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30100000026

第26章 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1)

上海大学:陈犀禾

西南大学:刘宇清

内容提要:在香港电影研究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从中国大陆、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问题。在讨论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时,后殖民理论曾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视角。香港回归后的复苏与繁荣,已经彻底粉碎后殖民观察家对香港前途的阴暗预测。本文根据“互文性”关系来探讨回归10年来香港电影和文化元素在“华语电影”这一文化场域中的呈现,旨在超越主体和主体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视角的局限,并对后殖民理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关键词:香港电影,华语电影,后殖民理论

一、从周星驰和他的《功夫》谈起

2005年1月2日的《南方都市报》在题为《2004娱乐年鉴.权力榜》(2004年中国娱乐圈35位最具权力人士)的文章宣称,两岸三地最具权力的娱乐明星分别是:

第一:周星驰;

第二:刘德华;

第三:张艺谋+张伟平。

其后排名在前十五位的人士依次如下:4、章子怡,5、刀郎,6、冯小刚,7、周杰伦,8、许冠杰,9、陆川,10、王家卫,11、杜琪峰,12、S.H.E,13、Twins,14、蔡依林,15、成龙。1在这份名单中,香港艺人独占前三甲的状元和榜眼之位;在整个前15名中,香港艺人则占据6席,超过大陆和台湾。

文章中报道:周星驰历时3年,自编、自导、自演,自己监制的《功夫》在2004年底香港上映第一周以2512万港元打破了由《迷失的世界.侏罗纪公园Ⅱ》保持多年的周票房冠军纪录。而在内地,首映当天票房收入1100万元,是《天下无贼》的两倍多;12月24日平安夜当晚一夜之间票房成绩翻番,狂收2000万元票房,打破了目前国内由《英雄》保持的单日票房1800万元的最高纪录。最终,《功夫》在香港收入800万美元(约合6400万元人民币),在大陆票房收入则高达2000万美元(约合1亿6000万元),并且成功进入欧美主流电影市场,成为少数在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亿美元(约合8亿元人民币)的非英语片之一。

上述报道表明:《功夫》在文化(娱乐影响力)和产业(票房收入)方面获得双丰收。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功夫》的成功及其相关现象?如果把《功夫》看作香港电影,它是否宣告10年前“香港电影已死”的预言的彻底破灭?《功夫》还是不是一部纯粹的香港电影?是否需要为认识香港电影和文化重新设定一个语境,引入华语电影这个以语言和文化同一性为基础的跨区域性概念?总之,周星驰和他的影片已经成为近年来香港电影和流行文化在内地强势呈现的一个标志,学术圈内曾经流行的关于香港身份、香港文化、香港和大陆之间关系的理论架构——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挑战,电影批评和理论界应该予以回应。

二、身份的迷思、后殖民理论与香港电影“危机”论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确认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香港全民政治身份的改变已不可逆转。在近20年时间里(特别是97回归前后),一些对香港的前途缺乏信心的人们热衷于讨论香港的文化身份,甚至怀着一种“大限即将来临”的恐惧心态,进行各种带有政治意识的文化论述。由此,后殖民理论成为最热门的论述范式;香港的主体性,成为香港人最关注的核心议题。其中,阿巴斯的“消失论”和周蕾的“夹缝论”是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

香港著名学者阿克巴.阿巴斯(Ackbar Abbas)的观点曾经风靡一时。他在《香港:消失的文化和政治》(Hong Kong: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一书中指出:直到面对大陆政权降临的前夕——以1984年中英联合申明签署为标志——这个殖民地居民才开始寻找香港的身份。他说,“在一个消失的空间,在一个没有先例的历史境遇中,香港发现自己被夹在两个殖民宗主国(two colonialities)(指英国和中国——引者注)之间。它竭力想把握有关自己身份的形象,……”根据阿巴斯的说法:这种特定的身份的缺失是因为香港的地位“不象是一个确切的地点而象是一个中转的空间”,而它的居民则把自己看作是正在从中国去往其他某个地方途中的“过路客或者移民”。阿巴斯用空间理论分析了香港的电影、建筑、摄影和文学等文本,并以disappearance(消失)来形容香港在英国殖民時期和中国再殖民将临之时,对香港历史及文化的错认(misrecognition),置换(replacement)及取代(substitution)。由此阿巴斯把香港定义为一个“消失的空间”。2

周蕾的“夹缝论”(in-between-ness)并非仅仅是对香港的后殖民状况进行描述,而主要是要厘清后殖民论述下香港要面对的各种权力关系和以及香港性和中国性的异质性。在论述香港的夹缝性时,周蕾首先指出了香港作为一个后殖民地区的特殊性。香港並不像多数曾经是欧洲殖民地的国家,如印度等地,会在解殖之后取得领土主权上的独立,而是回归中国的统治。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以一般西方后殖民理论中,殖民/本土的二元对立来理解香港的后殖民状况。由于香港“解殖”的结果是“回归”中国。构成抗衡英国殖民主义的“本土主义”力量,不是来自被殖民者(香港)自身,而是来自中国的民族主义。在香港的立场上,人们无法完全接受也无法完全背弃中国民族主义,于是在反(/后)殖民抗争的过程中,香港必须面对另一种外来的压力――中国民族主义。周蕾认为,这种“祖国”的民族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帝国主义,而香港正正处于這一种“殖民者与殖民者之间”的夹缝状态:“处于英国与中国之间,香港的后殖民境况具有双重的不可能性――香港将不可能屈服于中国民族主义/本土主义的再度君临。正如它过去不可能屈服于英国殖民主义一样。”因为“香港却不能光透过中国民族/中国本土文化去维护本身的自主性,而不损害或放弃香港特有的历史”。3

