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52300000009

第9章 上篇 儒学之流贯千年 (2)

第三章 儒学之流贯千年 (2)

朱熹说“天理”存在于外,而不在人内,客观上把天理和人欲对立了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他所指出的道路是让人们从外去寻求“理”来约束自己的“欲”,正是这一点为统治者找到了驭民之术。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统治者就可以任意赋予各种规定,可以打着“天理”的幌子来给人民戴上各种镣铐,所以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他的批判相当之尖锐。“以理杀人”与西方的宗教审判都是从精神上来否定一个人,何其相似。这应该不是朱熹创立学说时想要看到的。

朱熹为后人所诟病的另一个原因与八股文有关。八股文的形式僵化,要求士人阐述圣人之道,很难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了士大夫阶层思想的僵化。而且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内容有限,所以士人要应举,主要就是根据朱熹所注《四书章句集注》。

弦外听儒音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其思想在伦理道德上体现为

八股文:又称为时文、制义,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戴震: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赞同格物致知,反对以理杀人。他的学生有很多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如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等。

心外无物说守仁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在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一是王阳明,一是清代的曾国藩,一是当代的毛泽东。后人往往记得王阳明在哲学上的地位,而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作为。那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成就正是源于他的哲学思想,而且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远大于其他。作为心学大师,他不仅做到了“知”,还真正地知行合一,所以才能将才学真正地运用于世。

王守仁最先学习的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万物皆有理在其中,能够从中悟出天理。阳明便在家中守着竹子看,希望能够从中“格”出道理来。几天下来不仅一无所获,而且病倒了,但他也因此而觉悟了,认为理并不是如朱熹所言的要从外物上去寻求,说自己“缪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从朱熹转向陆九渊,他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一学说从“心”出发去看待宇宙人生,故而名为“心学”。立足于心这一点,和梁漱溟先生的“真正可称之仁不仁者,根本是在他的心里”是同一个理。1980年8月16日,梁漱溟接受美国学者艾恺访问时,艾恺问:“你算是属于王阳明学派的?”梁先生答:“对。不是分程朱派、陆王派吗?我算是陆王派。”

一次,王守仁和朋友出游,见山上花开正好,便一同驻足欣赏。

朋友忽然问道:“岩中的树花自开自落,与人心无关,怎么能说‘无心外之物’呢?”

守仁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没有看到花的时候,人的心中并没有花的存在。只有看到了,留在心中,花的具体形貌才鲜明起来,才是一个实在的形象。因此心外无物,存在即感知,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心的主宰之下。因此王先生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中之物可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洞察自己的心不仅能够推知外物之理,还能够能明白古往今来。王守仁生前留下了四字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种心学思想的产生和当时禅宗的流行也不无相关。

有一次慧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寺内有两个僧人见风吹幡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另一个僧人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这时,慧能大师上前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王守仁和慧能大师所立身的是不同的道,都把外物之变归于人心,可见人心之重要。心之本体是良知。而良知本身并无善恶,如镜子一般原本是光洁明亮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天理纯然不沾尘;普通人的心却易被万物干扰,所以才要常常为善去恶,恢复本心,这就是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虽然王守仁仁和朱熹对“理”的理解不同,但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还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圣人已逝,他们的思想学说只通过经书得以保存流传,因此要到达他们的境界,经书是一条重要的通道。王守仁和朱熹都极为强调学习经书的重要,不过侧重有所不同。朱熹认为理在外,圣人得之,传之以书,因此后人应从经书中去钻研圣贤之道,即穷理。王阳明则认为:"《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经书的精神实质原本就是与自己的本心相通的,所以读经重在启发,让自己去认识自己的心,因此王阳明主张读书贵精而不在多。他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意,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久则义理浃洽,聪明自开矣。"同时人心各不同,在看待经典的时候还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他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这在程朱学派看来,无疑是大逆不道。

朱熹的学说开始时,被朝廷当做是异端学说加以打击;而当这一学派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时,当年的被压迫者反过来变成了审判者,不遗余力地打击着王学的流传。其实真正的审判权掌握在朝廷的手中。程朱的学说与用制度来约束人是一致的——理在外,制度就成为理,人要做的是接受并遵从,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大的思想安全保险柜;而王学是心学,当发现制度与心不符合时,就会起而反抗。明朝中后期,反理学、反礼教、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潮汹涌澎湃。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是这一思潮在文学上的反映。一直到近代,梁漱溟先生也从中汲取了许多许多的精华。

梁漱溟先生曾欲遁入空门,他说自己的生前是个和尚,而心学大家王守仁与佛学同样也有着不解之缘。

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

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但经不起王阳明的一再请求,知客师父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他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怅然若失,便出钱吩咐寺僧为这坐龛圆寂的和尚肉身建塔,还在金山寺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弦外听儒音

