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58200000033

第33章 经验论者的学说特点

洛克是经验论的著名代表,我们一般认为经验论的创始人是培根。培根提出了经验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但是使经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化、系统化、反映了经验论特点的应该是洛克。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洛克(1632—1704年)英国人,出生于瑞士家庭,曾经在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牛津任教,曾在一个贵族家里担任家庭教师。一度因为政治原因离开英国,后来又回到英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力论》《论宗教观念》等。他不但是哲学家,而且还是政治学家,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三权分立最早是洛克提出来的。

洛克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命题之中。

第一,感觉与反省。他首先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洛克认为,天赋观念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设。我们知道,天赋观念论是唯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洛克认为用不着假想天赋观念,我们也可以合理地解决认识问题。

他说:“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白板说。其实白板说最早提出来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心灵是一块白板。洛克把白板说应用到他的理论中,作为他哲学的一块基石。

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在它上面,没有任何标志,没有任何观念。心灵的这块白板,在不断与客观事物接触后,就获得了客观事物的印象,就像在白板上写上字一样。也就是说人在没有和客观事物接触、没有获得客观事物的经验时,人是没有知识的。白板说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是通过经验后天获得的。洛克认为,人的知识,除了对客观事物接触获得外,还有一部分是对心灵活动的反省,他叫内感觉。这两者构成了知识的来源。

洛克的“白板说”让我想到了风行全球的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胡塞尼说:“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的冬日,那年我十二岁……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藏,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第二,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通过感觉,人们获得简单观念(直观)。获得简单观念之后,人的心灵就会对这些观念进行加工比较和组合,最后形成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就有了复杂的概括和抽象,形成同一类事物当中所共同拥有的,带有某种本质特征的东西,复杂观念进一步组合,就形成了知识。因为我们通过感觉获得的印象是真实的。因此,知识也是真实的,可靠的。

第三,两种性质的观念(有特色的理论)。洛克认为外部可感知的事物都有两种性质。第一种指事物的广延,运动、停止、数目等性质。第二种指颜色、声音、味道等性质。这两种性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就形成了两种性质的观念,称之为第一种性质的观念和第二种性质的观念。这两种性质的观念和可感事物本身是什么关系呢?洛克认为,第一种性质的观念与第一种性质之间有对应关系,观念和所反映事物性质两者是一致的。第二种性质的观念和第二种性质本身两者没有对应关系。第二种性质的观念在客观事物当中没有原型。意思是颜色、声音、味道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比如,我们看到桌子是红色,但桌子本身到底是不是红色,洛克认为不是的。他认为红色本身不是事物所具有的,而是事物本身有产生颜色、声音、味道的能力,它的能力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就产生了这些东西,客观事物本身不可知,它们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声音也是同样,听觉器官就是这样构造的。因此,发出的声音我们感觉到了,它本身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不好说,味道同理。按照经验论这样的说法,一切取决于人们的经验的话,洛克的理论为自己反对自己埋下了伏笔。是一个危险的问题。你通过白板说,通过感觉器官,真的能得到确切的知识吗?取决于我们的感官,事物本身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感官是主观化的器官,因人而异。针对洛克的思想,尼采说了一段话,他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再精确一点的话,这个世界是很可怕的。这个观点与洛克的观点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颜色,客观事物到底是什么颜色,不好说,眼睛就是这样,如果眼睛再精确一点,说不定颜色就变了。比如动物,它看到的世界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是否和人看到的一样,不好说。他里面的一些思想,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值得我们深思。

洛克的政治思想。洛克是1688年“光荣革命”时期辉格党人的主要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非常有代表性。当然他的社会契约论与卢梭和霍布斯有不同之处。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最初不是战争状态而是和平状态,一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不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而是代议制的君主立宪制度。洛克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两点,即社会契约论和三权分立。

