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6300000010

第10章 太后干政:汉武帝隐忍 皇权旁落

西汉中期,千古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入庙堂,公开与先辈执政思想“黄老之学”,唱对台戏。于是,汉武帝和窦太后,大汉宫廷最有权势的祖孙二人,联袂上演儒道之争。窦太后为什么对儒学恨之入骨?轰轰烈烈的宫廷大戏,“几家欢喜几家愁”?

“新政不可犯旧宠”

窦婴和汉武帝,老丞相与少天子,为打造梦中的强悍帝国,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建元新政。然而,窦婴的春风得意再次触怒了他的姑姑窦太后,被痛斥忘恩负义。建元新政皇上和他的臣子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令这位权高位重的老太如此仇视?

一是“兴儒学”。汉武大帝是怎样兴儒学的,前言备述,不再多谈。

二是“除弊政”。《董生对策》中讲过,董仲舒受到汉武帝欣赏的五大原因,有一条“更化”,也就是变革,革除一些弊政。在汉武君臣眼里,到底有哪些不革不行的弊政呢?

第一条,列侯就国。列侯,就是有封国的诸侯;就国,即回到自己的国土上去。一方诸侯不回自己的封国,上哪儿去呢?原来,汉代封侯,把一个县封给某个人,这个县名是什么,这个人就叫什么侯。比如,皇帝把昌平县封给你,你就叫昌平侯;把顺义县封给你,你就是顺义侯。这就是一方父母官!各诸侯理应坐镇当地,教化子民,守土有责嘛。分了一亩三分地,这些纨绔子弟们也笑纳谢恩,走马上任;可就职程序一办完,他们就赖在京城不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讲待遇。加官晋爵谁都不会拒绝,但是,谁愿意放弃长安繁华,跑到不知名的小县城里,做一个穷庙里的富方丈呢?这就“见仁见智”了。不是还有人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吗?关键在于你看中的是什么。

其次为婚姻。汉代相当多的异姓诸侯王还有一个身份:尚主。什么是尚主?就是娶了公主做妻子。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最愁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夫婿。公主金枝玉叶,找丈夫当然得高标准;既要青年才俊,又得达官贵人。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一大群,哪里找那么多一二十岁的金龟婿?公主们首先到地方诸侯王中去选,一个个成了侯夫人。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都是些过惯了皇宫生活的公主,你那点小林子怎么养得起金凤凰呢?尚主诸侯王们也不得不留在京城陪伴娇妻。

最后是奔前途。不到京城不知自己官小。想在仕途上不断“进步”,据守京都,结交上流社会,成功系数要大好几倍。在汉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先封诸侯,后当丞相。封了侯,就是拿了一张授命丞相的资格证。万一不走运,分到边远的县里,远离权力中心,这张资格证就派不上用场了。“宰相家奴七品官”,为前途计,还是留在京城保险一些。

革除弊政的第一条,把诸侯都赶回各自封国,显然触动了既得者的利益。

第二条,除关。“关”指函谷关,“除”是解除;“除关”就是解除进入函谷关的关禁。秦朝严刑峻法,为了保卫首都咸阳的安全,没有一张正式的公文作为特别通行证,不得出入函谷关。这就是关禁。到了汉代,政通人和,盗贼、叛乱虽未绝迹,却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汉武帝为了彰显太平,遂令解禁函谷关。

第三条,检举。即检举宗室及诸窦违法者。“宗室”就是刘姓皇族,“诸窦”就是窦氏宗族;简单来说,鼓励检举皇亲国戚中违法乱纪的人,以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中央集权。

这就是革故鼎新的建元新政。这三条“除弊政”,除了第二条纯属亲民之举;其余两条,刀锋所向,直指权贵。于是,大汉王朝的权贵们闹情绪了,要上诉,讨个说法。找汉武帝,政策正是他定的,无异虎口拔牙。一番分析比较,他们一致锁定:窦太后!

窦太后一直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徒,而汉武帝这一揽子“除弊政”,又是打着“独尊儒术”的招牌,这不是公开挑战祖母窦太后的个人信仰和政治思想又是什么一?权贵们的如意算盘无非如此:瓦解高层,借机翻盘。

于是,窦氏宗族的人,刘姓宗亲的人,诸侯国的诸侯,还有尚主的公主,踩破了窦太后的门槛:惩治皇亲国戚,我们哪里还有一点皇室尊严?以公主娇贵之躯,怎忍受得外地艰难,太后慈悲,岂能无视儿孙之苦?

