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24300000030

第30章 围绕布罗茨基和哈维尔的一场争论(1)

1993年4月22日,哈维尔在接受美国华盛顿大学授予的总统勋章时,发表了一篇演讲,稍后此演讲发表在《纽约书评》上。针对哈维尔的演讲内容,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1940—1996)很快写了一封公开信,也刊登在《纽约书评》上,他以一种比较尖锐的口吻,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位前同行的批评,哈维尔随后作出了自己的说明,又刊登在同年的《纽约书评》上。这场争论的内容关乎文学和政治各自的身份、立场及意义。

哈维尔从一段往事经历谈起:曾经有一段时间,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碰到他时,都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哈维尔分析原因有二:第一,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把哈维尔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良心,如果碰面,他们就要解释为什么自己没有采取诸如此类的行动等;第二,人们担心也许有警察跟踪,和哈维尔打招呼会成为一场不愉快谈话的根源,会成为对他们进行迫害的一个理由。“简言之,我成了这些朋友的一种不便(inconveniences),对不便最好的办法是躲开。”哈维尔甚至将这种感觉“不便”看作是人们回避现实、最终屈从现实的根源:“它导致了姑息,甚至是勾结,其后果也许是自杀性的。”在这篇演讲中,“不便”这个词贯穿始终,在西方听众面前,哈维尔呼吁不要把“后共产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不便”从而回避它。当他指出后共产主义的恶梦主要是与民族主义有关的种种表现——它是此前完全抹杀差异性的一种惩罚——之后,哈维尔提出,即使是西方社会也要正视由后极权主义社会提出的这个挑战,找出人类自我理解的新的形式,即促进人们、国家、民族、文化之间互相理解的新形式,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新的政治形式。该演讲的结束部分,哈维尔提醒人们不要以“不便”为理由来对待我们愚蠢地认为与己无关的事情。

布罗茨基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写这封公开信,是考虑到自己和哈维尔至少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都是作家,都属于使用文字的人,知道在下笔之前必须斟酌再三;其二,都曾经生活在警察国家,坐过牢。尽管置身于俄罗斯边远地区充满屎尿的水泥牢房中,不同于文明的布拉格干净整齐的单独监禁室,但是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布罗茨基认为他们早已经是“笔友”了。

需要将这个布罗茨基的情况稍微说几句。此人1940年出生,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没有正式工作,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写诗和流浪,1964年被指控为“社会寄生虫”受到审判,被判五年强制劳动。结果是包括阿赫玛托娃在内的许多作家、诗人为他奔走呼吁,使他提前二十个月获释。1972年苏联当局把他找去对他说,“欢迎”他离开苏联,随后他被塞进一架不知所向的飞机,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在成为美国公民之后,布罗茨基同时用英语写作。1987年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称布罗茨基“属于俄国古典主义传统。同时,是不断更新诗歌表现手法的高手”。

当布罗茨基强调哈维尔是一个作家,他将以一个作家的工作来衡量哈维尔在演讲中所谈论的内容时,他的前提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找出最准确的表达的人。这不仅因为作家具有某种出色的文字运用能力,而且在于作家还是一个洞察力深邃的人,他不会停留于对事物的流行见解,而能够发掘出事物更为复杂的方面和内在原因。某种洞察力更与一种诚实的品质有关,他将尽量忠实于一个人在私下沉思时已经掌握了的真理,避免因为在讲台上、在麦克风前而跑了调。如果发生这种不符合的情况,他将比任何人都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按布罗茨基的意思,如果是换一个人对别人回避自己作出那样的解释,他就不足为怪,也“不予追究”了,但偏偏是哈维尔,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有能力审视自己说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已经走样的。于是,他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提供了为什么对牢里释放出来的政治犯采取回避的理由。

在担心可能的迫害之外,布罗茨基提出进一步的解释大致有三:

其一,人们完全不认可这样的行为,压根儿瞧不起看上去像是拿着长矛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觉得少数这些人仅仅是一个错误行为的典范,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倒霉蛋身上是完全不值得的。人们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类似幸灾乐祸的心理,他们看待少数这些人就如同健康人看待病人,会感到某种心理上的安慰。当他们黄昏时分回到家中会对妻子说:“今天我遇到哈维尔了,这下够他受的了。”

