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13400000017

第17章 为何重写?如何重写?(2)

这段话自觉或不自觉地消解了“劳动为万物之源头”这一宏大叙事。毕竟,1979年不再是出言需谨慎的1960年,权威、教条与领袖的宏大叙事都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消解。此时周贻白虽然已经不幸辞世,未能在这个转折的时代里书写戏剧史研究的新华章,但是周华斌、冯其庸所整理的这部遗稿,在很大程度上既反映了当时人文社科学术界“破冰”的诉求,更反映了周贻白的学术观点与个人主张。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纲要》在“戏曲起源论”上不但贴近周贻白本人的观点,甚至更靠近真理。两相比较来看,《纲要》应是对《长编》中若干政治干预性修辞的自觉修正。

对于戏曲起源的认识,实际上正反映了周贻白如何接受、认可或使用新政权研究方法论这一问题。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周贻白自始至终都认同中国戏曲起源的“多元论”。纵然在《长编》中他亦强调了“戏剧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各项艺术实皆有所包容,虽不因综合而始产生,固可视为一种多方面的艺术”,并且进一步主张“其胚胎之孕育,惟有溯源于各方面始能详究其整个的来源”。实际上,这些恰恰反映了周贻白自始而终、坚持真理的学术创见。

三、两重语境:“五四”与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关系问题正如前文所述,1949年之后官方所主张的历史研究法,除却对于“劳动创世论”的推行之外,亦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于当代中国研究的必须性。这一理论的权威读本当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该文最先是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全稿起初名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发表于延安《中国文化》杂志的创刊号上。2月20日在《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连载时,题目始更为《新民主主义论》…在文中,毛泽东明确了“五四”运动之于当时中国现代史理论体系中的意义,并以政治性的语气予以了明确限定:“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这里姑且不论毛泽东所称的“五四”与梁启超、殷海光等人眼中的“五四”之异同以及其历史合法性问题,单就《新民主主义论》而言,“五四”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是否具备“领导权”的分水岭。换言之:“五四”之前好坏,皆概不论;“五四”之后,则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不难看出,周贻白在《长编》的《凡例》中亦谨慎地采取了当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所推行的“‘五四’断代法”,并就书中内容做了注明:“本书所纪,断至‘五四’运动以前为止,以后则概从省略,留待将来。”

不言而喻,《长编》中亦省略了后“五四”时期的戏曲研究。当然,一方面这也与文明新戏(包括以及其后的话剧)这一新兴戏剧形式的出现有关系。就“文明新戏”而言,周贻白是参与者,但不是研究者。周贻白认为:“话剧为另一系统,近年虽颇呈兴盛,但别具渊源。本书不以列入,庶免另出线索,自乱其例。”另一方面这也与官方所推行的新历史观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戏曲(剧)史的角度来看,官方所推行的“五四”,其所指核心并非是京昆或地方戏,乃是以“话剧运动”为核心、将文艺当做工具、武器的“功利主义说”,这才是戏剧的政治定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官方重视戏剧而轻视戏曲,这也是不争的史实。毕竟早在“左联”成立之时,“左翼剧联”亦随之成立。左翼戏剧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如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金山与于伶等人基本上都是中共早期党员,并且1949年之后均在党内担任司局级以上实权职务。但梅兰芳、马连良、新凤霞与周信芳等知名传统戏曲演员,在1949年之前基本上无人入党,更遑论做出政治贡献,1949年之后亦未受到官方倚重。由此可知,官方轻戏曲而重话剧,亦不足为奇了。

换言之,从当时的政治话语来看,“五四”之后中国戏剧的主旋律乃是话剧,并非戏曲,但话剧又不是周贻白理应去论述的艺术门类,因此周贻白在整部《长编》里只好将“皮黄剧”列为最后一章的(第九章),并且在标题下方标注“公元1821年至1911年”。

