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85000000001

第1章 汉学新动向

第一节 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检讨

本章对当代中国学术界所进行的域外中国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述。但他们关于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不够,由于在研究的方法论上没有太多的自觉,从而使这个领域的研究存在着诸多的混乱与分歧,如果不从研究的方法论上加以辨明,将不利于对域外中国学研究的深入展开,为此,本章就域外中国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对所谓“汉学主义”的批评必须给予回应

近年来,学术界有个别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学术界所展开的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对西方中国学的翻译工作,是一种自我殖民化的“汉学主义”。他们认为,“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汉学包容在汉学主义中。”在此汉学已经不仅表述知识,而且表述权力。

由于域外中国学没有学术的合法性,中国学术界对西方中国学的研究也就没有了合法性,所以他们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汉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都是一种自我殖民化。

以下我们从知识论的角度来回答所谓对“汉学主义”自我殖民化的批评。

(一)对汉学的理解问题

“广义汉学”和“狭义汉学”是作者的一个发明,实际上在西方作为专业的汉学和作为一般思想和文化观念中的中国认识或中国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将中国作为19世纪后的东方学中的一个学科领域研究,后者则是在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界和一般民众对中国的想象。

(二)“汉学主义”观点缺乏对西方汉学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

这些学者从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的合法性质疑出发,来质疑西方汉学的合法性。他们的思路是汉学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中属于东方学,而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学、经济学等的研究对象是西方文明的世界,而人类学、东方学是研究野蛮的非西方的学问。

(三)“汉学主义”提出者对美国中国学的评价缺乏常识

这位作者说:“费正清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与中国》中指出,美国对华的观念‘或是一厢情愿、主观主义、感情用事,或者干脆就是一无所知’。从1848年卫三畏的《中国总论》到1948年的《美国与中国》,百年美国的中国研究,总体上是误解多于了解、虚构多于真实。在以后的50多年中也并没有多少改观,莫舍尔在1990年的《被误解的中国》中绝望地指出,无知、误解、一厢情愿、异想天开,依旧是美国文化构筑中国形象的基础。即使是一些研究著作,也难以摆脱各种幻象,因为中国研究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

二、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当我们批评那种认为国内学者做域外汉学研究就是“自我殖民化”的观点的时候,是否就完全认同了域外对于中国的研究呢?

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研究,这种批评的中国学是站在中国学术的立场上,在一种开放的态度下与域外汉学界展开对话;是秉承着一种学术的态度和精神,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域外汉学的历史展开研究,将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给予一种历史性的解释,对西方汉学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本位主义给予学术性的批判。对当代的域外中国研究也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其研究之长,批评其研究之短,在平等的对话中推进中国学术的建设和研究。

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是我们展开域外中国学研究、展开西方汉学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对待域外汉学家的基本文化态度,求真与务实的批判精神是我们审视西方汉学的基本学术立场。

批评的中国学展开有赖于中国学术界对汉学研究的深入展开,有赖于中国学术界各个专业学者进入汉学研究这个领域,与国外汉学家展开对话。只有如此,中国学术才会在世界上真正展开,对汉学的研究才会从单纯介绍发展到真正的研究阶段,西方一些汉学家再也不能轻蔑中国学者的研究。

三、走出西方汉学研究范式,重建中国学术叙述

晚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这已经表明中国在知识和思想的叙述上,传统的注经方法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性国家,在晚清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自然发展历史被西方列强强行打断,这是资本第一次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结果,是西方国家对世界财富的第一次强行掠夺。中国对西学的最终接受是表现在对西方汉学研究中国模式的接受,西学作为外学只是工具,只有当其运用到对自身文化的分析时,它才由外而入内。批判的中国学不仅仅在于纠正西方汉学家在知识上的差误,在常识上的缺漏,重要的是要逐步走出汉学家中国研究的一些范式,重建中国学术的叙述。

第二节 转型期的汉学新动向

近年来,国外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大变化。已不是过去的好奇、掠夺、不得不了解,而是从他们遭遇的危机和困境出发,或是向东方寻求新的开拓,或是以东方文化为他者,反观自己,重新回归和理解自己文化的源头,以寻找新路。笔者举三个例子:

