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前设想,战役第二阶段,除华野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外,中野围歼黄维集团,华野围歼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11月24日后,变换为华野“钳制、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及南线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以必要兵力直接参加打黄维。后来杜聿明突围,钳制、阻击杜聿明的任务发展为追击、合围”。其中,曾出现对杜聿明集团突围方向的判断,及中野合围黄维集团后,估计三天就可以全歼,因此中央又提出要华野歼李延年集团一部等变化。而粟裕担心的是如果打上了李延年,围歼黄维的作战未能结束,杜聿明又跑出来了,形势将起极大变化,故日夜守候,注视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
曾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美尼尔氏症,带病指挥。在第二阶段,华野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很紧张。
华野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野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5个纵队;另以5个纵队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保障中野侧背安全,并作为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使用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了极限。第六点,关于战役第三阶段情况,粟裕说:战役到了第三阶段,形势就完全明朗了。我军已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绝对逃不脱被全歼的命运。问题是从全局来看,什么时候发动总攻为有利。第七点,粟裕谈了敌方的指挥。
6月24日与谭震林、江一真、伍洪祥同志一起撰写的回忆张鼎丞同志的文章——《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6月为二○一团建团40周年题词:“永远是人民子弟兵!”
同月为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题词:“烈士精神,万古常青”。
7月3日回忆开封、睢杞战役的回忆录《豫东战役》在《河南日报》、江苏《新华日报》发表。《军事学术》1982年第7期亦全文发表。
7月10日在广州工作的老部下王重来看望。
7月为安徽省泾县举办的“新四军老战士书画展”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8月1日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伟大的转变——读朱德同志的(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有感》的文章。文章说:“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进行第一次伟大转变的时期”。“朱德同志在艰苦危难之中率领南昌起义后保存下来的部队,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事件”。“井冈山会师后,在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领导下,部队逐步实现了两个教育改造的任务:一是教育改造来自北伐军的部队,使之克服旧军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作风,一是教育改造农民起义部队,使之克服狭隘思想和散漫习气。这样建成一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今天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坚信,在久经考验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的军队也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在我军历史上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8月26日军事科学院党代表大会选举粟裕为出席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9月1日至11日出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月13日列席了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
11月3日会见了江苏省党史编委会工作人员。在谈话中说:编党史光有组织还不行,还要有适当的领导人,编苏中党史比较适合的领导人是陈丕显同志。
11月7日左脑轻度血栓。
11月18日就浙江遂昌县云峰公社门阵村群众来信要求将门阵村列入老区待遇一事,写信给浙江省委领导同志,建议对门阵按老区待遇,并落实有关各项政策。
11月23日浙江省泰顺县委来人要求介绍闽浙省委成立的有关情况。当日,向秘书谈了有关闽浙省委成立及一些干部的情况,由秘书向泰顺县委来人做了转达。
12月3日写信给陈丕显同志,建议苏中党史的编写工作由陈丕显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陈于8日复信表示:“服从命令”,“请粟裕同志复信给江苏”。
12月13日写信给江苏省管文蔚,建议编写苏中革命斗争史领导小组组长由陈丕显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章蕴、周一峰及其他几位同志担任。
12月15日老部下张致学来看望。
12月18日上午,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代表组织来医院看望粟裕时对粟裕说:“你过去是有赫赫战功的,党和人民都知道。你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事情要办就给我们讲,我们来办。今后有什么重大事情还要向您请示报告”。粟裕对余代表组织来看望表示感谢,并请转达他对组织关心的谢意。
1983年76岁
3月30日在黑龙江省工作的老部下刘先来看望。
5月6日写信给党中央:“感谢党中央委托薄一波同志向我传达中央关于人事安排的若干决定。我年老病重,实难担任人大常委的重任,退出人大是我衷心意愿。”
5月19日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刘亨云来看望。
6月24日接见了浙江省遂昌县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的代表蓝光谅同志。
7月6日记叙浙南斗争的回忆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在解放军“党史资料征集情况”增刊1号上发表。
7月为苏中反“清乡”斗争40周年题词:“人民斗争的胜利”。
8月为《白衣战士忆陈总》一书写了序言。序言说:老一代的卫生工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深切的感受,来赞颂陈毅同志对卫生工作的关怀和支持,从卫生工作这一侧面,反映了陈毅同志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光辉业绩。
9月6日去香山参观了新建的香山饭店,并上山看了风景。
9月23日接见了专程从老家来看望他的湖南省会同县县委派来的四位同志。同时接见的还有江苏省溧阳水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的三位工作人员。
9月29日与叶飞、钟期光、王必成同志一起撰写的纪念陶勇同志的文章——《战将陶勇》,在《人民日报》发表。
1984年77岁
1月18日病情加剧。
1月25日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作了书面发言。发言说:“伟大的转折,常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发生眩晕甚至动摇。现在有的共产党员,其中有的还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共产党员,为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所吓倒,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怀疑,似乎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已经不再能够解释我们的社会,不再能够指导我们的斗争了。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也有一些共产党员,正当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奋勇前进的时候,他们夸大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暂时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对党的顽强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这也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共产主义事业是需要由好几代人前赴后继、长期奋斗的伟大革命运动,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困难,没有曲折,是不能想象的。共产党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们这些老同志,常被人称为‘有影响的人士’。我以为影响,主要是党的光辉、战斗的业绩、革命的传统,作用于我们身上所产生的影响。让我们珍惜这种影响,在有生之年,为党为人民发出最后的光和热吧!”
1月下旬至2月初自从粟裕病情加剧以来,从中央领导同志到各有关部门都十分关心他的病情,在京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习仲勋、乔石同志代表胡耀邦、赵紫阳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国务院、人大常委的领导同志都前往医院看望和慰问,叶剑英、聂荣臻派人到医院看望,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杨尚昆、王震从外地打电话问候,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总参副总长张震、总政治部副主任朱云谦,以及中央军委办公厅、军事科学院的领导同志几乎天天守候在医院。他的许多老战友、老部下和身边工作人员也纷纷前往医院探望。
2月5日16时33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逝世后楚青同志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转述了粟裕同志的生前意愿:“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2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军委发表讣告,沉痛宣告: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粟裕同志逝世。决定尊重粟裕生前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葬礼。讣告指出:“粟裕同志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他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坚持党的原则,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粟裕同志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期间,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保卫和巩固我国国防,为把我军建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粟裕同志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到了鞠躬尽瘁”。
4月1日至6月2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秘书朱楹率粟裕儿、孙辈亲属及部分身边工作人员等,遵照粟裕同志生前意愿,赴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粟裕同志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撒下了他的骨灰,实现了粟裕同志与长眠在战场的战友永远在一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