其二,人们瞧不起哈维尔这样的人,认为他们是错误的,同样的标准也在这些曾经被关押者本人身上起作用,即他们本人也程度不同地、模棱两可地认为自己“有罪”。它不是摆在桌面上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从这样的事实中可以得知:当警察来到自己家中时,这些人并不拒捕,而且还会将此事当作暗中期待的“狠狠一击”。“一个人可以完全深信国家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很少对自身的美德怀有信心。”如此,“一个刚刚从牢里释放出来的人,不会对有人回避他感到吃惊,也不会指望获得全人类的拥抱”。

其三,某种英雄式的行为超出了常人的行为之上,必然与他人保持了一段距离,也必然是孤独的。因而从一般人的眼光看来,多少感到遥不可及,觉得与己无关,乃至很不真实。在他们看来,太过邪恶和太过美德都是值得怀疑和敬而远之的。布罗茨基用了一个比喻说:“对他们来说,你是美德对抗邪恶的试管,而那些人不想干涉这个过程。”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当他们黄昏时分回家,对妻子说的是:“今天我在街上看见哈维尔了,他好得不像是真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看起来更为实在和普通的考虑:“相对主义的”和“为自身利益所吸引”。而正是这些人在那场温和的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同样感到如鱼得水。

总之,布罗茨基提出诸如此类的理由,与其说是补充哈维尔担心“潜在迫害”的说法,毋宁看作对哈维尔所提供的解释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的潜台词是:用制度的迫害去解释一件事情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听上去似乎是最为合理的,尤其是宜于消化的。比较此前提到的“不便”来,这样做是比较方便(conveniences)的。在布罗茨基看来,哈维尔曾经遭遇到的冷遇,不是因为人们感到“不便”,直接地说就是因为“人心之粗俗”。把问题引向有关人性的解释,引向人性中深藏的恶及其脆弱,是布罗茨基提供的视角。“但这样一来,总统先生,你就无法为你的演讲下一个响亮的结论。有些事情是随着讲台而来的,不过我们应该抵制它,无论是不是作家。”布罗茨基以讥讽的口吻说道。

不能不说,作为诗人的布罗茨基的目光是深刻犀利的,他进一步引申开来的问题尤为复杂难缠。但是在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之前,还是让我们再来看看哈维尔本人是如何回答布罗茨基的“挑战”的。

哈维尔的答复比较简单。他坚持自己“不便”的看法所提供的依据是:捷克和俄国有着不同的民主传统,从中形成的对民主、自由的感知有所区别。哈维尔指出,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实际上享受了某种程度的现代自由和民主,而斯洛伐克人在他们的第一共和国期间则享受得更多;虽然重新获得自由是那么不易,但是人们对于自由保留了关于自由的记忆和欢欣鼓舞的经验。哈维尔为此用了复数“我们的斗争”。比较起来,与布罗茨基有关的,却是“为了获得思想和行动自由而进行实际上是私人的斗争(同时也是先驱式的斗争)”,这当然是民族的民主传统不同所致。

如果从民族的民主传统出发,从一个民族对民主、自由的认知的整体水平出发,哈维尔所说的他本人如何成了别人要回避的一个“不便”,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因为曾经有过自由经验的人们,内心里是认同哈维尔和他的朋友们那种堂·吉诃德式的做法的,清楚地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不管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如何。哈维尔回顾说,当时有一个称呼叫作“灰色地带”,指的就是那些过着双重生活的人,他们认识到从各方面来说,不改变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他们自己并不想直接加入到抗争的行列中来。哈维尔等人出现在这些人面前,无疑让他们感到了某种羞耻,感到一种自责。哈维尔承认,这批入主要还是受过教育的阶层。应该说,哈维尔的解释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布罗茨基在此公开信中一再以惊讶语气表现出来的反诘——“莫非我理解错了捷克人的特性”——不是没有可能的。

问题似乎解决了。但实际上并非粗粗的一瞥所看到的那样简单。撇开民族的民主传统区别的问题,哈维尔和布罗茨基至少还表现出这样的差异:前者对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似乎抱有更多的信任,更加乐观一些;后者则采取更多的怀疑,更加悲观一些。而这个区别是否还意味着另外一些区别?比如说,一个政治家和一个诗人不同地对待世界的态度?而问题的缠绕还在于,哈维尔本人曾经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剧作家),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因为身份改变而改变了某些看待世界的立场?

