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88

第88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4)

“阿黎耶识”作为摄持和派生一切染法,即现实世界的本体,叫做“不觉”。“不觉”的定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义”,“不觉心起而有念”。“不如实知”的原因在于起“念”,起“念”是“不觉”的本质属性。“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而念起,名为无明”。“念”、“无明”与“不觉”是同等性概念,以“念”规定“不觉”和“无明”的内容,又以“心起”即“心动”说明“念”的含义,是《起信论》的又一哲学特点。

“不觉”有三种基本表现,第一是“心动”,心动“说名为业”。按佛教业力创世的传统说法,“心动”是造就世间一切的直接原因;“动则有苦”,也是众生受诸苦痛的主要根源。第二是“能见”,即认识能力,按佛教习惯说法,就是心攀缘(缘虑)境界(对象)的功能。第三,妄现“境界”,“境界”泛指一切对象,它们依“能见”而现,“能见”依“心动”而有。因此,“心动”是“一心”分化为主观和客观的基因;主观和客观的分化,又是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得以产生的基因。“不觉”的这三种表现被称为“三细”,属心念的精细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六种,具体陈述人生如何依赖诸种“境界”,心起分别,生其苦乐,执取追求,相继不断,以致造业受果,轮回不已,被称为“六粗”,是心念的粗卑可见部分。

“阿黎耶识”在摄持和派生净法,即表现心真如的功能方面,叫做“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亦称“无念”,是“觉”的本质属性。由“离念”所显“心体”,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或称“本觉”。以“镜”为喻,它有四大特征,其中“如实空镜”,指其本质既无反映的对象,也无反映的功能。“因熏习镜”,谓世间境界常住一心,悉于中现,是世间之因;又处世不染,智体不动,是出世间之因。另有“法出离镜”、“缘熏习镜”,指依“本觉”而出离世间,并随众生的接受能力,示现相应的佛法等。事实上,这里的“四大”,也就是前述摩诃衍所有“三大”的具体化,而所谓“大乘”,即是“本觉”。

“众生心”由“本觉”而“不觉”,关键是“心动”。“心非动性”,为什么会“动”了起来?“因无明风动”。什么叫“无明风动”?曰“忽然念起”。“无明”或“念”,与心性不相分离,但决不属于清净心性,那么“风”自何来?“念”从何起?《起信论》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使之成为它的全部体系中最明显的破绽。但就这样,《起信论》过渡到论述作为世俗标志的动心方面。

动心属“有为法”,“有为法”具“生、住、异、灭”四相。根据对这“四相”的认识程度,决定离念的程度,按一定的次第,逐步向“本觉”回归。例如,凡人初信佛教,能止恶从善,说明已认识了恶心将灭,与“灭相”相应。这虽然也可叫做“觉”,但与《起信论》指谓的“觉”不是一回事,故仍名“不觉”。心的“异相”,指对事物有差别性的认识;有差别,即有是非、好恶、喜怒等观念,即有执著和追求,佛教视此为大敌。认识到事物的一切差别不过是“念”上的自我分别,因而加以克服,达到“无分别”的境地,是向“本觉”前进了一大步,叫做“相似觉”。所谓“住相”,指事物的自性或特性。承认事物各有特性,是产生分别心的前提。认识到事物的特性,不过是“念住”的表现,因而不留住于心,达到“无住”的境地,这就接近了“本觉”,名“随分觉”。最后,觉知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而生,而心本来“无生”,连细微的动念都克服了,由是“得见心性”,即名“究竟觉”,也就是成佛了。“究竟觉”是契合“本觉”之觉,所以又名“始觉”。本觉、始觉、究竟觉,同是一觉,即心真如,或名心源、心性、佛性、如来藏、智慧、法身等。

《起信论》在说明本觉如何因无明风动而起生、住、异、灭四相时,包含佛教的宇宙发生论和人生起源论,一般叫做“染熏于净”,是世俗世界产生的原因。当说明如何依靠本觉、觉知灭、异、住、生四相本来离念时,包括了佛教的解脱论和出世说,一般叫做“净熏于染”,是达到彼岸世界的原因。它说:“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则有净用”。这就是著名的“染净互熏”说。由于它涉及的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所以历来是佛教义学界议论《起信论》的焦点。

