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21800000009

第9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个少数民族的自强之路 (3)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们鲜卑人从北方徙居平城,平城是用武的地方,不能当做文治的中心,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所以我是以用兵为名,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意下如何?”拓跋澄醒悟过来,自此改变了态度。

公元493年七月,南朝齐武帝死。八月,孝文帝率大军正式南伐。孝文帝率军长途跋涉,于九月底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孝文帝冒雨携群臣参观西晋宫殿的殿址,面对那满目荒凉的景象,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的诗来。朗诵完毕,他身着戎装,打算领兵继续前进。

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道路泥泞。随行的大臣们想起太武帝拓跋焘南征战败逃回的情景,不由担心这次征伐会重蹈覆辙,劳民伤财,而兵士们也劳苦不堪,都不愿再前进。这时,孝文帝下令立刻进发。群臣忙跪在马前,叩头哭求不要再前进。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诉说了南伐的利害。孝文帝就说,这次出动大军,声势浩大,可毫无成就,怎么向后人交代?我们世世代代住在荒远的北方,一直盼望南迁中原。假如你们要我取消南征行动,那就应该把首都迁到洛阳。你们认为如何?同意的就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许多官员虽说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就只好高呼“万岁”,表示拥护了。消息传到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

孝文帝让拓跋澄回到平城向留守大臣作解释工作,鲜卑贵族纷纷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开平城。第二年,孝文帝自己返回平城向留守百官解释,这才使得多数人服从了迁都的决定。定都洛阳后,孝文帝派人重新营造宫室,修复都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很快就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建成了新都。由于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洛阳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洛阳的工商业也空前繁荣活跃,洛阳不仅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还成为沟通中外各国的国际性大都会。

可以说,正是由于孝文帝的这个善意谎言,鲜卑族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洛阳城也因此得以复兴。

择偶:胡汉的黏合剂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即开始着手改革鲜卑的旧风俗,他决定从人们的婚姻观念入手进行改革,通过提倡胡汉通婚来加强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联系。早在迁都洛阳前冯太后就曾下诏明令禁止同姓婚配,此时,孝文帝更是决定大力推行族际婚姻,借此来增强鲜卑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促进鲜卑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博得汉人的支持与效忠。

古代的民族关系,由于资源的争夺和统治者的唆使,经常会发生争斗,因此各民族之间大多是相互猜忌甚至是仇恨的,取异族女子为妻在当时很难想象。这种情况在北魏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尤其严重,鲜卑人看不起被他们统治的汉人,汉人也看不起野蛮落后的鲜卑人,双方互相不对眼,彼此之间根本不通婚,民族隔阂越来越大。孝文帝决定改变这种状况,破除民族歧视的观念,他以身作则,率先将作为洛阳汉族四大家族的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的女儿都充入后宫作自己的妃子,又特地让几个弟弟也相继聘娶中原汉族地主之女为妻。在皇室的表率下,鲜卑贵族纷纷尝试与汉族地主集团通婚往来,渐渐的双方都尝到了相互通婚的好处,随着姻亲关系的建立,汉族地主与统治者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巩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甚至得到了出仕为官的机会;鲜卑贵族可以从汉族地主那里得到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在朝中能够借助这种财力优势扩大势力,而且鲜卑族能够从汉族地主那里学习到文明的礼仪和举止,自身也变得士族化。随着这种风气的蔓延,族际婚在北朝变得十分普遍,其中尤以鲜卑与汉族上层之间的通婚占了绝大多数。

孝文帝能够放弃民族偏见,重视与汉族地主的结合,将两族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命运融为一体的做法,显然是有深意的。孝文帝笼络汉族高门,获得汉族大姓支持,通过与汉族地主的联姻来推动鲜卑贵族的门阀化,扩大了统治的基础,这固然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其实,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这就是把鲜卑与汉联姻作为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扩大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使鲜卑族的文化取向逐渐趋同于汉族,达到族际文化共享的目的。

因此,孝文帝决定将胡汉间的联姻作为一种黏合剂,起到加固政权和鲜卑汉化的作用,通过民族间的通婚,达到使鲜卑与汉族彼此接受与认同的目的。所以,仅仅是民族上层之间的通婚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族际通婚扩大到民间交往的层面,就必须号召各民族普通百姓之间也能相互通婚。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权力的相互利用显然没有什么吸引力,妨碍他们交往的主要原因是风俗习惯的差异太大,双方语言不通,文字不同,穿衣打扮的差异也很大,都不习惯对方的生活方式,相互之间不通婚,并不是民族偏见的问题,而是确实不方便,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因此,孝文帝知道,如果要使族际通婚能够走向民间,从而达到各民族间高度的和谐,就必须对其中一方生活方式进行改变了!

