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98

第98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4)

3. “想阴”的形成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相?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思想决定行动,人的念虑支使人的色身。可色身不属于念一类,为什么要被念支使,去追取种种色相?因为心若有“生”,必然有形可取,而且与其所“念”相应。这话不易理解,其实是指,真心除非不动,一动即意味着它在派生对象;“念”是心动的表现,所以有相和取相就成了“念”的特征;有相和取相之念,即所谓“想”。“念”、“想”有启动情感的功能,两者互动,支配人的行为而不自觉,是谓“融通第三妄想”。

4. “行阴”的形成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迁移变化(行)是人生常见的现象,令人感到既是你又非你,如此支配着人生而隐秘难觉,是谓“幽隐第四妄想”。

5. “识阴”的形成

这是经文讲得尤为模糊的地方之一,这里只能按其逻辑强作一解。首先是,“汝精明湛不动摇处”,是否可以“名恒常者”。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湛”,经文没有任何注释,其实所指是“识”:“湛”有清澄义,表“识”有照鉴功能;“湛”亦有深厚义,表“识”之可以积累储存。因此“识”有可以连续忆持、相对稳定的一面。据此经文问:这识是否就是那个恒常的“真心”呢?于是经文进一步发挥:作为“识”,“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可是,“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历经年岁遗忘俱无,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识”之看似不变,是由接受“熏习”(习惯经验)记忆造成的假象。因为在“识”的运转过程,接受的经验、保存的习惯,不胜筹算,而“受熏”就是心摇动的表现;如果“识”即是“精真”(真心),就不应该“受熏”。所以下文接着说: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识”如瀑布,流动不已,是唯识家对阿赖耶识的描述。在古典的十缘起说中,“识”则是人身的负荷者或标志着人生的开端;在本经里,“识”被视为“妄想”的根元:“见闻觉知”是识的特性,其特点是取境而有分别,充塞着的是经验习惯,所以“识”所了知的内容(湛了),全是虚无的假象。如前所述,《楞严经》是把“六根互用”——眼能听声,耳能辨色之类,作为理想的认识能力,而把通过眼耳鼻舌身等生理器官获取知识的“识”,视为制造妄想的主因。因此,“识阴”的性质与真常心绝然不同,被定为“第五颠倒细微精思”。

《楞严经》是从探索世界人生以及人的认识和情感如何发生,开始它的全部哲学阐述的,最后以从“五阴”中彻底解脱出来作为终结。而这解脱之道,全是围绕如何回归一切众生悉有的那个“真常之心”。此心清净圆明,不仅是众生的根本主体,最高魂灵,而且是通过五阴因缘派生世界人生的终极根源;其自身即是光明,是本觉的,也是如来藏真如之所在。因此,它是永生的、世界唯一的本体、佛教的觉悟,以及真如、法身的载体;本体、觉悟和真理,三位一体,所以一切都是自满自足,自我完善而无缺憾的。如此一来,任何修习都成了“本觉”的自我发动,并用以排除外在干扰,内向地反省。这种修道思路,与其类似的经论一起,基本上支配了中国佛教后期的发展方向。

为了理解全经的这一思路,让我们摘录卷六所记文殊师利的一段颇为精要的偈文,以资备考: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卷六,下同)此中“觉海”是“真常之心”的另一种规定,与“本觉”义同;“澄圆”是对此觉的形容,故亦称“圆澄觉”;“元妙”一指其为万物众生的本原(元),一指其存在形式和派生世界之神妙不可言(妙)。“元明”即是“本觉”,依本觉明察世界万有,则一切皆是依“觉海”假立之物,它们没有固有的自性。

那么,“觉海”是怎样产生万有并包容万有于自身呢?那是由于“迷妄”,迷于虚妄。这“迷妄”的第一个表现是产生“虚空”,继之是“依空立世界”:从“想”有了国土的建立,众生则由“知觉”所成。世界、国土、众生,都是依于觉海,并迷于觉海,由妄想确立的。

其实,“觉海”圆澄无垠,虚空不过像大海中的一点泡沫;泡沫本性空无,何况其中的三界及其众生?所以佛告诫他的徒众:还是应该回归自己觉海本元;它的本性虽然同一真性,但回归的途径却有众多方法。因为“觉海”同时亦是“圣性”;其性规定,不论是顺世还是逆世而行,都可以作为通达目的的方便法门。