为便利了解《起信论》的思想结构,略表如下:

从《起信论》这一体系中,还可以直接推演出几个极有特色的观点来:

第一,“色心不二”:《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它本是《华严经·十地品》的论断;又说:“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则是唯识学家公认的命题。这类有关的外来译典,虽主张“色”不离“心”,但两者各有自身的规定性,不容混同。《起信论》则有变化:“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唯一真心,无所不遍”。这“唯一真心”,亦名“法身”,所以又说:“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色”是“法身”的显现,“法身”亦名“智”,因而“色心不二”又成了:“色性即智”,“智性即色”。这一观点,诚然新颖。般若中观学派建立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命题,唯识瑜伽学派曾规定唯识真理为诸法的法性,都没有将色与心,特别是将色与智等同起来。它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地论师提出的“草本亦有佛性”说,隋吉藏曾介绍过这个观点,《起信论》将它形成系统理论,则是独创。此后,中唐湛然弘扬“无情有性”说,禅宗中流行的“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大增强了中国佛教中的唯灵论和泛神论倾向。

第二,“理智”合一:“一心”作为“真如”是“理”,此理以佛法为体,叫做“法身”;理是智慧的结晶叫做“觉”,觉即是智;理智处于无明所障的位次叫“如来藏”,离障所现就是“涅槃”。这样,理智一体,世俗因果和出世因果亦是一体,全依“一心”而有。这些说法,也曾受到法相宗的后学们的极度非难。早在地论师那里,就分佛性为二,所谓“理佛性”和“行佛性”;前者众生先天悉有,后者需后天修持始有。法相宗人继承这种说法,以为“理”即“唯识性”,不只存在于“有情”,也存在于“无情”;“行佛性”即是“智”,不仅无情无有,众生亦非皆有,所谓“一分无性”,就是一部分众生没有“智”意义上的佛性。修习成佛的过程,就是不断增添“智”的成分,最后达到与唯识真如的完全契合。因此,理与智是分离的,两者是客体(所)和主体(能)的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印度佛教的正宗思想。例如般若中观学派以“诸法实相”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而般若之智属认识范畴,最后以契合实相而得觉悟,成佛。那么,《起信论》将理与智,真如与觉悟统归一体,是来自哪里的观点?

首先令人想到的是《孟子》。中国佛教融会《孟子》的思想始于三国,着重于他的仁政说,而这里的重点则转向他的伦理哲学。所谓“仁义礼智皆根于心”,而非“外砾”;一般人是“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圣人则“反求诸已”,“求其放心”。“仁义礼智”既是应该反求的“理”,也是能够启动反求的“智”,两者同存于人“心”中,这种“性善”说,与佛性论在内涵上虽有不同,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是完全相通的。孟子为了确保“存心”、“养性”这条内省路线的成立,还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命题,这同《起信论》以一心摄一切法的提法,也无本质区别。孟子极端夸张他的思路可能产生的效益,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致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与《起信论》想象的法身为“心色不二”,“遍一切处”,有大功能等,相当类似。此外,《起信论》特别用“觉”与“不觉”表达出世间与世间的差别,也令人注意。大乘所谓的“觉”,梵文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略为“菩提”,指的是唯佛才能具有的特种智慧,旧译为“道”,是受中国传统道家的影响;《起信论》直名为“觉”,与孟子关于“先知先觉”、“以斯道觉斯民”的说法沟通起来。尤其是以“不觉”代表“无明”,这在外来佛教中是没有的,当是脱胎于孟子关于“后知后觉”之说。当然,孟子提倡的主观能动性与《起信论》有原则的差别,我们也没有其他根据说《起信论》是直接采自《孟子》,但思维方法的一致性,是存在的。

