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09700000065

第65章 品牌与策略(21)

《记者档案》:三岁之际的思考

在当下中国电视错综复杂的整体格局中,媒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尤以省级卫视为甚。由于大家均具备覆盖全国的可能与条件,因此自身竞争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市场份额的占有,关系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抛开电视媒介经营运作层面的问题,有一点不可回避,电视台作为服务于观众的媒介,它要取得效益必须提供观众认可的“内容”。因此,说到一个媒体的竞争力,我们不仅要强调“内容为王”,更要强调“内容”的自主生产。原因无须多说,自主生产“内容”的背后是“人才”,是媒体真正的家。依靠电视剧或者概念炒作,也许能赢得短时效益,但是缺乏自办的、具有原创意义的优秀栏目,缺乏优秀的电视创作人才,媒体的发展不可能长久。正因为如此,省级卫视每出现一个优秀的栏目,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因此,安徽卫视2002年推出的、具有原创意义的名牌栏目《记者档案》,三年来不断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也就不难解释了。

作为全国第一档以新闻记者(也包括其他传媒界人士)为嘉宾、以新闻背景作为主要素材的新闻访谈类节目,三年不衰,本身就已说明了它的成功,对此业界、学界给予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剖析。笔者不想就此过多展开,只想简要说明它的成功对当下中国电视的两点启示。

其一,在近来众声喧哗、浮躁不安的媒介语境中,《记者档案》始终保持着冷静、理性和严肃的个性追求。《记者档案》的主要收视群体是新闻从业人员(包括新闻工作者、新闻的研究者和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兼顾关心时事(往往是重大时事)的观众,因此其受众定位相对较窄。这种定位决定了《记者档案》必然要承受一定的收视压力,但是《记者档案》始终没有唯收视率是图,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为记者建立档案,为社会立存此档”的理念和初衷——即使在收视率低潮之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记者档案》对于媒体责任的清醒认识和身体力行,与当下中国电视出现的低俗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对我们处理媒体与观众之间迎合还是引导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其二,《记者档案》的成功揭示了一条规律,电视栏目要成功应当用心地寻找媒介、社会和观众的交叉点。一档成功的电视栏目,必须很好地处理好媒体、社会和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准它们的交界点。具体地说,既要产生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又要获得观众或者市场的认可,同时从媒介自身的角度来说又要做到扬长避短,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记者档案》的成功,就在于很好地协调了媒介、社会和观众三者的需求。

从媒介自身来看,《记者档案》制作简单,就是演播室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成本较低,但是它的策划角度新颖、独到,具有不可多得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其原因在于,它实现了素材增值。何谓素材增值?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不断地挖掘自身拥有的素材的潜力,借助不同素材,在不同点上延伸和扩张。《记者档案》不仅实现了安徽台自身拥有素材的再开发,而且囊括其他各种媒体,让他人为自己做“嫁衣”,把素材增值的理念运用得极为充分——《记者档案》不仅实现了素材增值,还实现了影响力增值。中国所有优秀的记者都在它的视野之内,来自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受访记者采访的素材变成了《记者档案》的素材,受访记者的影响力、受访记者采制的重大新闻的影响力更变成了节目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记者档案》把准了信息深度加工的时代特征,不仅找到了很好的素材增值的渠道,而且拓展了素材增值的外延,整合已有媒体的素材,进一步改造、加工、提升、激活已经冷却的重大新闻,巧妙借势,“老树发新芽”。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安徽台的《记者档案》首先为中国记者,尤其是优秀记者提供了展现职业形象的平台,有助于记者整体形象和所有媒体公信力的提升,这对于记者所代表的主流价值和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记者档案》建立了一个记者和社会(而不再是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窗口,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以及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给新闻事件做了生动的注解,留下了鲜活、真实的历史资料。日积月累,《记者档案》将成为一部记者“口述”影像史,其史料价值不言自明。

