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12000000046

第46章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3)

但它们之间颇有不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那套重在传播,立足于传播学科,之所以牵扯到文化,是因为传播和演讲、修辞、电影以及跨文化有关,惟有如此立意,才能系统“介绍近一个世纪传播学的研究成果”。(见“传播与文化译丛”简介)南大出版社与商务印书馆的两套,重点是文化,由于人创造了文化,文化需要传达,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是其核心,于是离不开媒介,遂形成了“媒介文化”,(见“文化和传播译丛总序)因此站在文化角度看媒介和传播,是必然的选择。正是如此,这两套译丛的选目上,偏重于由英国而起的“文化研究”路子。不说别的,就从其比较多地关注英国学者的书,也足以说明这一点。虽不在这两套译丛之中,但在路子上基本一致的还有卡茨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就具体的学科“地图”上说,这些书和“传播与文化译丛”中的某些书(比如《重组话语频道》、《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等)一道,重彩浓墨地填补上“文化研究”一块。同时,又上接《权力的媒介》,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以及“传播与文化译丛”,共同构成了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一翼。

此外,自2000年开始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那便是新媒介及与此相关的媒介思想方面的译著成为出版界的“新宠”,2000-2002年3年间就出版了8部之多,尤其是“清华传播译丛”(2001-2002,共6部),除了“传播法”,其余5部都与新媒介有关;与此同时,“媒介思想”方面的著作也变得炙手可热,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再度出山(商务印书馆,2000);同年,麦氏之子等人编选的《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也付梓印刷,这两部作品加上2001年出版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保罗·莱文森著),使麦氏成为内地20年来第一位传播思想体系得到较为全面引进的西方学者,其风头之健甚至有超过当年施拉姆之势。这当然与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电脑、互联网的兴起有关,由此也可看出大陆学者追踪热点,急于补课的取向。如果一定要找出它们与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这既是在第一阶段尚显另类的《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之类的扩展,也是对在第一阶段就成为重点的“传播社会学”一脉的深化。

还有一本需要专门一提的书,即埃弗雷特·M.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该书系统勾画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在视角上虽略显陈旧,但对于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形成与演变线索,刻画得十分清楚。这本书在此时出现,似乎恰好是为自1984年翻译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开始就努力寻找、构建的学科轮廓做了一个注脚和基本小结,从而使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反思中国大陆译著所曾经历过,尤其是早期所走的路线。尽管从后来的发展看,学科“版图”的空间已远远撑破了其界限。

四、总结与思考

从上面对译著变化路线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播学译著大致就是按照对一个学科模样的构想而逐渐丰富起来的。撇开那些枝枝蔓蔓,其主要线路是: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传播与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现在一时还说不清我们对传播学科这种轮廓的想象起于何时,来自何处,不过1987年《大众传播模式论》译者序里所概述的学科面貌,恰好与译著的发展铺开一致。

不仅如此,译著的这种努力和取向,与我们整个研究的趋向也基本一致。正是由此,也可以这样说,中国大陆译著当前的状况,是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从微观看似乎是即兴的、随机的,但是从总体上呈现条条线路通向一个目标——建立学科的状况。所以,译著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就是:第一,对传播学科的孜孜追求;第二,是按照学科以及对学科的理解选取所译之书;第三,译著的总体走向说明整个学科的空间的确在不断扩展。

正因为如此,如果需要对译著做一番反思的话,也许应该从我们强烈的且念念不忘的“学科”意识或“情结”入手。

记得施拉姆作为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奠基人身份访华那年(1982年),内地第一次有关传播研究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提出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16字方针。如今,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就译著的变化来看,现在是应该问一问什么是“系统了解”,或者说,要“系统了解”什么?

用“系统”而不是“全面”或“总体”,是否可以这样说,术语的选择显示了选择者的想象力,即他们已先在地认定西方的传播研究存在一个“系统”。若不是如此,试想一下,所谓的“系统了解”何处安身?在这个意义上说,“系统了解”就是渴求对西方传播学系统的了解。如果辅之以时常在耳边萦绕的“建立传播学科”的呼声,那么,“系统了解”在实际上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了解“系统”——学科。我们的译著选择和翻译就是在这样一个“学科”语境中展开。找到“学科”并把它拿来全面完整介绍到国内,就是翻译的基本目的。

这种意图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显,施拉姆、德弗勒、媒介社会学都是因此而争先恐后跨过中国国界。大致可以这样说,除了商务印书馆的“文化和传播译丛”和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几乎所有的译著都自觉地肩负学科建设或建立学科的崇高使命。他们的差别仅在于所理解、想象、认同的“学科”边界、形状以及历史之不同。而这两套不打着学科建设旗号的译丛,恰恰在于编译主持者不是目前大陆所认定的传播学科圈内的学者。由此看来,把“communication”或“communication studies”无一例外地译成“传播学”,把“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无一例外地译成“传播学概论”或“通论”,也就不是偶然。“传播与文化译丛”中的《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应该说是一本颇有价值的读物。尽管有学者认为我们二十年来的那些译作“几乎全是美国经验学派的”,但从我们的梳理中不难发现,除了这本书以外,自1984年以来,内地压根就未曾翻译出版过一部原汁原味的媒介效果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因此该书也算是一个稀缺的读本,至少可以让中国读者对一些原来有所耳闻却只有一些抽象、空洞概念的理论,可以落到实处并知道其来龙去脉以及在研究中是如何进行的。可从编译者专门为此书所撰写的《导论: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兼谈建立中国大众传播学的一点思考》看,同样首先把这些个案式研究置于建立中国大众传播学科的背景下来展示其意义,否则好像就有损于译著的地位乃至于他们的努力。