“重整冠履权易手”

对于孙子这场有板有眼的建元新政,窦太后虽然不太看好,但也准备睁只眼,闭只眼:年轻人,建功立业心切,由着他吧。不想,老实巴交的御史大夫赵绾新官上任,急于表忠心,他向皇上建议:今后朝中大事是不是不用再向东宫汇报了?东宫就是窦太后的寝宫啊!出其不意的一句话,引爆了窦太后这只火药桶,挑战了她可以容忍的极限。窦太后恼怒了:整顿!废除!建元新政岌岌可危。

祖孙二代何以如此背道而驰?

第一,统治思想之争。黄老之学起于战国时期,以道、法家两种思想综合而成,打的是黄帝、老子的旗号,实际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学说、法家理论,三家强强联手的一个产物。窦太后痴迷黄老,无以复加——把它列入皇家子弟素质教育的必读书目。人手一本《老子》,皇帝得读,太子得读,所有的窦氏宗族也得读!(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孙子汉武帝当年显然没有认真研读《老子》,一继位就改弦更张,甚至走上“独尊儒术”的政治路线,老太太当然不能容忍。所以,黄老之学和儒家学说之争,到武帝初年,已近顶峰。

积怨还可以追溯到景帝时期。景帝时期,有个儒学信徒辕固生,《诗》学博士,讲授《诗经》;还有一个提倡黄老的黄生,道家理论权威。朝堂之上,冤家路窄,两位学者展开激烈交锋。主题就是:商汤、周武王取代前朝,是遵奉天意;还是大逆不道,以臣弑君?

大家知道,儒家历来主张: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革命”这个词就是在这里最早出现的。所谓“革命”,即革先朝的命,革暴君的命。因此,辕固生率先陈词,桀纣手下的百姓不愿为桀纣出力,而归心于商汤和周武王,商汤和周武王是不得已而做了天子,这不是受命于天是什么呢(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笃信黄老之学的黄生底气更足,说:商汤和周武王取代夏桀和商纣,那是以臣弑君,以臣子的身份杀死君主;正义从何而来?

紧接着,黄生绘声绘色打了个比喻。黄生说,帽子再旧,也得戴到头上;鞋子再新,也得穿在脚上。喻义是什么?君主再有过错,还是帽子;臣子再有才干,还是鞋子。帽子、鞋子上下有序,君主和臣子就不能颠倒位置。(冠虽敞,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夏桀与商纣王虽然是失道之君,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在上位的君王啊!商汤与周武王即使是圣人,也是在下位的臣子。身为臣子,不能匡正君王的过失而尊奉天子;反而因为君王有过失而诛杀君王,代替君王面南为君。这难道不是以臣弑君吗?(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生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弑而何?)

黄生这套理论头头是道,乍一听,很能唬住人;出发点也是好的:以臣弑君——西汉政权绝不允许。但这样一来,就把话说绝对了。

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辕固生抓住要害,突然发难:高祖刘邦到底是帽子还是鞋子?秦末起义,帽子是人家秦二世、秦王子婴,刘邦只是只鞋子啊!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刘邦坐上了龙椅,不是鞋子顶到头上去了吗?你又作何解释?

黄生哑口无言,没法自圆其说。汉景帝一看,话题太敏感,苗头不对。于是拍板:搁置争议!

从此,以臣弑君的话题冷冻起来,无人敢提。

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里记载了这场幽默诙谐的巧言妙辩。耐人寻味的是,景帝及时喊停。学术争鸣一旦进入政治领域,便异常敏感尖锐,弄得不好就闹出人命。这样的事情史不绝书。

果然,辕固生鼓吹儒学,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窦太后耳朵里了。老太太不动声色,想见见这位儒学斗士。

窦太后拿出一本书——《老子》,问辕固生,先生学问高,认得这是什么书?辕固生瞟了一眼:此是家人言耳。这是婆婆妈妈的老百姓才喜欢的通俗读物。一下把窦太后给惹恼了。辕固生居然当面讽刺道家学说,亵渎窦太后的个人信仰!同时,一个“家人”,直戳太后的痛处。窦太后正是穷苦出身,弟弟窦少君小时候,家里养不起,转卖了十几家,几十年以后才和姐姐窦太后相认,至今想起都倍觉凄凉。辕固生毫不知趣,一口一个“老百姓”、“通俗读物”。窦太后听来,就是揭她家的老底。一怒之下,把辕固生扔到一个野猪圈里,叫他去捕杀野猪!角斗士和野兽对阵,还有长剑短刀;辕固生一介书生,赤手空拳,岂不送命?幸亏汉景帝及时递给他一把剑。辕固生心一横,一剑刺中野猪心脏,捡了一条命。事后,汉景帝赶快把辕固生调走,到诸侯国当国相。所以,窦太后维护黄老之学真是不遗余力,甚至不惜杀人。借猪杀人!