了解这种改变,有必要稍稍审视那个未经改变的起点。

应该说,布罗茨基在公开信中进一步表述出来的对极权主义制度的看法,并且借此构成的对哈维尔的诘难,正是哈维尔本人曾经多次表述过的。看来布罗茨基这位老兄对自己的论战对象并不是十分了解。

在布罗茨基看来,“极权主义”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是仅仅发生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的奇闻,不是从不知名的某处强加给人类身上的一个错误、一次骇人的政治偏离,而是这个世界当今危机的一个信号,“是一个异乎寻常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倒退”,用“人性的崩塌”来称呼这个广泛存在的危机更为恰当。在这个意义上,它提供了当今人类的“一面镜子”。“把我们在世界上的这场灾难,看成是群众社会的第一声叫喊——一声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所发出的叫喊,把它看作不是一个主义,而是突然出现在人类中心的裂口,它吞噬诚实、同情、教养、正义,并以此为满足,展示了一种看上去完美而单调的外表,这将是真正的不便,尤其是对西方民主工业国家的牛仔们来说。”

哈维尔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表达。对于简单地用“主义”来称呼某种复杂的现象,哈维尔多次表示深深厌倦。其实,类似的看法我们在许多艺术家那里都可以看见。哈维尔本人多次用“人类个性(‘identity’,按李慎之先生的建议,应该是‘自性’)的危机”来称呼这种普遍的危机。作为一个荒诞派剧作家,他这样描绘自身所处的焦虑:“‘处于危机状态中的’现代人——失去了对先验的把握,失去了绝对的经验.失去了和永恒的联系,失去了对意义的感知。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根本。”(《去捣捣乱》)由现代文明所产生的某种技术化的匿名的官僚权力,“攫取和吞噬了每一个人,将所有的人都结合到其中去,至少通过他的沉默。没有人真正拥有这种权力,因为这种权力拥有每一个人,它是一头怪兽”。在这个意义上,哈维尔多次重申“极权主义是对当代文明的一个巨大的提醒”。(《政治与良心》)对于后极权主义消费社会的捷克斯洛伐克,哈维尔强调:“这种灰色空间的生活,难道不是一般所说现代生活的言过其实的讽刺画?事实上,我们正处于一种警告西方的立场之上。”而如果有人(比如身处白宫的那些要人)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将这种制度从地球表面铲除,然后便万事大吉。那这无异于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子通过打碎镜子来摆脱她的窘境一样”。(《政治与良心》)其中所谓的“讽刺画”,所谓“镜子”的比喻,恰如哈维尔在回答布罗茨基的那封信里中肯地表述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误解的分歧”,而不是事实上的分歧。

同类推荐
  • 名流浙大(百年求是)

    名流浙大(百年求是)

    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多层次、多视角地介绍浙江大学的历史、现状、传统、特色及其办校、治学、育人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 我的幸福何处安放

    我的幸福何处安放

    作者通过对十几位花季少女的采访,将她们只差一步就幸福的经历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包括了她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愿与读者产生共鸣,莫要重蹈覆辙,再次踏上不幸的旅程,更愿每个长辈用温和、恰当的方式带自己的孩子度过那段宝贵的青春岁月。花季少女如同浩瀚的海洋,表面上的起伏不定,是因为内心的汹涌澎湃。每一个激流或暗礁都是她们内心面临的困惑、挣扎、挑战与无助。
  • 文心雕虫

    文心雕虫

    《文心雕虫》是由朱铁志编写,《文心雕虫》共分2个章节,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鲁迅精品选

    鲁迅精品选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文学创作,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思想文化经典。继承并认真学习,研究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不断培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必然是大有裨益的。《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鲁迅精品选》收录了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散文集《藤野先生》以及散文诗和部分诗歌、杂文等。希望通过阅读《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鲁迅精品选》能帮助你更透彻地了解鲁迅,开拓阅读视野,获得智慧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 绝望者的盼望

    绝望者的盼望

    耶路撒冷的人本是最大恶极的罪魁,却首先蒙恩。这是为什么呢?绝望的人啊,请不要绝望,请听班扬一言,振作起来,抓住给你的盼望。
热门推荐
  • 风浪的江湖

    风浪的江湖

    一个有侠肠而无侠才,负侠气而无侠资的男人,因母亲早逝,父亲懦弱,为保护家人,他从小学了武术,之后再没有人敢欺负他们。结婚开始安定的生活后,他蓦然发现,当初对家庭付出最多的自己,却活成了兄弟中最落魄的一个。他苦闷,却又无法言说,为求心理的慰藉,他开始整日把“我走南闯北,闯荡江湖”挂在嘴上,这为他招来许多嘲笑和欺骗。为求解脱,他开始借酒浇愁,酒后就对妻儿家暴。几个孩子因此不敢同他亲近,并且都或多或少有了些心理问题。浑浑噩噩走完大半生。当年老衰弱时,他才发现,他所谓的江湖,已把他和儿女们隔到了江湖两岸。父子父女之间,相对时只会彼此局促!只有和他争吵打骂了一辈子的老伴,才能和他有两句共同语言。
  • 此生不负顾相思

