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50500000018

第18章 审美价值体验与生命和艺术的联系(5)

“间接体验”,往往是不在场的审美价值自由体验,它充满了自由的想象力,也充满主体性审美体验精神。由于间接体验拉开了主体与对象的距离,主体常常运笔于创作室之中,这就导致一些人错把审美体验完全视作主观的幻想,脱离了与自然生活的联系,于是,总是把这种间接体验予以神秘化,谓之灵感、天才、顿悟。其实,这种间接体验,总是以直接体验为基础,人不可能亲历这个世界的每一角落,也不可能去熟悉芸芸众生的独特生活。每一体验者所直接体验的对象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经历一切,故乡、一片草地、海洋、湖泊、一段往事,总是极其有限。如果作家只能写这有限的生活,是谈不上创造的,事实上,许多神秘情形是无法直接体验的,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以熟悉的对象作为基础,去设想并拥抱不熟悉的世界,去建构包罗万象的自然生活图景。

体验者通过记忆、想象、理解、直觉等方式,调动心灵积淀中的审美意象,并借助变形、幻觉、神话、传说去重新改造它,这样,借熟悉的对象去理解某种陌生而又神秘的东西,获得心灵的审美乐趣。主体的间接体验,有助于唤醒原初直接体验时的新鲜感受。体验者虽然与体验的对象“不在场”,但在精神感知电路形成时,体验者如同身临其境,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对登天的体验,正是借助登山的直接经验,从而达到对游仙和天境的审美体验。再如,古典主义的歌德,浪漫派的大师华兹华斯、济慈,东方神秘主义的泰戈尔的自然主义诗篇中的神境,无不借助自然意象的组合,去体验那种神只降临时的幸福。艺术家的创造,既有直接体验,又有间接体验,在直接体验时,主体与对象同时在场,是客观的自然关系;间接体验,则总是在自由的想象与体验中,暂时割断审美主体与对象在场的直接联系,在冥思中去召唤记忆进行协作。

再看体验与时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时间呈现为三维结构:过去、现在、将来。在这三种基本维度之中,“过去的体验”生成于客观的认识之上,“现代的体验”生成于现在与过去之情绪的共鸣之上,“未来的体验”则生成于对未来之实践的决心之上,这是文化史学家的基本看法。其实,这种时间分类法,是线性的时间观念,从现象学意义上说,人们更重视体验的“意向性”观念,即在体验流中建立时间的三维联系,让时间的生成在体验中交替重合在一起。时间不是空的,而是呈现出事物的历史过程。过去时间,是对生活历史的展示;将来时间,是人们对前途和命运的等待和期盼。每一时间段,都包孕着错综复杂的生活图景。体验一旦开始,这错综复杂的生活图景便在现时相会,从而给生活留下启示录。每一现实生命瞬间都将过去,它为过去所充实,又承载着未来,将来物变成现在物,随即又没入过去之中,于是,现实的体验成了核心,犹如线团,都在此集结、旋转。体验与过去事件的联结,基于回忆,华兹华斯断言:“诗起源于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往昔的一切美情美景、阴风惨雨都将袭来,它配合心绪展开,或甜蜜,或忧愁,或“寄托遥深”。例如,杨绛的《洗澡》,便是基于对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者从荒诞事实中披露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夹杂着讽刺和幽默,留下了生活的哭笑,在主体性审美价值体验的深层,这是长歌当哭,是悲感体验。作者切入风吹草动的敏感的内心深处,揭示出真正的恐怖、悲凉和坚韧,这是站在现实基点上体味过去的苍凉,并昭示人们历史的真实。再如,但丁的经典作品《神曲》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尽管体验者只是与过去发生联系,但是,诗人对地狱、天堂的设计,又有一定的现实科学背景。在虚构中,把不可经验的对象与现实经验中的对象照应起来,这个以人、鬼、神为主线组合的艺术世界,实质上,处处是现实人生的投影,又处处投射着希望的曙光,作者只是把时间虚拟,把现实更换成历史而已。体验与现在时间的联结,基于审美认知反映而形成现实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因为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艺术家的艺术发现。