社会契约论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面旗帜。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主要是以提出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对社会契约论,好多人都探索过,卢梭、霍布斯、黑格尔,他们都提出过社会契约论,并将其作为他们政治思想的基础。如此重要的理论说的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之中,每个人都享有完全的自由,人人平等,但这种平等自由的状态,有个问题,人的自由权之间会发生冲突(在物质相对匮乏时),特别是在完全自由状态时,易产生纷争,最后社会就会因此而毁灭,因为没有一个原则来规范人的行为。霍布斯说得更有特点,他说:人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人的劣根性、人的本能完全暴露出来,不管他们怎么说,总之,人在完全自由的状况之下,不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状态。怎么办呢?洛克说,咱们不是有全部的权利吗?咱们把自己的权利让渡一部分出来,再把这部分权利组成一个公共权利,交给一个管理者或管理机构,由它来代替我们行使这个权利,怎么行使这个权利呢?制定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在公共权力下建立起来的,它有公共权力的位置,因而制度和法律必须人人遵守,谁不遵守,公共权力就要惩罚谁。在法律制度下,社会行为、社会秩序就会得以保障。这样,人类社会就不会处于纷争当中。按照契约论的观点,既然公共权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给的,那么公共权力的目的就很明确了——为人民谋幸福。如果公共权力不为人民谋幸福,辜负人们的期望,那么,这个公共权力就可以收回来。所以,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社会是正当的,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你的权力并不为人民谋利益。洛克的这一思想,在当时是激进的,封建制度不讲这个,它们讲君权神授,它们认为权力是自家的,是上帝赋予的,是神授予的。如法国路易十四,太阳法,家天下。因此洛克的这一思想,反封建神学,反封建制度,很激进。

三权分立学说。洛克认为,一个国家权力应该分为三部分,立法、外交、行政这三权不能成为一个,要分开,立法权要归于议会,行政权可归政府内阁,外交权归君主。这三权互相制约,就保证不会出现独裁。人民在独裁下没好日子过。后来这个理论得以发展,现代资本主义三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外交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

洛克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创者,他的哲学的能量是巨大的。他的《政府论》以“唯物”和“自由”为核心,第一次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为传统“君权神授”的专制政治和宗教统治敲响了丧钟。我们说它的影响不止于西方,后经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全球的政治和文化。

在今天,面对“自由主义思潮”所引发的诸多社会弊端和问题时,我们的内心很纠结。洛克的研究者江宜桦指出:“有人认为自由带来放纵,所以,20世纪下半叶才会有那么多磕药飙车、见人就砍的男女。有人认为人权保障太过,所以盗匪强梁才会横行无忌,鱼肉乡里。看不惯奇装异服、同性相交的人痛恨自由主义的多元宽容,同情劳工处境的激进人士则指责自由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贫富不均,以及资本累积过程中的剥削本质。这一切的一切,都跟自由主义的扩散有关。”

原典的力量只能带领我们到此为止,接下去的路途要靠自己摸索。洛克的思想遗产对我们是祸是福,要看我们摸索的结果。

贝克莱是英国人,出生于爱尔兰。他是一位主教,神职人员。他的著作有《视角新论》《人类知识原理》等,贝克莱这个人的名声不好(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名声不好)。人们在论证辩证唯物主义时,都拿贝克莱作为靶子,进行攻击。他到底说了什么引起唯物主义者如此反感呢?

第一个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认为,我们的认识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认识对象,即观念。二是认识主体,人本身(心灵)。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它不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观念是什么呢?就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观念存在于人的心灵。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我没有感知的话,就没有观念了。第二句话:观念之外,还有没有事物?贝克莱认为,我们的认识,都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客观事物仅仅是作为观念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客观事物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其被感知。方成画了个漫画讽刺贝克莱,说贝克莱闭着眼睛往悬崖边走。这实质上是对贝克莱的曲解。

贝克莱认为,感知的主体有三个:自我,他人,上帝。所以事物的感知是在这三个感知主体的条件下,你不能说这个东西你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当你没有感知它时,其他人在感知。即使我们都没有感知时,上帝在感知它。所以,存在即被感知,并没有否定事物存在的连续性。因为感知主体有三个。电影《黑客帝国》的理念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人在虚拟世界生存,只要你感觉美好的话,你就生存在美好之中。

