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361600000003

第3章 从昆仑山到华山

就是这样的一瞬间;战士们站起来,冲上去;如同扣动了扳机的子弹;来不及想一句豪言壮语;来不及想一想;即将填写的入党;来不及细想;刚刚收到的朋友来信;以及朋友之间那场;关于“自己”与“他人”的争辩;

——代题记

荧屏前有两个姑娘,注视着徐军……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四日晚,在天府之国长江岸边的一个小城镇里;在占城西安一片灯光闪烁的居民楼里,各坐着一个姑娘,凝神入情地注视着电视荧屏。

荧屏上再现着当天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表彰“华山抢险战斗集体”大会的实况镜头,两个姑娘不约而同地都盯着英雄集体的代表。他,个头高大、魁梧。合身、整洁的军装套着象坦克一样结实的身躯,两只粗大的手总是半握着。这一切,都显出一个军人特有的那种英气勃勃,神武有力的风采。尤其是那两道高高扬起的剑眉,和剑眉下一双深沉果决的眼睛,使人感到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磨练得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人才能具有。他那双闪亮的眼睛太引人注目了,仿佛只要一睁,就能发出很大的威力。只要一转,又能表现出深邃的智慧。

他就是徐军——那个在华山上背着病人踏过陡峭、拥挤的“千尺幢”的“大力士”。

今晚,电波把这个英雄群体的代表,和党中央对他们寄予的热切期望,传送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

荧屏前的那个西安姑娘叫陈聪玲,就是徐军和他的同学们从华山上救下山的病人;那个四川姑娘名叫方芳,她和徐军素不相识,只通过一封信。两个姑娘都和徐军是同辈人,她们迈着与徐军等幅的步伐,走过花簇铺设的金色童年的历程,又踏进充满幻想的青年时代,当清醒代替了狂热和盲目的时候,她们都已走到青年时代的尽头了。曲折的经历,给她们的感情中增添了深沉和冷酷的色彩。现在她们俩怀着相同的心情,想剖析一下这位在华山险道上救人的同辈人……

这个剖析是从几个月前开始的……

她俩,一个送来一面旗;一个寄来一封信,都提到了张华……

那天,刚一下课,教室门口就有人喊:“徐军,传达室有个女同志找你!”

徐军的心腾地一跳:谁呢?还是个女的?

他去传达室的路上,心一直在扑腾着。紧张吗?有点。惧怕吗?也有点……

一见来访者,徐军愣住了;怎么不认识此人?他又瞄了几眼对方,好象是在哪儿见过。可现在想不起来,实在想不起来!唉,这种“似曾相识”的人常常象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突然撞到你的鼻尖下,使你憋破脑袋也记不起在什么时候和他有过交往。

“我叫陈聪玲……”

别说了,怎么会忘呢?徐军高兴得走上前一把握住了她的手。“哦,陈聪玲同志,实在不敢认了!那天我背着你,就象背着一座山一样沉重。可今天你怎么变得这么点小个?连一百斤也过不了吧!哈哈……”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快要结婚了,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感谢你们救了我。不会忘记吧,就是那天急得团团转的那个小伙子。”陈聪玲说着拿着一面锦旗送给徐军,上面精心绣制着:“华山救人,品格高尚。”姑娘的心呀,全在这八个字上凝聚着哩!

徐军接过锦旗,觉得沉甸甸的……

陈聪玲临别前留下了一句话:“你们真不愧是张华的战友。”

徐军的脸红了,他先是点点头,随之又摇了摇头。姑娘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把他的视线牵到很远的地方……作为和张华同窗读书三年的徐军,在人们把他的名字和张华并列在一起时,按说他应该感到自豪。可是,小。每在这时,他感到更多的是不安、惭愧……

没想到,事隔不久,又有人羡慕他这位“张华的战友”。那是一封远方来信,写信人就是方芳姑娘。他们互不相识,姑娘是慕名投书的。信上写道:

徐军同志:

人们常用“沉沦的一代”来形容我们这一辈人。十年动乱,失学、失业、失机,对我们确是不小的打击,于是,“人人都为自我”这种论调应运而生。我由一个怯懦、爱动感情的女孩子,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冷酷无情”。记不得生活中能有什么场景使我轻易掉泪。而这次学习了你们的事迹,我却哭了,深深为你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这就是我们一代人的风姿。难道人真的都是自私的吗?不,张华的同学们,你们的事迹就是最好的回答。

请代我向那些不知名的张华的同学,转达一个天府之国的姑娘的问候。

方芳

十二月×日

读罢信,徐军抬头望着窗外、蓝天。但一颗心还留在信的字里行间。张华!他也想起了张华……近些日子,不少记者,还有见到他的人,几乎都要问他一句:“你们在华山救人的那一瞬间,是否想到了张华?”他不犹豫,总是回答:“没有,的确没有。”提问人失望了,用疑惑的目光猜度着这位救人的大学生……

