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09600000007

第7章 “两浙”文化审美意识与中国新文学的生成(5)

在学术方面,由南宋开始的“浙东学派”,创立了事功学与心学两大体系,从而确立了近代理性所需的务实精神和张扬人之精神主体性的哲学理念,形成汉儒学经典以来的又一座学术高峰。明清和近代的江南学术思潮,如王阳明的哲学、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史学、龚自珍的人学理念,形成了一条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链条,并直接影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文化界。“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目的,注重关注现实政治事务,关注社会民生的实际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坚持学术的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于社会经济事务的方针,以增进社会成员的共识价值理念,维护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浙东学派”这种务实的学术精神,凸现了人的主体自觉精神,并赋予人的主体自觉精神以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人生意义。像王阳明对“心学”的探讨,其意义就在于强调任何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只要通过自我的不懈努力,都能够达到“致良知”的境界、至高无上的“天理”。王阳明在《传习录·上》中指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知兄自然是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良知,不假外求。”强调“心之本体”的自然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心之自由”的本体意义。

“浙东学派”的这种哲学建构,其审美价值是对人的身心解放的强调,并强有力地支持了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最终定型。

从历史的维度上来考察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的劫难是十分不幸和十分残酷的,但是,历史的劫难却又不自觉地造成一种原先人们并不能意料的现象的发生。对于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来说,历史的三次劫难(“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则是一个助推器。它促使了中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汇。显然,文化交流、交汇的结果,尤其是在同一质地结构内的文化交流、交汇,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互补,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身特性得以更加强化的问题。通过南北文化的交流、交汇,“两浙”区域的江南文化(俗称“小文化”)并没有被淹没,反倒是获得了自身发展,形成自身特点的历史机遇。

文化人类学家指出:“一个文化如果将其形态完全展现,就可知道它是非常精致的,是一个在许多层次上交织着各种象征和意义的网络……任何元素都不仅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还受文化中象征秩序‘规则’的限制。”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的诗性审美品格,在南北文化交流、交汇中生成、发展和定型,除了受到江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的元素制约之外,受到大文化(即“中心文化”,或曰“整体文化”)和小文化(即“地域文化”,或曰“区域文化”)的双重制约,也是十分明显的。

从受大文化制约上来说,大文化自身对诗性本体的强调,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内陆性农耕文明的性质,在主张道德本体意义上的内心自觉,强调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对象存在的客体的和谐统一当中,形成了探究“心”之本源、突出主体“感时忧国忧民”的心智感悟,促成“心”之内向性活动的思想学说体系,尤为注重对文化的诗性本体功能的强调。从以“心”包容天下的特点来说,中国文化的文之“心”,是上对天,下接地,将作为主体的人与天地宇宙大化的灵气、灵性相融合,与心灵宇宙相融合,形成超越时空和世俗束缚的浩大的审美想象力。《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

为天下写“心”,在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中,就常常把世界的本体,宇宙的本体,看作是与人生、人心互为一体的现象,使人生、人心活动在不断的外化当中,以个体负载群体——民族、社稷、国家、天下之重任的方式,来走完有限的生命旅途,完成个体的使命——获得充实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最终超越个体的有限,进入无限的人生精神领域。从探究“心”之本源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心”,则是强调个体对于对象世界的独特心理感悟能力和主体智慧。探“心”之本源,是在“心”之内向活动中,向生命深处用“心”,实现生命的内在超越。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又表现为一种内倾性的审美意识导向。