第二,统治地位之争。窦太后本来很有风度,并未过问孙子新政“三把火”。只是赵绾的一句话引起她的警觉和愤怒:从此国家大事不必请示东宫。这是要求太后交出权力啊!窦太后历经三朝的老太后,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皇太后,汉武帝的太皇太后。大汉天子都是她的至爱亲人,大汉皇宫就是她的家。你汉武帝不过孙子辈,我还没有咽气,就要踢我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

对待平民辕固生,窦太后可以把他投到野猪圈自生自灭;对待自己的亲孙子、当朝皇帝,她如何给他下马威呢?

第一步,抓把柄。大臣们要我交权,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于是,窦太后暗中派人调查,而且目标定点,就那两个给皇帝出歪主意的大臣: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偏偏这两个人不争气。经调查,确实明摆着有问题。这就不怪窦太后不客气了,两人立即被投入大牢。

第二步,区别对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处理办法。窦太后把推广建元新政的人分为三等:第一等,汉武帝。这是她的亲孙子,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窦太后不会去动一根汗毛。汉武帝还是汉武帝,只不过他的“左右手”不能再张牙舞爪。“左右手”是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窦婴是她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这让老太后怎么砍得下去呢?第二等,窦婴、田蚡,外戚罢官。这也是宽大处理。第三等,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对这两位迫不及待、向新主子献媚的臣子,窦太后绝不手软,逼迫二人狱中自杀。

第三步,改换朝官。窦太后对这个“初生牛犊不畏虎”的不肖皇孙,非常不放心。绝不能再“阿弥陀佛”,做老好人了。她决意干政,而且大刀阔斧。该罢的罢,该树的还得树。于是,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这两个人什么来历?普通诸侯而已,就因为信奉黄老而一步登天,进入了大汉政权的第一梯队。

“老树根深难撼动”

建元新政推行两年后,即毁于窦太后这“三板斧”(诸所兴为者皆废)。应了那句老话,姜是老的辣。那么,建元新政为什么夭折?窦太后为什么完胜?仅仅因为她握有的政治资源吗?司马迁在《史记》中还隐藏了哪些被人忽略的史实呢?

西汉宫廷,儒道对峙,儒家一派始终处于下风下水。管中窥豹,我们就拿叔孙通,这个历经秦汉两朝、侍奉六个主子的儒生,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

叔孙通第一任主子是秦始皇,他的职位是待诏博士。这是他第一次“兼济天下”。

秦始皇死了以后,叔孙通的第二任主子变成秦二世。陈胜吴广起义,前方纷纷亮起警报,朝臣惶惶不可终日。偏偏秦二世不承认,喝问群臣,真的有很多人造反吗?人人面色沉痛,低头承认。唯独问到叔孙通,一脸不在乎:哪是造反?不过是些毛毛贼!秦二世闻之大喜。说实话的人全掉了脑袋,叔孙通战战兢兢,卷起第二任主子的最后一笔赏赐——“帛二十匹,衣一袭”,投奔第三任主子。

叔孙通的第三任主子是谁呢?叔孙通找主子,可不是“说走咱就走”,意气相投就奔过去。他首先要为天下豪杰一个个把脉算命,最后决定:押项梁!