事实上,“五四”作为中国文学史现代性的逻辑起点,这是基本上没有争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同时还可以作为中国戏曲现代性的逻辑起点。尤其是“五四”之后的传统戏曲究竟是“不值一提”还是“避而不谈”?既然是“不值一提”,那么“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胡适等人缘何朝着戏曲开炮?那为何以梅兰芳为核心的京剧能够与斯坦尼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一道,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周贻白并非无视这个问题,在《纲要》中,最后一章即“第二十六章”,他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笔墨,来叙述“辛亥革命前后的各地方戏曲”。该章节虽然名为“辛亥革命前后”,但周贻白却用较长的篇幅详述了包括梅兰芳剧团赴日演出(1919年)与赴美演出(1929年)、欧阳予倩的戏曲贡献、穆藕初的昆曲讲习所(1921年)等民国期间的戏曲重大事件。用周贻白的原话来讲,这章内容虽名为是“辛亥革命”前后,但却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三四十年”的戏曲事件。在书的最后,周贻白自己也承认自己这本书并非是以“五四”为叙述时间的终点,“至于抗战期间及建国后中国戏曲的一切动态,则留待以后再论”。

显然,从编写的时间终点来看,《纲要》并不再将“五四”视为一个近似禁区的语汇,这是与《长编》有所不同的。若是从更广阔的维度分析,因为整体政治语境的变化,从一个政治语境进入到另一个政治语境的时代力量促使了《纲要》消解掉了一系列政治禁忌,使其更接近学术真理,这是《纲要》在整体意识形态上超越《长编》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不同语境下的“重写”之辨析

前文从“对待戏曲的起源之看法”与“对待‘五四’之于戏曲之看法”这两条脉络梳理了从《长编》向《纲要》过渡的趋势。的确如陈平原先生所说,从《长编》到《纲要》实际上反映了周贻白先生不断“重写”戏曲史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所反映的本质则是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诉求,促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引导思潮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人文社科学者不得不不断变换自己的叙述策略、观察视角与研究范式,来修正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学科史的书写,更是如此。无论是戏曲史,还是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乃至“通史”,在上个世纪后半叶中国始终都存在着不断改写、屡次修订的过程。

但是,陈平原先生在后文却认为,周贻白先生“不断‘重写戏剧史’”乃是因为“出任中央戏剧学院(而不是综合大学中文系)教授,成为该专业的权威学者”的缘故,甚至是“如此重任”所催促,看似这种写作是周贻白不情愿而为之的结果——仅就这个论断而言,陈平原先生所言确否?拙认为,这是有待商榷的。

当然,笔者在此并非有意与陈平原先生叫板,商榷皆因陈先生这句话可以引出这篇文章的结语,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陈平原先生的这个论断予以适当的修正、补充。

笔者浅识,从《长编》向《纲要》的过渡,恰恰证明了并非是周贻白“出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进而接受“如此重任”的结果,而是周贻白对于自己著作的自发性修订——当然,这并不排除周贻白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首先,《长编》的前身《中国戏剧史》完稿于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于1953年,《长编》出版于1960年,期间跨越了“反右”这个历史变局。周贻白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间我们并没有任何历史的实证可以证明周贻白是接受“编写任务”的奉命行为,而是他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周贻白的长子周龙斌的回忆与摘录中,周贻白如是解释自己从《长编》向《纲要》的过渡: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自我检查”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当初写三卷本《中国戏剧史》,“认为只要把一些现象的经过说明,就可以算是历史”,没有作原因和实质的分析。“因此,我后来把此书改作《长编》时,便想到必须重新写过。以后编写讲义便另名《纲要》,……以民间艺术为主流”,并且“广泛地联系到京剧、梆子以外的各地方剧种”——他最后的一部中国戏剧史专著,就是1979年作为遗著出版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其中对于周贻白的文字虽是来自于“自我检查”的材料,但这也从另一个事实证明,周贻白的“重写戏剧史”确实是自发的一种学术行为,这也是当时那一批史学家所共有的特征,包括顾颉刚、钱基博等史学家都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重写甚至改写历史,这既是一种不得已的政治自保,亦是作为史学家自己的一种学术尝试,希望确实可以通过这种“重写”来建立一种全新的“学术史观”(但事实证明这种“学术史观”的建立意图多半是失败的)。由是可知,他们并非是奉命而为之。