    此生不负顾相思

    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很适合来形容顾相思,一个惊艳才绝的女子。却毁在了萧折的手里,后来萧折在怎么弥补也终究是有所亏欠。可却有人愿意为她上刀山下火海,什么地方都紧紧跟随。不曾落后半分后来她问:满身的疤痕,残缺的灵魂,有那点值得你去守护。男子撩唇一笑,道:“就不能是一见钟情吗。”她无奈地把自己的伤疤揭露出来,笑眯眯地看着他:“一见钟情不过都是见色起意,可我现在连三分好看的没有,你怕是钟错了人。”男子丝毫不在意那些疤痕一般,轻轻地捏着她的脸:“一见钟情也好,见色起意也罢。反正我这一辈子就缠上你了,就赌你心里的一席之地。”
  • 龙游天下四之龙御天下

    龙游天下四之龙御天下

    国主司马玉龙因念念不忘失踪已久的太后,化名为楚天佑。在红颜知己白珊珊与平日里逗人为乐的钦差太医丁五味的陪伴下,一行三人一路上铲奸除恶的同时也平复了不少民间奇冤。玉龙在经过了多方查证之后终于找到了失踪已久的太后,一切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共分为四则故事《药道》:无意间救下的人是被天宁镇人人喊打的叛徒,人人夸赞的掌柜却是卖假药的根本,一味药材白芨,牵连出了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不夜村》:清远村外清远河,每晚的哭啼声夜夜扰人清梦,天佑一行人经过多方查探,终于将一桩冤情真相大白,清远村又恢复了以往的和乐。《解铃终需系铃人》:被逐出家门二十年,实则是另有玄机,看二十年后复仇归来的方黎华如何破除心结,一家团圆。透露一下:楚天佑和白珊珊也会有新进展呢。《救母》:终于要相见啦,不过还是有危险在等着他们一行人呢,看楚天佑如何化险为夷突出重围。——PS:多年前的经典,想要给他们一个自己心中最完美的结局。
  • 武林第一高校

    武林第一高校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科技水平不差,而更高的却是武功!!各种武功跟都市各种生活和在一起,一副前所未有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他来到这个世界,带着那一个世界的武功,在这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天下第一武林高校!
  • 抱歉我是修仙的

    抱歉我是修仙的

    国术势微,被跆拳道,散打一流各种吊打,隐世高人们终于看不下去了,纷纷准备出山。洪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十二路谭腿......获得了惊叹值系统的道士楚风正准备下山见机行事恰巧碰上了古武世家的急先锋。看着用着洪家铁线拳的少女一拳将打假的跆拳道大师打到吐血昏厥,整个场馆惊叹。明白这次是没机会的楚风刚准备回头,却被少女叫住:“我看你根骨不错,加入我们世家,我可以破例将你提升为外门弟子。”楚风:“抱歉,我是修仙的。”
  • 黑道公主的复仇ing

    黑道公主的复仇ing

    原本是一位每个人都羡慕的公主,因为你让我成了现在这给样子,从公主变成了一个恶魔,让我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要感谢你、送一分很大的礼物,希望你们喜欢这个我的这一个礼物,不要让我失望。
  • 友谊:南栀倾寒北葵向暖

    友谊:南栀倾寒北葵向暖

    一个高冷的女孩家庭富裕,一个阳光的女孩家境不太好,上天的允许让她们相遇相拥,阳光女孩改变了高冷女孩,至此相依为命,她们能否走完这段亲情与爱情漫长的路?能否在十字路口选对路?
  • 糖果喜欢冰淇凌

    糖果喜欢冰淇凌

    双向暗恋有点甜!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她就觉得,他的脑子绝对是天才才拥有的第一次见,学霸少女戚兮觉得他好像是个文艺青年可惜她错了,他...就是不想理你但好像缘分天注定,一次又一次,活泼可爱的戚兮出现在他的视野里,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这是一个双向暗恋,这是一个从高中到大学..“咦?糖果喜欢冰淇淋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暧情

    末世暧情

    当末世来临,人世间的人情消逝,还有多少可以称之为人,称之为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