是呀,只要把当时华山险道上那幅紧张的场面展现在你面前,你就会知道徐军的回答决不是没有道理的……

昆仑日出使他领略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他又向往着在华山看日出……

生活是你最好的老师,可以教会你怎样走路,怎么爬山。徐军是从喀喇昆仑山走上华山的。他总是不断用新的生活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1980年金秋,徐军结束了边防哨所卫生员的生活,衣褶里夹着昆仑山的冰渣,帽檐上挂着帕米尔高原的风雪,踏进了第四军医大学的门坎。这个六岁就离开山东老家来到新疆扎根的“小昆仑”,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哨肖卡战友告别的。从天南海北来的这些军校学员,象一滴滴纯洁的水,很快就汇合在一起,成了一汪泉。徐军呢,也是一滴水,亮闪闪的,但那是自然光泽,没人给他镀金。乍一见他那朴实骠悍的外貌,谁都会以为他是出身工农家庭。其实,他的父亲是某军区后勤部的领导干部,母亲是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他并没有依附这个优裕的家庭条件,把自己象盆景里的花一样养起来,而是默默无闻地用行动去开拓新生活的辉煌航道,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良好的革命家庭环境培养了他淳朴、炽热的性格。现在站在大学生的行列中,他仍然不失昆仑“大兵”的本色。

徐军曾站在昆仑山上看日出,领略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现在,他义向往着华山,心儿在山顶的朝阳峰上缠绕。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通往华山的第一步就难为了他。从西安到山下,本来只需坐两个小时火车,他们却走了八个小时。“五一”游山人太多,西安车站尽管开出一列又一列专车,还是运不赢。

夜里十一点钟,徐军邀了几个同学,结伴而行。从山口的玉泉院到朝阳峰三十里路,一条峡谷夹着崎岖小路蜿蜒进山。峡谷两侧的崖壁披绿挂翠,象两道绿色的屏障。

诡谲的主峰藏得不着面,只把一条飘带般的流泉从腰际抛下。这条泉水叮叮冬冬,响声格外清脆,仿佛是一位絮絮叨叨的向导,不厌其烦地对游人诉说着华山美丽的传说。

徐军一路踏着流水声,轻轻快快地来到了“千尺幢”。华山的“险”是真正从这里开始的。那“千尺幢”是从石缝里裂开的一道狭隘的洞道,中间凿出台阶,又陡又浅,全靠拉着两边的铁链上山。徐军一步一步往上攀,上到中间他停脚朝上一看,只见头顶是一个洞眼,如象是什么人在那儿专门开了一眼天窗,由此来窥视人生旅途之艰难。据说,这儿原先放着一块铁板,只需把铁板一盖,华山的“咽喉”便被堵住,山上山下就没有第二条路可通。“自古华山一条路”嘛!

野性的骏马,从不惧怕千里风雪;触天的风柱,总爱绕山飞旋。从昆仑山来的徐军,一瞅见华山这陡峭的山峰,心里就涌出几分亲切感。他象一辆爬山的坦克,“嘟嘟嘟”一气攀上了“千尺幢”。大气没出,腿也不颤,一点不觉得累。他站在“千尺幢”的悬崖边,掀掀军帽,抹了一把汗,又一溜上攀,过“百尺峡”、跨“老君犁沟”,到了北峰……当他站在朝阳峰上时,山峦还睡在软绵绵的白云的枕头上没醒呢!

徐军感到有些累了,但心劲并没有散。等着看日出的心愿使他忘掉一切。

东方开始露出了淡淡的曙光。天空象渐渐撩开了帷幕似的亮开来了。山的轮廓从夜幕上慢慢地渗出。徐军不眨眼地望着东方天际,他渴盼着……没想到抱着一团火炭儿上山,却在心上落了块冰。就在半圈朝阳,刚冒出地平线的一瞬间,满天忽地罩起了云雾,整个华山云遮雾掩,什么也看不清了。太阳象一个朦胧的白圈,悽悽惶惶地挂在东天。

徐军有点心灰意冷。上山时落下的一身大汗,他一直顾不得去擦,此刻冰凉冰凉,象披着一件铁皮。他脱下绒衣,象转麻花似的一拧,“哗”一下掉落一串水。嗬,汗!