从观众的角度看,《记者档案》“新闻的新闻,故事的故事”的定位,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对于新闻的需求,对于新闻背后故事的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他们对于神秘“新闻场”的好奇心理,如暗拍过程的展示等。更重要的是,《记者档案》通过记者的直接讲述和对新闻事件的剖析,可以加深观众对于新闻的解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因此,《记者档案》社会、观众和媒介“三位一体”的策划理念,对于策划新的电视栏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摸索,《记者档案》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制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制作水准。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记者档案》整个栏目要形成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就要进一步培养栏目相对稳定和统一的风格,使节目的个性特征和认知度更高。从这个考虑出发,笔者个人以为,《记者档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记者档案》的核心价值诉求需要进一步明确。它到底是要为中国记者树碑立传,还是借助记者身份,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去传播我们的社会关注,还是想制造一个大众新闻(甚至媒介明星)的平台?《记者档案》提出了嘉宾选择的三项原则“社会意义、热点话题、曲折故事”,那么是三者同时具备,还是有一即可?由于栏目的价值诉求尚不够明确,造成栏目风格时有起伏和落差,无法规范和统一。比如,有的节目像是记者版的《艺术人生》或者“明星秀”(如名主持、“亚明星”的访谈),有的节目则明显偏向于社会问题的思考,有的则倾向于采访业务的技巧展示。栏目风格不定,不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惯性,不利于品牌的培育和建立。

第二,《记者档案》的着力点需要明晰。栏目名为《记者档案》,节目的主体当然是“记者”(人)和“档案”(事)。我们不否认,“人”是由“事”来反映的,“事”是由“人”来构成的,但是着力点不同,表现方式、制作理念必然不同,就像写作文“记人”和“记事”的差异。如果意在树“人”(为记者立传),那么着眼点就在于人物的思想、情感、个性、风骨,“事件”应该是背景和佐证的材料;如果是说“事”(为社会存档),那么着眼点就在于时代、意义、影响等。从《记者档案》“解密新闻背后精彩故事,品味记者生涯酸甜苦辣”这一句宣传语来看,其着眼点是模糊的。特定人物讲述特定事件,但是选择嘉宾究竟是注重嘉宾的知名度,还是注重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对此没有明晰的定位。这就可能给创作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节目时而以人为主,时而又以事为主的混乱状态。其危害在于,采访视角和表现尺度时有失当。例如,不能以平视的姿态面对不同的受访者(看名气而不看新闻事件),有时会仰视甚至被对方牵制,有时又可能因松懈而表现得轻率;再如表现某些严肃社会“事”件时,过于感性和人文,显得主观,甚至不恰当地放大、渲染抓捕过程的惊险、紧张、刺激等,尽管节目“好看”,但却消解了节目更为重要的新闻事件的意义,使《记者档案》面临媚俗的危险。

第三,嘉宾身份单一和话题的专业面临的双重危险。一种可能是节目影响未能有效扩张,最终陷入“新闻圈”的自娱自乐和自说自话,演变为新闻记者的小型俱乐部,当然目前这个隐忧基本不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节目影响越来越大,节目演变成为一种权威评判,谁上了《记者档案》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认可,演变成“名利场”,比如早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甚至今天的《艺术人生》,“名利场”的裁断权反过来会伤害节目的健康发展,《东方之子》即是一例。

第四,要解决好可视性和必视性的关系。在当前传播渠道过剩的格局下,收视的主动权掌握在观众手中,节目仅仅“好看”,即具有“可视性”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一系列方法,增强节目的“必视性”,比如通过媒介活动,对节目加以推广,通过媒介联动,增强节目辐射范围,或者紧追社会关注点,链接新闻当事人,引入新闻现场,打通各种渠道,不断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点贯穿节目生产的整体流程之中,并非孤立和割裂的。栏目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必须恒定,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在具体的单个节目生产过程中,则要求“变”,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恐怖、惊险的素材能不能做得阳光一些、温暖一些;比较软性的题材能不能做得有冲突;比较尖锐的命题是不是做得和缓一些;重大的命题能不能从小处去突破……不妨采用辩证思维,让《记者档案》达到一个比较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只有稳中求升,不断提升节目品质,增强栏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最终才能形成品牌效应,真正成为安徽卫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与顾亚奇合作,发表于《当代电视》2005年第11期)

同类推荐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应试教学是指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学。应试教学不是对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学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教学弊端的概括。
  •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本书是大学“大学生GE阅读”第3辑,书中具体收录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人性新说:不要忘记我们是人》、《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自由立兹”的周德伟》、《短语评点51则:中国古典诗词的另类品题》等文章。
  • 合同法作业集

    合同法作业集

    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合同行为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及生产活动,因此,合同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 学与教的变革

    学与教的变革

    本书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之一,内容涉及作者多年来结合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探索的主题,主要有脑科学指导下的教学原理,珠心算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小班化教学,成功智力理论的应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崛起。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热门推荐
  • 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下)