由此不免想到被我们一直称为学科奠基人的施拉姆。施氏在1949年出版了“Mass Communications”(我们译成了《大众传播学》),被公认为是这一领域最早的教材。在该书第二版前言中他说:当初编选该书,是打算为那些通过社会科学窗口研究大众传播的人提供一个初步的读本(apioneeringreader),希望借此推动学者们写出更完整的书以补充或取代它。他明言,该书的第二版和第一版的目的一样,试图让人类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政治学者、经济学者、大众传播教师以及专业大众传播者聚集一起,汇拢多元的研究取向集聚于一个目标(Schramm,w.,1960)。这就是说,这些不同学科学者济济一堂,是为一个共同的对象,而不是一个什么共同的学科。可见施拉姆本人也未必认同学科的说法。后来他用“公共汽车站”来形容传播研究,显然承继着这样的思路。阿芒·马特拉等则把传播研究比喻为“是一些不同倾向的聚合港口,远不是一个同一的整体,尽管用一个同样的标签。”有“系统”或“学科情结”并非什么过错,但当抱着这样的“情结”,用米尔斯的说法,有了这么一个“形而上学的共同尺度”,其他类型的思考或理解方式就不复存在。从表面上看,二十年来译著涉及的空间在不断增大,但实际上,使书目选择的视野变窄,甚至只是顺着一条道往前溜。恰如前面所看到的,我们的译著是从介绍美国开始,可是当几本教材式书籍得手以后,马上就跳到了传播社会学。

后来的视野基本是居“高”不下,犹如跳高,非得有“系统”、“体系”这样的高度。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且可以起研究示范效用的著作尚付阙如,知识性的读物倒是绵绵不绝,甚至有的教材类东西一版再版。教材和宏大叙事类的书目多,而《媒介事件》这样的个案研究式经典读本少;面面俱到、系统全面的整合性读物首先得到重视,而研究型专题讨论的书本不充足;译著数量越来越多,但不少书目基本是一个类型、一个层面,而且大多似乎更有利于教材的编写而不是研究引导。如此等等,不能说与这样的“学科情结”无干。即便目前已有屈指可数的研究性著作,由于编译者是将之放在学科的背景下来介绍,不免使读者“取椟还珠”:忽视了研究本身所具有的指导意义,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科的空间填补。目前大陆传播领域教材兴盛,深入研究过于凋零;只见忙于填补所谓的各种“空白”,不知或不屑做细致具体的个案研究。“许多学术上的狂热不到一两年,在尚未冷静下来之前,就为新的狂热所代替。这些狂热或许可以给文化活动增添一些佐料,但却没留下什么学术发展的痕迹。”虽不能说这一切就是受译著的影响,但此种心态和动机,与译著的走向大致吻合怕也不是偶然。这反过来,又不能不进一步影响他们对译著的理解和吸收。

相反,如果不是像契诃夫的“套中人”那样,自我禁锢在“学科”的“系统”中,而是脱身而出,站在施拉姆的那个“十字路口”或“公共汽车站”,我们就可能具有另一番的想象力,犹如潘忠党先生所说的,一方面坚持全方位开放,以提升我们的理论层次,另一方面需要将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反馈到其他学科,对那些学科有所启发,使传播研究领域成为活跃的理论建构场所,从而其他学科的学者会因其研究兴趣和学科的内在逻辑欣然而入。我们现有的译著显然不足以担此重任。不仅因其大多是知识性的教材,更在于跨学科性质不明显。这并不是指译著本身没有学科交叉的特征,而是说它们能引起其他学科学者注意的因素似乎不突出,或者译著本身以助不同学科学者交流的资源并不多,对于外学科的人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虽然这并不一定是编译者的初衷,但同样是和大陆传播研究自得其乐的封闭氛围相近。不错,自后来的“传播与文化”、“文化和传播”等系列丛书出现,译著所涉及的领域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将之和第一阶段相比,其变化之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这些译丛的主持者,并不全是固有的圈内人士。这一方面是好事,反映出传播和媒介研究得到了与传播学研究截然无干的其他大陆学者的重视,但另一方面,由此也映衬出原有圈子里那些学者的眼界、视角和胸襟。

假如说,1984-2002年中国大陆传播译著的最大功绩,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图谱,而且由于我们原先对传播研究的一穷二白,把构建学科知识地图摆在首要位置也是必然的、必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的译著又当如何?重点应置于何处?试图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作用?卢卡奇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总体的观点不仅规定对象,而且也规定认识的主体。”那么,在未来的时日,我们又打算以何种总体观来审视、挑选并发展我们的传播译著?2003年“传播·社会·文化”译丛的问世,也许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兆头,这意味着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重大转型:从教材转向专著,从学科转向领域,从一般的知识性介绍转向问题研究。但最终究竟能否取得这样的效果,能否真正起到导引的作用以带出更多类似的译著,从而把大陆传播研究推向深入,这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同类推荐
  • 编海心声

