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9100000067

第67章 礼与史——中国古代史学的政治与伦理面相(1)

陈剩勇

中国文化以礼乐衣冠制度文明为特色,以共同体的秩序与和谐为最高价值。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创立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建构了汉唐以降传统中国以“礼”或礼制为主干的治理结构。礼治社会以“亲亲”、“尊尊”、“长长”为人伦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以亲民、爱民、养民、富民和教民为施政的目标,致力于“求善”、“求治”,实现“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展现出一种“伦理化”或“道德型”的文化品质。

从学术史的维度看,古代中国的学术(典籍)向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学与史学,构成了传统学术的两大支柱,史学的学科地位仅次于“经学”。经学以阐释儒家经典、重建并维护“礼”和礼治秩序为依归,史学以“辨善恶,寓褒贬”,“申以劝诫,树之风声”,“资治”,“资鉴”为要务。然则,文化史意义上的经学、史学与礼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何?经学与史学互动中形成的史学传统有哪些特点?这种传统又是如何型塑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属性和功能的?笔者尝试论之。

一、《六经》皆史,还是史注《六经》

明清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学者文人尤其是历史学家,曾经提出一个在当时和后世颇为流行的著名命题——“六经皆史”。“六经皆史”的命题,最初由元代的学者郝经提出,其后因得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推崇,并经王世贞、李贽和清代章学诚等学者的附议,几成不刊之论。以反传统而著称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断言“《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认为六经皆史:“《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出,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异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故谓六经皆史可也”。李贽认为,两汉以来备受尊崇的儒家经书,其实就是普通的史书。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助“六经皆史”的命题,把儒家经书拉下千年神坛。

晚清思想家龚自珍进一步发挥说: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夫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筮之史也;《书》也者,记官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之所采于民,而编之竹帛,付之司乐者也;《雅》《颂》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也;《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藏故府,而时以诏王者也。……故曰:《五经》者,周史之大宗也。

从思想史、文化史的维度看,“六经皆史”说把“经”等同于“史”,在经学高居独尊垄断地位的传统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动摇了两千多年来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同时也拉抬了史学的学科地位。在当时,显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术史的角度,从学理的层面深入推究的话,“六经皆史”说其实是有点牵强的。

因此,近代以来,当经学随专制皇朝的覆灭而失去昔日的神圣光环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六经皆史”说提出了质疑。例如,历史学家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就曾用大量篇幅力证此说之非。金氏指出:“夫古人之典籍,掌于百司之史,掌于史官之典籍,不得概名为史。”金氏的依据是,首先,古代的礼,实兼法而言,《周礼》所记为典章制度,实为一代之法典;其次,《诗经》中《玄鸟》、《生民》、《公刘》诸篇虽为殷周时代的史诗,但史诗只可谓之史料而不等于史书;况且《诗》三百篇中,此类史诗甚少,与其谓《诗》三百篇为史,毋宁谓之古诗总集更为确切;再次,《易》为卜筮之书,尤远于史。金氏据此断言:“龚氏之论《诗》、《礼》,不过谓为史官所掌,其谓《易》为卜筮之史,则殊涉牵强,未为得实。故以严格论之,不惟《易》、《诗》非史,即官礼之属于政典者,亦不得与《尚书》、《春秋》比。”由此看来,就“经学”与“史学”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的地位而言,“六经皆史”这一命题有关经、史之关系的定位,其实是对两者关系的错置。在中国文化史上,自汉武帝以后,儒学作为历代皇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位居至尊地位,儒家经典(《五经》、《六经》或《十三经》)型塑并影响了史学,经学与史学的关系,始终是主与从、本与末、干与枝、纲与目的关系,用北宋史家司马光的话说:“史者,儒之一端”。与司马光同时代的苏洵说得更明白:“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因此,经学与史学的关系,与其说“六经皆史”,倒不如说史注六经更为确切,更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实际。

二、“直书”、“实录”与“春秋笔法”

中国的学术文化,包括史学,从萌生时期起就与国家、君主制和统治阶层结合在一起,服务于求治、求善的目标。先秦时代,学在王官,六艺皆掌于史官。所谓“六艺”,几乎涵括了古代学术的全部。有关学术文化及其功用,儒家创始人孔子有云:“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里的《书》(《尚书》)和《春秋》,是当时最著名的二部史书,六艺之中,史占其二,而六艺皆掌于史官,可见史官、史学在三代的重要地位。

