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37700000010

第10章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10)

关于全国层面上农民工的发展历史,许多研究者往往根据国家有关农民工政策的发展变化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有人将其划分为红灯、黄灯、绿灯三个阶段:红灯阶段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83年底,基本上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黄灯阶段是从1984年到上个世纪末,允许农民自带粮食进城,但农民进城在总体上还是违反政府就业、居住等规则的;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第十个五年规划中首次明确要促进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并提出每年800万的目标,由此迈入了绿灯阶段。有人则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农民工政策的发展而划分出松绑、控制、引导、扶持这样四个阶段:松绑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8年,国家的基本政策取向是给农民松绑,给农民在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等方面的自主权;控制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国家的基本政策取向是制止农民盲目外出异地就业,尽可能减轻农民跨地域流动给城市工作与社会生活造成波动;引导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1年,国家的基本政策取向是将改革开放以来那种自发的农民工流动纳入政策控制和管理的轨道,导向有序流动;扶持阶段是从2002年以来,国家的政策取向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行城乡统筹,保护农民工的利益,逐步解决农民工入城的问题。

也有人将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发展划分为1978年以前的严格限制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恢复发展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流动高潮期这样三个阶段。当然,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的阶段划分方式。不过,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具体阶段的划分以及命名互有不同,但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基本上都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走过了一个从禁止、否定、排斥,经过中间的曲折徘徊而逐步走向开放、肯定、承认的过程。

应该承认,上述这种根据农民工政策的发展变化来划分、描述农民工发展阶段的做法是可取的。这是因为,尽管从根本上讲,农民工从受排斥到获得承认的进程是在农民工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博弈中,在国家和市场的交互作用中曲折、迂回地展开行进的,但是,政府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毕竟最直观地体现、表征了农民工在不同阶段之受排斥压制或承认肯定的情形,同时这种政策也直接地制约影响着农民工发展的具体节奏(当然,实际上,政策本身也是上述这些相互作用推动下的产物)。而如上所述,作为我国的一个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杭州市农民工的发展固然与杭州本身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地方政府的政策举措密切相关,但从根本上不可能与全国的宏观制度和政策背景、与全国农民工的变迁发展相脱节。参照全国的宏观制度和政策背景以及受此制约的农民工发展状况,结合杭州地方实际、特别是杭州地方政府有关农民工之政策举措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将过去近三十年杭州农民工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而通过这四个阶段,大体上可以看出,政府和相关各界对农民工的基本认识经过了一个从“问题农民工”到“农民工问题”的转变,政府有关农民工的政策经过了一个从限制到开放、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引导、从管制为主到服务为先的转变,而农民工这个群体本身,则由主要从事拾遗补缺之工作的“散兵游勇”成长为杭州产业工人的主体,成长为一个“新产业工人阶层”。

1.1978-1988:从严控到放活

在走向承认的过程中,对于农民工而言,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其解放性的、肯定承认的力量主要来自市场,是市场(更具体地说,是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商品的需求为农民离开土地、走出乡村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哪怕这种离土离乡在那时官方的政策语言中是属于“非法”的。而市场的力量,对于促使农民之离土离乡而言,实际上具体又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农村的推力,二是来自城市的拉力。在不同的时期,这两股力量的作用大小并不一样。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当1978-1982年期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得到普遍推行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还远未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的动力在初期主要是来自农村本身的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也凸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大量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可供选择的转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乡镇企业中;二是“离土又离乡”,跨地区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农民本身的首选是第一种方式;对于第二种方式,绝大多数没有能够被本地乡镇企业吸纳的富裕劳动力一开始基本上处于观望犹豫之中,真正勇下决心试水的人,虽然逐年在增长之中,但比之现在,可谓凤毛麟角。而政府的态度更是积极鼓励第一种转移方式,同时严格控制第二种转移方式。

如1980年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通过的《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和198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这两个文件,都在解开对城镇职工流动的禁锢、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的同时,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社队企业的方式就地安置,不使其涌入城镇,对于已经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要尽可能清退。在国家的这一基本政策精神下,当时的浙江省和杭州市都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农民工进城,同时努力清退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省劳动局于1982年联合下达通知,重点清退农民工。杭州市则于同年直接以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下达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切实做好清退农民工的通知》(杭政〔82〕200号文件)。在这个时期,政府和城市社会对于农民工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上持“问题农民工”的认识,这从当时屡屡以“盲流”来称呼农民工就可以看出。

