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55300000084

第84章 参考文献(1)

中文部分:

《探索一条中国新闻改革与发展的新路》(1996),《中国记者》第4期,页16—17。

《中国新闻年鉴》(1986,1992,1995,1997),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万一知(1998),《当前新闻市场形势与我们的对策》,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311—317),北京:新华出版社。

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第3期,页1—14。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998),《努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的道路》,《新闻战线》第4期,页5—8。

马立城、凌志军(1998),《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1994年3月15日),《关于加强管理进一步办好“周末版”的意见》,收入新闻出版署政策法规司(编),《1949—1994中国新闻出版法规简明实用手册》(页152—154),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辑部(2001),《改革开放中的广播电视1984—1999》,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1999),《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

公羊(2003),《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山(1996),《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第9版,香港:明报出版社。

王蒙(1998),《“伊宁格尔”和他的眼睛》,收入刘智峰(编),《解释中国:〈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批判》(页67—77),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王瑾(2000),《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国家问题》,《台湾社会科学季刊》第39期,页153—190。

王维佳、赵月枝(2010),《重现乌托邦:中国传播研究的想象力》,《现代传播》第5期,页19—26。

邓正来(2006),《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建三(2006),《文化的经济特性与公共政策:有关“创意产业与文化多样性”的几点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北京,2006年10月27—29日。

刘亢、田舒斌(2003年4月16日),《李长春:围绕“三贴近”努力加强和改进宣传思工作》,《人民日报》,第一版。

刘波(1997a),《1996年中国报纸发展概况》,收入《中国新闻年鉴1997》(页37—40),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刘波(1997b),《治理散乱现象,促进报业繁荣》,《新闻战线》第9期,取自http://www.peopledaily.com.cn/newsline/09/

刘波(1998),《关于报业集团》,《新闻战线》第7期,页25—26。

刘越(2003),《中国媒体怪现象之伊拉克战争版》,取自http://www.cmilitary.com/forums/general/messages/217173.html

吕新雨(2006),《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取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608/8917.html

吕新雨(2011),《“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开放时代》第1期,页51—71。

孙五三(2002),《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收入《新闻与传播评论》(页129—138),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孙正一、柳婷婷(2004年12月9日),《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上),取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2/09/content_2313447.htm

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立平(2004),《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旭培(1998),《需要新政策新思路的中国新闻业》,亚洲新闻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香港。

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阮观荣(1998),《都市报现象探讨》,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22—30),北京:新华出版社。

何舟(1998),《从喉舌到党营舆论公司:中共党报的演变》,收入陈怀林、何舟,《中国传媒新论》(页66—101),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宋建武(1997),《报业经济,集团化与产业政策》,《新闻与传播研究》第4期,页19—23。

张天蔚(2004),《从另一个角度看郎咸平落选》,原载《江南时报》,2004年12月10日第三版,取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40604/3046748.html

李世涛(2000),《知识分子立场》(三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李金铨(2004),《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2005),《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汪晖(2006年1月19日),《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取自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1/781.html

阿尔芒·马特拉(2005),《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看“文化多样性”》(殷芹译),收入单波、石义彬(编),《跨文化传播新论》(页11—14),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力丹(2004),《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崇山(2003),《谁为农民说话——农村受众地位分析》,《现代传播》第3期,页35—37。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2005),《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吕新雨(2010),《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开放时代》第4期,上网日期:2010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9/201005/153014.html

吕新雨、赵月枝(2010),《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第12期,页1—24。

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2005),《突尼斯承诺》,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is/promises.htm

赵月枝(2005),《关于北美的传播学研究》,收入段鹏、韩运荣编,《传播学在世界》(页171—190),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2006),《中国与跨国资本:文化视野中的考量》,收入《新闻与传播评论》(页140—153),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曹晋(2007),《〈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本〉中文序言》,收入赵月枝、曹晋(编),《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曹晋(编)(2007),《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2006),《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新闻大学》冬季号,页1—7。

赵月枝(2007),《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下)》,《新闻大学》春季号,页56—62。

赵月枝、邢国欣(2008),《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渊源、研究路径和学术前沿》,收入刘曙明、洪浚浩(编),《传播学》(页511—53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邓理峰(2009),《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新闻大学》春季号,页39—44。

