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31200000050

第50章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2)

二、“鹅湖之辩”再分析

关于“鹅湖之辩”的材料并不多,首先来自于《陆象山年谱》中的简单记载。《陆象山年谱》淳熙二年条下:

吕伯恭约请朱熹、陆九渊、陆九龄会于鹅湖寺,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固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陆九龄)止之。

《宋元学案》说得比较详尽了一些:

先生(案,指象山)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指朱熹)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足,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两家之意见既不同,逮后论《太极图说》,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前,此明背孔子,且并非周子之言”。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而周子言之。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小言者不为少,言之者不为多。”先生为梭山反复致辩,而朱、陆之异遂显。继先生与兄复斋会紫阳于鹅湖,复斋倡诗,有“留情传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转陆沉”之句,先生和诗,亦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紫阳以为讥己,不怿,而朱、陆之异益甚。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嗟乎!圣道之难明,濂洛之后,正赖两先生继起,共扶持其堕废,胡乃自相龌龊,以致蔓延今日,犹然借此辨同辨异以为口实,宁非吾道之不幸哉!虽然,二先生之不苟同,正将以求夫至当之归,以明其道于天下后世,非有嫌隙于其间也。

案,《宋元学案》先述象山、紫阳为学宗旨之异,又叙紫阳、梭山因辨《太极图说》牵引而起之“鹅湖之辩”以及朱、陆以诗相争的史实,文末梨洲并发以一己之感慨。从内容来看,《宋元学案》自较《陆象山年谱》详细。然关于“鹅湖之辩”具体经过的叙述仍嫌过于简略。

鹅湖之辩的材料虽然不多,但朱熹与象山两家治学的分歧早已存在,对此学界早已心知肚明。否则也就不会有吕伯恭因希望调和朱陆矛盾而出面“组织”的“鹅湖之会”了。

在《大学章句》中朱熹对于其方法论的核心——“格物致知说”曾有典型的表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致矣。

以上一段话,朱熹释“知”为知识,是客观认知的外在对象与客体;训“格”为求、为探讨、为穷至,要求人们通过对天下万物穷究其理的途径而达于“致知”的境界。朱熹之“格物致知”,落实到学风上,也就表现为朱熹重实学考据,主张熟读儒学经典,考尽其中所涉及之史实,以达到理解儒学原典之“义理”。这里,读书是谓“格物”,掌握或曰“抽象”出经书中之义理便是“致知”。

“格”尽万物始可以“得道”,朱熹之学风,走上实学考据一路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此正如《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所表达的那样:

圣贤之学,事无大小,道无精粗,莫不穷究无余。至如事之切身者,固未尝不加意;而事之未为紧要,亦莫不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五句十件事,无些子空阙处。又云:圣贤所谓博学,无所不学也。自吾身解谓大经、大本,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义,莫不在所当穷,而未始有不消理会者。虽曰不能尽究,然亦只得随吾聪明力量理会将去,久久须有所至,岂不胜全不理会者乎!若截然不理会者,虽物过乎前,不识其名,彼亦不管,岂穷理之学哉!

朱熹事事“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对于这种学风,象山大不以为然。他认为:“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累我多矣。”象山的路径在先立定“大本”,亦即以养成“内定”之功为先。他指出:

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所病于吾友者,正谓此理不明,内无所主;一向萦绊于浮论虚说,终日只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主客倒置,迷而不反,惑而不解。坦然明白之理可使妇人童子听之而喻;勤学之士反为之迷惑,自支离之说以自萦缠,穷年卒岁,靡所底丽岂不重可怜哉?使生在治古盛时,蒙被先圣先王之泽,必无此病。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这里,象山的“萦绊于浮论虚说”,“依藉外说以为主,天之所与我者反为客”,均系针对朱熹所重之“学”而发,谓此均为“外说”,而非“本有”。看象山以“资治”、“致用”为圭臬,用“以学术杀天下”之名冠朱熹,此罪朱亦可谓重矣!此一指摘与象山《与侄孙濬》中对朱熹的指责如出一辙,认为“近时伊洛诸贤,研道日深”,然未见其如子思之能够“达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说”,其原因盖在朱熹一派“困于闻见之知。”《象山全集》卷二又有《与曹挺之》:

大抵学者且当大纲思省,平时虽号为士人,虽读圣贤书,其实何曾笃志于圣贤事业?往往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自振,日月逾迈而有泯然与草木俱腐之耻。到此能有愧惧,大决其志,乃求涵养磨砺之方,若有事役,未得读书,未得事亲,亦可随意自择,亦可商量程度,无不有益者。

综上,象山要求士人读书时时不忘圣贤事业,刻刻抱定笃志于圣贤事业的目的论。这种论调,自然是象山那个时代的老生常谈,但并非没有疑问。站在现代的立场,我们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读书本身不能是目的而只能是为圣贤事业而读书?按照郑注,“尊德性”就是尊重、遵从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那么,大脑也需要运动,与身体、四肢需要运动一样,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以此,乐学好思也就是大脑运动的必然,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能。这个前提如若成立,将学习视为一个“自足”的存在就有充分的理由。从“践履”的角度,象山提出“求涵养磨砺之方”。怎样“涵养”?如何“磨砺”?难道只能靠苦思冥索,靠内心的独自体验,由“内”而“外”才能奏效吗?由“外”而“内”,由求“外在”的知识起脚而递进“致知”,渐渐“成熟”、“完美”,最终达到“尊德性”,就不是一条“求涵养磨砺”的正道吗?