从里到外的汉化

改革到了这个阶段,孝文帝就必须要在胡汉二者的生活方式中作出抉择了,可是,在他的心中,这个选择其实早已有了答案。综观当时情况,只有汉文化才是最能满足社会和政治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类型,况且北魏国内绝大部分人都是汉族,因此全面汉化被提上了日程,这也可以说是北魏发展的必然需要。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礼治与孝治思想来变更鲜卑族的文化,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深谙儒家文化的孝文帝了解中原士大夫的心理,懂得他们衡量某一王朝正统与否的标准在于文化和道德,在于大一统和儒家道统,而非种族、血统以及皇帝的族属与政体。因此,孝文帝知道只有进行从里到外全面的汉化改革,才能获取汉族士大夫的认同、巩固其政权,继而完成一统中国的任务。

在定都洛阳后孝文帝曾有过规定,凡去洛阳落籍的“代迁户”,生称洛阳人,死葬北邝山。也就是说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籍贯,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也不得还葬。迁都之后,鲜卑人与汉人进而杂居相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为移风易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这个时候,孝文帝便完全以华夏文化正统继承者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开始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行全盘汉化的政策了。

为了排除各民族间交流的障碍,孝文帝决定首先要消除民族之间语言的隔阂,他以政令的形式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说禁止人们说鲜卑话,把汉语作为北魏唯一通用的语言。在具体实行上,对30岁以下官员要求在朝廷上必须用汉语讲话,30岁以上不能改变的,尚不强求;如果这些官员敢于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就要免官、孝文帝用强制手段把汉语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语言推到台前,满足了民族之间交流的需要。语言的改变必然要求鲜卑族复姓单音化,这是一种连锁反应,丢弃拗口的复姓而将其相应改为易懂易读易记的单音姓的做法,自然而然地会拉近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民族间的陌生感与排斥情绪,有利于增强民族之间的亲和力。

所以,公元496年,孝文帝又进而更改鲜卑姓氏。他在改姓诏令中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孝文帝从姓氏上自封为黄帝之后,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宣布改鲜卑复姓为汉姓,下令将拓跋氏改为元姓(即第一姓氏的意思),将丘穆陵氏改为穆姓,步六孤氏改为陆姓,独孤氏改为刘姓等,也许有人认为,改换姓氏算不上什么大事,其实不然。未改汉姓之前,北魏有一位名叫崔鉴的汉族官员,把女儿嫁给鲜卑贵族陆睿时,就不无遗憾地说,陆睿“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原来陆睿原姓步六孤,名贺六浑,姓名合为六字,很是拗口。可见这种姓氏形式上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在语言和姓氏上进行汉化改革后,孝文帝进而下令鲜卑臣民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甚至连鲜卑人惯用的度、量、衡也加以禁止,改用汉族的长尺大斗。这些都是鲜卑族由塞外生活转入内地生活的必然举措。孝文帝下令“革衣服之制”,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这样做法增进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消除彼此的隔阂感。

孝文帝通过采取一系列具体的全盘汉化政策,使汉文化渐渐地主导了鲜卑族社会,并在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下改变了鲜卑族社会,儒家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鲜卑族社会中生根发芽,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逐渐形成。鲜卑与汉两个民族的成员在许多方面如语言、文字、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反过来民族间一致性与和谐度的增加又促使了族际通婚现象的大量增多,族际通婚不再是政府强求而成了民族间交流的结果。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网把鲜卑与汉两个民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广泛的交往、共同的生活方式又巩固民族之间的联系。“夷夏有别”、“胡汉不同”的观念在两个民族人们的头脑中被逐渐淡化,渐渐地鲜卑族也为汉族所同化,虽然鲜卑族以后将不再以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正是历史上无数次这样的少数民族的融入,才形成今天中华民族如此众多的人口及广袤的分布。

同类推荐
  • 大唐好太子

    大唐好太子

    大唐铁骑,刀锋所向,万国臣服!撒旦曰:遥远的东方,大唐日不落帝国冉冉升起!
  • 南宋第一卧底

    南宋第一卧底

    南宋嘉定十六年,来自现代的特工沈墨,开始把江山社稷玩弄于股掌之中。数之不尽的奇谋、毒计、狠招、在他手,上狂喷而出。他的现代刑侦技术屡破南宋奇案,他的谍报技能狂虐辽金密谍。当纵横无敌的蒙元铁骑滚滚而来时,他练成的钢铁之师,迎头撞碎了蒙古铁骑那席卷天下之势!只手补天,力挽天倾,这是一场一个人对抗一个时代的战争!
  • NO!我不是大清正史

