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795400000001

第1章 仙山琼阁——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是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

这里早在辽、金、元时期就已经开辟,明、清时辟为帝王御苑,是我国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我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的皇家园林。

北海公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为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绚丽多姿,犹如仙境,素有“仙山琼阁”的美誉。

辽金元时期的初建

传说,浩瀚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叫做蓬莱、瀛洲和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统一我国之后,曾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是一无所获。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似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

而发源于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纳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经北京和天津之后进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迁之后,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岛名为“瑶屿”。地势像极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为历代皇室看中的风水宝地。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后,就在城东北郊的“白莲潭”建立了“瑶屿行宫”,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

据《辽史》记载:

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观,盖不胜书。

《洪武北平图经》中记载“琼华岛辽时为瑶屿”,都可以证明“瑶屿行宫”的存在。

金国灭辽国后,改燕京为“中都”。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扩建了“瑶屿行宫”,增建了“瑶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间,金世宗完颜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园建造了琼华岛,并从“艮岳”御苑运来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东北郊以瑶屿为中心,修建了大宁离宫。

又将挖湖的泥土用以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从这个时候开始,以瑶屿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就逐渐形成了皇家宫苑的格局。

当时,把挖“金海”的土扩充成岛屿和环海的小山,岛称“琼华岛”,水称“西华潭”,并重修了“广寒殿”等建筑。

1260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国的第五任“大汗”。由于向南夺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亲信霸突鲁和刘秉忠的建议,决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于1215年被蒙古军队彻底摧毁,忽必烈采纳太保刘秉忠的规划,选择以金中都东北郊外的大宁宫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经常住在大宁宫。

在建设元大都期间,曾在永安寺遗址中残存的“释迦舍利之塔”塔基下,发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铁塔,铁塔中有一铜瓶,瓶中存有释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为奇特的是,瓶底还有一枚铜钱,钱上铸有“至元通宝”4个字。忽必烈闻知后大为高兴,因为他的年号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铜钱居然已有“至元”的年号,这岂非天意昭示,他这个“至元皇帝”确系真命天子吗?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国策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佛教圣物佛舍利的出现,更有利于推行“以佛治心”的国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帝师”,接受过八思巴举行的“金刚灌顶”仪式,他希望借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当然也是在借崇佛来强化西藏对朝廷的归顺。

为了供奉佛教圣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中明确指出:

恒虑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为基,莫如起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

因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所以他选择了帝师八思巴推荐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来负责永安寺白塔的设计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译音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成的小颗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样式来源于古印度。

阿尼哥设计建造的藏式佛塔白塔,塔身的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所以又叫“覆钵式塔”。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叫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十三天”。

“十三天”是塔的等级标志,说明这是供奉佛舍利的佛塔,而不是一般的塔。白塔顶部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上有铜制的“日”、“月”、“火焰”,宝顶下是铜铸的华盖,其边缘悬挂14个铜钟,华盖表示对佛的尊崇。

华盖直径9.7米,华盖周边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花纹的华幔,每片华幔下悬挂一个铜质的风铃。

华盖之上是一座高约5米,重约4吨的铜质空心镏金的宝顶,形状像个小塔,是全塔的最高点。整座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塔身上还刻有许多佛像。

当藏式佛塔的样式固定后,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圆,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华盖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藏式佛塔也称“喇嘛塔”,通体银白,表示清洁、纯净和心诚。

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塔建成后,还要在塔身、塔基内装入大量佛教法物、珍宝,工程才算圆满,塔才产生“灵性”。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城的东北郊选择新址,营建大都。从1264年至1271年,忽必烈曾三次扩建琼华岛,并重建了广寒殿。

重建之后的广寒殿东西宽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广7间,是帝王朝会的场所。殿中放置“渎山大玉海”,并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

渎山大玉海是当时元代的一种玉器,又名玉瓮和玉钵。器体呈椭圆形,高0.7米,口径在1.3米和1.8米之间,约重3500千克。

渎山大玉海的玉料为青灰夹生黑斑色,产自南阳。玉海外壁雕饰着隐起的汹涌波涛和游弋沉浮的龙、马、猿、鹿、犀、螺等不同动物和海兽,1265年完工之后,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安置在元大都琼华岛的广寒殿中。

后来,渎山大玉海一度被移置在紫禁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到了1745年,乾隆帝命人将渎山大玉海迁于后来建造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并建亭保护。

同时,忽必烈还建造了一座玉制的假山,殿顶悬挂着玉制的响铁,殿内另有两个小石笋各有龙头,喷吐着从山后用水车提上来的湖水。由此可见,元朝时期的广寒殿宏伟浩大,构思巧妙,奢华无比。

1271年,琼华岛改称“万寿山”,瑶屿改称“北海”。后来,又以万寿山为中心,在湖的东西两岸营建宫殿,将北海建成一个颇有气派的皇家御园。

团城的建造和铁影壁传说

皇家御园建成后,忽必烈又选定了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成了东、西两宫的联系中心。

相传在选择大内地址的时候,忽必烈先来到团城上环视周围的景色,然后捻弓向东射了一箭,箭落之地就成了建造大内宫殿的地址。

为了使团城小岛更有气派,在旧殿基础上又兴建了一座重檐圆顶、11楹、高11.7米、围27米的仪天殿,岛的四周也围起了石墙,将圆坻改名为“圆城”。

仪天殿的大殿呈方形,为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推出单檐卷棚式屋顶抱厦一间,建筑结构别致精巧,是宫殿中少见的形式。