第二个观点:物质观念的集合。意思是物质存在是哲学的基础,物是物质观念的集合。

休谟是英国人,经验论者。生于苏格兰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732年在他二十一岁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人性论》。1752年起,他在担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期间,写了一本《英国史》,作为历史学家受到关注。他的一生是搞学问的一生,其哲学思想,对历史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说哲学家有两种:一种是建设型的哲学家,创造理论,构建体系;一种是破坏型的哲学家,他把人们深信不疑的东西摧毁掉,他摧毁后,人们再不可能建设了。如尼采。他说,我的铁锤下面就是哲学,把偶像全部破坏。还有一位就是休谟。罗素说,休谟使经验论在哲学上终结了。休谟是经验论在逻辑上的终结者。以后,哲学在经验论基础上走不通了。他的思想如下。

第一,经验论原则。直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它包括感觉、情感、情绪、思维等艺术活动。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印象是感觉,观念是思维。印象是生动的直觉,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他的这种提法说明了一切观念和思想最终都来源于印象和感觉经验。他在《人性论》当中提出人性科学的两条原则:印象在先原则,这条原则告诉我们,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想象自由原则,凡是观念由印象产生,但是人们可以自由组合,从而产生出印象所没有的东西。如把马和鸟组合起来,产生了飞马的观念,从这里可以看出休谟还是一个经验论者,但是大家不要急于下结论。

第二,温和的怀疑论。休谟有一个标签:叫不可知论。这来源于怀疑论。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但是感觉本身从何而来,这是不可知的。因为这个问题超出了经验之外。他有一句话说得很明白:“至于感觉所发生的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直接怀疑:这种对象是直接由感觉所发生的,还是由心灵所体验的?还是我们从造物主那儿得来的,形成了形象?我们为什么有关于这个事物的感觉?这感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来源是,事物通过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形成印象,印象产生关于事物的知识,但休谟认为这不是唯一的来源。他认为还有第二个来源:是上帝赋予的,上帝把事物的感觉赋予我们,关于感觉的来源不可知,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我们人类的理性达不到,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只有这个感觉,别的从哪里来,你不知道,你也回答不了。这就是怀疑论。

他进一步指出,有的经验论者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的感觉是摹本和表象,这是毫无根据的。我们的外部世界,与我们的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物是物,心灵是心灵。物和心灵不相通,既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怎么能在我的心中产生观念呢?你怎么知道这个观念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模仿和反映呢?心灵只能认识和它相同的东西。所以,过去的经验论认为,我们的感觉之外还有个客观事物构成的客观世界,他说我们的认识只能止于经验,经验就是一个界限,经验之外的东西不可知,上帝不可知。超越经验的心灵,唯理论提出的形而上学,那都是不可知的,经验论走到这里已经到头了。

第三,对因果关系的怀疑。这是更具破坏性的理论。他说,刚讲了两个原则,印象在先原则,想象自由原则。这告诉我们,我们从印象当中获得观念,从观念当中获得组合,从而得到知识。问题是我们怎样把观念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当中最重要的是因果关系。你把前一个原因观念和后一个结果观念组合起来,就是因果关系。找到原因和结果,这不就找到知识了吗?这个因果观是我们整理组合观念的一条原则,非常重要。在17、18世纪的时候,法国科学家认为,因果观是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客观规律。发现了因果观,就发现了必然性,发现了规律,甚至有人说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有因果关系,关于因果观的重要性我们这里讲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曾经和玻尔有过一场争论,这是物理学史上很著名的争论。玻尔是原子科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统计规律。基本粒子的运动是什么运动呢?是量子特性,跳跃性,而这个量子特性服从统计规律,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著名思想。而爱因斯坦就不同意,他说,你这不是科学,科学必须有因果关系。因为因果关系才有必然性,你这得出的75%是统计规律,说明你没有发现量子运动的规律。如果你发现因果规律,那就是100%,而不是75%,为此,爱因斯坦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上帝不会掷骰子。可见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休谟说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这类知识不以存在物为依据,它只关心与观念的关系,与外部事物无关,这些知识是必然的知识。还有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等,这些知识是或然的知识,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反面只是可能的,这些知识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如物理学等。为什么说或然的知识我们把它说成必然的呢?这是因为有因果关系,符合必然性。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无法提供必然性,因果观的必然性无法证明。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在生活当中两个现象前后相继重复出现,使我们产生习惯性的联想,使我们产生必然性期待,建立在习惯性联想基础之上的东西,它有什么必然性?没有必然性的因果观,总之不能成为知识。这就从基础上摧毁了必然性的因果观,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从而终结了经验论,在知识界的震动是空前的。

