小舒卷不定的我,希腊哲学家所说住于脑部的理性灵魂,中国道教所说住于脑或心部的“三魂”等,皆属于此类。《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印度外道称住于身中的自我为“神”(神我),或言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身;或言如麦如豆,或言寸半,或言一寸,初受生时最先受,譬如塑像之骨架,及其成身,如像塑成;或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时,神亦离身。

婆罗门教数论派立“神”(神我)为生命主宰,谓神“常觉相,处中常住,不坏不败,摄受诸法”。提婆《百论·破神品》认为这种“神”常住身中,不会被破坏消灭,具有觉知的功能。

对于这种我见,《大智度论》、《百论》和《瑜伽师地论》等都有辩驳。《瑜伽师地论》卷六五说:若有异蕴之我住在蕴中,请问此物是常还是无常?若无常者,则所计我,刹那异起异灭,此处异死,余处异生,异作异受,斯过有至。又诸异蕴别有一我,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有生有灭,都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若“神”是无常,刹那生灭,死此生彼,改头换面,岂能称为真常自我?何况这种神我,无论从身内、身外、内外中间都找不到它的踪影,不过是虚构而已。若此神我是常,如数论派说,无有变异,能为主宰,则这种绝对之物,按理应遍满一切,恒常觉知,无有遗忘,并于任何条件下都无苦无乐、无生无灭,这样便不应有现实的老病死、轮回诸道及遗忘、熟眠、昏昧等事。若如数论派说“觉相是神”——以能觉知的功能为神我,实则人的觉知功能,乃遇缘而生,须根、境、识三缘合集,由眼见色,由耳闻声,从鼻知香,从舌知味,从身生触觉,这些觉知实际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乃念念生灭不住的因缘和合法,岂能称得起自存不依他、真常不变的我?除了生灭变迁、念念不住的心理活动,从身中实在找不到一种自为主宰、常恒不变的神我或灵魂。西哲罗素也见及于此,其《人死而灵魂存在吗》一文中有言曰:在思想、感觉和行动之外,并不存在着产生或感受所发生事物的心灵或灵魂这样一种纯实体。第三种我见:“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意谓我是身心之外的某种真常之物,此名“离蕴我”。如《大智度论》卷十二说,有坐禅入地、水、火、风、空等“十遍一切处”定,于定中不见有身体存在,只见无边无际的大地或虚空等,遂认为这所见大地或虚空等为真我。如道教内丹修炼达最高“炼神还虚”,便认为这无边的虚无为真我。《瑜伽师地论》卷六批驳这种我见说: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与我身不相应属,此不应理。不属于五蕴的外在之物,应不受世俗欲望的污染而恒常解脱,而且这种东西既在身外,与自身没有关联,岂堪作自身的主宰和轮回主体?若说不出所立离蕴我的性质相状,则这种我更属虚构。就像有人自言:“我了知石女所生儿的头顶、系缚空中幻相的丝鬘”,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何况说有个离蕴异蕴的我,则已与自己身心为二,落入二元对立,属因缘所生法,称不起常一自宰的真我。

第四种我见:“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部派佛教中的犊子部所立的轮回主体“非即蕴非离蕴我”,即属此类我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五批驳这种我见说:若计有我,一切蕴法不相应故,无有蕴者,此所计我,若无有蕴,便无有色,非身相应,亦非苦乐等受相应,亦非众多种种差别相应,亦非善、不善、无记思等相应,亦非受用色等境界分别意相应。如是此我应无所依、无受、无想、无思虑等,亦无分别。是则此我不由功用,究竟解脱,无有染污。这种非即蕴非离蕴的神秘自我,既然非色非心,无所依从,便应不受苦乐,不作善恶,不起烦恼,若众生有这种自我,便应自然解脱,不受生死,岂会轮回诸道,死此生彼。然现实却是受苦乐、作善恶、生死轮回的众生。

关于无我义,佛教小乘主要着眼于生命现象,说众生只是五蕴合集,并无自我之实体,有的只是执无为有、执假为真的妄执,后来大乘把这种无我义叫“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小乘说一切有部更主张唯蕴无我,五蕴中虽然没有众生所执着的自我,而“法体恒有”——集成生命现象的“法体”——五蕴及四大、十八界等元素却是实有,被大乘认为未能将“诸法无我”法印贯彻到底。大乘坚持从诸法无我的路子走到底,把无我义广泛延伸到“诸法”——宇宙一切现象,说“五蕴皆空”(《心经》),一切物质、心理、精神现象,皆依因缘生、无自性故空,乃至空、无我的观念亦空,就连佛、涅槃这些“无为法”亦是空,《般若经》凡说十八种空义。总之,一切现象皆空、无我,这叫“法无我”。