当然,由于主体性的参与,这不是生活照搬,而是艺术加工,是典型化过程,也是意象化过程。原型从生活中来,作者进行典型化和情绪化表现,在内心深处,显示出艺术创作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批判或者欣赏,愤怒或者感动,都源于现实的冲动,从而才具有真实性和历史感。体验者与过去时间的联结,对于接受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是,体验者与现在时间的联结,则总是能引起共鸣,艺术拨动现实这根琴弦,便弹奏出时代的强音。体验与将来时间的联结,基于审美表现与自由想象,即根据过去与现在,自由地展望未来或设计未来。这种超前的反映,通常被冠以“先锋派”。先锋派的命运颇为独特,它通常可能是异常孤独的,但是,先锋预言和先锋体验总是属于未来。先锋者总是在历史中等待未来,于是,先锋审美价值体验者也就成了先知、英雄、预言家,这正是未来的真正文学自由形成的预兆。从文学史与美学史上看,雪莱的诗、卡夫卡的小说、凡·高的画,曾经是孤独的,但终于为民众所理解,他们成了划时代的艺术家和诗人,因为艺术家的未来体验,正是对人类未来的素描。艺术家具有超前反映的能力,决定它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维时空中遨游。由于审美价值体验的多向性,必然造成艺术的多元化。

从审美价值体验类型与生成性分析中,可以看到,审美体验的内在结构已经呈现出来。从创作本体来看,审美体验总是内心体验,借助自我意识和反思意识而实现,这种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统一,打开了审美体验的新天地。这种体验结构,作为心理体验的一般抽象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艺术体验结构如同艺术空筐,正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文化、不同价值取向的艺术体验者之需要。惟其如此,才显示出多种文化风格、多种艺术风格,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才达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真正理解,这实质上是“汇集”了自然万象,吐露了心智的机密。

2.2.2深度体验与审美创造的精神价值寻求

审美价值体验总是个体的体验,所以,自我的价值取向与体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密切相关。如果艺术家只关心自己的内心活动,排除外来信息的干扰,不遵循社会的文化规范,一切听凭内心的创造,那么,这种审美价值体验类型就是封闭的自我体验。由于封闭的自我体验的范围狭窄、专一,所以,这种体验易于达到“精神的深度”。现代主义作家中,不少作家公开宣言“回到内心去”,“体验自我”,正是这种深度体验倾向的表现。

那种简单地归结为“个人主义”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这种封闭式体验,起源于对自我重新认识的文化思潮,古希腊箴言明确昭示世人:“认识你自己。”人往往在社会中失落了自我,在文化思潮和社会潮流中失去了个性,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我是谁?”“我从什么地方来?”“我到哪里去?”“我该怎样活?”这都是一些切身的问题。发问是历史的必然,于是,个人的价值问题和个人的处境问题,便在审美价值体验过程中上升到问题的首位,现代主义艺术家理应作出回答。事实上,孤高傲岸的艺术家,不自觉地与商品社会保持着距离,不自觉地与世俗观念格格不入。不是他自愿地逃进象牙塔,而是他的生存意志和生存能力决定他逃入象牙塔,这势必要把自我封闭起来,隔断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从艺术史与美学史意义上说,卡夫卡、里尔克、凡·高、塞尚、高更莫不如此,这种封闭,也建立在反抗意志基础上。他越是与世俗对抗,越是感到孤独痛苦。他逃避着社会,对世界感到恐惧,因此,处境意识对他们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由自己的生存处境推想到人类的生存处境,由个体的关怀推及对人类的关怀。他对个体的处境感受愈强烈,他的自我体验就愈深刻,他所感到的生存阻力和压力便愈强烈,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精神病的征兆”。

人格的分离和内心的真实体验,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敲打着灵魂,灵魂在挣扎和痛苦中呻吟,这是直接源于现实的痛苦,生存的痛苦,是由知识的痛苦和交往的痛苦决定的。封闭的自我体验者,急切地要把自己同现实隔离起来,迫不及待地从现实中抽身。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最本原、最重要的体验,是在喧嚣尘世间的孤独感”,因此,艺术家的生命感受强烈地表现为“畏”、“烦”、“死亡”。压抑感、焦虑感、孤独感和荒诞感浓重地袭来,“苦难的世界向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提出了挑战。顶住这挑战,用心灵的成就顶住这挑战,此乃艺术的最大满足和严肃的幸福”。这正是体验者在现实碰撞面前发出的感叹,正如里尔克所言:谁能告诉我,我的生活去往何处?什么在风景中遨游?是池塘里的水波,还是那苍白如灰在春寒中战栗的桦树?这组意象里透露的消息,显示出审美价值体验者生存的困窘,抒情诗人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内在的价值追问。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通过不同的意象所表达的这种体验,显示出空前的冷落和苍凉。