徐军慢慢地朝山下走去。上山容易山难。现在心劲没了,腿劲也散了,难上加难!他想睡觉,想吃东西,想喝水……可是,一样都不能满足他呀!他觉得走了好久,好久,才来到“千尺幢”上面的群仙观。他确实已经精疲力竭,累到了家,身上从头到脚,无一处不疼不酸。两只胳膊木登登的,仿佛不属于他自己的了。徐军顺势往山坡上一躺,先喘口气再说。

这一躺不要紧,大概触犯了那根管饥饿的神经吧,肚子一下子“咕咕咕”地叫了起来。哦,想起来了,还是昨天夜里上山时吃的那点东西,这会儿早已变成片片脚印留在华山险途上了。

徐军摸了摸挎包,空空的,又摇了摇水壶,轻轻的,一点响动都没有……

饿!饿!那个滋味他怎么会忘记呢?

那年,他初中毕业,到南疆牧区插队落户。那是个什么地方呀!积雪终年不化,寒风天天都刮。他们二十来个才十五六岁的小娃,算一个集体户。真忘不了呀,头一年种麦,就呛了他们一鼻子灰。他们把三十斤种子撒进了土,到收获时才收了五十斤。种子是捞回来了,可赚的二十斤麦子还不够他们烙一顿馅饼吃呢!二十几个小伙予勒紧裤腰带过了一年苦日子。

没想到,当年在南疆咽过的苦涩,今天在华山上又重尝了。

一阵喧闹声打断了徐军的思绪。他睁眼一看,刮风打闪似的闯来一个人,是学员大队的政委。政委刚从“千尺幢”爬上来,被同学们围住问这问那。为了照顾上下山的学员们,他是三上三下“千尺幢”了。政委累得气喘吁吁,话都说不连贯。

“政委,快向空军喊话,让他们给山上空投吧,我们的肚子都要饿瘪了!”同学们风趣地嚷着。

徐军起身上前,问政委:“同学们普遍没有吃的了,你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大家打发打发饿神?”

“只剩下六个冷馍馍了。”政委说着就把挎包递过来。

“馍馍也好,只要能填肚子就行。”徐军把六个馒头分成十二块,每个在场的同学都得到了一点。政委按了按双手,让大家原地坐下,说:“你们还不能下山,得在这里待命,‘千尺幢’下面人太挤,简直有点人垒人了。我是费了老大劲才上来的。看来今天要出事的。”

好象证实政委的话似的,这时从下面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呼叫声……

徐军又曲枕着双臂,半躺在草坡上。不知从深山什么地方传来阵阵鸟叫,只有到了百草发青的春天,它才叫得这么好听。突然,徐军觉得地皮一阵颤动,原来是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人还没有站稳声音就先送了过来:

“政委,二仙桥下面有个游客昏过去了,挺重的,你们高年级是不是去个同学给看看。”

上来求援的同学叫杨海涛,是80年级的学员。

徐军一听游人昏了过去,忙对政委说:“我去!”

政委点点头。徐军将所带的东西交给一个同学,大步向山下走去。他完全不象一个疲劳饥饿之极的人。刚才的半拉馒头能产生这么大劲头吗?

悬崖上这条手臂组成的五彩路,是新生活的一根琴弦……

徐军好不容易来到了二仙桥边。周身的骨头都被挤酥了。他揉了揉隐隐发疼的肩膀准备过桥,病人还在桥那边等着呢!可是,桥面上人挤人,脚踩脚,游人几乎要垒起来了,根本过不去。

二仙桥是架在悬崖上的两条又窄又小的石条。卡在这里的人流已经几个小时没有移动一步了。桥两边的铁链都被挤得凸出来,成了弧形。有的人趴在铁链上,俯视深渊;有的人背靠铁链直不起腰。徐军站在桥头直犯愁。杨海涛拽了拽他的衣角说:“刚才我是从桥的外侧过来的,咱们还是从原路回去吧!”

徐军抓住链朝下一看,白茫茫一片,云层在深幽幽的山坳底下,叫你的心都震动起来。但他还是对杨海涛说:“走!”

他俩跨出桥面,十分小心地踩着崖边的台坎,双手紧握铁链,慢慢向前移步。徐军觉得头有点晕,身子直打晃。他知道这是饥饿带来的后果,便忙把脚踩在一棵小树根上,想稳稳神。也许用力猛了点,树根被踩松动了,脚一滑溜……这时一只手忙拉住了他。谁呢?

一个站在桥上的游人,素不相识。原来游人们已经知道两个解放军同志是过桥救病人的,都不顾自己的危险,纷纷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一霎时,铁链之上浮动着手臂的森林,工人的手、农民的手、干部的手、学生的手、老人的手、小孩的手……纤细的,白净的,粗糙的……有的手抓住他们的胳膊,有的手抓住他们的手腕,有的手抓住他们的衣襟,还有的手一时没有抓住他们,就使劲地伸着,瞧那劲是非抓住不可!游人们还在不断嘱咐着:

“解放军同志,脚下踩牢再换手!”

“注意呀,别往下面瞅,眼睛朝前看!”