在孔子时代,《尚书》为古代史,“《书》以道事”,即通过讲述古圣先王的政绩、记录圣贤的言行,为后人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经验。《春秋》是当代史。“《春秋》以道义”,所谓“道义”,其具体内涵有二:一曰“定名分”,《庄子·天下篇》云:“《春秋》以道名分”;二曰辨是非,《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这部编年体的史书,其功能不仅仅是记录过往的历史事件,还在于通过这种记录阐扬了礼义,发挥了史学“惩善扬恶”、正名定分,维护周公开创的礼治秩序的功用。

这就表明,从周朝君臣、王室史官,到战国乃至汉初的知识阶层,都把历史学视为阐扬礼义、维护人伦秩序的工具,史家通过史书以正名定分,褒善贬恶,达到诤谏君王、赞助政治的目的和功用。因此,中国史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已经由专制王朝统治者及其史臣按照“周礼”的精神和人伦原则予以型塑,体现出强烈的伦理化特质。

从文献典籍记载看,西周以降的史官及其著作,往往从求善、求治的目标出发,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录和评判,明辨是非善恶,匡正名分纲纪,借助历史向世人展示礼义道德规范,提供判断是非的标准尺度。史官们从事史学操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谓“礼义”,而具体规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书法”。据考证,先秦史官的“书法”,现有文献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和周初的彝铭,可见至迟在殷周之际已经萌生,此后经过历代史官不断完善,至春秋时已成定制。从《春秋》及其三传的记载看,“书法”实际上是史官依据西周宗法礼制的原则而制定出来的。

传统史官奉礼义原则为历史操作之准绳,尊礼义,道名分,“据礼载事,据礼记功,据礼司过”,按照礼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或以历史事实去解释和宣传礼义原则。为了维护礼义原则的现实需要,史官们明白宣示史学操作要像《春秋》那样,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做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主张曲笔讳书,甚至不惜以事实曲从礼义,把历史事实视作阐释礼教伦理纲常的工具、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刍狗。需要指出的是,晚近一些史学史论著,每以中国古代史学的独立性相标榜,认为古代史官作为史学这一特定思想领域的代表,在行使修史、撰史职权时,具有无可非议的独立性,史官本是神职,有自己的神圣职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被看作是史家自己的事情,等等。有学者更以晋国史官董狐、和齐国史官齐太史“书法不隐”为例,认定中国古代有一个所谓与现代史学观念相通的“据事直书”的优良传统。这些论断还可商榷。

其实,先秦时代历史学家所标榜的“君举必书”、“书法不隐”,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的。深入的研究表明,古代史官宣称的“君举必书”和“书法不隐”,其深层意义并不是后人从符号学的意义上可以获知。透过符号的表象,我们发现,史官们在具体撰史中怎样书、书什么,都有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则存乎其心,这个基本原则就是“礼”。在当时,史官的职守是据礼以司功过,通过对圣君贤臣嘉言懿行的褒扬,对昏君乱臣贼子倒行逆施行为的贬抑,达到资治赞治、维护和巩固现存统治秩序的目的。因此,史官记载和评判历史人物事件,始终都坚持王朝统治者制定的宗法礼制。在先秦史官看来,只要记事贯彻和体现了“礼”的原则,就可以谓之“直书”,或谓之“书法不隐”,而不管其记录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

据古代典籍记载,周代史官撰史,大都奉君主之命而书,据礼义撰史。《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春秋》体例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左传·隐公元年》解释《春秋》不载费伯帅师城郎事说:“不书,非公命也。”杜预注曰:“《传》曰君举必书。

然则史之策书,皆君命也。今不书于《经》,亦因史之旧法。”这就表明,史官撰史须奉君命而书,此乃周代史官的成法。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史官记载史事,依然沿袭周室旧制,亦即遵循“礼义”原则,依据既有的“书法”进行。历史上以秉笔直书而得到古今学者一致赞扬的董狐、南史、齐太史等史官,其所谓“直书”,实际上也并非如当今学者们所理解的那种“实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记载历史,而在于他们的撰史活动,能够严格地恪守和体现周礼精神,这个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为此,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而先儒也要求史官“义不讪上”,“善则称君,过则称臣”、“美则称亲,过则称己”。在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中,只要撰史时做到恪守臣子之义、亲亲之道,为君主、为贤者、为亲者、为尊者隐恶扬善,褒礼义之举,贬非礼之行,“直”也就在其中了。