(一)关于“天下体系”的讨论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描述了一个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他指出希腊城邦开始了国家政治,而中国的天下体系则开创了世界政治。

(二)关于对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重新思考

中国的礼乐文化,一向不强调理性分析,而以“情”为核心。这里所说的“情”不同于动物的自发之情,而是一种文化伦理之情。它在中国文化中有极深的根。人之道是由人们之间存在着情感而开始的,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是由人性中发生出来的;人性是天所赋予的。

(三)关于正在发展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解构思潮轰毁了过去笼罩一切的“大叙述”,使一切权威和“强制性的一致性思维”都黯然失色,同时也使一切都零碎化、浮面化,最终只留下了现代性的思想碎片,以及一个众声喧哗的、支离破碎的世界。后现代主义者夷平了现代性的壁垒,为人类精神解除了旧有思想教条的束缚,但每个人却被迫孤独地寻觅自己的道路。

第三节 期待海外汉学中思想史的回归

纵观近十多年的海外汉学研究,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是:传统思想史式微,地方史与专门史兴盛。本文意在通过梳理数十年来的海外汉学之思想史研究,召唤真正“思想史”的回归。

一、总体视野

在海外汉学家当中,早期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史家,自然是1999年去世的史华慈。于总体视野之外,史华慈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流行的“中西不同论”提出质疑。在《寻求富强》的开篇,史氏即对一般所理解的“中西冲突”提出挑战。他希望通过一个人物的思想实践,重新思考中西冲突。史华慈曾自述他当初做严复研究的初衷,是出于这样的认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问题,而是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

二、儒教中国、世界史与地方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性视野上,华人学者与西方学者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华人学者更多把他们对中国文化之危机的思考,内化入他们的研究。但美国学者作为旁观者,则更多从抽象或理论层面探讨“中国经验”,并将其纳入他们对“全球”与“世界”的反思当中。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以前,没有世界,没有全球历史,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欧洲、中东、亚洲、非洲、美洲,各自都是汤因比所称的“文明的历史单位”。

三、思想史,还是文化史?

在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初步考察的一篇文章中,史华慈提出了两个问题:“(1)我们如何界定思想史的范围与局限;(2)我们如何理解思想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就第二个问题,史氏明确表示,在历史领域之内,他个人反对将思想史“当作一种单单只与思想本身发生关系的‘自主过程’”。

当“文化史”逐渐代替“思想史”,此种彻底“改朝换代”式的“方法论转型”,是否值得加以反思?

具体说来,就“思想史”的范围而言,由大家拓展到普通民众,沟通大传统与小传统,自然是绝大之发展,但并不意味我们应该放弃对大家的研究。

同类推荐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干部培训工作。纵观80多年的奋斗历程,重视学习,不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我们党每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转折关头,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关键时刻,总是把加强学习和教育干部的问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全力加以推进,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
  • 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城市史的研究既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现实需要,同时,城市史的研究既要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也需要理论与视角的创新,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冲动与思考,完成了本书的创作。本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城市化与都市管理;二、社会群体与社会阶层;三、旅沪群体与移民社会;四、企业发展与经济生活;五、社会生活与文化记忆。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当干部就得有智慧

    当干部就得有智慧

    “干部”一词原是法文Cadre的日文对译词。法语Cadre原意为公务人员。在我国,“干部”又称“脱产干部”,与工人、农民及其他体力劳动者相区别,是指脱离体力劳动、从事公共管理及各种公共事务的人员。众所皆知,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关键的少数”。当了干部就意味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就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而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党纪国法有规定,人民心中有杆秤。习近平鲜明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按照这“二十字”好干部标准要求,要成为一名好干部,一方面与其自身的努力修炼、自觉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的环境支撑和组织培养、管理与调控。就干部本身而言,一定要努力使自己拥有大抱负、大情怀、大担当、大本事,真正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动力、有能力、有定力,久久为功。也就是说,当干部不仅要在状态、要有素养,还得有智慧。智慧不仅是分析判断、选择处理、发明创造的能力,还是睿智的目光、广阔的思维、洒脱的言行、理性的生活方式、辩证的处事原则。而领导智慧,则是指领导者具有见微知著的眼光,能够对大局进行把握与掌控,拥有善于识人用人、勇于决策的胆略,以及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手段和技巧。智慧大于一切,一克智慧胜过万吨黄金。智慧是真正的力量。毫无疑问,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智慧对领导者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 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二)