“叔叔,一定要把链子抓紧!”

啊,这条用一双双穿着各色衣服的手臂连成的路,这条用一声声凝满阶级深情的嘱咐组成的路,它平坦,也崎岖;它宽阔,也陡险;它短小,也漫长。它是新生活的一根琴弦。年轻朋友,徐军——从战斗里得到的友谊,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从战斗里得到的胜利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难道你没意识到呈现干你面前的是一条在战斗中新开拓的路吗?放开你的步履,热诚大胆、义无反顾地朝前走吧!

在人生的征途上,端端正正地留下你的足迹,让你们足下之路——生活的琴弦奏出令人难忘的旋律!

徐军心头一热,全身都膨胀起来。他象走平路一样在悬崖边走着。过了桥,他老远就看到前面地上躺着一个女同志,她面色苍白,仿佛没有一点血气,额头上浮动着一层汗粒。她叫陈聪玲,是陕西省第一针织厂的工人。她是前一天上山的,因为连续爬山,体力消耗过大,疲劳之极,再加上山中游人拥挤,她受了惊恐,先是虚脱,后来昏迷,在这里已经躺了六个多小时了。刚才几个学员给她查了病情,是典型的休克症状。此刻她的男朋友在一旁不停走动、搓手,急得满脸淌汗,束手无策。

徐军是高年级学员,他便自然而然成了“首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他,等着他拿主意。徐军明白这些眼光里含着信任、期望,感到肩上的担子沉沉的,他没有任何理由使大家失望。他俯下身子贴着病人的耳门叫了几声。没有反映。

一直吵吵嚷嚷的二仙桥边,这阵子变得出奇的寂静,多少人的心都悬在这位病人的身上,徐军再次摸了摸病人的脉搏,每分钟一百次,还好。他心中有数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手势:“把病人送下山去抢救!”这口气,这动作,谁能说他不象个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将军呢!

没有担架,即使有,在这华山险道上也下不了“千尺幢”呀!惟一的办法是:背。

这时,徐军朝二仙桥望了望,那条“五彩路”消失了,游人们都望着他……

就是这个疲乏得连身子都几乎撑不住的人,背着病人下“千尺幢”……

记不得那本小说里写过这样的话:“只要对失望情绪稍加放任,它就会缚住你的手脚,叫你动弹不得。到那时,哪怕一个小小的障碍,也会变得巨大无比,终于没法克服。”说得太好了!这小说徐军也许没有读过,但他知道这个道理。这阵子他饿到了极点,他明明感到自己的肚子瘪得前腔贴着后腔。但是自从他说出了“把病人送下山去抢救”这句话后,就始终咬着牙,没有让饥饿、劳累带来的不利情绪冒出来,那怕咬碎牙,也不能放它出来。

前面就是“千尺幢”。对于这“天梯”的陡险滋味,徐军上山时就已领教过了。可那时是空手,现在要背人,更何况他的肚子里只有半拉馒头。

徐军蹲了下去,让同学们把陈聪玲扶在他身上。他站起来,又做了那个习惯动作——掀了掀军帽,然后一步步向“千尺幢”踏去!

在陡直陡直的山路上,背着百十斤的病人,随时都可能因为重心前移而栽下去。于是,杨海涛、应可满等同学走到徐军前面,一手托扶他的肩膀,一手抓住铁链;另外两个同学又将背包带从徐军腰部绕过,一人拉住一头,以减缓徐军向下的冲力。路上的游人挤得实腾腾的,很难通行,专门有几个同学到前面叫喊着让道。

徐军背着陈聪玲,一步一步地下着“千尺幢”上的每一台石阶。他的注意力,他周身的力气,全都集中到自己的两条腿,还有一双眼睛上了。两只不算大的眼睛老是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地方,瞅着一台一台的石阶。这使他面部的表情带有一种独特的洞察力。他有节奏地向下迈着步子,一台,一台,又一台……轻巧地穿行着,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从哪里来这么大的勇气和力量!

哪里来?天上不会掉,地上也不会长。展开他二十五年的人生旅程,把那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脚印连起来,便是一条历史的小溪。就是从那儿流来的……

为背病人,徐军等了快十年了!