项梁死后,叔孙通投靠了楚怀王心。楚怀王心死后,他又跟随项羽。

汉二年(前205)四月,彭城之战,刘邦坐拥56万大军,叔孙通辞职报告也没打一个,很快跳槽,跻身刘邦帐下。这已经是叔孙通的第六任主子了。或许,如果叔孙通太老实,就会像惰性气体一样,沉落在最底层,无缘发迹。可如此走马灯似地跳槽,每一次下场差不多,能捞到什么好处?后来,56万的刘邦大军由胜转败。但这一次叔孙通看准了,输了也跟着刘邦。

叔孙通虽然见风使舵,到底是大儒。盛名之下,还肩负沉重的教学任务,带着一百多个弟子。弟子们都以为跟着名师,会仕途宽广。谁知整个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叔孙通向刘邦推举了一个又一个壮士,对自己一百多个弟子反而举贤避亲,只字不提。引得大伙儿怨声载道,师父太薄情了,只顾自己风光,不管我们死活。叔孙通安慰大家,战争期间,知识分子不管用啊,你们能够为大王冒矢石,入白刃,带兵打仗吗?既不能,就安心练好自家本事。时机到了,师父不会忘记你们的。

等到楚汉战争结束,汉王五年(前202)二月,刘邦在山东登基,叔孙通认为时机到了。他细细密密,做出了登基大典的整套方案,毕恭毕敬地呈送高祖刘邦。刘邦文化水平不高,最讨厌繁文缛节,凡事越简单越好。比如,他反秦,攻进咸阳,出台的什么政策纲领呢?《约法三章》。十个字:“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一句口号。所以,叔孙通这套仪式,刘邦看不下去了,只表谢意,仪式免掉。等到登基那天,大臣们争功邀赏,大呼小叫,甚至以剑击柱,现场一度失控。刘邦咬牙切齿,无可奈何。(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这样,叔孙通和他的一百多个弟子,终于派上用场了。加上从山东招募的三十个儒生,天天演练礼仪恭行,备战朝觐大礼。高祖七年(前200),长乐宫建成。叔孙通作为朝觐仪式的总导演,指挥文武百官跪、坐、立,将全套仪式演练了数月。庆典那天,文武百官战战兢兢,哗啦啦跪下一大片,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刘邦在马背上打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种阵势。脱口而出一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是多么尊贵啊。叔孙通的专项研究通过验收,非常成功,获得重赏,奖金全部分给他那些待业在家的学生。(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司马迁评价叔孙通“直而不挺,曲而不挠,大直若拙,道同委蛇”。我却总看他得不偿失!叔孙通做人之曲意逢迎,映射出儒生生存之艰难。北宋初年有位诗人王禹偁,曾做诗《四皓庙》。四皓,即“商山四皓”(秦末汉初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刘邦手下的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后来,张良设谋,吕后请他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称“商山四皓”)。其中两句:“秦皇焚旧典”,秦始皇把前朝的典籍烧了。“汉祖溺儒冠”,汉高祖居然把尿尿到儒生的帽子里面。可见儒生地位之低下。

所以,窦太后之所以能一举摧毁“独尊儒术”的建元新政,不仅在于她个人的权势,更在于有汉以来,宫廷内外积袭的“抑儒”政治气候。

建元新政破产,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双双从权力巅峰跌落。外戚能臣,二人能否英雄相惜?老夫少年,命运轨迹怎样重叠交合?

请看:田窦交恶。

同类推荐
  • 邪染三国

    邪染三国

    龚隼重生为公孙瓒之子,本想偏安一隅,可天不遂人愿,乱世的烽火燃起起了他争霸三国的雄心,长枪白马,邪气凛然,且看他如何邪染天下。正所谓:天生双目赤如丹,此生注定非等闲,古有项羽称霸王,如今公子邪气然。
  • 大唐日不落帝国

    大唐日不落帝国

    穿越为唐玄宗少子,面对坑儿的爹,李璥生怕在长安被人玩死,挖空心思想要逃离长安,享受逍遥藩王的日子。然而,距离安史之乱只有十九年,这盛唐即将落幕。主角别无选择,为了大唐,为了自己,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变历史。而这一改,整个世界彻底被颠覆了。
  • 胡大记事

    胡大记事

    主角穿越到五代十国后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故事。
  • 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

    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

    本书既将钱氏家族的历史当作一个既存的过去,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历史的还原。也将叙述当成是立足现在与过去不断对话的过程,过去不是一个被动的研究对象,而是一个被不断开掘的意义源泉。在对历史意义的不断阐发中,所有的叙述既映照着当下的思想焦虑和问题意识,也必将丰富着对于人自身及其所构造的世界的理解。
  • 大秦第一公子