赵月枝、罗伯特A.哈克特(2004),《媒体全球化与民主化:悖论、矛盾与问题》,收入《新闻与传播评论》(页1—15),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凌志军、马立城(1999),《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广州:广州出版社。

唐绪军(1997),《略论目前我国的报业市场与报业经营》,《新闻与传播研究》第4卷第4期,页2—18。

夏志方、高迪(1999年7月26日),《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宣告成立》,《文汇报》,第一版。

席文举(1998),《研究报业市场,提高办报艺术》,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31—41),北京:新华出版社。

格雷姆·默多克(2005),《疆域与十字路口:全球市场时代认同与团结》(张戈浩译),收入单波、石义彬(编),《跨文化传播新论》(页15—22),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1991),《中国电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孙五三、卜卫(1993),《经验、认同与满足:〈渴望〉受众来信的内容分析》,Proceedings of the China—Canada Television and Film Cooperation Conference,Beijing.

郭镇之、赵丽芳(主编)(2004),《聚焦〈焦点访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怀林(1998),《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国传媒制度变革》,收入陈怀林、何舟,《中国传媒新论》(页108—152),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陈怀林(1999),《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第53期,页4—14。

陈怀林、黄煜(1996),《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商业化非均衡发展:以报业为案例》,收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学研究》第53集,页191—208。

曹鹏、张立宪(1997),《怎样当自由撰稿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梁衡(1998),《一支生龙活虎的生力军》,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1—3),北京:新华出版社。

黄升民、丁俊杰(1997),《媒体产业化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龚仁、孙惠群(1997),《1996年中国工人报纸发展概况》,收入《中国新闻年鉴1997》(页54—55),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傅谨(2004),《〈文化多样性公约〉和中国的国家立场》,取自http://www.gmw.cn/02blqs/2004—10/07/content_179411.ht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巴黎,2005年10月20日通过,取自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9/142919c.pdf

新华网(200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1月12日,取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4535.htm

谭子艺(1997),《建设报业集团研讨会综述》,收入《中国新闻年鉴1997》(页253—255),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赫伯特·席勒(2006),《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原书:Herbert I.Schiller,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2nd ed.],Boulder,CO:Westview Press),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潘忠党(1997),《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收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学研究》第54集,页111—139。

潘忠党、朱立、陈韬文 (1997),《当前传播研究的课题与挑战》,收入潘忠党、朱立、陈韬文 (主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页7—20),香港:卢峰学会。

卜卫(2009),《倾听劳动文化论坛》,未出版文稿。

卜卫(2010a),《民族志教学:以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的参与式传播为例》,《新闻学研究》第102期,页229—251。

卜卫(2010b),《在对研究的反省中进步》,收入王怡红、胡翼青(编),《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页529—53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同类推荐
  • 城镇化:中国与欧洲

    城镇化:中国与欧洲

    本书是中欧社会论坛多年组织中国与欧洲城市建设参与者与城市问题专家多层面、多形式的对话、讨论的记录和成果的展现,以中欧互动的视角解读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希望通过推介欧洲城市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引进当代欧洲对自身城市化的反省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 心印复旦园

    心印复旦园

    本书主要由复旦大学退离休教授撰写的纪实文集。全书分“风范篇”、“创业篇”、“师泽篇”、“缤纷篇”,共收文章111篇。风范篇是对资深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的素描;创业篇是创业者艰辛创业的诗篇;师泽篇谱写的是师生情浓、薪火传承的乐章;缤纷篇是复旦人多姿多彩生活的扫描。
  •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本书内容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评估方法、步骤和评估实例等,以及甘肃省防治土地退化法规、政策和机构能力建设评价综述。希望能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行政官员、科研人员以及关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公众了解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
  • 英才炼成记

    英才炼成记

    世界著名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张丽雪相信,她能为自己的学生找到这把金钥匙。正是怀着这种信念,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地为每个学生寻找各式各样的金钥匙。张丽雪深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各个考入理想的学府,走上英才之路。《英才炼成记》是张丽雪教学生涯的纪实作品,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班级学生成才的历程。为完成本书的写作,作者殚精竭虑,增删数十次,它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育人书籍,更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学生自主发展之作。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热门推荐
  • 沉醉的心