    编海心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培养关涉民族的素质、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前途。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家庭,都无一例外地把少年儿童的教育摆在重要的特殊地位上。
  • 看见未来

    看见未来

    未来到底会怎样,当一个无比巨大的逆转时代遽然降临之际,地球和人类将受到什么影响并发生何种变化?人类将如何应对?假设人类的未来中的一切规律均是依赖时间而存在,就是说,假如把时间抽离了,那么这些规律自然而然的显现了。
  •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是一部探究媒介、传播与国家命运关系的学术专著。以“传播何以改变国家命运”为研究命题,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推演、模型建构、案例分析来揭示国家兴衰中的传播奥秘,启发中国和平崛起的传播战略。在复杂系统理论的逻辑框架下,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的诸多传播问题,清晰呈现媒介传播在历史兴衰中的动力机制,丰富发展了媒介理论,展示了传播思想的学术魅力。引证材料翔实,理论思考严密,宏大叙述鞭辟入里,精微分析智趣横生。
  • 我们怎样读书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 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B卷

    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B卷

    十五年来,新概念作文大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其中的一些作者,凭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优秀表现,被国内的知名大学录取。大赛也因此成为高考选拔人才有益的补充形式,为那些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子开辟了新的通往名校的渠道。本书收录的就是这些凭借一篇作文上名校的作者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文笔犀利,或情感细腻,或空灵隽秀,或质朴绵长,表现出作者们卓尔不群的思维方式、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宝典。
热门推荐
  • 愿时光不负有情人

    愿时光不负有情人

    崇尚独身的高冷女主王清,很不幸,她有一个耿直的追求者赵皓,而且一旁闺蜜还不断“出卖”她,努力撮合她和赵皓。在过程中,她知道了苏然的无奈与苦衷,楚楚的天真和内向,……,以及某个人真的是耿直,或者说很憨。
  • 龙神天穹

    龙神天穹

    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战斗的世界。一名少年在意外之中,来到了这片混乱的大陆。失忆的他,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踏上了成为强者的道路!双武战灵,惊才绝艳;坎坷征途,浴血奋战;血色之歌,命运之轮;龙皇降临,剑帝临世;龙之力,御天际,破苍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维斯特洛的故事

    维斯特洛的故事

    骑士与法师是维斯特洛永恒不变的主题,本文有三个主角(真正的主角只有一个!!!),虽然会分开写,相互之间也有牵连,且看地主家的三个傻儿子如何击败大魔王,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小影是萌新,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点一下收藏,如果觉得小影有写的不好的地方,也希望各位读者能为小影指出。谢谢大家!!!一般七点之后更新。。。
  • 我师傅是个神

    我师傅是个神

    那年暑假,不过给祖宗烧点纸钱,我就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拜了个流浪在凡间的神作师傅;走阴捉鬼打僵尸……生物死物都不敢靠近我——谁让我师傅是衰神呢(?ω?)ノ作者QQ:320271354,书友群:474839107
  • 猿球崛起

    猿球崛起

    主角在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后,发现这是个蛮荒的时代,人类文明还处于一个刀耕火种、兽皮为衣、折木为兵的时代。主角在面临蛮荒野兽和食物危机的生存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同为人族间的压迫剥夺,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世界还存在有人族的死敌,一种凶残嗜杀以人族为美食的猿族。看主角怎样带领他的族人在这个蛮荒的世界一统人族,消灭打败凶残的死敌猿族,在这个异世界的大陆上在建人类文明的辉煌。欢迎阅文评审团前来评阅!本书群415613107欢迎大家来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岁岁漫千年

    岁岁漫千年

    她是天界最最‘冷血无情’的女仙,令无数妖魔闻之色变、谈之咂舌;可这样威武的女仙居然死在了一个小妖手上......三界一片唏嘘,有妖叹曰:‘天道好轮回’,谁让她当初一枪要了西洲小妖帝的命,如今被一个小妖砍死,活该!......就这么过了三万七千年,在三界早忘了这么一号人物时,这位‘冷血无情仙’居然回来了............冷面御姐型女主&小狼狗体质男主;女强&男强,1v1,有甜有虐;‘她以为从她飞升的那一刻未来就写好了,可他一次又一次执拗地改写了她的命运,成了她生命里最灿烂美好的变数’。
  • exo之娱乐卧底

    exo之娱乐卧底

    这是作者的一本脑洞大开的书(对于我来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乱世漂泊之倾世美人行

    乱世漂泊之倾世美人行

    职场小会计,不幸穿越到战乱的集合大陆。本以为会嫁给王爷,衣食无忧。不想阴差阳错被赐给了侍卫。在这混乱的年代,凭借《三十六计》,成功的站稳的脚。又会做咸蛋、磨豆腐、做粉条,更是会烧盐。凭着这项本事,成功的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