从无我的真谛看,轮回及生老病死的本性是空,既然无我,何来生死?如《中阴经》卷上偈云:以本法界观,生老病死苦,我无彼亦空,何者有生死!《中论·观本际品》论证说:生死无始亦无终,非先有生后有老死,亦非先有老死后有生,亦非生与老死同时,生死的本际(起点)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亦复如是,皆无本际。如此如实观生死本空,是超越生死的诀要,当观到与无我、空的法性相应(契合一致)时,完全如实知见时,涅槃常乐便会现前,这可谓释迦牟尼佛法的心要。

同类推荐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从神话研究的角度,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解析《老子》这一中华经典的人类学内涵。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热门推荐
  • 全球高武之我从不打架

    全球高武之我从不打架

    苏浩穿越到了全球高武世界,就在他准备抱好方平大腿大杀四方的时候“叮—和平生活系统加载完成,祝宿主和平每一天,享受幸福生活。”从此,苏浩从不打架只杀人!
  • 寻异录

    寻异录

    二十年前的诡异事件,竟然再次出现,将凌泽与科仔牵连进去。为了寻找二十年前失踪的考古队,他们踏上了旅程,只是没想到这趟旅程竟是如此的坎坷诡异。神秘莫测的巨大水怪、离奇的群体自杀、未知的遗迹机关、河神遗留的宝物、具有异能的魔石、行为诡异的各种生物……遗留的地图、传说中的河神遗迹、古蜀的蓉城、鳖灵治水、古墓里记载的奇异事件、从未见过的羌族支语……一条条线索的联系,一段段隐秘的历史,一个个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故国种族的豪情荣辱,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悲欢离合,人性道德的是与非……这一切又有谁说得清道得明?
  • 妖猴归来

    妖猴归来

    一身金甲仰天笑,天生就是一身傲,只要是我想得到,天和地我都敢要。这天宫我一人闹,这天下我一人笑,身后万里佛光照,谁人敢说是魔道。天若高我与天齐,哪怕天下为我敌,舍去此生这身皮,一手遮天众星移。骂天骂地骂轮回,天上仙,都是谁,我若死这天下陪,全都葬在我周围。如来,我还没服,你说天下魔尽除,但是如今的世俗,谁不把这天下图。今生好似烟花落,这一生,何为错,此生若是再来过,还要蔑视这诸天神佛。。。。。。三界自当任我傲,你们,可曾等我归来否。。。。。。
  • 永恒无涯

    永恒无涯

    问傲无涯,一定会一飞冲天,称霸大陆,问鼎神界!
  • 宠婚为爱:甜妻你好

    宠婚为爱:甜妻你好

    夏青青以为自己这辈子大概可以平平淡淡的度过了,但是却意外多出了一老公。端木南以为自己妥协就是多了一个不麻烦的老婆,时间久了,却发现那是人生最鲜艳的色彩。夏青青:修炼,孝顺母亲,过悠闲的小日子!端木南:爱老婆,宠老婆,最后生个娃!《重来之暖婚》百万字了,欢迎阅读!
  •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本书为读者精心搜集了最经典的禅宗小故事,每一则佛禅意蕴的故事都充盈着佛教智慧,蕴含着人生真谛。书中从禅宗故事和生活感悟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发人深思,有助于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升华。
  • 我老婆实在太漂亮了

    我老婆实在太漂亮了

    叮:科学家从历史遗迹中发现平行宇宙的理论。任务:找人做实验,前往万年后的宇宙汴梁非常幸运的接到了这个任务,也非常幸运的来到万年之后,更是非常幸运的发现,他穿越后的老婆,实在是太漂亮了。。。。春天,你我鲜衣怒马,捉捉鱼虾;夏天,你我仗剑天涯,刺刺青蛙;秋天,你我花前月下,啃啃西瓜;冬天,你我循着雪花,带带娃娃。。。亲爱的读者们,未来已来。
  • 快穿之前任我回来了

    快穿之前任我回来了

    “‘叮’系统绑定宿主张徽徽,系统正在启动......”这是一个热爱快穿少女的快穿史。成为每个不同剧本里男主的前任,挽回男主的心刻不容缓,干巴爹,加油吧。
  • 铁血指挥官

    铁血指挥官

    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倭国联合西方列强大肆侵略扩张,在英雄的号召下,古老的天国奋起抵抗。带着富国强兵、积极防御的伟大理想,英雄进行军事变革,发现牛人,朝着统一祖国的远大目标不断前进。积极响应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网络文学创作通知,从筹备到创作已经六个月了,怀着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去创作,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伟大的天国之梦,相信读者一定能感受到。
  • 疯狂的生活

    疯狂的生活

    作为一个男孩,就应该有特殊的生活,介绍了主人公在学校的疯狂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