与“消失论”、“夹缝论”等后殖民理论相呼应,一些自命不凡的世界观察家对香港的前景做出悲观的“预言”(这种预言有点象恶毒的诅咒)。1995年6月26日,《财富》周刊封面赫然写着“香港之死”的字样,并发表该刊亚洲区记者路易斯.克拉尔的文章,断言香港回归后前途暗淡:“北京会控制港府的各个部门,英语会被普通话所代替,满街是跟黑社会勾结的解放军,外商会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而纷纷撤走,人民币将取代美元与港币挂钩……”。在这种“大限”心态的驱动下,“危机电影”论一度在香港电影研究话语中甚嚣尘上。上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前后的近10年时间里,海外有关香港电影的学术话语,一度将香港电影的整体状况描述为Crisis Cinema。积极地看,Crisis Cinema可以理解并翻译为“激变电影”或者“临界电影”;消极地看,Crisis Cinema可以理解并翻译为“厄象电影”、“危局电影”或者“危机电影”。在一些海外研究者眼中,香港电影的“危机”将来自文化和产业两方面。1995年,时任《明报月刊》副总编辑的香港资深影评人列孚曾策划并编辑过《香港电影之死》的专辑。列孚观察香港电影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指出“香港电影之死”的核心问题在于:创作力枯竭、人材不继、类型电影偏于单调、市场版图缩小、资金流不足。4在当时,也有一些人将“香港电影之死”的原因归咎于即将实现的“97回归”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认为香港全民政治身份的改变将窒息香港电影文化的活力。张美珠和朱耀伟主编的《越界光影:香港电影读本》(Between Home And World: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收录朱耀伟、罗贵祥(Lo KWAI-CHEUNG)、STEVE FORE、张建德(STEPHEN TEO)、周蕾(REY CHOW)、陈时鑫(TAN SEE-KAM)、PATRICIA BRETT ERENS、吉娜.马切蒂(GINA MARCHETTI)、阿克巴.阿巴斯(Ackbar Abbas)、STEPHEN CHING-KIU CHAN、BLANCHE WING-KI CHU、梁秉钧(LEUNG PING-KWAN)等人的文章,他们站在香港由英国殖民地过渡为中国特别行政区的“临界点”上,分别从全球化、跨国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移民、漂泊、家园、记忆、怀旧、身份(种族、性别、阶级)、城市文化等角度描述香港社会正在经历的种种递嬗。如何既往来来?他们人人显得瞻前顾后,心怀焦虑。

最终,这种“大限”心态和“危机”论调加剧了香港电影的身份迷思。外国殖民统治曾经激发香港华人的民族自尊。但在告别英国、回归中国的前夕,不少香港人患上“恐共症”、“厌中情绪”,害怕受“落后中国”的污染,担心失去原有的自由、开明、先进等优越性,整个社会心态转向崇洋,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同时,自70、80年代开始,香港人的“香港认同”已经逐渐超越“中国认同”,港片虽有中华基因,也渐变为“香港特色”,构成港人、港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保护的心理基础。97前后的港片,粤语对白之外,有多了英语、日语和普通话。常说英语、扮演“洋警官”的混血男星王敏德一度吃香。根据张爱玲小说《十八春》改编的影片《半生缘》用“前世今生”隐喻香港与上海的复杂纠葛;《花样年华》用华丽的旗袍和缠绵的故事演绎沪港共生的怀旧风情;以英语为主的港产成龙影片《我是谁》直接以片名强调了港人和港片的身份迷思;混淆忠奸的警匪双重卧底片《无间道》试图将港人身份的纠葛推向无底的深渊(终极无间)。不中不西,半唐半番,到底是人是鬼?是正是邪?是黑是白?是忠是奸?这种身份之谜,已在香港电影中流行20多年。尽管香港逐渐西化和日本化,但毕竟是华人社会并与内地关系密切,无疑加剧了港人、港片的心里矛盾与身份尴尬。5香港人的这种身份迷思致使香港电影难以获得一个符合实际的身份(命名):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National cinema)、准中国电影(Quasi-national cinema)、跨国电影(Transnational cinema)、处于转型中的临界电影(Crisis Cinema)。6