“内省”的审美意识,使中国文学在审美形态上多呈现出沉郁、细腻、精致、优雅、平和的美学风貌,审美风格也多表现为含蓄、淡泊、和谐、空灵的艺术风采。可以说,大文化自身的诗性特质对“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的诗性审美品格的最终定型,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从受小文化制约上来说,“两浙”地域的江南文化,由于受到来自北方中原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不仅保存了大文化的诗性本体,而且还进一步发扬了大文化和小文化自身的诗性特色。其中,南宋时期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一个最好的脚注。历史的磨难,却在无意之中推动了江南文化诗性审美品格的发展与定型。宗白华指出,魏晋六朝时期,一方面“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另一方面却又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形成这种审美特性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汇和融合,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叶舒宪在论述神话思维与诗性智慧问题时指出:“从文化比较的意义上看,每一种文明的建立和生长都伴随着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和逻辑理性的成熟,但由于在不同的文明中这种变革在方向上和程度上有所差异,所以由此铸塑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思维习惯和理性传统。”江南文化的诗性特质,在受到来自北方中原文化的碰撞、交汇和融合之后,得以进一步的激活和铸塑。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后,这种情形则更是得以强化。所谓“柔风”渐起,实际上与南北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之后,对江南文化诗性思维、诗性特质的激活、铸塑有密切的关系。的确,江南文化有自身“柔美”特性的一面,这也正是古人在言及江南时,总是喜欢用“杏花春雨”和“小桥流水”来形容的一个原因,说的大多都是江南的“柔”和“小”的特征,即柔美多姿、柔情似水的诗性审美特征。这种情形反映在思维认知方面,也就是形成其“柔性”思维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柔”,《辞海》的释义是“‘柔’:嫩也;柔软也;温和特性;安抚,怀柔之意。”《辞源》的释义也基本相同。可见,“柔”不是“弱”的同义词,或替代词,而是主体的一种形态、方式、特征、风格的显现。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柔性思维,本身就具有一种诗性的特征。在文学艺术方面,其具体的内涵则是指: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以及作家自身主体诸因素(如个性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家的思维情感性特征往往呈柔性、温和的形态。

主体的柔情性特征十分突出,认知方面的感性判断、直觉判断十分明显,所表现出来的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诗意性、亲和性、怀柔性的认知与把握的特点;艺术知觉也多表现为对事物的表现性(非单一的再现性)、抒情性(非单一的叙事性)、写意性(非单一的写实性)的审美知觉;在思维的诗性成分、个性成分的构成方面,也多强调艺术的柔性元素和柔性表述,以形成艺术审美的柔美风格。所以,江南文化的诗性特质的激活与铸塑,也是形成其诗性审美品格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的磨难,文化的融合,使“两浙”为主体的江南区域一度成为整个华夏文化的中心。历史学家在论述中国文化三次南迁现象时指出,“北宋统一王朝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从此文化中心搬到了江南”,而“两浙”区域,特别是南宋定都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则又成为“江南的核心”。

“两浙”区域的江南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这对于“两浙”文化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历史学家在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论证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既是吴越地区三次加速发展的机遇,也是吴越地区对中华文明的三次拯救……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最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是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地域文化。”虽然学术界对此还存在不同意见,但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共识,即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保存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的诗性本体。

这或许就是“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为什么会在近代激烈的文化冲突中显示出其辉煌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很可能潜藏着一个“江南元叙事”的心理结构。所谓“江南元叙事”,就是以诗性审美品格为根本内涵的,最大限度地摆脱、超越了现实功利利害关系的审美活动,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中特有的“江南意象”,特有的诗性审美品格。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论证。不过,如果从中国文化的属性上来讲,其总体特征是乡土性质和农耕形态的,本身就蕴含着诗性的智慧。这种诗性的智慧,虽不为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在文化的碰撞、交汇与融合当中,它却“发展得最充分、最普遍”。

由于它的发展本身是在区域间的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当中进行的,这不仅为“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为它自身原有的特性、特质得以更进一步的强化,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在充分消化了外来的影响因素之后,以“两浙”为主体的江南区域,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已成定局,同时,江南文化也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与中心文化双峰并峙的局面。因此,到近代,在中国文化整体性地遭遇西方文明、西方文化的冲击,出现空前的“意义危机”而不得不进入历史的转型时期,由于中心文化积重难返,边缘的地域文化则反而相对地获得了自身开放、求变的空间。这样,一方面是大环境所驱使,另一方面则由于“两浙”为主体的江南文化固有特性的驱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原先一向以“柔美”、“精细”而着称的“两浙”区域的江南文化,反而能够对整个文化格局的变动作出迅速的反应,并强有力地激活自身,一举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成为引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最活跃的因子之一。

同类推荐
  •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黄斌的诗歌关注他个人的历史,血液,所在的土地,和包围他的日常生活。他以一个极其正常的平凡的人的姿态写诗。写出了一个个人。
  • 汪曾祺早期逸文