那年在昆仑山上,他在边防站当卫生员,一到那个“冰雪王国”,迎接他的就是连续几天几夜的狂风暴雪,他怕了,犹豫了,觉得自己长久的立足之地,似乎不应该在这里,而在这之外的另一个安静世界里。然而,很快他空虚的内心世界就得到了填充。边防站上哨兵们忠于自己脚下那片国土的奋斗精神,卫生队的军医和老卫生员们在风雪中送医送药的那不屈的战斗形象,使他感到自己的渺小。记得,当时他们在山上经常遇到重病号,要送下山去治疗。背病号的事都是卫生队老同志干的,大家说他年龄小,吃不得这样的苦。不是吗?昆仑山海拔五千多米,空气稀薄,气候严寒,背一个人象背了一座山。当时他是既惧怕这山中的路,却也向往着能在山路上背病号下山。但始终没有轮到他……徐军对昆仑山中的路印象太深了,而且总是把这里的路和人生的路连在一起。他曾经听了一位同志这样讲过:

“路,联系着过去和未来。前人走过的路,我们不知道,已经变化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又变化了,今天的年轻人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正走的路,也是要变化的……”徐军承认这话有道理。但他无论如何忘不了昆仑山中的路——那些军医和老卫生员背病人的路。即使他将来成了白头老翁也会记着的。

今天在华山险道上,当比他低一年级的同学把他当作“首领”的时候,他的思绪立即又飞到了昆仑山,他每个毛孔都透着一种责任感,一种自豪感!现在,他不再是一个小不点的卫生员了,而是佩戴着第四军医大学校徽的大学生了。应该把前人的重担接过来放在肩上。

他在老兵的后面走着,他在从风雪弥漫的世界里伸出来的金光大道上走着,还有什么可以阻拦他吗?

被梗塞在华山险道上的游人,看到徐军和同学们背着陈聪玲下山,觉得自己有了希望,有了依靠,心再也不慌乱了。就象在那残冬的早晨,一开窗户,突然看见那枯杏枝头开满了红花,一切都生气勃勃地活起来了。

徐军在同学们的“保驾”下,把陈聪玲背下了“千尺幢”,这时,他才感到累极了,一下子就觉得浑身硬邦邦的,没有一点力气了。随之又觉得软绵绵的,发瘫了。尽管有几个同学去扶他,但他还是倒了下去。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仿佛是一部教科书,他翻阅着,思考着……

灰蒙蒙的夜幕由远而近地笼罩了华山。

徐军在一个山弯里停,下来小憩时,发现一个陌生人从他的背上把病人背过去了,天太吱,他看不清那人,只能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他那汗淋淋的脸红润润的,象华山上的一块岩石。

还有,后面多了一束手电光,打手电筒的那个女同志他也不认识。

这两个自愿加入到抢救遇险游人行列中的同志,是从哪儿来的?

山道弯弯,步步走险……

陈聪玲一直昏迷不醒,而且病情有点加重。为了让她少受些颠簸,徐军和同学们换着背她。大热天,病人不喝水是受不了的。徐军把手放在水壶上摸了摸,水壶空了。

他在群仙观补的那壶水,早喝得底儿朝天了。

“要些水吧!”不知是谁轻轻说道。

没有人吭声。显然,大家心里明白:在这个时候,华山道上每一个游人的嗓子都干得冒烟,谁也巴不得有一点水来为自己解渴!

同学们遇到游人就去讨水,一连要了三次,除了有一个游人把自己的一壶底水慷慨献出来外,其余都失望了。

水!水!水……病人需要水。背病人的同学也需要水!

走不动了,徐军实在迈不出一步了。他和同学们在青柯坪停下来休息。一松下劲,他马上就感到浑身的骨头哗一下象水桶断了箍,立刻散了架,他仲胳膊展腿地半躺在山坡上,手脚一瞬间变得冰凉,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他觉得体力已随全身的热量耗尽,两片冰凉的胃壁相磨,不断向大脑输送饥饿、干渴的信号……

有句谚语:“累了的时候,连耳朵都觉得是沉的”,徐军算体会到了。

他费了好大劲,才半睁开一只眼眼。他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来来往往的游人的腿,不时地从身边闪过。他听到游人的脚步声,那么遥远,好象在山那边;又那么近,仿佛就踩在自己的耳膜上……

“忽然,他想到了担架,让陈聪玲躺在担架上不就舒服了吗?”可是,黑天黑地,山野茫茫,何处有担架?徐军挣扎着从地上撑起,和同学们七手八脚找到一些树枝、柴草之类的东西,可是死活也找不到长棍子,担架没法做呀!徐军站在地上瞅着,终于看到那边朦艨的灯光下,坐着两个民工,手里各拿着一根扁担。

“老乡,我们要抬病人下山,把扁担借来用一下,行吗?”求人时要多说好话,徐军满脸都是笑。

一个腰里扎着细麻绳的民工说:“不用借了,病人由我们抬,到了山下你们付钱。”

徐军的心不由得一缩,直发颤。他不是心疼几个钱。而是想,在这坎坷颠簸的山路上,两个老乡为挣钱抬着病人下山,会给病人带来多少痛苦!他和同学们再次对民工说;“扁担租给我们,到了山口我们交租钱。”

民工答应了,拿出了两根扁担。同学们开始扎绑担架。

徐军还在继续奔忙。无论如何该给陈聪玲找点水润润喉咙了。他向坐在树下石头上的一对男女青年走去,他们正捧着一瓶果汗露有滋有味地喝着。徐军用哀求的口气说:

“同志,能不能给我们一些?”