    NO!我不是大清正史

    本书是《NO!我不是大清正史》的第一部。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猜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虽然书中屡次描写烽火连天、千军万马厮杀的惨烈场面,然而不动声色冷幽默的叙述方式,却让读者在爆笑、狂笑、讪笑、奸笑、淫笑、狞笑之余倍感沉重。
  • 亚德涅斯编年史

    亚德涅斯编年史

    最终,其他的物种和大部分魔鬼被消灭,剩下的恶魔,大部分躲入海洋,剩下的一部分成功的活到了火焰熄灭的那天。是的,亚德涅斯的海洋,史称七洋之海。那里成为了恶魔的温床,其实他有一个人类熟悉的名字:地狱。
  • 最后黑夜前的黎明

    最后黑夜前的黎明

    走在越来越抖的路上,沈释披着仅剩的老旧的亚麻灰袍望着前方的分岔口后浓浓的迷雾,帝国?王朝?异族?曾经的灾难逼近,内斗却日益加剧。我变了但也没变,沈释再次调整自己向着前方稳步走去
热门推荐
  • 疯子日志

    疯子日志

    用日记体见证一个85后的挫败人生的重塑。
  • 最美的芭蕾舞

    最美的芭蕾舞

    本书是作者的小小说选集,选集中作品的特点是:一是巧用道具,巧妙设置情节,形象刻画人物,从而提升主题;二是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让人回味悠长;三是部分细节生动传神,往往让人过目不忘。选集所选作品大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但内涵不失丰富。
  • 天使剑灵

    天使剑灵

    剑!简单的一器一魂,却深不可测。一锤一定出名器,一心一意铸剑魂。在这个冷兵器大陆,唯有剑才是唯一。
  • 定义邪典电影(电影学堂)

    定义邪典电影(电影学堂)

    本书是对全球有代表性的邪典电影的一次集中探讨。包括如何界定邪典电影,是谁在运用什么样的文化规则来界定,作为一种具有对抗性的电影类型其洞察力如何,又与主流电影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张力,以及邪典电影的分类和体系化进程。作者试图在邪典电影和电视节目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之一时,推动对邪典电影的研究。
  • 外科发挥

    外科发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华盛夜

    风华盛夜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空突然出现个大洞,天空瞬间乌云密布。天庭中的女娲为了看解救苍生,用自己的血肉为代价,修补洞口。顿时晴空万里,天边出现五彩缤纷的彩虹,然而这一切都是女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只留下了一颗彩石,那便是女娲的心脏,名唤女娲石。以后女娲石散落在人间,机缘巧合被一只兔子吸收,使她幻化成人,之后便走上了艰难的道路
  • 夫人妩媚娇如花

    夫人妩媚娇如花

    重生前,傅悦君和靳霆枭互相开枪,死在对方的枪下,共赴黄泉。重生后,傅悦君只身前往,奉上了一把枪。“一个人,一把枪,靳霆枭,娶我,与我共谋天下。”“枪归你,人归我,天下我为你打,换你生生世世。”她是名动天下的傅家千金,姿容绝世,却心如蛇蝎。他是大名鼎鼎的,容颜俊美,却残酷冷血。这一世,她要忠于自己的国家,立于众生之巅,要做那个傲视天下的第一千金!
  • 三和堂

    三和堂

    张姐快步追到了门口对着宋小天的背影喊:小天,你听姐姐说,姐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可我想着这人起初都是一张白纸,你往上画什么他就是什么,画黑了,擦都擦不掉你说是不,小天,你想想,站着,听见没,你混蛋。宋小天停住脚回头对着她惨然一笑:姐,我这张纸生下来就是黑的,没得用了。
  • 我是天庭仙二代

    我是天庭仙二代

    职场混混张陵,在某天接到神秘电话激活前世记忆,他乃天庭人事部长-东木公的第五子,只因生活作风问题被贬凡间轮回五百年,如今期限已满即刻召回天庭。张陵吃了颗灵果平复了内心震惊后说道:“开什么玩笑!回去?老子不把这凡间玩个天翻地覆,如何对得起我凌霄美男子,蓬莱小霸王的称号!”
  • 无量大慈教经

    无量大慈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