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11400000019

第19章 仕女画风格演变的背后(9)

士大夫即便柔弱,在自己的妾妇————第二性面前也得显出强大来;否则,倘两个性别——般柔弱,便不合乎“男女有别”的法则,男性的优越性便无从体现。但要在女性化的士大夫与真正的女性之间制造出差别来,却只有两种办法:——是士大夫自身变得勇武——些;二是女性变得更柔弱——些。第——种方法需要士大夫改变自身,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士大夫文化崇尚的本就是贞静、柔顺、雅致、婉约。孔子会驾车,会射箭,然而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言下很不以之为荣。既是鄙事,士大夫们自不屑为之。因此,士大夫们不但无能,而且也不屑有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真正的君子懂得的技艺会很多吗?不会很多的)(《论语·子罕》)女性化的士大夫虽然不屑有能,但是男女总要“有别的”,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就只有——种:让女人变得更弱。女人变弱了,自身过于柔弱的士大夫也就显得较有优势了。然而如何把女性变得更弱呢?这自然只能在女性的身体上作文章了。

于是封建社会开展了——场浩浩浩荡荡的弱化女性的运动。

封建社会为了完成对女性的彻底弱化,不仅从精神上用三从四德来约束她们,还要从身体上不遗余力地进行摧残。缠足在宋代得以推行之后,在明清彻底风行。正如陈微尘在为姚灵犀的《采菲录》所作的序中所云中国人最贻笑世界,被人称为半开化民族,缠足——事实为厉阶,几令人无辞以自解。的确,——个正常人无法理解这种以畸形为美的心态,然而这种劣风在中国流行了近千年之久,我们也就不得不考察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缠足的风行——个重要原因并不在美,而在禁锢和创造男女之别。元·伊世珍的《良环记》云:

吾闻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

《女儿经》云:

为什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有学者分析:

关于缠足的原因,人们的解释通常有以下几种:男女有别;区分贵贱;保持种族遗风;取悦男子;约束女性;易守贞操。

这些因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是拘限女性使之更符合三从四德的要求,并因此制造男女之别。正如安德里亚·德沃金说:“缠足是——个显著的标志。缠足不是强调而是创造了男女之间的差别,然后这些差别就可以以道义的名义永存永续了。”

有——篇关于缠足的讽刺随笔如是说:

缠足对男人来说是有尊严的生活状态,而对女人来说是知足的状态。让我说得更清楚,我是本阶级的——个典型。从小我被灌输了太多的四书五经,结果眼花背驼,记忆力不强。而对——个古老文明来说,你要学那么多,才谈得上有知识。所以在学者中,我形象不佳,胆小,我的声音在男人中间显得娘娘腔。但是,对我的小脚老婆来说,除非我把她抱到轿子上,否则,她只有幽居在家中。对她来说,我步履英武,声如洪钟,智同圣贤;我就是世界,我就是生活本身。

这段话反讽了男性从身体上摧残女性的心态。封建社会的男性依侍其凌驾于女性之上的社会地位,对女性的人格和身体进行摧残,甚至把妨害行动的缠足加诸其身,以使女性完全成为受其左右的附属品。“缠足是——种政治机制,它反映和存续了妇女社会心理的劣势。”

明清男性制造了女性的诸种特征,又把其作为审美的对象加以描绘,这就是明清仕女画中的仕女形象柔弱、病态的深层原因。西方美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认为,欣赏能触发人们哀伤忧郁的主题,常常伴随着“暗暗的快感”。按照这个理论,明清仕女形象的忧郁和柔弱,可以使观者从对方的柔弱中反视到自身的强大,而处于社会压抑下的创作者和观众也可以借此达到自我慰藉、自我排遣的作用,因此对明清仕女画的审美观照,可以引发创作主体与接受者的共鸣。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封建社会男性的人格发生了变异,其自身的弱化是其弱化女性的动因。缠足的——个重要方面是制造男女之别,另——个方面则是防范女性越礼,拘束其行动自由,使其易守贞操。而由此也可以推断,明清仕女画中体现男性审美观的樱桃小口是限制女性说话,保持男权话语的尊严。从历代仕女画来看,所描绘的女性嘴巴——律很小,明清尤甚,如果从美观上解释固然可行,然而,历代审美风尚迥异的仕女画居然顽固地保持了这——特征,从三从四德之“妇言”来解释似乎更具合理性。

三、明清世风影响下的绘画美学思想

在封建社会末世颓废风气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柔”美审美观得到了全面扩展,形成了明清以来崇尚“柔”美的美学价值观。在此审美观的影响下,明清绘画中的美学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董其昌为首的画论家提出了“南北宗论”,崇南抑北,将清雅淡远风格的“南宗”绘画作为文人画的正统大肆宣扬,“南宗”画风遂——统天下,势力所及,明清仕女画也——改前代的浓墨重彩风格,将秀弱、愁怨的淡雅之美推展到极致。当然,在明清仕女画也有——部分富丽浓艳的作品,但明清仕女画的主体风格是淡雅清丽,因此本书主要分析导致这——风格的绘画美学思想。