鉴于8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展开,城市经济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兼之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人口出生高潮期出生的人口于此时开始进入就业年龄,再加上知青返城的浪潮,当时政府采取的这种严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态度,尽管从规范性理念的角度看,无疑是对农民之公民权的一种限制与排挤,但从现实形势来看,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大量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同样是一个客观的要求。乡镇企业固然就地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

在经过了初期的犹豫观望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下决心试水的人逐渐增多,尤其是那些过去即有外出打工谋生之传统的地区,如浙江省的义乌、东阳,温州等——那时,在全国的许多城市几乎都可以见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农民打工者的身影,当然,也包括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的杭州。这种自发的、客观的态势通常并不是政府的政策举措所能完全遏止的。于是,在农民工发展的这个初期阶段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形,一方面是政府严格控制,反复清退;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并不能完全达到目标,进城农民工甚至不减反增。以杭州市而言,如上所述,尽管杭州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下达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切实做好清退农民工的通知》,但是,几年清退下来,杭州农民工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据统计,仅市属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计划外用工,1984年底比1983年底增加了近三千人,1985年底更比1984年底增加了近一万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

可以想见,如果再加上其他单位的和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那么,其增长的数量无疑就更可观了。

这种情形,加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和城市就业压力的缓解,促使政府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放松严格控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其中第九条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往”,要“在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下,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城市要在用地和服务设施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尽管措辞非常谨慎,但相比于以前对于农民进城就业基本上都是立足于消极限制的态度,这一文件传递了一种相对积极的信息,因此,可以说是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此时另有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是:1984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矿山企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试行条例》,1984年10月由劳动人事部、城建环保部颁发的《国营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和使用农村建筑队暂行办法》,1984年12月劳动人事部发布的《交通、运输部门装卸搬运作业实行农民轮换工制度和使用承包工试行办法》。

对于杭州来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第二个文件,因为从那时直到今天,建筑业一直是来杭农民工集中的一个主要领域,而该文件根据建筑业生产的特点,确定对国营企业需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并肯定“企业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经当地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使用农村建筑队参加施工”。这实际上等于肯定、承认了这个农民工集中的领域使用农民工的合法性。1985年10月,杭州市城乡建委、劳动局转发了这一文件。

值得指出的是,实际上,早在一年多以前,杭州市劳动局和杭州市城乡建委即已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筑企业从农村招收临时合同工的试行办法》(杭劳计〔84〕178号、杭建〔84〕252号),同样在事实上肯定和承认了建筑业对农民工的使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劳动人事部、城建环保部颁发的文件只是进一步以更权威的方式肯定了这种承认。在这期间还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从1985年开始,农村外出劳动力作为统计指标正式纳入统计体系,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农民外出务工这一事实的一个正式承认。

政府政策的这种松动,兼之198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谨慎试水,政府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开始“松绑放权”,从而作为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另一动力,即来自城市的拉力也开始初步显示出来,与此同时,那些前几年即率先走出农村、走进城市的农民工先行者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示范效应,在这种条件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就杭州而言,尽管缺少精确的数据,但下面几个数据大体上还是可以反映这一基本趋势:1984年底,全杭州市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计划外用工为41283人,到1988年底,这一数字增长为81131人;1987年,杭州市区共有农民合同工人约123000余人,到1988年底,这一数字就增至131000余人。事实上,还有一对数据也可以反映出在政策松动、城市拉力初步显示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增长的基本趋势。

如上所述,自1985年开始,农村外出劳动力作为统计指标正式纳入统计体系,该年杭州市农村外出劳动力为14.89万,到1988年,这一数据就上升为19.25万了。

由上述基本情况可知,在1978-1988年间,杭州农民工发展的状况基本和全国层面上的情形相一致:政府的政策经历了从1980年代中期之前的严格控制到之后的有限度松动放活的转变;农民工这个群体本身则尽管受到反复清退(事实上,即使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清退也没有完全停止,就在1985年,杭州市劳动局、市人民银行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杭州市人民政府杭政〔82〕200号文件规定的通知》,由此也可见政府的松动放活是很“有限度”的),但其规模却基本上一直处于扩大之中。虽然与今天相比,当时的规模微不足道,但相对于当时在城市经济体制实际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情况下那有限的吸纳和管理能力来说,则已显得相当可观了。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流动的初潮。