在所有这些“方便”中,《楞严经》特别提出一种快速的修持法门,那就是陀罗尼咒。卷七就是专门陈述这一法门的。其文接卷六上述之说,曰:    如是四事(即四律仪)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何能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凭此“神力冥资”,即可“速证无学”,以致“决定成佛”,其易如“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以下即记述如何筑坛、奉佛菩萨,以及与诵咒有关的种种仪轨,最后是如来宣说“神咒”全文,并说明这一咒文无所不能的神奇效用。《楞严经》之被归类于密乘,当与此卷的内容有直接关系。

§§§第三节《圆觉经》的“无上法王”和“圆觉性起”论

此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心思想与《楞严经》大体相同,有些用语也颇相近,但只有一卷,文字简洁明晰,逻辑相对严密,也可以用作揭示《楞严经》那些晦涩词语背后的实意。

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译者“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 ……此经近出,不委何年”。智昇是第一个将此经入录的人,他知道是“近出”的,但具体是哪年,他不清楚,因此我们也无法判断,它问世的时间究竟比《楞严经》早还是晚,也无从可考。不过他于此处特加了一句:“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也。”就是说,智昇将此经入录时,对其真伪已经有所怀疑,或有疑伪者在,所以才做了“真诠不谬”的结论。

宗密是这部经最早也是最具权威的注释家。他在《大方广圆觉经大疏》开卷的归命颂中首句谓:“归命妙色身,无碍辨才智”,结句是“身心入觉城,同受无为乐”,令人对这部经的性质,更加疑惑。按佛教经典的共识,所谓归命的“妙色身”肯定不是佛大乘佛教佛普遍主张佛有“三身”,“法身”是无形象的,“应化身”只对信仰者有意义,千差万别;佛的“报身”是什么形象,从来没有明文解说,因为此身不是普通信众的认识对象。一句话,三身中没有一个是用“色身”界定的。但此处也可能是套用《胜鬘经》尊崇“如来妙色身”之说,可参见。;他的最终目的,是“身”与“心”的“同受无为乐”。显然,这“无为”也不是涅槃,因为即使《大涅槃经》规定“常乐我净”为涅槃的属性,但也从来没有学僧把“我”解释为“色身”。就此而言,宗密认定《圆觉经》是主张人即以其“色身”可以永生不死,而他本人就要按这一教旨做下去。这种主张与《楞严经》提倡“死后无灭”相互呼应,不妨看做是为《楞严经》的解密。这两部经的趋向,似乎与道教之以修炼成仙为终极目的的根本宗旨完全接轨了。

但是,对宗密的归命颂,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按《弥勒上生经》之说,弥勒是未来将下生成佛的菩萨,而不是佛。他居住在“欲界”的兜率天,那是世上最美好、最快乐、最可以提供五欲享受的地方。他是阐释佛教的最高权威,有关佛教的一切疑难问题,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正确答案。由此形成弥勒的上生兜率净土信仰,在知识僧侣和某些文人中,有不少信仰者,在东晋有影响巨大的释道安,在唐代,释门有玄奘、窥基,文人则有白居易。由于兜率天居者自身的特征,就是五欲俱全,能够享尽妙欲,所以弥勒为“色身”自是当然之义;弥勒是佛学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也与宗密称此色身为“无碍辩才智”相应。这样,宗密向往的“同受无为乐”,也可能是兜率天了。

实际上,从《弥勒上生经》译出开始,一批贵族僧侣就不满足于把涅槃作为佛教的终极归宿,期望用永生至乐取而代之,于是原本佛教与道教的对立,逐渐消解。像窥基更提出“大悲菩萨一阐提”概念,表示他永不涅槃成佛的决心。佛教与道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宗密之发现《圆觉经》,以及作如此之“归命颂”,是有这样一个大背景的——佛教向道教趋同,都想长生不死,享乐世间;道教向佛教取经,寻找理论依据。两者都反映了中国重生和贵生的传统。