白玉佛供奉在仪天殿后厦的佛龛内,用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高1.5米,顶冠和袈裟饰金箔,并嵌有红绿晶石。佛像肌肤洁白,色泽清润,神态颐静慈祥。

影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单元,它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雕刻精美的影壁具有建筑学和人文学的重要意义,有很高的建筑与审美价值。

无论在皇宫、王府,还是官绅宅邸,影壁多以简约质朴为主调。相传铁影壁的建立是为了震慑风沙,从而被赋予了镇城之宝的美誉,建于元代,由一块中性火山岩雕成,呈深赭色,高1.89米、宽3.5米,因其色泽如铁而得名。

铁影壁雕刻十分精美,一面是麒麟栖居在山林中的图案;一面是狮子滚绣球的图案。在壁座的四周还刻有奔马图案和花边,雕刻粗犷、古朴、雄健。

铁影壁最初立于元代建德门前的一座古庙前面,明朝初年,才被移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的门前。当从铁影壁胡同德胜庵被迁至北海时,由于行事匆忙,铁影壁的底座并没有一起跟随搬迁。事隔39年后,人们才又重新找回铁影壁原来的底座,使它与铁影壁合为一处。

但就是这么一挪一放,就有了一段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古老的北京有两条龙,是夫妻两个,在北京建城以后,就变做了一个老头儿,一个老婆儿,过起安闲的日子来了。

北京建了城墙后,总是会无故刮起西北风,一刮就是三四天不停,而且刮一回风,就给北京城添了几寸黄土,两个人看见这样都犯了愁,琢磨着要这样刮下去,北京城还不叫土给埋了?

可这风并没有因为两人的发愁而停止,而且越刮越厉害,还经常有人和动物被刮上天。那龙变的老头儿、老婆儿再也坐不住了,就顺着风来的方向走下去一寻究竟,走了一处又一处,瞧见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人,穿的平常衣裳,说的平常话,做的也是平常事,没有什么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

于是夫妻俩继续向西北走,不知不觉,走到了西北城角,夫妻俩顺着城角往东一拐,就瞧见了一宗怪事。他们瞧见城墙根底下,坐着两个人,一个是50多岁的老婆婆,一个是16岁的小娃子,两个人都穿着土黄色衣裳,头上、脸上和衣裳上,都挂了一层尘土。

再瞧他们手里?一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条土黄色口袋,老婆婆正往口袋装沙土,小娃娃正往口袋里装棉花,嘴里还说着话。离着远,听不清,只听见这么一句:埋不上他这个北京城才怪呢!

龙变的老头儿瞧了老婆儿一眼,老婆儿点了点头,夫妻俩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那老婆婆是刮风的风婆,那小娃娃是布云的云童,他们就是刮风的罪魁祸首!

风婆和云童抬眼一瞧,看到龙变的老头儿和老婆儿慌了神,立刻站起来想逃走,龙变的老头儿赶紧一个箭步,挡在风婆前面,龙变的老婆儿也跟上来拦住了云童。

老头儿用手一指风婆,呵斥道:“你们要干什么?北京城里住着这么多人,你们为什么要土埋北京城?”

风婆嘿嘿冷笑了一声,说:“你不要多管闲事,许他们建筑北京城,挡住我们的风路,就许我们埋他的北京城!”

两言不合,4个神仙就互相斗起法来,那风婆和云童哪里是龙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被打败了,只得落荒而逃。

有人就说,风婆和云童怕龙公和龙婆,咱们铸一个铁影壁,两面都各自铸一条龙,风婆和云童就不敢来了,于是就有了铁影壁。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北面的城墙拆了,城墙往南挪了,铁影壁就丢在了城外,恰巧北京城里又多了风、多了沙土,就有人说这准是铁影壁离城远了,龙公和龙婆管不了风婆和云童了,得把铁影壁搬到城里来。

大伙儿一听这真是个好主意,就把铁影壁搬到德胜门里果子市,影壁是挪了,可风沙还是不见少,毕竟是个传说,那时的北京有两句话可以形容,那就是无风三尺土、晴天是香炉子,您说那土能少得了。

依蓬莱仙境规划的蓝图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这一年,大将徐达进占大都,大都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取得帝位,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平,改名为“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又加以扩充和修葺,但都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

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在古汉语中,园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为团城。

到了明代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对“万岁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在团城修复了仪天殿,在团城南面的小岛上建起了犀山抬圆殿,并在团城的东部拆桥填土,将其与陆地相连。

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的玉宇琼楼,“一池三山”的格局便成了构筑北海缥缈奇幻的蓝图: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就是“瀛洲”,所以仪天殿也叫“瀛洲圆殿”。

当时团城四面环水,东、西、北三面各有桥,东为木桥,西为木吊桥,桥中间有两只大船,每当皇帝过桥上了团城,留守官便移舟断桥,以禁来往。

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命人在北海北岸,也就是后来的五龙亭处建“太素殿”,由于太素殿用锡做材料,所以又称其为“锡殿”,也叫“避暑凉殿”。

据统计,修建此殿共役使工匠3000余人,用白银20万两。在东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团城西面的八孔中断的石桥改为九孔石桥,称为“金鳌玉虫东桥”,并在新开挖的南海瀛台上建了“昭和殿”等建筑。