三、香港电影、文化元素对大陆社会的反哺

转瞬之间,香港已经回归10年。10年时间里,香港并不平静,但却最终与内地并肩携手,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SARS危机、禽流感病毒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冲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呈现生机与繁荣。“香港之死”的“预言”不攻自破!美国《时代》周刊公开道歉并承认“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7曾经因担心而一度离开香港的文化人蓦然发现,香港的“人情味”没变!“香港电影未死”!香港社会现在是“晴天,多云”,与10年前戴着后殖民有色眼睛的观察家眼中悲观、阴霾的气候迥然不同。CEPA签订之后的香港电影,在文化和产业方面皆以获得成功,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一体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回归后的香港不断繁荣的事实,正在逐步消解后殖民论调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同类推荐
  •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音乐小品欣赏》主要内容包括:G弦上的咏叹调、皇家焰火音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小夜曲、G大调小步舞曲、哀格蒙特序曲、致爱丽丝、D大调军队进行曲、邀舞、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 文心藏趣丛书·海外寻奇

    文心藏趣丛书·海外寻奇

    本书记述了作者收藏的经历,包括“贵人童先生和天球瓶”、“在纽约找个古董店”、“一个祭蓝碗引出一段收藏故事”、“走进佳士得”等文章。
  •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

    《眼力:刘光启自述》本书选取的各篇论文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框架与理论、要素与实践、个案与思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
  • 民族音乐随笔

    民族音乐随笔

    民族音乐随笔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器乐文化、艺术管理和对外交流。第一部分涉及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外音乐的比较;民族器乐的文化意味及其审美价值;第二部分的篇幅虽少,但对“艺术管理”这门在我国还是新兴学科的建设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则记述了近十几年来中央民族乐团赴世界各地,尤其是纽约卡耐基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柏林爱乐大厅、荷兰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音乐厅等世界著名殿堂演出的盛况。
  • 艺术村庄

    艺术村庄

    自古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贵族生活的装饰品,而几年前,在一个前卫艺术家的大胆实践下,在甘肃省的大山深处一个美丽的艺术村庄诞生了。这个前卫的艺术家叫靳勒,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他的家乡在秦安县叶堡乡石节子村,在大学里当老师的靳勒在乡亲们的眼里本事很大,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该怎样帮助自己的村子。后来,靳勒接触和认识了现代艺术,他便开始了这样一个思考:“艺术和社会底层的人究竟能发生多大的联系?”现在他做到了,他期望通过他和村民们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让村民们获得自尊、自信,走出去能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让村庄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变化。
热门推荐
  • 我的仙人成长计划

    我的仙人成长计划

    面对着气势滔天要毁天灭地的神魔。面对着众生期盼的眼神。面对着师友们的鼓励。陈凤歌淡然一笑,随后转头就撤。“对不起啊,我真不敢上。”
  • 女子不是郎

    女子不是郎

    王家若弗,年方二八,携母而来本文为女主自力更生发家史
  • 西风集

    西风集

    原创短篇古风文,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结局,或喜或悲。内容简介道不尽我心中之语,敬请看文。更期不定。
  • 云天的故事

    云天的故事

    我的文字,不知道能不能让你打发一些无聊的时间。我的故事情节,不知道能不能让你有继续看下去的玄念。也许,这本书的最大看点,就是来看我的笑话。也许,也值得我们多次咀嚼。看书,内容,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书的心情和感想
  • 征途风云

    征途风云

    当枯骨满地,当战场横尸遍野,当义不复存在,当挑战的最高峰确实宿命,当何去何从。持起那燃烧的烽火,点起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用生命去燃烧!哪怕仙路不知踪迹,哪怕义已经腐朽,哪怕剑下血流成河。黑甲凌空战邪神,金甲在地震邪魔。十年藏书阁,一朝跃龙门。引领黄金甲,凌战异族求生存。四年呆子,少女成美女!醒来,是开始,还是迷失,携起长剑是屠杀,还是魔障。你若成魔,我便陪你转战天下。如若你为天下安,我便为你做先锋。你若生病,记得小医仙!……。兄弟,我等你归来!将军,我们为你血战沙场!我等兄弟,誓为我族开太平。
  • 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

    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

    有一个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像我们经常接触的冰箱、电视、电脑等,退一万步来说,哪怕它们的辐射非常微小,但是假如你每天都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而又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日积月累,后果自然非常严重。辐射到底有多可怕?怎样去了解辐射?又该怎样去避开这些给你的生命带来损害的辐射?本书将系统、全面地为你详细讲解有关辐射的故事!辐射,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可能大家都会这么认为:辐射与我有什么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对辐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去关注和辐射有关的报道,更不想去了解有关辐射的知识。本书让你了解辐射的基本知识,辐射将会带给你的后果。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末日逃杀:炮灰别挡道

    末日逃杀:炮灰别挡道

    【更新龟速】为了走出失恋的阴霾,江湄选择了独自一人来到一座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却意外地卷入一桩绑架案中,度过了她人生当中最黑暗的三天三夜,只是劫后余生的她还没来得及庆幸,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爆发了……
  • 挂王饶命

    挂王饶命

    “老爸,那个姐姐好正点,娶来给我当妈吧!”“挂王你讲的话好骚啊!”“剑仙饶命别杀我!”无敌剑仙重生后演义奶爸的开挂人生。
  • 发现:陈毅达中篇小说精选

    发现:陈毅达中篇小说精选

    本书系作者中篇小说集,反映基层生活为主题,以不同的视野描写现实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