其次,在1949年之后的漫长的17年中,官方并无“重写戏曲史”的要求。就戏曲领域而言,官方所做的两件最大的事是田汉所主持的“戏改”与傅惜华等人主持的史料文献的抢救、整理工作。其实当时并不太关注戏曲史的编写以及对于戏曲史中部分问题的认识,而是更多地关注于当时戏曲界所存在的状况,譬如对昆曲《十五贯》的扶持,对新编历史京剧《李慧娘》、《海瑞罢官》的批判等等,也就是说,官方及其意识形态权力者眼光多置于当下,而并不太关注于历史。

在这样的语境下,周贻白的多次“重写”,恰恰正反映了他的撰写是他的个人性写作,而不是源自于命令、指示的“如此重任”,若是真有相关指导精神或是所谓的“写作课题”,周贻白缘何还会在“反右”时独立署名并修改旧作,而不像其他“奉命撰写者”那样,召集“写作组”而重新撰写一部新著?

确实,周贻白有过“被召集”的史实。据周贻白在“文革”期间回忆,“1961年春,我从上海回来后,仍在戏文系讲课,将《纲要》全部讲义写完,交付打印,以备审查……4月间,在北京饭店参加文科教材会议两星期,结果在‘中国戏曲史’小组上决定由我草拟高等院校用‘中国戏剧史’一本及中等专校用‘中国戏剧史’一本”,但这个会议的结果却是“会后并未有所召集,故编写俱未着手”。这些史实均可证明,周贻白唯一一次“被召集”的“奉命编写”都“俱未着手”,可见其著书立说并非“奉命”而是“自愿”之行为。

而且,从周贻白终其一生的写作动机与旨趣来看,无论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1949年之后,他的各类写作皆为自发性的。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依靠卖文甚至卖旧书为生,即使在1949年之后,周贻白亦未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而是甘守高校教师这一职位。1949年之后的30年中,他对于戏剧史的“重写”或许会存有受到主流意识、政治形态的影响,以及对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把握,但这却是对于自我的敢于否定,而不是奉命而为之。

最后,我们需要厘清两个“重写”的概念。本文所说的“重写”,是周贻白先生对于自己旧作不满、对于新政权主流意识形态的靠拢,从而进行的个人性重写,这种“重写”的本质是个人性的,即以自我及自身的学术取向为出发点,行文无疑带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学术观点,此处所谓“重写”并非颠覆自己之前的意图,而是一种改善、丰富或调整;但陈平原先生所称的“重写”,则是官方在宏大语境下,为了确立自己在历史上的合法性而进行的一种公共性的“重构”,其本质则是抹去之前的印记,进行全面的颠覆、改写。两个“重写”在本质上意义完全不同,这是值得后来研究者重视的。

(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430000)

同类推荐
  • 刘淳自选集

    刘淳自选集

    《刘淳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中的一册,这套文库以《自选集》的形式收录了中国艺术批评领域大部分50后、60后批评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每位作者1990年代以来学术成果的菁华。这些文字在见证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指向的则是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刘淳自选集》分三个部分:艺术与时代、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批判。作者刘淳用饱有激情和穿透力的语言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并切中肯綮地指出艺术批评在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刘淳自选集》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传达着刘淳作为一名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历史和未来的深切关注,也有对诸多艺术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

    《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这本书以一种新手和支持者能够理解并付诸实践的方式,灵活地引用了影片公司主管们使用的各类“成功”片例(《特工佳丽》(Miss Congeniality)、《虎胆龙威》(Die Hnrd)、《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天兆》(Sign)等),揭开电影的神秘面纱,正面地作出解释(类型、情节、结构、市场、选演员等)。《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就像揭示好莱坞每个影片公司执行官和制片人秘密语言的指南书。一旦你学会了像带有支票本的执行官和制片人那样思考问题,你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相声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相声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