    汪曾祺早期逸文

    本书选收汪曾祺20世纪40年代发表于《大公报》、《文汇报》、《经世报》、《昆明生活报》等报刊上的30余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汪曾祺早期的创作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 闲聊江湖

    闲聊江湖

    本书作者采用了随笔、散论的文体,展现了千年武侠文化,给大众了解武侠文学打开一个清新的窗口,并借机表达笔者自己对武侠创作问题的一些拙见。
  • 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机智故事

    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机智故事

    本书精心选取了古今中外流传最广,最有创意,最给人启迪的机智故事。
  • 短简

    短简

    本书收录作者在报刊上公开答复读者的书简、散文16篇。正如作者所言,“近一年来有许多不认识的年轻朋友写信给我,他们把我当作一个知己友人看待,告诉我许多事情……我也曾尽我微弱的力量回答那些充满信任与热情的来信。我的话都是十分平凡。但我写的全是我所真实地感到的,全是我知道得最清楚的,全是从我的狭隘的经验里得来的”。此书可以看作他与读者坦诚交流的记录。本书于1937年3月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现根据《巴金全集》本排印。
热门推荐
  • 雁滩之念念笙歌

    雁滩之念念笙歌

    不知道该怎么介绍,简单说,这是两个富二代甜甜的校园双箭头恋爱小故事。雁滩是个宏大的架空背景,有机会我会慢慢把雁滩里的故事都好好讲出来。关于本文:1、女主和男主都不是初恋。2、女主是个作精。3、是本甜文。
  • 做自己的礼仪专家

    做自己的礼仪专家

    本书用10天的时间,让读者掌握80个礼仪通则,其内容涉及仪表礼仪、餐饮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
  • 今世惊鸿

    今世惊鸿

    人生数十年,不知活的个什么意思。江河湖泊,天涯尽头,此生何以?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江湖,或者不仅仅是江湖。功高盖主,惨遭灭门。一个不懂复仇的复仇者的故事。一段不算江湖的经历。重若惊鸿,南飞今世。这,只是一个故事。
  • 请为我留下

    请为我留下

    22世纪穿到了21世纪还是一本书里……不过竟然可以穿过来,那一定可以穿回去但……她遇到了一个难缠的障碍障碍“能不能……为我留下”
  • 别以为我会爱你

    别以为我会爱你

    言花开:丫滴!你同事都不知道你脸皮不是一般的厚吧。姜满城:..........言花开红着脸:你说过你不会那什么什么我!姜满城眼皮挑了挑:有吗?言花开:你能正眼瞧我一下吗?姜满城放下书本:那你能过来一下吗?言花开孤疑的瞄了瞄姜满城,你看我一眼,需要我抬屁股吗?姜满城看着言花开满脸认真的说道:你过来,我要吻你。言花开:.........丫滴!你见过亲人家还要人家主动贴过去的吗!看我.........姜满城:那我过去....言花开:你过来又怎样,本姑娘不....#¥%@&&..可惜她的嘴巴没空说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繁身缘

    繁身缘

    千年前,她初见他,他是桀骜不驯的魔尊,他的傲,他的情,他的意,他的言,一字一句,刻在心间,芳心萌动,情愫暗生,一步一步让她掉进他织的捕梦网中,他骗了世人,骗了她,可唯独没有骗过自己。“程熙凝,下一次,别再独留我一人,好不好?”“好”“程熙凝,下一次,别再骗我,好不好?”“好”“程熙凝,下一次,放我自由,互不打扰,好不好?”“……”“看来我确是等不到你的回答了”她轻轻笑着说到“只愿情不再扰,你我二人,永不相见”至此,六界再无他的姜柠初,也再无她的程熙凝。这千年的孤寂,只他一人守候了……
  • 你是橘子味

    你是橘子味

    年少的我们,渴望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希望自己早早长大,以为成长孤独又漫长,可当不得不面对未知的困难的时候才会发现,成长只需一瞬间。那些说着要永远在一起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那些说好一辈子都不会忘的事,想着想着就淡了,蓦然回首方才惊觉,人生本就是边拥有边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