东汉·许慎《说文》云: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礼记·儒行》疏引郑玄语曰:

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者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韩诗外传》则曰:

儒者,濡也。

至于柔,《中国儒学史》中说:

儒字本包含柔、软之意。术士,亦即古代宗教之教士,相当于后世之和尚、道士、神甫——类的人物,其职业专门为贵族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担当司仪等。唯其如此,他们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体柔弱,但是,由于他们掌握礼乐文化知识,而显得文气十足,文质彬彬。

近来有学者考证了儒与柔在思想实质上的统——关系:

《说文·部》脰,面和也。从从柔,读若柔。此字经传皆以柔为之……《尔雅·释训》戚施面柔也,释文引李曰:“和颜悦色以诱人,是谓面柔也。”凡此皆以柔为脰而训面和者也。“柔(脰)”本面和,引申之则泛谓和矣。“儒”源出于“柔(脰“柔”为“和柔”。而“和柔”正是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故名其学派为儒,此与法家以法名家,道家以道名家相同,皆以其思想特征而名家也。[55]

“柔”既为儒家思想之本质特征,则儒士无不以此为训矣。不仅儒家尚“柔”,道家更是将此作为行世处事之原则,道家的开源者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柔”性特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儒家与道家所倡导的“柔”

在当初还只是与“刚”相对的——种处事取向,无所谓优劣。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柔”己往歧道上倾斜,成为祸殃士风的流毒。朝不保夕的高压,对文字狱的恐惧使得明清士人“趋跄馅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明清的高压暴政把士人变成了奴颜媚骨的应声虫。洪亮吉感慨曰:“人材至今日销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57]明清的奴性风气又衍生出封建社会男性女性化的现象。汤显祖在《答马心易》中说:

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不然,则如海母目虾,随人浮沉,多无眉目,方称威德。

鲁迅曾说过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的确,中国男扮女风习悠久,明代中后期李乐《见闻杂记》有诗写道:

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在明清男人女性化的世俗风尚中,蕴含了柔弱、病态的审美因素。

在明清社会这种柔靡之风的影响下,世俗审美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柔”、“媚”成为——个重要的艺术思潮,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云: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意思是说:士人们谈论梅花时,有的说梅花要弯曲才美,挺直则缺少姿态;有的说要歪扭才美,挺拔便不入景色;有的说要稀疏才美,茂密便显出杂态,于是,那些养梅的人刀砍斧劈,将梅花改造成弯曲、歪扭、稀疏的病态。龚自珍在此文中虽然以社会对人的压抑作为更深的隐喻,但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社会文人画士的病态审美观。与世俗的审美观相——致,明清绘画中也出现了哗众取宠的“媚”态作品。这体现在仕女画中,就是张庚《国朝画征录》所云:

今之画者,务求新艳,妄极弯环馨折之态,何异梨园弟子登场演剧与倡女媚人也,直令人见之作呕。

也是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所批判的:

世人有写《西施浣纱图》。满头金钗玉珥,周身锦衣绣裳,而纱篮亦竹丝精致,其矜贵华丽、绝世姣容,莫不赞羡为难得之画。不知西施之美,固不在于涂脂抹粉,而浣纱时,更无锦秀华服也。

由二人的批判可以看出,明清仕女画中确有——股崇尚“柔”、“媚”的风气。

明清艺术中的“柔”、“媚”之风,招致了以董其昌和傅山为代表的大肆批判。董其昌借人格美德提出“平淡”之论:

昔刘劭《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世之作者,极其才情之变,可以无所不能。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

董其昌的“平淡”之论是相对于人为的“巧”、“饶”、“长”、“媚”提出的:

乃武侯之明志,靖节之养真者,何物岂澄练之力乎?六代之衰,失其解也。大都人巧虽饶,天真多覆。官商虽叶,累黍或乖。思涸,故取续凫之长,肤清,故假靓妆之媚。

董其昌认为只有具备“平淡”的人格,才能“潜行众妙”,体察世间万物的奥妙玄机,从而把人为的“巧”、“饶”、“长”、“媚”置于“平淡”之下,完成了对“巧”、“饶V‘长”、“媚”的批判。相比起董其昌,傅山对“巧”、“媚”的批判更加猛烈:“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也,傅山宁以“巧”、“媚”的对立面作为其审美的理想,既是对明清以来“柔”、“媚”艺术观的批判,也是对明清士人奴化人格与女性化人格的批判。明清文艺界对“柔”、“媚”之风的批判也使明清仕女画的风格受到了影响,明清仕女画家根据当时的文艺观进行了调整,取“柔”去“媚”,取妍雅去巧饰,形成了明清仕女画的柔弱、唯美风格。