1579年,万寿山上历经了四朝共计600余年风雨战乱的广寒殿忽然坍毁,人间天宫主景建筑从此化为乌有,成为千古遗憾。

“遮荫侯”为二针一束的油松,传为金代所植,树高20余米,枝叶苍翠繁茂,苍劲挺拔,顶圆如盖。

相传,有一年盛夏,后世的清乾隆皇帝来游团城,宫人摆案于树下,清风徐来,顿觉暑汗全消,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当即封此树为“遮阴候”。

在团城承光殿东侧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相传也是金代所植,尤其是殿前的一棵,它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

在北海前门的大街上,远远就可以看到它银白色的雄姿。这两棵白皮松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写有《古栝行》,诗云:

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

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

1602年,在北海北岸西部的明代泰素殿的旧址建造了五龙亭,后代曾多次进行修葺。

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五亭都是方形,前后错落排开。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其为“龙亭”。

据介绍,五龙亭中最大的龙泽亭位于五亭中央,双檐攒尖顶,上圆下方,高大的双檐攒尖形成巨大的空间,安放皇权特征的藻井,顶端一条巨龙盘卧,俯首下视,别有威严之感。

圆形藻井四周八条飞龙组成龙环,群龙全身为金色,在外围是由两圈蓝绿色彩绘团龙图案的数十个小藻井,与中间黄龙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金碧辉煌的气派。

再外是数块垂直栏板,由金色的奔龙缭绕,组成适合纹样。又和中间的黄龙产生色彩的响应,体现了此藻井极高的建筑级别。

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一方华带匾。

在亭子垂脊上装饰吻兽和瑞兽,不但构成建筑各部分美的装饰,而且也是一种权贵的象征。特别是用黄琉璃的瑞兽更增强了皇权的神秘感。

明清时期规定,在垂脊上瑞兽排在骑风仙人之后,其顺序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等,级别最高的建筑也不超过这九种。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清人诗曰:“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

1651年,为了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造了一所藏式的白塔,并在塔前建“白塔寺”。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称为“白塔山”了。

白塔矗立在琼岛顶峰,殿阁耸拥,绿荫环簇,巍峨壮美,成为后来人们心目中整个北海的象征。北海白塔,不仅庄严肃穆,而且北海白塔还具有天人合一的强大亲和力。

从山脚仰望白塔,怀着一种朝觐礼佛的虔诚,拽拉着层层殿宇直至山顶,白塔就在这层层叠叠、逐级上攀的建筑群的不断升华中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

而这顶点正处于南北、东西两条轴线的正交点,成为琼华岛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围绕琼华岛四面展开的北海的中心,那种颐指气使、主宰全园的霸气尽在悄无声息的高屋建瓴中,“君权神授”和至高无上的震慑力自然也就威仪而生了。

站在塔下仰望白塔,白塔塔尖直指蓝天,白云缭绕,长天似洗,那种庄严肃穆,让人感到置身于佛门的安宁极乐的净土世界。

环顾四下,南向是楼阁峥嵘的紫禁城,花团锦簇的中南海,北面则是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掩映无限生机;游船歌声,随水漂来,欢声笑语,不绝入耳。放眼纵驰西山黛色,隐约可见,十里京城的繁华,尽收眼底。

登临白塔使人胸襟开阔,而抚今思古,更能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震撼。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内塑红底黄字的藏文图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

后来,白塔被地震所毁,次年修复重建,在修复时,人们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两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枚“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该塔矗立于琼岛顶峰,绿荫拥簇,巍峨壮美,引人瞩目。

北海白塔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

白塔是一座覆钵式塔,外形与北京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颇为相似,但北海的白塔在外形上看起来更为秀丽。

北海白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须弥座,座上置覆钵式塔身。覆钵的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十相自在”图案。塔座边长17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

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长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刹。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但可见到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腐朽。

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的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这些图案都有其各自美好的寓意。

白塔内部有根立木,为白塔主心木,为柏木制,高约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塔身正面的眼光门,周围用钳子土烧制的西番莲花饰,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为七个字组成,译音是“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这组字图是清代藏传佛教的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写成的,据说这种文字图案从明代开始由西藏传入内地,是藏传佛教的瑰宝。

刹座是一个小型须弥座,其上置由13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两层铜制华盖,下层周边悬14个铜铃。塔的顶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宝珠组成的刹顶。

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的白塔,设置于琼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园的气势,以体现“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这是帝王宫苑的又一大特色。

紧接着,又依山就势建造了白塔寺,白塔寺共分三进三上殿宇,前殿名为“法轮殿”,为寺内的第一座殿堂,“法轮”意为佛法辗转流传不息,犹如车轮滚滚。

法轮殿有五间房子那么宽,单檐庑殿顶,殿脊正中置琉璃宝塔,塔两边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龙戏珠浮屠,造型独特,为一般寺庙所罕见。殿前左右设有钟、鼓亭,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

法轮殿北侧,有两块奇特石头,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字“昆仑”及三首诗。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据说就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

太湖石“昆仑”,正面“昆仑”两字为乾隆手书,背面还刻有他写的一首诗文。此石为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设。昆仑石后面的众多岩洞,为叠筑假山时所砌,以象征神仙们居住福地洞天。

两石的北面均有三个砖券门,券脸以艮岳石镶嵌,山洞成窟状,名“楞伽窟”,石洞玲剔透,堪为叠石之中的完美上品。

中殿“正觉殿”为白塔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内供弥勒佛,此佛雍容丰腴,笑容可掬。相传他是10世纪初的一名游方僧,名契此,号长汀子,在世时常背袋行乞,所得钱物悉数捐赠寺院,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布袋僧”。