在现实中生命的恐惧感,常常伴随一些残酷的意象。对死亡、孤独、荒诞的感受越是强烈,生命越显得严酷而冷峻,所以,死亡、战争、灾难、恐怖这些主题,在封闭的自我体验者那里极为常见,他们一面对死亡表现出恐惧,对荒诞的日常生存产生焦虑,一面又充满强烈的生命渴望;他们愿意选择太阳、金黄色、果实和扭动变化的色彩来对抗内心的恐惧和孤独。

例如,里尔克的诗歌对死亡的理解,虽然是变态的,但又是真实的,“你吞下了其他的种粒。你感到口中有一股你不相信的甜味,嘴唇甜甜的,你的内心,你的知觉是甜甜的”。凡·高通过色彩的扭动,描绘太阳、向日葵、火焰、居室,抵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无家可归感与纵浪大化的粗野气魄,竟如此奇特地组合在一起。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体验与想象中,卡夫卡的主人公对类似城堡的政府机关和司法机构总是感到恐惧,城堡就在眼前,但永远也走近不了它。更可怕的是:人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一只大甲虫,从而与亲人和社会彻底疏离,生活在厌倦之中。这种体验,是深层的真实,而不是表层的真实。从欢歌笑语和纸醉金迷的表象中,能看到这种内心真实,显然,是需要洞察力的,这取决于孤独、疏远、异化的体验。从创作取向来看,从先锋艺术的价值追溯看,当代先锋文学,正是力图从此出发,去体验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战栗。

封闭的自我体验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创作选择,与他的内心体验有关。他们常常打破时空观念,体验者与过去的联系,总是具有现实色彩,因为回忆一件事情,就是再一次去体验它,但这一次体验与第一次方式不同。回忆是特殊的经验,它是经过选择的印象组成的,而实际经验是杂乱无章的景象、表象、情感、肉体紧张、期待和微细而不明确的反应。“记忆筛选了所有材料,再把这些材料用有特色的事件构成的形式再现出来。”这一过程,真实地展示了体验者与过去的精神联系和现时的心理状态。在体验过去生活时,艺术家不像与现实世界打交道时那么恐慌。

艺术家一心向往的是心灵的宁静。例如,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正是以这种方式体验着。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促使他跳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境界,转向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去。他们不断地努力去倾听自己内心和自然界的秘密,渴望神灵将隐藏在一切事物中的神秘传达给他。在他所创作的相关作品中,皆力图反映生活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他们从自我的体验中得到的。每一现实景象都使他们充满回忆,静静的小溪、流水潺潺伴随着心灵的颂歌,他们躺在溪水边进入了梦幻,他们用旋律和乐句描绘着故乡山山水水中那柔和宁静的线条,其中,充满着神秘。这种神秘,是通过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阳光、大地、天空和海洋展示的。封闭的自我体验者,虽然不向他人打开窗户,但是,他们对故乡的精神依恋执着而深情,他们以精神超越现实而踏入故乡之旅。海德格尔曾经指出:故乡邻近火炉,贴近源泉。母亲之声,始终不渝地依附于故乡的本质。接近万乐之源,也就是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好之处恰好在于这种对本原的接近。艺术家对过去、对遥远的精神体验,极易陷于浪漫主义的迷恋中。过去的一切显得如此美好,艺术家全身心向往并留恋它,对故乡的亲近,也就成为与本原的亲近和与生命的亲近。故乡不再是地理学概念,而是扩大开去,成为精神家园的象征,是诗人的真境花园和黄金牧场。这种内心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神圣,接近真正的宗教体验,所以,孤独的自我体验者,常常深入极乐之境,忘记现实的困顿和严肃。孤独的体验者的另一选择方向,是把现实体验和未来世界联系,这与留恋历史世界截然相反:一是严峻的,一是梦幻的;一是焦灼的,一是和谐的。他们自觉地默认了人的宿命,许多艺术家深刻地体会到了“无”的境界。

同类推荐
  • 原则:极简孟子

    原则:极简孟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孟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孟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孟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十大章,以“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开篇,从做人原则、学习方法、理性奋斗、得意戒骄、失意坚守、管理格局、社交态度、家庭责任八大方面切入,以“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10条《孟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百孝经