    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

    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身上体现出了极其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从1930年代到1970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对电影的强势介入和强力干预,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逐渐引向“一元化”的封闭发展道路。在新时期电影中,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偏离和迷失,也让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遭遇了新的尴尬与困惑。
  •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全集

    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全集

    本套丛书精选了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戏剧集结成套,以朱生豪先生的译稿为主要蓝本进行整理。本套丛书共8册,内容包括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喜剧、历史剧和传奇剧,展现了莎翁戏剧的丰富性和精彩性。朱生豪的莎士比亚译作是其一生的心血,是备受好评的中文译著,其文字地道优美,精当地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并把它们传递给中国读者,多年来一直备受瞩目,是文学译著中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泰国法律制度概论

    泰国法律制度概论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泰国法律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并着重介绍了泰国的宪法、刑事法律、民商法、经济法、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司法制度与诉讼制度等内容。由于目前国内对泰国法律制度进行介绍的教材比较少见,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本书对于中国企业在泰国投资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是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以用作高等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东南亚国家涉外法律事务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律师及相关政府官员和其他人员参考。
  • 重生之嫡女当归

    重生之嫡女当归

    前世的离世召回了还在现代垂危的魂魄,拥有古今两世的灵魂,过着第三世的人生,带着想要报复与对亲人愧疚的心理得到了重生,看自己如何玩转这一世!
  • 倘若可以低头

    倘若可以低头

    童夏过了很久才明白,其实她所谓的暗恋成真,不过是贺黎退而求其次的妥协而已。在那漫长的岁月中,她从来都不是贺黎的第一选择。
  • 暴君的娃娃亲

    暴君的娃娃亲

    本可以问鼎大宝的封家,为了有个安稳生活,成了亲王。还为了让今上放心,给封家唯一的嫡出孙子封寒尘许了个老副将的孙女。只是定下亲家的时候,这个孙女还没着落呢。等着孙女满月下聘的时候,人家封世子都已经八岁了。传闻封寒尘从不让女人近身,就这么守着他的娃娃亲叶安心长大。这好不容易盼着长大了,能嗷呜一口吃下去的时候,却多出了那么多问题来。好在,他养了这么多年的小媳妇,没让他丢脸。“母亲大人放心,叶安心是最合适的世子妃人选。她会证明给你看的。”
  • 龙女传说

    龙女传说

    拆了龙王庙夜夜梦到老龙要吃我,为了活命神汉竟要我和龙女结妖亲……
  • 烈火灼灼之龙临天下

    烈火灼灼之龙临天下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被封印了十几万年,一觉醒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陌生的世界,陌生的环境,还有陌生的人。是预谋,还是巧合?随着火火的苏醒,曾经消失的大陆,开始逐一显现。火火看着眼前的人,既熟悉,又陌生。“你是谁?”火火问。“龙临”沙哑的声音仿佛是透过是无数的时空,穿越而来。“森林的林?还是。。。”从没有那一刻会觉得空气是如此稀薄,挤压的心脏生疼,甚至连呼吸都是痛的。“君临天下的临”
  • 道宰阴阳

    道宰阴阳

    三天正法控阴阳,雌雄斩邪镇妖孽,敕命五方八部众,制都功印保平安,阴煞邪物符箓破,九鼎丹经消伤患,自古修仙如登天,何如潇洒人世间。
  • 狐妖姑娘

    狐妖姑娘

    这部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位女高中生在学校扫雪捡到了一枚戒指,到了晚上之后,突然穿越到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发现她自己是一只狐妖精,而且还有法力。她想穿回到自己的世界,但是,她爱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她刚开始并不知道是她的前世,后来,她慢慢的明白了。然后,为了爱背叛自己的族人,造成了悲惨的爱情故事。
  • 我们的校霸

    我们的校霸

    外面的世界我需要的时候给你介绍打得过流氓
  • 重生之富一代

    重生之富一代

    这一世她势必要活的逍遥自在,可怎么走向越走越崩,原以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怎么就成了玄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