他怕人家笑他嘴馋,不等对方回答,又忙做了说明:

“我们从山上抬下一个重病人,她已经三、四个小时滴水未沾了。”

这对男女青年马上站起来,慷慨应允,说:“救命要紧,剩下不多了,拿去用吧!”

徐军双手接过这半瓶果汁露,忙掏出两元钱递过去。

对方生气了:“同志,你这是哪里的事,你们为救人吃了多少苦,我们这点果汁露都不该拿了?”徐军千谢万谢地走了。他又找来了碗,要了些水,兑好果汁露,不淡不浓,给陈聪玲一勺一勺喂到嘴里……

担架扎绑好了,该赶路了。这时半路上挤上来背病人的那个青年,脱下大衣,铺在担架上面。在他的这一行动感召下,有的同学也脱下大衣盖在陈聪玲身上,还有的脱下毛衣给病人做了个软软和和的枕头。

徐军的心又一次激动了。这个在昆仑山的风雪里滚出来的大汉,这阵子站在一旁,只觉得眼眶潮潮的。他想哭,也想说……感到心里涌满着各种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就在这时候,从徐军身旁传来一阵对话,他倾耳细“瞧你,九十元钱不见了!”是个女同志的声音。

“刚才下山人拥挤,大概有人乘机掏了腰包。”一个男同志说:“当时为了救人,谁还顾得这些,丢就丢了吧!”

徐军扭过头一看,正是刚才脱大衣的男青年和那个打手电的女同志说话。

旁边好几个同学这时都纷纷上来打听情况,男青年对丢钱的事有意避而不谈。其实,大家都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同学们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们一起上前问那个青年的姓名和单位,可是,他一字不吐,大家又去向他的女朋友打听,她也守口如瓶。最后,男青年说:“别问了,你们是解放军,我是共产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听,这就是他要说的话,这就是他的胸怀。他慷慨地献出了宝贵的旅游时间,无私无畏地使出浑身气力,背着病人在华山险道上奔走,最后却隐姓埋名的走了。哪里去了?以后还能不能见面?统统不知道。事后,大家费很大的劲,多方联系、寻找,才得知男青年是宝鸡电机设备公司的工人,叫李瑞根。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风貌。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徐军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抢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当然是收获,但更多的收获却在救人之外。人生的路本来就是一本教科书,今夜这华山的路也是教科书呀!使他看到了不少事情,明白了不少道理。过去已经明白的,加深了;还不明白,清楚了。他会把这些宝贵的见闻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慢慢地去消化,去吸收。

担架队在前进。

此刻,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前面仍是黑洞洞的山路、山影。可徐军却看到在黑绒般的夜幕上一缕明亮而温暖的光,在闪烁,在微笑……

话题再回到张华身上来——看他是怎样学习张华的……

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上课、出操,唱歌、聊天……军校的生活总是那么紧张,也许有几分单调吧!

华山上的事就那么悄不声息地过去了。说实在的,这次华山之行除了给徐军留下满身疲劳以外(一个星期他都没有恢复过来),其它似乎再没有什么。他根本不曾想到自己是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就象每年暑假回新疆探家,他在火车上给老大娘治病似的;就象星期日坐在公共汽车上把座位让给孕妇一样,就象他在校院的林荫道上看到失落的钱包拣起交给失主一样。这一切,他觉得都是应该做的,平平常常。

然而,一个又一个的波浪终于涌来了,冲击着他的心,使他几乎失去了平衡。他做梦也没想到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会拉着他们的手,询问他们在华山救人的情况。当然,他也没有想到,他会和中央首长在中南海怀仁堂里合影。那天,当团中央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时,他总觉得自已是在童话世界里周游……荣誉就这样似乎轻而易举地降临在他的头上。他总觉得问心有愧。

在华山上,和下了华山后这一系列活动中,徐军确实没有想到张华。无暇去想呀!记得有一次兄弟学院一些同学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他求教,他坦率地说:“你们那天如果在华山上,也会象我们那样去做。”徐军的话是诚恳的,从他那双明亮的眼睛里可以看得出来。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华山恢复了它的宁静,军医大学的校园也恢复了宁静。可是,不知为什么,余波却在徐军的心里震动,他反倒有些坐不住了,有时夜里也睡不安宁。为什么要这样激动?啊!是张华撞进了他的生活。在这华山一行之后,张华撞进来了……