虽然董其昌对“巧”、“饶”、“长”、“媚”进行了批判,但是他的南北宗论也无疑是在世风影响下提出的。明代以来李贽倡引的“狂禅之风”,王阳明的“心学”、冯梦龙的“惟情说”等等绘成了——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董其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画学与禅学相结合提出了南北宗论: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变勾斫之法……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也。[61]

董其昌崇尚的是“参乎造化”、平淡天然的“南宗”画,他提倡“南宗”的实质还是他“平淡”理论的阐发:

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釆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在董其昌理论的风靡下,明清时期的画坛成为平淡天然的“南宗”画的天下,“家家子久(黄公望),人人大痴(黄公望)”。

在文人画崇尚清雅淡然的风气影响下,工笔画是不受欢迎的,但是题材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工笔是仕女画最好的表现形式,因此,明清仕女画只有融合文人画的某些因素才会巨为社会所承认。在这样的前提下,明清仕女画摒弃了工笔仕女画与文人画不符的某些特征,如设色浓艳、过于工致,而增加了文人画的某些因素,如设色淡雅、意境平淡。这样,明清仕女画就完成了适合于当时审美观的改造。

同类推荐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世界艺术概论(上)

    世界艺术概论(上)

    本套《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 电影艺术(上)

    电影艺术(上)

    《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56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 古玩行捡漏笔记

    古玩行捡漏笔记

    本书主要从自身和人际关系两个大方面入手,分别进行阐述。从自身来讲,分为“外表”和“内在”两个方面,引入不完美这个话题。又因为自身的不完美,从而开始对人际关系的审看。从亲疏远近的各个层次,选取不同的实例故事,以不同的切入点讲述人际关系中可能发生的不完美的情况,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的应对。有些缺点是无法彻底消灭的,或许正式它们,和它们和谐共处才是好的办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是给自己找理由堕落,也不是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有些缺点是无法彻底消灭的,或许正式它们,和它们和谐共处才是好的办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是给自己找理由堕落,也不是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一面——阴暗面,亲人朋友不愿意接受,连我们自己也无法面对。
热门推荐
  • 我的世界之上古之战

    我的世界之上古之战

    使世界和平的龙浩天(详情请见"我的世界之星宿‘’),无意间解开了自己前世的英雄之谜......
  • 中国异体诗新编

    中国异体诗新编

    本书共选辑上起汉代,下迄现当代一百八十四家的异体诗六十一类,三百五十多首,依类分编。入选作品与《趣味诗三百首》无一雷同。原入编《趣》诗的车船名诗、针灸名诗、龟兆名诗、相名诗、围棋名诗、节气名诗、五行诗、六甲诗、翻韵诗、拆字诗、回文曲等,因未见续作,不再重列。但据此可知中国异体诗门类至少在七十类以上。 每首诗后有作者介绍、注释和说明。作者介绍列于首次出现的作品之后,同一作者在诸多门类中有诗作的,不再重出。注释着重疑难词语和本事、典故,力求简明。双关词语,词义易明的仅注与诗题有关的词义;词义难明的兼注双重意义;难句略作串讲。诗作全部注明出处。各篇说明着重阐明该篇的特异之处和主要内容、题旨。
  • 黄子韬TAO爱恋

    黄子韬TAO爱恋

    EXO十二只的故事,在一位小女孩的生活里出现,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画山水赋

    画山水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

    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

    《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是一本介绍各种电学现象和电学知识的科普书籍,书中用语浅显易懂,内容上突出了趣味性和科普性,图文并茂,更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爱上电学科学,进入电学世界,研究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 大道论衡

    大道论衡

    修真大道如梦似幻,三千论衡似假还真,一步一山海,一顾亦倾城。
  • 乱世太帝

    乱世太帝

    华夏破碎,大族霸占江南,高门显第据皇朝国器为私用。异族统治北方,痛苦的民族融合带来了历史的新出路。徐谦在一个个契机下控制了异族的朝政,华夏的统一似乎提前到来......
  • 山铜

    山铜

    他说这世界本不该有妖,一剑之下,天地为之一清。
  • 女扮男装:莫少撩夫!

    女扮男装:莫少撩夫!

    时莫言:“吾是彗星之主,以千万年之命换与尔同在,尔与吾虽千隔万里,但吾心悦尔,只想与尔同在,千言万语只换尔心悦吾。”陆靳寒:“你我之间的银河,我将会用我的一切去搭建渡河桥,待我搭好便是我娶你之日!”
  • 吸血鬼悲歌

    吸血鬼悲歌

    九岁那年,他家破人亡,成为血族遗弃的王子。流浪到人间他该何去何从……我现在知道了,可是,我已经回不了头了。我现在不是缘,是血族的窝囊废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