2.1989-1992:紧缩停滞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应对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开始了为期三年有余的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与此同时,政府重新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外出的限制。从1989年开始,中央在三年中接连下发了一系列文件:1989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民工盲目外出的紧急通知》;1990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劝阻民工盲目去广东的通知》;199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

同类推荐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大师的国民理想

    大师的国民理想

    近百年来,数十位学术和思想大师围绕中国的民族精神、社会改良、乡村建设、文化和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艰苦追寻和不懈探索,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国家、民族、个体命运发展和社会改革前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修订版)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 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现象的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永恒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历史性。其中,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与介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谈及现代教育理论,我们必从杜威的教育理论说起,因为杜威所发起的“新教育运动”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界线。
热门推荐
  • 罗米的方舟

    罗米的方舟

    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那么玛雅世界是不是只存在于幻想,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那么能量的世界就只是一张牛皮。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会相信,神奇的宇宙不止你和他,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会相信,弹指间灰飞烟灭。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会相信,信仰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被信仰的世界,他之外还有......
  • 腹黑学长霸上小白兔

    腹黑学长霸上小白兔

    子涵为逃婚来到了星云贵族学院,但是这个学校依旧逃不过那个腹黑男的掌控。。。。但是在这个惨不忍睹的学校里,她找到了自己从一岁开始的闺蜜。。。。。。亲们。小编的这一部小说小编决定让它在一百多章就完结,
  • 重生异能之天眼财女

    重生异能之天眼财女

    一朝含恨而死,涅槃重生,重生回到十五年前,这一次她要为自己活,重生她得了天眼,一眼过去未来。有了万物空间,此后商界多了一个奇迹,赌石界出了一个传奇,医界出了一个魔医,混的风生水起。却遇见了他,一个冷面男人。偏偏对她像个无赖。片段一“哦!沫沫你这么这么狠心。”凌熠辰捂着被夏以沫打得胸口说道。夏以沫刚要说话就听见凌熠辰小声嘟囔“没关系,不是说打是亲骂是爱么,沫沫一定是爱我才打我的。”夏以沫瞬间脸就黑了下来,冲着凌熠辰就是一脚,凌熠辰连忙向后退了一步险险躲过,看着夏以沫站稳后,又嘟囔道:“爱到极致才用脚踹,沫沫真好。”夏以沫无奈“话说你不是走高冷范么,为什么我面前的是个无赖。”(一对一)
  • 傲妃临天下

    傲妃临天下

    她是绝杀组织的绝顶杀手,代号罂粟。她说:“安子皓,若你负我,定叫你入黄泉。”他是绝世风华的皇家王爷,一双桃花眼风靡无数少女。他说:“小小,此生定不相负。”一段错嫁的婚姻在权势的逼迫之下崩离。她红衣飘飞,对着那张跟她一样的容颜冷声道。“今日你欺我弱小,他日我慕容小小定踏平你木国。”他退去一脸的邪笑,满身的肃杀。坚定道,“本王的王妃只有小小。”万里江山如画,怎抵你笑颜如花---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凌世天帝

    凌世天帝

    凌笑,一个孤儿。因为一代天骄萧玄朗的原因,死去武玄门的三生池当中。死后,来到了新的世界。他得到了一门修炼灵气的功法,进入了凌家,当了护卫。看他如何获少女芳心,看他如何卷起万丈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别样的大学生活

    别样的大学生活

    异技、道符、魔法、结界四大能力构成的奇妙世界;熟悉的都市生活、另类的大学生活;故事就此开启......
  • 白发嫡王妃

    白发嫡王妃

    原来头发真的可以一夜白,为他,她甘作小妾,却不知是否能换回他的真心,她遇上了他,不知是好是坏。原来她也可以狠狠放手,原来他也可以移情别恋,她累了,退出。他悔了,以晚。她早已被他伤的遍体鳞伤,他知道一切都晚了。当她将要原谅他时,命运的齿轮再次狠狠碾过她的娇躯。
  • 只为晨曦

    只为晨曦

    一个不要碧莲的禽兽,在某一天幡然醒悟,也许,他可以做一个英雄!吊儿郎当的青春一去不返,终究要找回迷失的自我,找回善良的人性,找回久违的正义!他,要证明自己,要为自己最爱的女人在天下人的面前弹奏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他要呐喊,要愤怒,要用热血召唤所有懦弱的人。
  • 疯子的生活

    疯子的生活

    从童真到冷酷,从开心到魔鬼,到底这之间发生了什么,爱上你真是错,爱,根本不是我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