上殿“普安殿”,是白塔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众生之意,大殿为五楹单檐庑殿顶,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像两侧为其得意弟子班禅,达赖坐像。原为喇嘛诵经之所,帝后在园内游乐时常来此烧香拜佛。

后来,白塔寺在1743年被改为永安寺。

在北海白塔山西坡上有悦心殿,悦心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房,前后出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与庆霄楼相连。原为皇帝临时办理政务和召见大臣之处。两侧门柱上有后来乾隆皇帝的题联:

是处畅观颇悦目;

此间閟景足澄心。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乾隆皇帝对这里的喜爱。

在悦心殿前用汉白玉围绕的月台中,两旁的石雕须弥座上,安置着两块奇石。

月台东边的奇石高约110厘米,石体已残破,下部明显用新石修补过,且修缮手法比较粗糙。从其上部残存的原石看,该石体态多变,婉转玲珑,石头表面润泽,应该是灵璧石中的佳作。

西边的奇石高约120厘米,石体完整,飘逸温婉,其势如云飞云涌,奔放舒畅,石上皱折遍布,石体白中透灰,以木槌击其不同的部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据说这就是传说中的“七音石”。

1741年,清高宗下令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连续施工长达30年之久。

此次维修扩建,建起了许多亭、台、殿、阁。乾隆皇帝自谓“园林之乐,不能忘怀”,于是把江南园林的精华、文人写意和山水园林等引进了这座皇家宫苑,先后建成了北海的静心斋、画舫斋、濠濮间等“园中之园”。

1742年,在明代“雷霆洪应殿”的旧址上建造了“先蚕坛”,成为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总占地面积为17000平方米。

院内建筑有“观桑台”、“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神橱”、“蚕署”、“井亭”、“牲亭”、“蚕所”、“游廊”、“桑园”和“浴蚕池”等。

东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东边的一支水系。

先蚕坛的整体建筑宏伟,构造精美,翠瓦红墙,色彩极其艳丽,是比较完整的一处皇家祭祀专用场所。

先蚕坛为方形,南向,一层。东、西、北面均植护坛桑林,南面偏西处有正门三间。先蚕坛的东南为观桑台,观桑台北为亲蚕门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门左右连接朱红围墙,围墙北折构成一院落。

院内前殿为茧馆,为五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三出阶,各5级。东西配殿各三间,绿琉璃瓦硬山顶。后殿为织室,五开间,绿琉璃瓦悬山顶,五花山墙,前后出廊,明间出阶。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后殿间有回廊相连。

观桑台东南有先蚕神殿三间,坐东朝西,硬山顶,前出廊,三出阶。殿南北分别为井亭、宰牲亭各一座,方形绿琉璃瓦攒尖顶。

殿西北有神库三间,南有神厨三间,均为绿琉璃瓦硬山顶。神殿以北有蚕署三间,蚕署以北有蚕室27间。先蚕坛坛门外东南有一独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晋室及命妇室各五间,均西向,灰瓦硬山顶。

建北海九龙壁和园中之园

1747年,在北海公园琼岛西北侧的湖畔建造了阅古楼。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阅古楼”三字为乾隆亲笔手书。

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作品,总计约10万字左右。

这些书法和刻法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这是一座集我国历代著名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铜仙承露盘位于琼岛的北山腰处,铜仙双手托盘,面北立于蟠龙石柱上。

据说,此铜盘可承接甘露,为帝后拌药,目的在于延年益寿。仙承露盘也叫做仙人承露盘,它的来历可谓是大有名堂,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就首先要从汉代说起。

传说,汉代人相信神仙可以降露人间,饮服神露,能使人长生不老。对于这种说法,有一个人坚信不疑,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为了神仙降露,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建章宫内建造神明台,高约67米,上面再铸造铜仙人双手捧铜盘,以此来求得仙露。

其实承露盘中承接的仙露,不过是早晚由于温差凝结在盘中的水蒸气。汉武帝就把这些凝结的水珠,当成了长生不老的仙露,将承接下来的露水交由术士锤炼。

后来人们在修建北海公园景观的时候,就把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景观设立在琼岛之上,让帝王们也能感受一下神仙的日子。

扇面亭位于琼岛北坡,坐南朝北。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得官上任前,朋友送他一把折扇,并说:“愿君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

这座别致的小亭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修建的,正面墙凹进恰似汉字“风”的“几”偏旁,整体观亭,又似一把折扇,建筑之精巧,令人啧啧称奇。

倚晴楼建在砖石台阶上,高台中间有劵洞门可通,上层周围有砖砌垛口,此楼与长廊西端的分凉阁遥遥相对。两楼之间是一组半圆形的双层临水游廊,延楼回廊外绕长达300米的汉白玉护栏,漫步廊间,随着脚步的移动,北海、琼华岛的不同画面层出不穷地映入眼帘,风景非常宜人。

假山洞位于琼岛北侧山腰。这里怪石嶙峋,崖险沟深,山洞众多。假山洞虽由人工叠砌,却有着天然之美感。这些假山、石洞和琼楼玉宇,是按照蓬莱仙境中仙山洞府的传说模式建造起来的,路曲洞幽,如同迷宫一般让人心驰神往。