宗密自称是禅宗南宗神会的传人,同时又师承澄观的华严宗。他是经教与禅宗的合一论者,也是发现并促使《圆觉经》在整个佛教流行的原创者。他撰《原人论》,调和儒释道关系,是促使三教分流向三教合流转化的关键人物,由此也使《圆觉经》影响到儒道二教。在当时,接受宗密这些主张的,是世代奉佛的大官僚裴休。裴休为宗密的《大疏》作序,介绍了宗密得遇《圆觉经》的经过,谓:圭峰禅师得法于荷泽嫡孙、南印上足道圆和尚。一日随众僧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未终轴,感悟流涕。归以所悟告其师,师抚之曰:“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此经诸佛授汝耳”。此经乃是宗密从四川的一位居士家初次发现的,可见当时并未普遍流行。《开元录》完成于开元十八年(730),宗密为晚唐人(780—841),假定这顿斋饭发生在他20岁左右,则距离此经的问世至少有70年光景。联系到《宋高僧传·唯慤传》所记,《楞严经》系“在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情况差不多,而《楞严经》之出川,可能更晚。但不论如何,《圆觉经》与《楞严经》都是首先在四川被发现并开始向江南流布的。而四川是道教最重要的发祥地,这是众所周知的。

全部《圆觉经》由十二个菩萨提问,佛逐一作答,每答论述一个议题,所以眉目清楚,语言简练,与一般佛经的风格不甚相似。譬如经文开端陈述的法会场景,就可以看做《华严经》的缩微:其中光明、神通、三昧,以及与会一切如来、诸菩萨及其眷属等等,一项不缺,唯一的区别是略去了对无限境界大量重复的描绘。显然,《华严经》夸张的艺术想象,在这里让给了逻辑的语言表达。

一、 总论: 本体论、世间发生论、修行圆觉论

与《楞严经》等一样,《圆觉经》也是讲本体论的。它们指谓的本体,在根本性质上没有原则区别,但在称谓上,却不完全相同,诠释的重点也有了差异。《圆觉经》在这里称这一本体为“无上法王有大陀罗门,名圆觉”。所谓“圆觉”无非是“觉”前加上了个“圆”的限定词,与“本觉”、“明觉”、“正觉”等“觉”是一个词,都是“菩提”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没有什么特别处。特别的是,它把“圆觉”归于“无上法王”所有,并作为“大陀罗门”的同位语,这有点意思。

所谓“无上法王”,什么意思?按《华严经》,那就是毗卢遮那,既可以被外化为客观存在的“佛”,也可以被内化为众生的“心”,佛与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对大众信仰者,他是外在的佛,对文人的理性,它是内在的心。心佛所拥有的“大陀罗门”,可以释为大记忆库、大知识库,是用密乘术语表示它蕴含着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与大陀罗门同位的“圆觉”,就具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的功用。按《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说法,“无上法王”即是那不生不灭的“一心”;“大陀罗门”相当于无差别的“真如门”,即“本觉”之所在;其“生灭门”则成为有差别的清净、真如以致诸波罗蜜的源泉。就此而言,《圆觉经》的本体论没有什么新意,只是用于表达的语言有些奇特。

“无上法王”作为一切佛法的本体,是无差别、无生灭,除了肯定其为永恒的实在之外,别无可说;对于修习成佛起作用的则是大陀罗门圆觉,它是“一切如来本地起因”,一切世俗众生“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同类推荐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老子是一位不喜言论的思想家,然而他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字字珠玑——短短八十一章的《道德经》蕴含了老子智慧的精华,也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哲学之纲,其中具有统领意义可称之谓纲中之纲的是“道法自然”思想。“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野里,“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源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为万物之母,化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不仅化生万物,而且又是宇宙万物遵循的共同法则。
  • 禅海蠡测

    禅海蠡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做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识。
  •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是一本了解《圣经》的理想读本。本书精选100个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圣经故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圣经》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文化精华和思想要旨,同时也充分领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同《圣经》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巨大魅力。《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多、被人们阅读得最多的一本书,它历经两千年,至今不衰。今天,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人把《圣经》当作他们的精神食粮,《圣经》被译成1800多种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一本书。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了解和掌握《圣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特别对于我们中国人,《圣经》是学习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历史和社会的必读书。但是《圣经》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复杂的作品,再加上中西文化差异,对普通读者而言,在短时间内掌握它并非易事。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全书精选100个经典圣经故事,并有机结合文字、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为读者打造出一个立体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提高阅读和学习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 疗心