    大秦第一公子

    不管整个世界怎么看我,我胡亥就是大秦第一公子!
热门推荐
  • 龙城人家

    龙城人家

    通过一个龙城人家,从清末民初到近代的兴衰,感受小人物在历史浪潮中悲欢离合。故事主角童蛮牛在龙山学武归来,在斗狮子中武圣上身,飞跃三张八仙桌,为族群抢得头灯。女主角秀巧家富甲一方,但后被打成地主,嫁入深山不卑不亢,最终成为改革开发之初的万元户。
  • 身体互换:色狼不许偷看

    身体互换:色狼不许偷看

    两个灵魂互换的男女,上演一段啼笑皆非的爆笑爱情故事。她不小心出了车祸,醒来竟然变成了个男的,而且这个男的还超级无敌霹雳的帅,颜值爆表,身材超赞。他被人从身后用力推下楼梯,醒来竟然变成了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要气质没气质。就算让他变成女人,好歹找个漂亮的胸大身材好的吧?难道是老天在惩罚他太过花心?
  • 再见,原来因为你

    再见,原来因为你

    南风轻,思心却不改。这可能不是现实中的恋爱,举手投足间却也是美的。所有人都有过自己不愿回忆的遭遇,所以说事本无十全十美,为了爱弃了生,这并不是最好的结局,结局因人而异,我的故事里,他们就是这样,没有太多的心机,也不用费太多的力……情重的是思,爱重的是深。
  • 我要你是我的人

    我要你是我的人

    都9012年了,还有那么多坏人!男主该是谁?你们决定!女主家里是有钱的富二代,但是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后妈,基本上不管她。除了足够的钱,她什么都没有。女主也是全国武术冠军,从小习武的她,会闯出怎样一片天呢?该文章是从一些功夫影片里看到后突发奇想写出来的,希望大家支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机智宝宝:护卫腹黑妈咪

    机智宝宝:护卫腹黑妈咪

    本来他是没有爹爹的,可是后来他竟然有了十个爹爹?虽然亲生的不知道是哪一个,但是十个假爹爹也不错的。只是,爹爹在好都不如一个娘亲好,娘亲是我的,谁都不许抢!亲生爹爹怎么了?不给面子!
  • 佣兵天妃来袭,爷,打吗

    佣兵天妃来袭,爷,打吗

    二十三世纪,堂堂一代佣兵女王,却因为一个小小的任务被自己扔的炸弹炸死了,要不要这么搞笑……再度睁眼,看到的是自己毛茸茸的爪子,好吧!潮流玩穿越,摇身一变成狐狸,外加是一个变异恐怖的狐狸,要不要这么玩我?再遇暗黑魔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看上,回魔宫,过米虫生活,要不要这么逍遥?狐狸PK魔君,强强联手,看谁能敌手……
  • 凉夜

    凉夜

    一起组织内部杀人案,使得林玉和穆遥这对昔日搭档再度合作,在紧张危险的寻找幕后黑手的路上,却有无数的秘密被挖出,令人心惊胆颤。同居两年的丈夫,沉默寡言,小白脸一枚,此刻身份却扑朔迷离。相识百余载的搭档,昔日恋人变陌路人,只因种种证据指向他。精灵古怪的好友,从小就是恶魔一只,这当头却搅出不少事端来。是巧合?还是阴谋?是真情?还是假意?白芍组织里的同行一个接一个,按照奇异的顺序离奇死去,下一个是你是他还是她?命悬一线的时刻,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这茫茫红尘,该握紧谁人之手?这凉夜之中,又可有命定之人?(本文并非恐怖小说,就是猪脚身份特殊的都市小言,慎入。)
  • 你不特别却很唯一

    你不特别却很唯一

    真的可以逆天改命吗,她在现代强颜欢笑,一点也不信命运,因为寻死,无意间圆了自己的穿越梦,在古代事实让她信了命运,父亲母亲的疼爱有加,让她体会了什么是亲情,她备受宠爱,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像做梦一样,甜甜的恋爱也在慢慢像她招手,你不特别,却很唯一,太会撩了吧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再别康桥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本书汇集了徐志摩经典的诗歌作品,精心选择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四本集子,以及多篇流传于世的集外诗歌收录其中。《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著名诗作,将再次触动读者柔软的心。徐志摩的诗作,文字舒展而轻盈,且不失浪漫诗人的热忱与激情,有一种音乐之美蕴含其中,令人感受到曼妙的艺术趣味。他在诗中抒发理想、赞颂爱情、思考生存的意义,也毫不留情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批判丑陋的人性。他对自由、爱与美的无限向往,是他的诗歌乃至人生的主旋律,对一代一代的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