徐军是在球场上认识张华的。他俩都是一米七的高个头,篮球场上的活跃分子。开初,徐军每天早晨练球时,都看到操场边站着一个开“早点车”的人,他身靠栏杆,埋着脑袋看书。徐军走近一瞧,才知他是在学习外语。打球的人陆续到齐了,他才把书往旁边一放,一蹦一跳地玩起了球。他的球艺不算精湛,但很叫真,每球必争。谁如无故失去一球,他会给你瞪眼,甚至刺你几句,但你不觉得难堪。因为从他的态度和表情中你会感到他的心是真诚的。

他就是张华。他象田野里的一棵朴朴实实的庄稼苗儿,走进了徐军的视野。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常常在你稍不留心时就变得面目全非。可是徐军天天都看到了一个始终不变的现象:每次练球前,张华都要抓紧时间学习,又是那么认真。他们熟悉了,可以交流思想了。一天,徐军问:

“张华,抓得真紧呀!”

“不行呀,我的底子没你们厚,不努力不行。”

张华讲的是实情,他的学习成绩的确不是十分出色的,刚考入大学时甚至有点跟不上趟。但他不甘心,总是在攻读,追赶。学习室里那夜夜闪烁的灯光,操场上那朗朗回荡的读书声,书眉上那密密的批注,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锲而不舍的攀登者。

张华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希望大学的生活丰富多采,人和人的关系融洽亲热,少一些冷语,少一些提防,他是父母的儿子,是弟妹的兄长,将来还要作丈夫,还要当爸爸。他需要女友的温柔,需要感情的寄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这就是生活中的张华,也就是站在徐军身边的张华,谁想把他拔高成“样板戏”中那样完美无缺的英雄吗?他的同学通不过。

当张华在西安康复路口为抢救老农献出青春年华以后,徐军和同志们的心一时失去了控制,先是不相信,接着是钦佩加悲痛,随后便是无限的惋惜。他们为自己有张华这样的战友而自豪,又为张华这么早就离开大家而遗憾。宣传张华的活动象浪涛一样在校内外开展起来,这浪头撞击着包括徐军在内的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他激动了,猛醒了,奋进了。就在这时候,有一件事使他感到不安,进而痛心。一些入把张华神化了,他们使这棵茁壮的禾苗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土壤,成了装饰在玻璃杯中的塑料花。

徐军心里萌发的那种自豪渐渐地退让于焦虑。但是,他没有写文章,没有发表宣言,也没有大声呼喊。他只有在心里无声地叮嘱自己,我承认张华的伟大,是因为我认识生活中的张华,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英雄就在身边。每个新时代的大学生都可以学英雄,也都可以做英雄……

“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也许有人把张华渐渐淡忘了。徐军没有。岁月的消失,在他大脑皮层里把这个战友的形象镂刻得更清晰了。他默默地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有第二次康复路口的事出现,我怎么办?”

他并不是给自己制造“紧张空气”,生活中各种考验随时都会来的。

这不,现在来了吗?在华山险峰上……

他冲上去了,那么自然,那么坦然!

每个人,包括这些大学生在内,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生活方式,都会在各个不同的位置上成为生活的主人。但是,要找到这个位置并不是容易的事。有的人一生也没有得到它。在华山上,徐军觉得他更清楚地找到了他自己,更明确地看到了这个位置……

远在“天府之国”的姑娘,还有许多羡慕英雄的人们,你们不是想剖析这位大学生吗?我的文章写到这里,不知能否帮助你们了解一下他?哪怕是一点点,开一个洞察他灵魂的小窗口,我也满足了!

同类推荐
  • 魔幻图书馆

    魔幻图书馆

    旭日中学的旧图书馆是一个神秘的禁地,学校的校规里写着:“本校学生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第二图书馆。”该校规也适用于学校的老师。其实整个学校只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三人进过旧图书馆。可是,有天晚上,历晓天却亲眼目睹有人敲响了旧图书馆的大门,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名叫贝乐的男孩,是为了寻找6年前失踪的父母才冒险闯入图书馆的。那么,贝乐的父母到底在不在图书馆里呢?他们是生是死?他们的失踪跟旭日中学又有什么关系?
  • 悬兰枯

    悬兰枯

    夜幕降临的时候,张氏家族入住于半山中一座隐蔽的寺庙。半夜,小尼姑弱世独自一人在大殿中守夜,却被一阵沉闷的木鱼声惊醒,寻着声音找去,却发现尼姑弱尘正在角落里偷偷睡觉,木鱼早已被丢在地上,但是她露出的半张脸却画着一朵漂亮的兰花……一座诡异的庵庙、一朵美艳的兰花、一串神秘的命案,牵出一段真挚感人的爱情。
  • 后悔录