    疗心

    时代的快发展,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心灵极易蒙尘。于是,焦虑烦闷、悲伤绝望等各种负面情绪便无孔不入,一一袭来。而受其困扰的我们,则如踩在浮木之上,一刻不得放轻松,因而也无法生活,只是生存而已。要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因此,我们需要从心灵上进行自救,让心灵得以自由、放松,让身心回归自我。本书便是这样一本心灵开解之作,它为我们传授16种心灵疗法,帮我们消除各种负面情绪,锻造强大的内心,从而自在安然地享受生活,发现生命之美。
  • 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光明大手印:文学朝圣

    《文学朝圣》写大手印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妙用,以及雪漠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实践大手印的生命轨迹,包括创作随笔、创作谈、作品序跋集、文化随笔、文学演讲和文学对话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开启文心、文学的精神、文学的故乡、文化般若、文学演讲和文学对话。本书回答了三个问题:文学衰微的真正原因何在?我们的文学将走向何处?文学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格?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在无常中抓住永恒,应该在虚无中建立存在,应该在虚幻中实现不朽;真正的文学,应该承载神性的大美,应该承载利众的大善,应该承载智慧的大真。
热门推荐
  • 东方幻梦苍穹

    东方幻梦苍穹

    东方project同人小说幻想乡,被结界包围的与世隔绝的地方,4为高中的少年梦想一起去幻想,住在这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美丽世界,但这只是梦想...吃完晚饭的4人,在回家的路上谈论幻想乡,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蔽的角落有一道暗光......那此心意相连,不离不弃,相偎相依的4人,用他们的羁绊谱写了他们的幻想之旅......
  • 黑道养成记

    黑道养成记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了解黑道并没有那么可怕。
  • 我在都市逆袭人生

    我在都市逆袭人生

    上帝要让一男人死亡,必须让他疯狂。燃烧吧,我的小宇宙。来吧,美哒哒的妹纸。来吧,不吃里爬外的汉纸。来吧,不要脸的小虾米。来吧,逆袭人生。
  • 顾太太还在娱乐圈

    顾太太还在娱乐圈

    陈冰心作为萧家流落在外面唯一的大小姐什么梦想都没有哦,不对她还是有的——谁能告诉她怎么摆脱这个所谓的娱乐圈第一顶流、顾家太子爷!!!之后两人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宝宝,起床了。”顾大少诱哄道陈冰心把脸埋进枕头里,软糯着声音:“不要嘛~我好困哒。”顾大少伸手抱起她:“那宝宝我帮你去卫生间洗脸好不好?”陈&女王&冰心几乎不可察觉地点了点头。接下来,大家就开始欣赏顾大少宠妻嗯……不慌淡定。
  • 影后的奋斗史

    影后的奋斗史

    影后从不幸挣扎在痛苦中的小可怜奋斗成自信淡然的女强人。什么?你说郁医生,郁医生自然是影后背后的那个男人!
  • 戮天鉴

    戮天鉴

    诸天万界,以道为尊。凡人寿短,不得永生。后有天鉴遗落凡尘,少年傅辰得此机缘,从而开启了踏破诸天,超脱物外的传奇征程!
  • 世界劳模从燃烧卡路里开始

    世界劳模从燃烧卡路里开始

    劳动光荣,劳动使我快乐,劳动使我富有。冲击世界劳模,从燃烧卡路里开始。每燃烧1卡热量,都会获得响应财富奖励。系统提示:有益燃烧卡路里可增加卡币点数,也就是说跑步、健身、打游戏等属于无益燃烧。卡币可兑换财富值,计算公式为(点数*等级),还等什么?燃烧起来吧,世界首富也在向你招手。
  • 总裁追小逃妻

    总裁追小逃妻

    他是A国的霸道总裁,说一不二,偏偏让他遇上了她让自己头疼,,,
  • 娘子不许我做咸鱼

    娘子不许我做咸鱼

    本是孤儿的他一不小心穿越到一个古代家庭,本想做个纨绔子弟,却做成了名人才子;本想守着娘子过日子,却做成了王爷;原想只爱娘子一个,却变成了妻妾成群。翰墨表示,好难啊!
  • 重生之女帝惊鸿

    重生之女帝惊鸿

    她本是一届影后,闯荡娱乐圈多年,可一次意外,车祸,使她命丧黄泉,再次睁眼,她已不再是她,凤凰涅槃,凶星现世,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