    沉醉的心

    这个夏天我们的梦很美,一度的沉醉着
  • 我在奇幻世界开了科技外挂

    我在奇幻世界开了科技外挂

    亚恒穿越到了一个魔幻的西方世界,这里战乱纷纷,肉弱强食,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作为文明世界的穿越者,亚恒表示你们都太粗鲁了,我是文明的传播者,创造者,我的到来是要彻底的进化你们,将你们从蛮夷混乱的漩涡里拉扯出来。什么,你不愿意?那便尝尝科技文明锻造出来的炮火的滋味吧!于是,一群挨过科技文明毒打的土著们纷纷投降归顺。靠着自己的无限合成系统,亚恒在这个魔幻的世界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工业革命!ps:这是一本科技种田文。
  • 龙与凤,珉与舞

    龙与凤,珉与舞

    一道圣旨他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一道圣旨他永远不能废她,他原本心爱的人是轩辕汐晴为何变成了于若舞?新婚房晚,他让她独守空房,但是后来为什么他冲进去把她的贞操弄掉了?曾经,他以为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孩,想不到她竟然是江湖上最出名最厉害的兰姬。曾经,他们不会相爱,可是现在他们爱的很深,曾经,她为了他竟然冲出去帮他挡箭,曾经,他们一起跳崖,但是她为了他竟然冰封了他,曾经,他为了她竟然像恶魔一样把伤害她的人杀死。不能同生,只愿同死,千秋万世,至死不渝!舞,若舞,于若舞,我爱你!珉,俊珉,慕容俊珉,我爱你!(简介无良,请看序一和正文)(求收藏!求点击!求人气!)
  • 穿越玲珑八品官

    穿越玲珑八品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假冒八品官,官职小不小?工作从天而降,一次不积口德遭报应的穿越,竟然让她到了某一朝代,成了堂堂八品国子监助教……咩……一觉醒来美男学生就睡旁边,韩远问:“萧助教,昨晚感觉如何?”玲珑恨不能一掌拍死他,历史上的贤相之家,怎么出来他韩远这一个伤风败俗的东西!原来,不是每一个女扮男装的书院故事都叫《梁祝》……————————————————本文架空,龙阳第一个BG文,欢迎吐槽,保证善始善终,每天十二点准时更新!日收藏量过5双更!变态作者求吐槽啦啦啦!
  • 重生皇后要奋斗

    重生皇后要奋斗

    五年相伴终是比不过皇权富贵,再睁眼,回到十六岁天真烂漫的时候,上天的馈赠,她心存感激,这一次一定要让所有的遗憾都圆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阳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阳能

    太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太阳所发出时能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夏天,我们承接太阳的炎热;冬天,我们感受太阳的温暖。对于这一现象,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外出旅游,跋山涉水,一些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必不可少,充分享受着大自然恩宠的同时,荒郊野外的我们如何给这些必备品充电?太阳能的利用会让我们灿烂的笑容留到最后。人类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地球资源告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便成为了人类探讨的世界性课题。但是若有人问起,太阳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利用它的呢?青少年朋友们不一定能答得上来。那么,请跟随我慢慢地进入这个神奇的太阳能世界吧!
  • 风吹初夏的唯美凄凉

    风吹初夏的唯美凄凉

    他在外人眼中是威武冰冷而不可侵犯的一个人。但在她面前,他是一个温柔至极的暖心男孩,但女孩喜欢的那个他并不是他。当她和她喜欢的那个男孩在一起后,但她并高兴不起来。她到处寻找他的足迹,但他像人间蒸发一般。几年后,男孩归来,他和她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千辛万苦的他和她能否走到一起?
  • 陌笙寻

    陌笙寻

    浮华一生,为此,不知所终。寻找的是情,还是…………一个没有多少用的简介(本作者玻璃心,不喜欢请你走开,不要留下恶意伤害语言)
  • 惊蝉传

    惊蝉传

    传闻北凉国有两大美景:一是衿贵俊美宋清别,二是清冷绝世明惊蝉一个丞相一个将军,本以为会鹬蚌相争,然后他们再来一个渔人得利却没想到啊!他们既签订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协议但,作为其中一美景的宋清别只想咆哮,告诉那帮愚昧的大臣:你们这帮蠢货,老子这叫有一腿!小剧场:“爱卿,此事你怎么看”少年皇帝看向那长身玉立的俊美丞相。宋清别垂眸,勾起唇角“明将军怎么看,微臣便怎么看”。皇帝扶额,默默吐槽:得,又来了,叫你嘴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