在北海白塔和寺院建成整整100年后,于1751年在白塔前建起了小巧别致的善因殿,那是乾隆皇帝为庆贺皇太后钮祜禄式60大寿的系列工程之一。

善因殿的面积虽小但色彩斑斓,精细华美,每面宽4.4米,背倚硕大雄浑的白塔,华丽精巧的善因殿建在由汉白玉栏杆所环绕的赭红色高台上。

由黄色琉璃砖覆盖的八根大柱撑起双层殿顶,上层檐圆亭式屋面和宝顶均为青、紫铜制作而成,表面鎏金,下层檐是绿琉璃瓦黄剪边的方顶。

其殿顶为上圆下方的双重檐,象征“天圆地方”。其东西北三面的殿墙无门无窗,殿门南开,有四扇做工十分精细的青铜隔扇门,与颐和园铜亭的门扇有异曲同工之效。蓝色琉璃的殿外墙上,镶嵌着455尊身着酱赭色袈裟的白伞盖绿度母坐像,华美而庄重。

殿内供奉铜质鎏金大威德金刚神像,金刚有9只头、36只眼,36只手,18只脚,俗称千手千眼佛。旧时传说塔下有一口海眼,只有佛身才能镇压,故又名“镇海佛”。

有人称大威德金刚是北海乃至北京城的“守护神”。大威德金刚是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

梵名“阎魔德迦”,藏语为“多吉久谢”,意为“怖畏金刚”,汉译大威德明王。也叫阎曼德迦、怖畏金刚、牛头明王。

殿前铺有72级青砖,台阶陡直而下,象征人世间各种业障的72地煞,被当成台阶让善男信女踩踏。它们虽被大威德以无比威猛之力所摧破,但离“九九归一,终成正果”的升华尚有距离。

因72是极阳之数九的八倍,尚不足九九八十一,仍需继续努力修行,“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常用简单的数目字帮助有缘人领悟复杂的道理,这72级台阶就是有鼓励人们努力前进的寓意。

殿后为重檐八角的七佛塔亭,亭内有八角石塔一座,上刻七世佛图和乾隆御书《七佛塔碑记》。亭后是一座高大华美的琉璃阁,周身布满佛像。

院内四周有71间回廊环绕,上覆绿琉璃瓦剪边,四角各有重檐四角方亭一座。整组建筑金碧辉煌,略显繁密,是典型的乾隆所喜好的风格。

此处在1755年,曾建有一座琉璃塔,也是清代皇家园林琉璃塔中最神秘的北海琉璃塔。可惜的是,琉璃塔刚建成三年后就被焚毁,此后建成琉璃阁。琉璃阁为发券无梁殿结构,外墙面嵌砌着五彩琉璃佛像,光彩夺目,尤为壮观。

在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最有特色的一座,就是北海公园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

北海九龙壁建于1756年,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25.5米,高5.6米,厚1.6米。

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其造型之生动,色彩之艳丽,工艺之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少见的珍贵作品。它是大西天经厂门前的影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九龙壁体魄巨大精美,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和明月图案,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座上的壁面,前后各有9条形态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蛟龙浮雕。

这些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壁东面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饰,西面为江崖海水、皓月当空流云图像。

壁顶为琉璃筒瓦大脊庞殿顶,大脊上饰黄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424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使其在整体上达到了色彩绚丽,古朴大方的境界,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精品。

北海九龙壁除了壁前壁后各有9条醒目的戏珠蟠龙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筑构件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

九龙壁顶呈“庑殿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前后各有9条龙,垂脊左右各有一条龙,正脊两侧有两只吞脊兽,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条龙,这样5条脊上就有30条龙。

往下每块瓦当下面镶嵌的琉璃砖上,也各有一条龙,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块,陇垂251块,龙砖82块,加上跃于云雾之中的18条蛟龙,就有633条龙了。

在正脊两侧“吞兽脊”下,东、西还各有一块“圆饼形”的瓦当,上面也各有一条龙。这样算来,北海九龙壁上总共有635条龙。

北海九龙壁可谓是“龙之壁”,这上面的龙不仅颜色各异、形态不同,而且数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站在此壁前,你几乎分不清哪里是龙,哪里是墙壁,真有“龙在墙中,墙在龙中”的恍惚感觉。

画舫斋位于北海东岸,建于1757年,这是掩映在山林中的一处独立院落。前殿为“春雨淋塘”,院落中有水池,又叫做“水殿”。院落北部为正殿“画舫斋”。东西各有一处精巧别致的院落,东为“古柯亭”,西为“小玲珑”。

古柯亭位于画舫斋东北隅,亭内有古槐一棵,相传为辽、金时代所植。此处环境幽雅清静,后来的光绪皇帝曾在这里读书。

整个画舫斋朱廊环绕,结构精巧,环境别致,形似停泊在北海湖边的一条大船,原引用欧阳修的《画舫斋记》而造其形,所以得名为画舫斋。乾隆曾坐冰床来此题词,“画舫斋”三字便是他的手迹。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因其前后临水,诗云“临池构屋如临镜”,故称镜清斋。镜清斋在北海北岸,临近天王殿。1757年建造,全园面积为4700平方米,园内水池横贯,假山连绵,三个区域,似分又合,浑然一体,是古典园林的精品,也是皇太子的书斋。

镜清斋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

静心斋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到点景之妙。

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

该处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

该园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后来的1885年,慈禧太后曾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的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达静心斋的大门。