下面,我们试通过董狐和齐太史两个案例的剖析,审视一下古代史家“直笔”、“实录”传统的奥秘。

先看“书法不隐”的晋国史官董狐。《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晋执政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从上引《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杀死晋灵公的,明明是赵穿,但被孔夫子赞为“书法不隐”的良史董狐,却在史书中记载了“赵盾弑其君”。其中的奥秘何在?原来,晋灵公被杀时,身为晋国执政的赵盾为逃避国君的迫害正出逃在外,只是灵公死时,赵盾还未来得及越出国境,当他返回国中以后,又没有声讨犯上作乱有弑君之罪的赵穿,因此,按照史官“书法”原则去衡量,杀君的主犯就一变而成为赵盾,而这就是传统所谓“良史”,亦即史官“书法不隐”的底蕴。

再看历史上备受褒扬、为“直书”而不惜生死以之的齐太史和南史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说,齐大夫崔杼杀掉齐庄公以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齐太史兄弟二人先后以身殉职,成为权臣崔杼的刀下鬼。当朝统治者对待史官的手段之残忍,确令人为之心寒!但是,如果由此认为齐太史以身殉职是为了维护今人所谓的历史的真实性,那就未免以今律古,冤枉了齐太史三兄弟了。其实,太史兄弟三人奋不顾身,完全是为了执行王室赋予他们的那维护周王朝礼制及其“书法”原则的神圣使命,而绝不是如当代学者所解释的为了历史真实的“直书”传统。齐太史所撰“崔杼弑其君”,弑者,杀也,以下杀上曰“弑”,这是典型的王朝“书法”。依据周代宗法社会的正统思想及其封建等级观念,国君虽无道,为臣民者也只可谏之,而不能犯上作乱,杀君欺君,那更是大逆不道,人人鸣鼓而击之。可见,齐太史兄弟三人,还有那个半道而返的南史氏,他们记录历史,完全遵循周王朝正统的礼义原则,其立场、观点和感情,完全是官方的。崔杼犯上作乱,屠杀国君,既背违周礼,又危及现存的统治秩序,齐太史借助于历史记载以示声讨,并不惜以身殉职,其出发点显然在维护礼义原则和礼治秩序,而不是为了当今史家所讲究的历史真实性原则。

由此可见,孔子以降,古代史家们称赞董狐、齐太史“书法不隐”,推崇古代史官舍身以维护“书法”的“直笔”精神,主要还是着眼于董狐、齐太史等史官的撰史实践完美地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礼教伦理纲常。历代史家多以“正名定分”、维护专制皇朝的统治秩序为史学操作的价值取向,他们当然要把这种“书法不隐”、宁舍身而不愿废法的史官尊为史家的典范。

春秋史官据礼记载历史、以礼义原则取舍史料、以君臣纲纪为评判人物事件的标准尺度的操作实践,经《春秋》公羊家的总结、阐释和发挥,最终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史学数千年间世代相传的传统。纵观中国史学史,我们发现,为了尊崇礼教、维护三纲五常之道,史家们往往习以为常地“为尊者讳”,“内大恶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甚至为此而不惜歪曲、篡改和修补历史,即使如班固、欧阳修等著名的历史学家,也不能例外。

同类推荐
  • 共和国将军——黄克诚

    共和国将军——黄克诚

    本书为《共和国将军》丛书之一种,丛书依托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以大量第一手的文献并采访当事人以及知情人,以中央的文件精神,作出科学与正确的舆论导向。本书以黄克诚关键经历、典型战役为叙述重点,考虑黄克诚性格与魅力,在严格遵循历史史实的情况下,采用大量的历史图片与文献图片,体现黄克诚光辉又平凡的一生。
  • 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本书讲述了数学家商高、蔡伦发明造纸术、药王孙思邈、大数学家苏步青的成长历程、替人做嫁衣的物理女王吴健雄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故事。
  •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梁漱溟远在四川未能参加,据说,当天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曾感慨地说过:可惜今天的盛会有两个人不在场,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邵明叔。
  • 秦始皇(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秦始皇(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以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轨迹为骨架,以生动的故事为血肉,勾勒出名人们精彩的人生画卷;多用有表现力的口语、短句,不写套话、空话,力戒成人化。他用铁的手腕厉兵秣马,建立起强盛的秦国;他统帅雄师百万征战七载,统一了战国纷争的中华;他采用法家思想破旧立新,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础。
  • 卢梭