由于象山过分强调“内定”之功,是故他断然以“道问学”为“尊德性”的附庸;“尊德性”为“道问学”的目的,指出:

朱元晦曾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土,然于道问学处欠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观此,则是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有人分别朱熹之学与象山之学,一为“形上”,一为“形下”:“或谓先生之学,是道德、性命,形而上者;晦翁之学,是名物、度数,形而下者。学者当兼二先生之学。”象山根本不同意学界的这一区分,他说:

足下如此说晦翁,晦翁未伏。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模写之下,依放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

案,论者之“形上”、“形下”,谓象山多谈心性,自当归入“形上”;朱熹喜言名物度数,则当归入“形下”。以“学术”为视域,此一分别“形而上”、“形而下”非常中肯,原无懈可击。殊不知象山之旨趣非在“学术”一边,而是在“闻道”的政治一边,故此种评价对于象山来说实牛头不对马口。从象山此说中也可以尽见其对于晦庵之责难,实亦即鹅湖之辩之延续。象山之不满于朱熹之“学风”,此不过是一种表象,象山骨子里仍然是将“学术”与道德实践,与政治搅混在一起的。

然而,象山以致用、资治为指归而责难朱熹,委实错怪了朱熹。朱熹何尝不主张学以致用、资治?只是朱熹所认定达到此目的之路径方法不同于象山而已。这一点,从朱熹对象山的反批评中看得最分明。朱熹认为:

子思说“尊德性”,又却说“道问学”,这五句是为学用功粗精,全体说尽了。如今说,却只偏在“尊德性”上去,无“道问学”底许多工夫,恐只是占便宜。自了之学出门动步便有碍,做一事不得,事变日新而无穷,安知他日之事,非吾辈之责乎!若只是自了,便待工夫做得二十分到,终不足以应变,到那时节,却怕人说道不能应变,也牵强去应,应得便只成杜撰,便只是人欲,又有误认人欲作天理处。

此一段议论,显然也系晦庵因不满象山学风而发。晦庵认定为人处世的践履准则只蕴含在圣贤书中,不苦读经典,自然得不到以上准则,且只能是一种投机取巧。故晦庵云“无道问学底许多工夫,恐只是占便宜”;故讥诃象山为“自了之学”,并特别指出受此种学风之影响,“出门动步便有碍,做一事不得”。晦庵在“事”上用功,谓事事马虎不得,因为“事变日新而无穷,安知他日之事,非吾辈之责乎?”由此得出结论:“若只是自了,便待工夫做得二十分到,终不足以应变。”是晦庵对象山学风的指责,根本也是落脚在践履上的。明白这一点,也就容易理解朱熹何以反过来讥切象山一派的“尊德性”,也不过是“纸上功夫”而已。《朱子语类》卷六十四有一段话:

文慰以所与李守约答问书请教。曰:“大概亦是如此。只是‘尊德性’功夫,却不在纸上,在人自做。

这里值得玩味的是,象山指责朱熹,意蕴落在致用上,认为朱熹一派“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其结果是“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而朱熹对于象山的反批评,同样也以致用为指归,意谓象山一派大谈“尊德性”,结果是“尊德性”只是“在纸上”作了功夫,颇有“玩物丧志”之弊。朱陆两家都指责对方治学之“不致用”,这恰恰透露出两家治学目的论的相同。但是,“尊德性”为什么不可以“在纸上”作功夫?即为什么不可以将“德性”所涉及概念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一门“学”来探讨,来“穷研深究”?朱熹也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

朱熹并不认为“道问学”是一种“纯学术”,而只不过是一种修身的手段。所以他说:

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唯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熹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耳。

朱熹赞扬象山一派的学人“所以多持守可观”,那是因为其得力于“尊德性”的道德践履;而自己这一派在“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也是因为“道问学”在道德践履上的差池、欠缺,这就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朱熹“道问学”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尊德性”的践履。只是在朱熹看来,若以践履为圭臬,象山之尊德性亦并非无瑕疵。因为象山一派“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相比较而言,自己一边之所长在事事较真,“义理上不敢乱说”;但也有短处。这样朱熹也才会有“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一说,并且自勉“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故“今当反身用力”。

同类推荐
  • 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天水八拍

    天水八拍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建城史的老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列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一曲唱给加速度的时代里的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
  • 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