    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下)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干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 转世遇到弘

    转世遇到弘

    为了追星,我转世。来世却是一个血族。可爱至此,谁还不心动?
  • 外挂眷顾者

    外挂眷顾者

    本想在异世界日日歌舞,流连百花之间,奈何被歹人盯上。系统被夺,孤苦伶仃,幸被美少女收下,成为系统系白院宠儿。以此发家,进入乱世,权谋之中,人族与龙族的万年纠葛,是屠龙为天命亦或是化为巨龙得此权柄以逆风云。系统,刀剑,魔法,灵魂,最深的黑暗里无限游荡的呓语,与明月纠葛在一起,谱成一曲“明月传”。
  • 古城谣

    古城谣

    顺治年间,倭寇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东南沿海一带深受海寇侵袭,章峰李氏一族几近覆灭,唯有身怀有孕的夏霖兰逃至桐山,被昭明寺僧人救下,并生下李舒康、李舒岚兄妹俩。十五年后,兄妹俩偶然发现了倭寇的阴谋,他们能否保护村落,击败隐藏的敌人?让这本书带给我们答案。
  • 五令必杀

    五令必杀

    在魄罗大陆中流传着一个传说,谁能集齐五枚令牌就能获得无数财宝,拥有驰骋天下的能力。
  • 皇兄你好毒

    皇兄你好毒

    她穿越成洛月皇朝第一美人“月夕公主”,却被心爱之人转手赠给了另一个男人。她只是一份礼物,那个残暴的男人发现她并非完璧之身,满心的愤怒化为一次一次的伤害,欺凌。女人的心难测,难懂,亦脆弱,她倦了,想放弃了,却突然得知,原来两个男人都爱她如斯,为了她的安全,不得不残忍的伤害她。真相揭开,已死的心还能复活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尽是千年之前的一个劫……
  • 被NPC教做人的日子

    被NPC教做人的日子

    晏家太子爷,时代公司板上钉钉的继承人。传闻此人颜色瑰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如此美人,其性格却人嫌鬼弃。直到某天,自家公司开发了一款全息游戏,太子爷三番五次被同一个NPC艹死。太子爷:???这明显布盒里。“爷要搞死这个NPC。”众所周知,太子爷是个神经病,扬言要在全世界观众面前搞死一个NPC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于是,当众人打开直播间,看到可爱软绵的小侍卫为了他上刀山下火海,失身丢命,而他却不知道珍惜自杀了??!观众:mmp,狗东西。小侍卫那么可爱你怎么忍心!!!嘴上骂骂咧咧最终还是暗戳戳上线窥屏。看到尖酸刻薄的四姨娘贪生怕死,为了给他传递情报却反而被一剑赐死。观众:狗屁太子爷,我@#G~%。心情复杂却口嫌体直的再次窥屏。看到身娇体弱(划掉)温润如玉被他欺骗了感情的死对头殉国时,太子爷愣住了。直播间里以为自己嗑到糖的观众也炸了。观众:狗东西,活该你被教做人,爷的爱情死了。
  • 逆天狂妃

    逆天狂妃

    大婚当日,她被太子当众休去,成为京都最大的笑柄!七星连珠,天现异象,被人遗忘且昏迷了整整三年的她再次睁开眼睛,愚蠢无知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冷色与杀意!神器,神兽,为她所用!千年修为,天下无双!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苍天要档,必逆天而行!
  • 反派首辅改造计划

    反派首辅改造计划

    薛引歌给顾行止当了两辈子的后娘,一朝重生,竟然阴差阳错成了他娘子?为了不让顾行止造反当皇帝,以至于自己落得个英年早逝的结局薛引歌磨刀霍霍开始了改造反派夫君计划——前世没能当上太后,今生当个首辅夫人倒也不错。只是,上辈子、上上辈子打了两辈子光棍的顾行止,居然一直爱的都是她?这是什么绝世小甜文剧情?元素:重生、双处、暗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执念前世今生

    执念前世今生

    “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把我们的孩子带大。”顾念脸色苍白,费力地用最好一点力气向裴挚交代。原本娇艳的红唇,现在早已煞白不带一丝血色。抚着裴挚脸的手也逐渐无力下垂。“念念,你别走,这个世界我只有你。”裴挚紧紧的抱着顾念,喃喃自语。直到顾念的身体冷却,裴挚也不舍得放开。“念念,你看你冷得,来我给你捂捂。不要着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