同类推荐
  • 庄子的享受

    庄子的享受

    大师王蒙快意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跨越时空,老王俨然庄子的隔代知音,老王如庄子笔下的鲲鹏在神游在翱翔在激情燃烧,老王在解读庄子,老王在享受庄子,读者在享受老王。
  • 平民之道

    平民之道

    本书讲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每一章包括原文、释文两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 菜根谭(精装)

    菜根谭(精装)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作,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其间的精妙故事,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使执事

    天使执事

    12个天使的故事,准确来说是11位。因为第一位出现就会死。
  • bickerstaff-partridge papers

    bickerstaff-partridge pap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家将军又傲娇了

    我家将军又傲娇了

    穿越成和皇帝同母异父的公主,嫁给了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受伤,最终伤透了心,一封休书后....“我不当将军夫人”“那我当驸马”“我不当将军夫人”“那我就不做将军了”…………
  • 悍妃再难逃

    悍妃再难逃

    前一世的王牌雇佣兵,这一世的佛系小庶女。白渺表示:低调,低调;这样很好,很好。等我攒够了本就开溜,你们爱怎么斗怎么斗,我只想靠着金山银山做米虫。可惜事与愿违,一块狗皮膏药不声不响粘了上来。开溜不成反被捉,白渺无奈长叹:不是我不想逃,实在是被扼住了命运的后颈啊。病弱王爷提溜着衣领子,虚弱的咳嗽了两声:王妃,还逃吗?文案废的作者表示:强强联合,男女主都是扮猪吃老虎,看谁演的真。亲妈保证,必须甜!
  • 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

    你不喜欢我,没关系。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成为不了你的女朋友,我就做你妈。
  •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工落凤

    天工落凤

    习惯遗忘,方可与人无争;天工落凤,悲欢离合重游。天工之作,杯泣燃尽心瘦;落凤之姿,叹喜清多怀旧。不敢妄言,与之大作之欲;呕心沥血,一番苦口偏揪。您的收藏,恍如福人播泽;您的点击,再造恩同天寿。路遥知马力,童谣归幻里。功成带月日,天湖炖涟漪。苍崖之路,暗听落叶三更;背对之时,孤溪废东西走。天涯咫尺,孤路谁与同归;辞去风韵,青花待而秋落。止住泪水,让心灵在飞会,停住呼吸,济小流沁几多。红尘劫数非旧事,愿化一缕香气、为风铃。
  • 混沌行者

    混沌行者

    父慈母爱家和睦,一剑东来翻醒悟。不成强者不罢休,问天成就有多高?披荆斩棘破鸿蒙,算天测地掌天下。家妻如梦可倾城,儿子掌控老子强。成名鸿蒙称行者,百万宇宙是霸王。
  • 残酷总裁的芭比娃娃

    残酷总裁的芭比娃娃

    五岁时,她第一次见到他,他是二少爷,而她是女佣的孙女。十七岁,他得到了她的身体,让她成为他的芭比娃娃,他的专属玩偶,不能拥有任何情绪的玩偶。而她却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心遗留在他的身上。二十二岁的她,依旧是他的玩偶,依旧深深地爱着他,可他却要和别人结婚。可她还是深深的,傻傻的爱着他。因为她知道,爱情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不是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为了他的梦想,为了他的幸福,她带着满身的疲惫离开了他。原以为,他会因为这颗“种子”而留在自己的身边。可最后她才发现,原来他的心早已不在自己的身上。他有的,只是埋怨和报复。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这一次,她要永远的逃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