    本书从天津运河,天津漕粮,天津漕船,天津海运漕粮,漕运对天津商业的影响等七方面介绍了天津漕运1368-1840年间的历史。
  •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这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望一个五彩斑斓的日本民间世界及其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育中,民间故事就像花粉或者种子,可以随着风的吹拂或鸟的飞翔而传播。相对于典雅规范、风格迥异的日本作家文学,有着国际化面孔的民间文学的模块,一当嵌人了日本民间日常生活风情礼俗的点点滴滴,就浸润出了一幅幅日本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的图卷。沿着从民间的角度探访日本民间的文化之旅,与一个个生趣盎然的民间故事中的儿童、老人、男人与女人相逢,玩味那古老传说中的河童、孤狸、天狗和山姥……一个折射着特定民情风俗与庶民生活断片的现世日本,就会呈现在你的,我的,我们大家的视野内。
热门推荐
  • 杨树镇之不速之客

    杨树镇之不速之客

    改革开放初期,刑满释放后的杨毛儿来到兴安岭脚下的杨树镇,看望他心里一直牵挂的女人——“小辣椒”,还有他的救命恩人小辣椒的丈夫——郝瘸子,见到了已为中学生的小辣椒的儿子——顺子。小辣椒一家人窘迫的生活让家住佳木斯市的杨毛儿心痛不已,决定留在杨树镇。从此冷酷、凶残、狡诈的杨毛儿开始了他的黑社会生涯。杨毛儿先是扳倒了杨树镇的地头蛇“黄四儿“,将黄四儿的党羽一个个收买和杀掉,最后将黄四儿杀死。杨毛儿开始在杨树镇称霸,抢夺他人的生意,成为杨树镇一手遮天的人物。小辣椒因思念自己唯一的爱人郁结而终。杨毛儿身边的人为了他一个个死去,最后杨毛儿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个酷似顺子的人成长为大哥式的人物。
  • 大陆国宝迁台秘事

    大陆国宝迁台秘事

    风雨飘摇的上个世纪上半叶,大量故宫文物为了避免落入日寇之手而南迁,辗转飘零了半个中国,几乎没有被损毁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其中的大量珍品却没有回到北京故宫,而是在大陆临近解放时被运往了台湾。本书将对这一段历史做深入的解析与讲述,让人们对这批国宝的风雨历程有清晰的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出兵中国东北,企图占领整个中国,东三省形式岌岌可危,文化古城北平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有识之士,第一时间意识到,一旦东三省沦陷,战火必将烧至北平,到时百姓生灵涂炭,千年的文化古城毁于一旦,紫禁城内众多文物也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 神之女:碧尔王

    神之女:碧尔王

    神界,六界,魔界之首诺碧尔争夺天下,神界的后人,神女与修仙之人产生爱情,却又有另一个女人插手,一次游历,爱情破灭。藏有卧底,释放魔界之首,得知使命,拯救天下。
  • 蓝怪爪学校

    蓝怪爪学校

    黑森林深处的蓝怪爪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凶恶妖怪的妖怪学校。随着黑小妖、蓝小妖、绿小妖等一群可爱的小妖怪的到来,蓝怪爪学校的风气渐渐改变了,那里居然成了一个学习有趣魔法的地方。
  • 瞎子的无限之旅

    瞎子的无限之旅

    从无限开始的史诗之旅,笑看一个神奇的瞎子如何面对这些波澜壮阔的世界电影世界、动漫世界,一步一步得到强化的西门,会继续经历什么呢?
  • 做一个优秀的原始人

    做一个优秀的原始人

    穿越了,张明整个人都抑郁了,吃不好,穿不好,住的事山洞,还被原始人瞧不起,张明表示愤怒了:“贼老天,我不服,你凭啥这样对待我。如果我错了,原谅我行不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古至尊之东皇太一

    万古至尊之东皇太一

    上古洪荒时期,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死,然大道不止,龙凤劫起,巫妖劫至,上古巨擘纷纷陨落,东皇太一在妖帝帝俊的牺牲下,侥幸不死,看东皇太一是否能重新带领妖族打破圣人当道,重现上古妖族的威名于洪荒。
  • 宿主大人有点狠

    宿主大人有点狠

    凤兮作为一抹幽魂,无所事事飘荡多年,直至一天,她遇到一个自称大团的系统。“和我绑定吧,完成任务存够积分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哦。”凤兮立马同意了,她太无聊了。新手任务完成后,总部把它火速叫回,暗戳戳的给它下达了一个伟大的任务!“小兮兮,我给你找了好班。”学神大人递给她一杯奶茶,“喝了,就是我的人,不许不喝!”“小兮兮,影帝大人要出车祸,快去救他。”凤兮去救,男人却拉着他的手,眸间执着,“不许走。”“小兮兮,丞相大人在前面,咱们去打招呼。”府门外热热闹闹,凤兮问,“外面怎么了?”丞相大人笑的温柔,“兮儿,我来娶你。”“小兮兮……”“等等!”历经多个世界,凤兮总感觉哪里不对,她皱眉,“你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怎么会!”大团装傻,泪花闪闪的指责,“我只是想帮你好好完成任务。”“是吗……”而后,某个男人静静苏醒,携带万千星辰,温柔的抱住她,在她耳边眷恋的蹭了蹭,“兮兮,这次不准走了。”快穿甜文,萌新?('ω')?
  • 明月风雨兮

    明月风雨兮

    尹明宇,全国当红一线男明星,粉丝无数,以高超的演技火遍全国,实则腹黑霸道,善于算计,深藏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