    卢梭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卢梭的高祖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热门推荐
  • 幻元之界

    幻元之界

    唐天举盾插地,一个盾冲,盾前人后快速的划出一条飘逸的弧线,冲到最后一个敌人的侧面将他狠狠的撞飞出去。旁边的菲儿看着大地上被盾牌前冲硬冲出来的宽沟说到:“唐天哥哥你好厉害哦!”唐天闻言哈哈大笑:“还好啦!只是气势有点惊人而已!”旁边的雷力道:“我看是飞尘惊人。”明明可以把盾牌举离地面,非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出来真是无语。这是一个用非主流武器的小男孩,猥琐、装X崛起的故事。新人求罩,路过的各位朋友帮忙收藏一下,剧情会漂漂亮亮的。
  • 相公连连看

    相公连连看

    当医学院“女屠夫”遭遇古代“温良”腹黑男,一场非礼进行时火热上演……她,一手小李飞刀走遍天下无敌手,他,一张安良纯纯面具横扫遍地芳草,他,心狠手辣举世闻名,他,赫赫战功之下累累血债。后面一群美男追着跑,青芙一害羞就成百变芙蓉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蔷薇缭乱之学院风云

    蔷薇缭乱之学院风云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蔚夜贵族学院分为“东庭”和“西侍”,两大学区各自为阵、各有一位统领、各有一方拥趸说服郝好加入他们的阵营。决定走为上策的郝好一路迷迷糊糊找不到出走方向之际,却惊讶地发现这所贵族学院其实是吸血鬼的聚集地?而一切谜团都伴随着郝好的身世,郝好究竟是谁?蔷薇花开正艳迷人眼,人类与血族情感交织,黑夜与白昼共同谱写的协奏曲!神秘而引人注目,危险且魅惑无限,蔷薇缭乱,拨乱的是你的心上之弦!
  • 超纲考题

    超纲考题

    高中三年,最为珍贵的就是在两千多人里遇到了他,成为最好的朋友,相处起来却发现自己丝毫不了解他。直呼:“学长!这题超纲了!”
  • 穿越之女尊世界太疯狂

    穿越之女尊世界太疯狂

    21世纪的官晚忆居然在一次喝酒时不小心走进一片林子,遇到自己的前生,那人居然就这样跟她互换了身份,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那居然是一个女尊,魔幻的世界,男生子,让官晚忆的三观完全颠覆,而且神兽神马的到处是。。(泪奔)
  • 爱上糟老头

    爱上糟老头

    青梅竹马的恋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开花结果,临盆之日,由于难产,竹玉儿在生完儿子时撒手人还了,其丈夫撕心裂肺的呼唤换不回爱人的生命,三年后,竹玉儿投胎在镇上的一富贵人家,名为顾小莲,转世后的顾小莲拥有前世的记忆,三天两头往赵志鹏家跑,待女十八岁时,嫁入赵家,风吹过红盖头,和顾小莲拜堂的居然是赵志鹏的儿子赵斌,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顾小莲吓得两腿发软,怎么可以,她颤抖的指着高堂坐上的赵志鹏,大喝一声,我嫁的是他!
  • 情定幸福的时光

    情定幸福的时光

    她是大毒枭柳天霸唯一的女儿,他是名声响彻军界的A级特种兵,他为了执行任务,偷了她的心。任务完成,她从千金小姐变成了普通女孩,他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人。她彻底离开他,穿上洁白的婚纱要嫁给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时,他却闯进教堂,放出狠话:“现在外面停着两排坦克,你若是敢点头,我就杀你们个措手不及!”
  • 西羽东坠之沉浮

    西羽东坠之沉浮

    一书一世一苍黄,袖手四顾独悲凉。过眼浮云风散去,鱼白日黄恋夕阳。茫茫苍生谁来左右他们的命运,渺渺宇宙谁又听懂它背后的低语。既然逃脱不得生死的摆布,那就放任生死,主宰这可悲的游戏。
  • 别怕,有我在!

    别怕,有我在!

    人前,她总是笑脸迎人;人前,他总是待人冰冷谁也不曾想过,机缘巧合下,他们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也改变了对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