    百孝经

    本书主要说明了当今社会的孝养理念,提倡蕴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道德”,弘扬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孝文化,让孝心孝行落实到无数人每天的生活起居中,落实在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次探望等细微的日常关怀中。
  • 冰鉴全鉴(第2版)

    冰鉴全鉴(第2版)

    《冰鉴》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著的一部识人鉴人的专著。曾国藩采用由外而内、动静结合的方法,全面阐述了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心得,极具实用价值。尽管时过境迁,但其中仍不乏精华,很多见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借鉴。
  •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周易》是出了名的扑朔迷离、晦涩难懂,那么,古人是怎么读《周易》的呢?是怎么用《周易》的呢?本书从考察最贴近《周易》诞生时代的历史文献入手,详细讲解《左传》里的丰富卦例,再和曲折离奇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叙述是有趣的,讲解是易懂的,史料是扎实的,分析和启发是可以让你当成智力游戏一样来玩的。
  •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本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交游、求学问道、气节名利、建功立业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菜根谭》的深刻人生哲学。
热门推荐
  • 蓝梦心决:圣子之恋

    蓝梦心决:圣子之恋

    玄幻,言情,穿越,都市,校园,还是古言?一切都有,单纯,懵懂,狡诈,腹黑,浪漫,包罗万象,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咸,,,,(好吧,说穿了,就是一大荟萃,怎样写后续,完全看心情。)
  • 念隐

    念隐

    女主网游。多家子孙都活不过三十岁?但她又不姓多,为什么那个自称是医学专家的老头会说她林念隐也活不过三十岁?原来,爸爸不是爸爸,妈妈不是妈妈,所以,弟弟不是弟弟,哥哥不是哥哥!天,11之恋居然一夜之间全部没有了阻碍!一个贴心维护,一个霸道锁情,外加一个温柔专注,谁来告诉她,她的情,该何去何从?PS:祸水女主在游戏解开身世之谜的全过程。
  • 见鬼少女

    见鬼少女

    粗枝大叶的女高中生梅娜,偶然闯入女巫旧宅,在睡梦中与女巫签订契约,从而走上了一段见鬼奇遇的不归路。
  • 我的系统被作者吃了

    我的系统被作者吃了

    当自己发现真相的时候,才知道。从头到尾,自己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那如果我要改变这一切呢!少年的变强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 大荒通天道

    大荒通天道

    人类有确定文字记载的岁月不过万年,那在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岁月又是怎样的世界,是否是我们不曾想过的残酷,古老的神话流传至今,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人妖大战,一卷封神榜,封尽世间仙,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古道是否又真的存在。毕业大学生陈封在一次攀登昆仑山之时,坠入深谷,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枚诡异的猩红眸子,跨越十万年,降临在那个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荒古岁月,见证了一个个神话的诞生。
  • 旧日盟约

    旧日盟约

    距离世界本质越近的人,越疯狂。圣光与黑暗共存,神性与人性交错,诸神的权柄尚在人间…洞悉本质成就神祗,或是在虚假的真实中迷失;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有汜归宁归宁

    有汜归宁归宁

    ————他欢喜她,从十四岁开始,至死不休————江有汜喜欢沈归宁,瞎子都能看出来,可沈归宁却连瞎子都比不上。十七岁的她意气风发,毫无征兆闯进了他的心,他迫切的想要得到她。——在江有汜眼里,沈归宁是天上星水中月,更是心上人。他只想把她往他狼窝里拐,不择手段的那种。——在沈归宁眼里,他是身带书香的邻居家冷漠小亲戚。相差三岁,她把他当弟弟,可江有汜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和她到民政局搞上一个红本本。她把他当弟弟,他居然想当自己的姐夫!ps:男女主双学霸,全文应该有虐,不过只是一点点。不喜勿入,入了不喜勿喷,悄悄点叉拜拜就好。
  • 新贸易壁垒及其应对

    新贸易壁垒及其应对

    首先对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的成因、发展趋势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了解其国际贸易中加强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应防止打着环境保护和实施社会责任的幌子,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这不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主要阐述了新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应对策略、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研究,介绍了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的知识及应对策略。
  •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道灭神

    异道灭神

    这里充满天地元素!这里以元素之力塑造异体!这里异能的世界!残魂的少年踏上废材之路!一日、天魂归位踏上灭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