陆王学派:“陆”指陆九渊,号象山,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心学的创始人;“王”指王阳明,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弘一法师开释人生

    弘一法师开释人生

    弘一(1880年-1942年),俗名李叔同,幼年时名文涛,又名广侯,字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别号息霜,又称晚晴老人。生于天津河东,祖籍山西洪桐,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命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画家,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为著名的佛教僧侣。本书摘录弘一法师的言论和处世经典,结合佛家开化众生的智慧故事,于大师的谆谆教诲之中,于珠玑智语的佛家文字之中,戡破现世的迷网,在大师“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悠扬偈语抚慰下,为自己开拓一片心灵的净土,去感悟人生的甘味。
  • 清净

    清净

    在当今社会,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位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烦恼自然时刻也不会远离我们。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问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让内心世界保持清净。《清净》通过大量的禅宗故事,从慈悲心、平常心、随缘、舍得、放下、活在当下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尘世中忙碌的人们在禅的智慧中修清净心。只有内心清净,才不至被各种境遇所牵引,才能远离烦恼,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清净》由孟阳编写。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热门推荐
  • 爱女有毒

    爱女有毒

    女儿心海底针,两个女儿一台戏,三个女儿就是一出大戏。一个大家庭,三个亲密无间的表姐妹,长辈们哪都想掺一脚,殊不知,两代人之间的次元壁实在太厚,不是你受伤就是我吐血。父母们认为爱女不似棉袄,却似砒霜,实实在在有毒。女儿们却大声呼喊:我的爱情我的人生请让我作主。
  • 一朝十年

    一朝十年

    这个世界还处在动荡之中,身为十族这样的一族到底要何去何从,身为族长的儿子应该要如何做,是要担任国王的将军还是继承十族族长的位置。
  • 增修教苑清规

    增修教苑清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都市修仙少年

    都市修仙少年

    一心想死结果却意外得到接受高人指点成为一个都市侠客“老头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想听我只想去死”“那你为什么想死不就是不想让别人理你,你看看我现在这样估计别人就想我走远点”“嗯。。。看你这样子也不错好不就听你的了”
  • 醉是红颜梦

    醉是红颜梦

    为了躲避某男,她一不小心落入水中意外穿了,得了个疼爱自己的一家人,正在乐不可支的时候被告知要被送入自己最不想去的后宫,这难道是天要亡她吗?看现代小女人如何在古代寻找自己的归宿。
  • 写给时光的文字记录

    写给时光的文字记录

    成长的回味,一些人总会交给你成长交给你爱,然后我们长大。
  • 我不是福尔摩斯

    我不是福尔摩斯

    一个脾气不好的警察,一个淡定到死的心理分析专家,这两个碰面会发生什么呢?郑以健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心情,想碰触却不敢,只想着远远看着就好了。”陈晓倩说:“紧张。”陈晓倩在遇到郑以健之前,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种感情叫爱情,郑以健在遇到陈晓倩之前,从来不会以为自己会喜欢上比自己小8岁的人。可是喜欢就是喜欢了,如果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预测,那就太无趣了,不是吗?原来有种感情叫做日久生情。这是一件件扑朔迷离的案件组成的世界,也是一个心理分析专家和一个警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你会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敬请期待吧。原谅作者简介无能吧。
  • 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就是战争,只有利益,没有正义!人们在渴望和平的同时,也在渴望着战争。Jun队可以中立,但拥有Jun队的人,不一定。西门北风原本只是一个地痞流氓,却不想阴差阳错的成了大陆战争中的一枚棋子,卷进了历史的洪流之中。百鬼横行,家国战乱,生于乱世,又怎能苟且偷生。直需刀头杀生起,反叫人间得清平。哪个男人没有一颗战争之心,来啊,勇士们,拿起你的武器,让我们,决一死战。系统种田文,一个系统不够我就来三个,三个不够我就给男主十个系统,保质保量、加量不加价,将战争进行到底!
  • 权少盛宠:娇萌小妻别想逃

    权少盛宠:娇萌小妻别想逃

    曾经执她之手,说要跟她一起走进婚姻殿堂的男人,此刻真的做到了,只不过,他是新郎,而她只是他找来的伴娘而已。婚礼上的意外,他无声的谴责,让她心碎成灰。借酒浇愁,她竟然将陌生男人当成了何淳慕?
  • 江湖和我无关

    江湖和我无关

    少年奇侠檀怀风为友报仇,一路寻找武林的恶魔青峰楼,却不想在这过程中获得了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