静心斋的北部是规模宏阔、堆叠巧妙的山石景观,其假山上石头的形态各异,精巧美观。

整个山石景色,是仿中国山水画笔法叠石,这无异于用实物造就了一幅真实的水墨山水画。太湖石假山是北海公园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隆时期的进一步扩建

在北海静心斋的东侧有一组庙宇,原是大西天经厂,在清代称为“西天梵境”,又称为“大西天”。西天梵境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代乾隆于1759年下令重修,并向西扩展。

“西天梵境”的围墙是朱墙碧瓦,三座独立汉白玉券门,都是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大脊门楼。门楼的下面是红墙,以汉白玉须弥座为依托。门楼左右以宇墙相连,中间门楼外台明上,装有汉白玉围栏。

台阶正中丹陛是二龙戏珠浮雕,这块汉白玉丹陛,石质细腻,雕刻精美绝伦,是难得的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代表作之一。

进入“西天梵境”山门,前院正殿是高大的天王殿,这是第一个院落,这里种有松树和槐树。苍松翠槐的映衬之下,天王殿显得格外醒目。

天王殿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及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叫“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就是能护持国土的意思,是帝释天的主乐神。东方天王手持琵琶,守护护东方人民。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意思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他手中缠绕一龙及多宝,可保卫西方人民。

南方天王名叫“毗琉璃”,意思为增长,传说他能使人善根增长,可保护南方居民,手中持剑,手持宝剑。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思是多闻,有大福德,他护持人民财富,双手各持银鼠及雨伞,保护北方居民。

在天王殿两侧,还有两座建筑,东边的是钟楼,西边的是鼓楼。俗话说,晨钟暮鼓。楼的南侧各竖一根旗杆,楼北各有一座八角石幢耸立于石台之上,东幢刻《佛法药师如来本愿经》,西幢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其书法及刻法皆为艺术精品。

大慈如意宝殿是大西天的中院正殿,内供三尊铜佛,为重檐庑殿顶,并且不施彩绘加以修饰,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给人返璞归真之感。

气势雄伟的大慈真如宝殿,大殿为棕褐色,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贵重的金丝楠木所建,黑琉璃筒瓦黄剪边重檐四坡顶,面宽五间房左右,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的上乘精品。

走进大殿,会有一丝的凉意,是因为大殿的地面由花岗岩铺成的。大慈真如宝殿内供奉三世佛以及十八罗汉像。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

东边的是药师佛,他掌管东方静琉璃世界,他能保佑人们一生健康。西边的是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接引佛,他掌管西方极乐净土的。

在大殿两边的是十八罗汉,他们是佛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我国古代的高僧,就是唐玄奘法师,大约在1000多年前他只身从印度取回了真经。

整座大殿由20余根高达10米、直径半米的楠木巨柱支撑。大殿的梁、枋、檩、椽、斗拱、望板、门窗、天花板等主要构件也全部采用体量硕大的金丝楠木。用如此珍惜的木材修饰此殿,足见此殿的地位之高。

其中的门窗做工尤为华丽,楠木门窗装饰有繁复考究的菱形窗格,均采用短小棂条与微型榫卯的拼接工艺,接榫处设有镌刻着精巧花纹的鎏金铜叶,门窗的裙板上雕有浮云图案。其他构件采用素面,不施雕琢,体现了简约自然的明代造型风格。

大慈真如宝殿不仅涵盖了我国传统楠木制作、琉璃烧造、砖石雕刻和青铜铸造等工艺精华,体现了中华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尽魅力,而且蕴涵着博大精深、高贵典雅和成熟自信的独特韵味,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不朽杰作。

濠濮间也是北海公园的一处园中之园。“濠”与“濮”均为我国的古水名。

据《庄子·秋水》记载,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鱼儿出来了,鱼儿真快乐。”

惠施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鱼之乐?”

庄子反驳说:“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

1534年,在这里初建。1757年,乾隆在明代凝和殿的遗址上增建濠濮间,成为北海的有一处园中之园。

濠濮间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是帝后观鱼、垂钓之地,也是乾隆皇帝宴请文武大臣之地。

罨画轩建于1757年,“罨画”原指建筑或衣料上绚丽的彩画。罨画轩为静心斋园中最佳观景处。乾隆皇帝御制罨画轩诗中有“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句,意思是从这里可观赏到周围如画的美景。

半壁廊是连接静心斋主要建筑物的纽带,廊随山势起伏迂回,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无穷无尽之感。

在园林布局是布局上,凡是重要的庭院和建筑物之间,都要在正房、两厢或门的两侧设置廊,诸如“抄手游廊”、“爬山廊”和“观景廊”等,半壁廊则是诸多廊建筑形式中的一种。

抱素书房为静心斋内一座相对独立的小院,建于1758年,乾隆皇帝借道教“抱素守一”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为书房取名为抱素。

抱素书房主要有抱素书屋和韵琴斋两座建筑组成。从北海东北方向引来流水,形成泉水瀑布,水声如抚琴低吟,有似碧玉落盘,故有韵琴斋之名。

此处景物清素、环境幽静,是当年乾隆皇帝及皇太子读书的地方。

小西天始建于1768年,建成于1770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宪皇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我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

殿四面的窗扉和楠扇有细镂花纹,殿内高处悬挂有金匾,上书“极乐世界”,为乾隆御笔。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十分庄严。

,雄伟壮观。殿四面环水,有桥可通,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整体建筑气势磅礴。

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226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