    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二)

    本书内容包括崇尚公平,履职为公,办事出于公心,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气在身,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为人正派,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不以权谋私,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弘扬传统美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热门推荐
  • 张恨水经典啼笑因缘

    张恨水经典啼笑因缘

    一部七十多年来一直被改编、重版,使作者一夜成名、妇孺皆知的经典作品。作品以樊家树与三位性格迥异的女性情感纠葛为线索,写尽了爱的执着,爱的隐痛,爱的无奈,爱的背叛……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江南富家子弟大学生樊家树与天桥鼓书女艺人沈凤喜真诚相爱。后军阀刘将军看中沈凤喜,逼她为妾;沈凤喜在威吓利诱下屈从。樊家树在江湖侠士关氏父女协助下进行营救,终未成功。沈凤喜则因深受刺激而精神失常,酿成悲剧。围绕这条主线,同时着力营造关秀姑、何丽娜与樊家树的情感纠葛。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轰动的文学巨作,六次被搬上银幕,七次被改编成电视剧,胡蝶、冯宝宝、米雪、袁立、关山、刘松仁、付彪、胡兵,历代巨星影后争相出演。最令人向往的爱情模式,落入凡间的梦幻情人,二十世纪中国言情小说的里程碑。作为中国大众文学最精致的范本,本书历来被认为是最适合搬上银屏的文学作品。
  • 光福诸山记

    光福诸山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柠风吹晚漾

    柠风吹晚漾

    白以柠VS谢晚漾【双重生+双复仇+1V1】上一世。白以柠掉落未婚夫和好闺蜜的陷阱里,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谢晚漾被未婚妻和二弟设计,死在病床上。这一世。白以柠像换了一个人,狠虐渣男渣女,成为医学院最年轻的医学天才。谢晚漾也从温润如玉的公子模样变成了杀伐果决的经商奇才。世人都以为他们变了,只有他们知道,他们只是灵魂互换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想见你时,照照镜子就可以了。重生一次,我们都在彼此身上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 哇哦很高兴认识你

    哇哦很高兴认识你

    渺渺地球,一日之始在于日,一日之终在于月。纵使跨过千山万水,星辰银河,日也无法与月相遇。但我想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以另一个形式来一场跨越时间,跨越距离,跨越空间的爱恋。
  •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

    根据脂评本《红楼梦》后三十回佚稿相关提示撰稿,力求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的薛宝钗形象及其命运结局
  • 梦遇心

    梦遇心

    “你以为我只会记得你么?”她就这么笑笑,眉间鲜红的印记,早已证明她看尽红尘却徘徊。“我等,你就在。”他深情,可是在注定要破灭的一切面前还有什么用......你们以为这是浪漫主义的小说么?笑话,我一个逗比怎么写得出来。。。。。
  • 炎凉:乱世梦

    炎凉:乱世梦

    坠入穿越的无限循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又怎能不去改变!当那人轻佻一笑“想拯救他?可以~重复的次数越多你可就会越痛苦!”多次?会如愿以偿,还是会支离破碎?
  • 玫瑰请你别带刺

    玫瑰请你别带刺

    祢诺陶诺斯,这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一个超越人们认知范围,从未被人原谅,从未被人喜爱。第一眼遇见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它亦或是他,该如何被拯救?
  • 冬天饮雪水

    冬天饮雪水

    一对双生花姐妹,一丑,一美,彼此间有着无法明说的情感,有如脐带紧紧相连。她们预知命运对她们的设定,想方设法地逃避那个神秘的厄运。一切的撕扯,让她们的关系爆发和扭曲……她们究竟是谁?她们的将会遭受精神上,怎样的苦刑?能否,走上苏生之路?
  • 降妖除魔那些年

    降妖除魔那些年

    七月十五,鬼门大开,百鬼夜行,千尸过界。在一片灯红酒绿的欲望都市,我误入百鬼之途。命悬一线之际,在因果的催动下为正道人士所救,机缘所至,我开始了降妖除魔的日子。而最后当我失去了一些之后,才明白这都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