    后悔录

    讲述曾广贤是一个朴素的小人物,在禁欲的时代里,代因为无和恐惧,错过了向他大胆表白的少女;但活跃异常的欲望煎熬,让他蒙着眼睛进入仰慕的女人的房间,什么也没有干却被诬告成强奸犯,狱中十年,隔着铁窗他倒是获得了坚贞的爱情。出狱后性和爱情对曾广贤依然是海市蜃楼。
  • 错乱

    错乱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空房子的欲望

    空房子的欲望

    公路上点点的星光在湍急的流动着,它们没有过多的声响,也不会因为傍晚的来临而放慢它们的步伐。花样的霓虹灯不按规则的燃照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默默无声却在尽力的释放着自身对黑暗的渴望。只有黑暗的来临,它们才能崭露出那妖艳的姿态去迷惑众生。
热门推荐
  • 爱你可不可以

    爱你可不可以

    她,一夜之间,父母双亡,为了家族集团,被逼无奈放弃酷爱的音乐专业,选择了令自己身心憔悴的经商管理,一年之后,她从娇弱的大小姐蜕变成雷厉风行的I.K总裁,在朋友面前的开朗可爱,没心没肺,背后的痛苦又有几人懂。。。。。。。
  • 一品贵夫

    一品贵夫

    他身处漩涡,却孑然独立,心中有着无人了解的孤寂。 首见,小肥团子趁人之危,用肉爪子偷摸撩开赤金面具。 倏忽,惊艳! 强赖皮俊哥哥,恨不得当日就嫁了。 用她那因换牙,漏风的小嘴,理直气壮道“是小九救了哥哥,倘若是无以为报,便以身相许吧!” 话落,“吧唧”一口,出其不意的在他额头上扣了一个戳子。 得逞的她,将圆圆地葡萄眼眯成了一条缝儿,吧唧吧唧着小嘴,回味着…… 嗯嗯,她只是挟恩图报,绝无觊觎美色的小心思。 是谁,在他耳边喋喋不休? 他睁开视线朦胧的眸子,一个如白面馒头似的圆脸自称恩人。 她眸似点漆,透着贼亮的光芒。 还未等他听明白,就强行被“盖了印章”,不敢置信的震惊涌上心头……再见,小肥团子长成娉婷佳人,誓要将男子推下湖水,她好再捞个救命之恩,牢牢将美男哥哥,收入囊中…… 病秧子被一个小东西,偷走心的故事,曾用名《洛水沦涟》
  • 无限流游戏时代

    无限流游戏时代

    一枚精致的把手悬浮在空气之中,陈昊伸出手轻轻的扭动。眼前的景物被折叠,在门的背后,是真实的世界。这是一场试炼,来证明你们比我们更适合统治这个世界吧。
  • 神霄魔羽

    神霄魔羽

    十六年前,天现异象,丹雏贯月,天梧城盛极一时的羽、凌二府,一夜之间,上至宗主执事,下及仆役婢女,便似在人间蒸发一般,全部离奇失踪,是天灾?是人祸?还是道魔消长?十六年后,号称主宰神州沉浮的“三元道器”之一的—“乘玄”玉圭惊现尘寰;将军冢、美人帐、卧花楼、品秀轩……一个个神秘组织不断浮出,或为复仇雪冤以救赎灵魂,或为逆天转运以长生不死,或为解开封印以重振圣门,或为聚魄归魂以寻找那守护苍生的最后力量……而遮掩在一个个神圣而庄严的幌子之下的,却是苦苦挣扎在善与恶、是与非之间的,那一颗颗曾经的赤子之心……
  • 心疾

    心疾

    爱总是那么难分难舍可最后还是各处天涯,难道我们有爱只是瞬间不足以让我们厮守终生还是只是有情却不能在一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特许经营案例集

    特许经营案例集

    本书精选了取具代表性、经营非常成功的、零售、餐饮、服务三大行业的中外十大特许体系进行分析,解析其结构、发展模式、成功所在等。
  • 没有名字的酒吧故事

    没有名字的酒吧故事

    傍晚时分,圣·狄安娜的钟敲响的第二声落下。她依旧窝在落地窗前尘朴的沙发上望着窗外繁华而宣嚣的都市,若无的思索着往事。泛黄的唱片在留声机上轻哼着一首首老歌,这些老歌陪伴着她走过来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地毯上慵懒的松狮仰望着茶几上那杯快见底的红酒,酒杯口遗落着淡淡的唇印和熟悉的清香,酒是她最喜欢的自酿,平时都不舍得喝,唯有开心和难过时候,看样子她今天心情不错。还有一个多钟,这间冷清的街角酒吧又将人满为患。都快忘了这间酒吧已经开了几个年头,只记得它叫《没有名字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情笙梦缘

    情笙梦缘

    一部临时起兴的一部玄幻小说,本书讲述了男主开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