1775年,乾隆皇帝命工匠用金丝楠木建快雪堂一座,两边各接游廊10间,廊内墙上嵌快雪堂墨刻48方,院内添堆宋代艮岳御园的名石,形成一个环境优雅的景区。

院内还有澄观堂和浴兰轩两座大殿。快雪堂东西两侧的游廊内嵌有晋代至元代20位书法家共80篇墨迹石刻48方,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与乾隆皇帝所做的《快雪堂记》最为著名。

除了快雪堂主殿和镶有石刻的东西回廊,最显眼的要算迎面矗立着的两块高大而奇特的太湖石,小的一块高约4米,大的一块高约5米,一块玲珑,一块剔透,充分具备了太湖石的“瘦、漏、透、皱”的特点,不愧为太湖石的石中之宝。

乾隆见此石后,非常惊喜,亲笔题写了“云起”两字镌刻在石的南面中部,并特作了一首《云起风歌》,在歌中他将此石比做翻腾涌起的浮云,后人称之为云起之石,是北京的十大奇石之一。

北海内各时的应季活动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皇家御苑北海公园内的琼岛春阴也开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琼岛春阴”是一年中最早呈现的胜景,而春天正是欣赏“琼岛春阴”的最佳时机。

琼华岛东的建筑并不多,但林木成荫,环境幽静,别有风韵。据史料记载“琼岛春阴”早在金代金章宗完颜璟在明冒年间就曾命名,宋元以来,蜚声海内,最为当时文人雅客所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早在明朝初期,“琼岛春阴”被称为“琼岛春云”。后来清朝乾隆皇帝春游琼华岛,看到岛上美丽的春景,不禁赋诗一首:

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

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

后来他又把“琼岛春云”改为“琼岛春阴”。乾隆书“琼岛春阴”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

石碑为四方形,碑身四周刻缠枝纹饰,背面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碑座四周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护栏。

北面山麓沿岸一排双层60间的临水游廊像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岛拦腰束起,回廊、山峰和白塔倒映水中,景点和水中倒影连成一片,让人不知哪里是真,哪里是假。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与秀美的景山、故宫交相辉映,黛色岚光,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另外,据神话传说,琼华是琼树之花,生长在蓬莱仙岛上,人吃了可长生不老,此传说表示该岛是仿瑶池仙境建筑的。

清初,曾在这里的山顶设置信炮台,由八旗军驻守,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一旦有危机出现,便可立即发出警报信号。

每到阳春三月“琼岛春阴”郁郁葱葱,白塔、叠石、景亭参差错落,遥相呼应,连翘、碧桃、丁香次第开放,五颜六色的山野花绽放欢颜,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此时的“琼岛春阴”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写照。春花烂漫的琼华岛春景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道独特的季节景观。

史书记载每年天子诸侯都要亲自耕作,后妃则要植桑养蚕,是为了表达对先农、先蚕神的崇敬之情。祭祀先蚕尤其成为皇后主持的国家祭祀大典。

到了温热的夏季,北海种植大面积的荷花,北海种植荷花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荷花品种繁多。在金风送爽秋季在北海可以赏菊,争相竞开菊花,让人目不暇接。

进入寒冷的冬季,就进入了冬季的祈福活动。祈福在历史上由来以久,遍及全国的风俗活动,主要形式为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以求幸福降临。在清代,皇室则将祈福盛典固定要在北海阐福寺举行。

据史料记载,自1752年的清朝乾隆皇帝开始,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一至十五,清皇室都要在北海阐福寺举行盛大的祈福盛典,以求苍天赐福,国泰民安。

阐福寺位于北海公园的北岸,原是明代太素殿北面的一座行宫,是皇室成员避暑的地方。乾隆初年做过先蚕坛的蚕馆,1745年,其生母孝圣太后下令改为喇嘛寺庙,赐名“阐福寺”。

寺内前院有天王殿,左右钟鼓楼。中院有大佛殿,殿前有两座石碑,东面碑刻高宗弘历草书颂阐福寺大佛诗,西面碑刻满汉文阐福寺碑文。

大佛殿的形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大佛殿,殿内供奉一尊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佛。阐福寺后院为真实般若殿。

据清皇室档案记,每年农历腊月初一至十五,清皇室在北海御苑举行祈福盛典时,乾隆帝弘历还要亲自御驾阐福寺主持“书福”盛典。其内容包括祈福、书福、送福和迎福4个步骤。

农历腊月初一的清晨,乾隆帝御驾至阐福寺大佛殿拈香拜佛,为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这叫“祈福”。然后至后殿,用“造福苍生”的大毛笔,在二尺见方的云龙大红朱笺纸上书写一个大大的“福”字,这叫“书福”。

并将这个“福”字保存在大殿内,叫做“留福”。寓意阐福寺内的大佛已经把福气降给普天下的百姓,称之为“第一大福”。

随后,乾隆帝出阐福寺至澄观堂,在室内书写第二个大“福”字,并将这个“福”字带回皇宫,镶裱在镜框内,悬挂在养心殿的墙上。

从这天起,乾隆帝每天到重华宫漱芳斋,在1尺4寸见方的大红朱笺纸上反复书写“福”字,一直写到腊月二十五止。

乾隆帝将这些“福”字赏给王公大臣,作为新年礼物,这叫“赐福”。

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清晨,乾隆帝御驾至阐福寺大佛殿拈香拜佛后,到后殿取出上年腊月初一写的那个“福”字,这叫“迎福”。

回到宫内,将迎来的“福”字悬挂于建福宫内,叫“受福”。然后再写一个“福”字悬挂于乾清宫内,至此典礼完毕。

从乾隆时期始,代代清帝都会照例举行祈福典礼,阐福寺也就成为清代皇帝祈求上天赐福的地方了。到清代末年,皇帝不再亲驾阐福寺举行祈福活动,而只派遣太监到此拈香祈福。

同类推荐
  • 年画

    年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老北京商业与老字号

    老北京商业与老字号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

    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

    本书从“研究现状”、“本质要义”、“理论溯源”、“战略创新”、“认知自觉”、“机遇与挑战”以及“历史与经验”、“精神内核”、“创新发展”等方面,对文化自信的概念、内涵、历史、作用、价值、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专业而系统的论述。着重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因子,并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提升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 伍迪·艾伦谈话录(节选)

    伍迪·艾伦谈话录(节选)

    EL:你对语言学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WA:自学成才的优劣之一,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弊端,就是你为了能受到完满的教育而博览群书。对于自学的人来说,很平常的知识之间都会有惊人的鸿沟。所以可能我是读过几本语义学和语言学方面的书,但那是很随性的。你和我谈话期间,如果提到了六门我学过的科目,你就会觉得我很博学。但要是突然提到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东西,我就可能由于自学却偏巧遗漏了,也许那还是个很简单的东西。
热门推荐
  • 微风轻煮酒

    微风轻煮酒

    微风携着凉意,静坐小楼窗近。耳畔伴了筝筝声,酒香不怨巷子深。……徐筝筝这一生最美的意外就是遇到了韩巷,这个明明内敛又偶尔笨拙的人,偏偏对她付了真心,倾尽了温柔。曾有人问韩巷:“没了锦绣荣华,值得吗?”韩巷眉眼带笑,说不尽的温柔:“好看的风景在眼前,喜欢的人在身边,足矣。”
  •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转识论(从无相论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际之娱乐直播间

    星际之娱乐直播间

    宅在家中的洛羽因一场事故穿越了,还带着一个直播系统,可是为什么这个直播系统的注册那么随便啊!————这是一本挂着娱乐卖其它内容的书。
  • 乱世强存

    乱世强存

    修真界与魔界大战拉起,谁正谁邪?只有胜者说了算
  • 智慧背囊: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故事

    智慧背囊: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故事

    本书以无数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及一语道破真谛的点评形式展开,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中成长,在书香中体会,进而肃立塑造更加高尚的灵魂,开创更加完美的人生。
  • 琉璃城堡:天使在夜里哭

    琉璃城堡:天使在夜里哭

    “你费尽心思讨好我到底想得到什么?”“钱呐!”她笑得眉眼弯弯。从没有一个人,如此直白得让他讨厌过。他本以为那一夜不过是一场露水情缘,却殊不知自己付了钱的同时,也付了心……这一场交易的游戏,谁先认真谁就输了,曾以为是主宰那一个,最后才明白,早在初见那一刻,他就已经全盘皆输,输得那样彻底……如果此生注定你是我的劫,我愿以我心,以我命,只为换来红尘有你共渡……以爱之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有魄鸣心

    有魄鸣心

    转学生回乡,是谈恋爱呢?谈恋爱呢?还是谈恋爱呢?……总不能是偿命吧?
  • 吸血鬼骑士之遗落在彼岸的记忆

    吸血鬼骑士之遗落在彼岸的记忆

    她曾是血族赫赫有名的公主殿下,因为不堪于伤痛甘愿长眠。若千年后的再次醒来,她遗忘了所有,包括自己~她也曾一度想要找回自己遗落的记忆~当记忆复苏时,伤痛再次降临,原来自己真的是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呢……即使是这样,她还有爱她的人,最终她又会选择谁呢?是温柔开朗的一条拓麻,还是单纯率直的蓝堂英,或是一直默默守护着她的绯樱祈呢?
  • 在光之国的那些日子

    在光之国的那些日子

    来自21世纪的中国少女冰可乐,意外穿越到平行世界的M78星云,无意中闯入光之国,来到了奥特世界。在这里,她认识了和蔼可亲的奥特之父,温柔慈爱的奥特之母,总是一副严肃脸的赛文奥特曼,以及宇宙第一道光———诺亚(奈克瑟斯·奥特曼)。跟她玩得比较好的朋友,有蠢萌艾克斯,暖男梦比优斯,LED大哥银河奥特曼,吃货泰罗、傲娇小赛罗,还有平成三杰:霸道总裁迪迦、搞笑达人戴拿、阳光少年盖亚。啊!还有憨厚执着的爱迪奥特曼和奥特公主尤莉安~当这些曾经只会出现在影视中的角色,一个个鲜活的站在你面前,成为你的朋友、和你一起玩闹。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并且熟知剧情的你,会是什么心情?冰可乐:(对着镜头比V)人活着嘛当然是开心最重要啦活在当下管那么多干嘛戴拿:(变成人间体嘴里叼着牌挥挥手)喂喂喂!回神了啦!还打不打?该你出了~冰可乐:(帅气的将要出的牌往桌上一摔)炸弹!赛罗:(满脸不屑的“切”了一声)不就4个A吗?(随即摔牌)瞧把你稀罕的~4个2!冰可乐:(一脸懵)我去!不是吧?难道这局你赢了?迪迦:(单手抓牌另一只手优雅摆出“稍等”的姿势)(终于在所有人的目光下)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