在南北朝关于佛性论的讨论中,有许多与外来经籍不同的主张,可以说是《起信论》思想形成的另一种背景。现存梁沈约撰的《佛知不异众生知义》,谓“佛者觉也,觉者知也”。凡夫与佛在善的得失上有所不同,而“知不异也”。他赞同“众生”即是“佛性”,原因就在于众生的“知性常传”。这种观点经《起信论》本体化,而后又为禅宗所接受。唐宗密认为禅宗提倡的“以心传心”的“心”,就是众生皆有的“知性”,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梁武帝撰《神明成佛义记》,沈绩制序注,即以“体(本)、用”范畴说明“心识性一”而“随缘”有异的道理,所谓“无明即是神明,性不迁也”,“而无明体上有生有灭,是其异用”。在大的理论框架上,与《起信论》仿佛,都是把“心”作为世间和出世间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其用、本不断,故成佛之理皎然”。

理、智不二,最后归为众生一心,等于将全部佛教纳入了“心学”的范围。这不只影响了禅宗思想的形成,也影响了天台宗和华严宗的教义,成为中国佛教诸宗独具的理论系统。

第三,“静”即是“净”。佛教上座部体系曾提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重要命题,大乘的“如来藏”说和佛性说也属于这种框架,都以“净”规定人的心性。所谓“净”,指离诸烦恼,“染”,指贪瞋痴等烦恼。“涅槃”虽有“寂静”之义,但也是从灭惑着眼,因此,“心净”就是摆脱世间欲望情感和思想认识等支配的意思,着重从否定“染”的意义上立论,往往用“空”来表示。《起信论》有所不同,它以“无念”为最高境界,规定“心性无动”。“无动”指的是内不起心,外不取境,主、客观没有分化,所谓“不生不灭”,精神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因此,心静成了心净的原因;而“有生灭”即“心动”,就成了“染心”的根源。动心虽“空”,静心则是永恒的“有”。

由重点对治烦恼污染为清净的外来佛教,转到《起信论》以静心息念为清净,与中国的禅思想发展很有关系。三国吴的康僧会是禅数学大家,他就从“心之溢荡”说明众生漂流生死之因,而以“行寂”、“寂无他念”、“心思寂寞”为解脱之道。

姚秦时鸠摩罗什重译《维摩诘所说经》,其卷五“无住为本”下,僧肇有注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又说:“无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此中的“无住”,僧肇即解之为“心动”,“心动”为世间之本,其派生世俗世界的过程,与《起信论》所述大同;心静则“有照”,“照”即是佛智。所以僧肇也是提倡静心的。不过这种思想完全明晰起来是在南北朝。

梁武帝在《净业赋》中说:“《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这短短的几句话,恍若是《起信论》体系的一个纲要。而它的真正思想来源,即借以明晰起来的历史根源,却是儒家经典。像《周易》也有类似思想,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与《起信论》构画“离念”所得的“佛身”,同样神秘。《荀子》讲“治心之道”在于“虚壹而静”;将“虚壹而静”当做是“知道”的前提,故谓之“大清明”。其实,道家也是主静的,《高僧传·禅论》说:“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轻必以重为本,躁必以静为基”。慧皎将道家的这一思想,当做中国佛教禅学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信论》是把儒、道的这类思想在佛教的旗号下集中概括了起来,不但成为此后佛教义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也将“主静”的传统巩固下来,变成了一股相当稳定的历史长风,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研究我国国民性格史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环。有人称中国的文明为“静态的文明”,《起信论》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

同类推荐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九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1月1日至2月29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健全自己”、“以一当百”、“自知之明”、“忙中修福慧”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本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 厚道:星云大师的人生成功课

    厚道:星云大师的人生成功课

    星云大师的著述涵盖甚广,包罗万象,从佛心禅意出发,启发世俗人生的精进与和谐。继《宽心》、《舍得》之后,推出本书,内容涉及自身修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提出诸多启发性的哲辩思语,以使读者在工作生活同时在心灵上获得教益和抚慰。
热门推荐
  • 谈尘香

    谈尘香

    尘雨阁,谈香楼。尘香随便谈。小巷岁月二人所知,一个买艺,一个买女人。反正要想知道里面的故事,那就请客官往下看。作者还是新手,如果不好看请勿喷。
  • 文武无双

    文武无双

    在这个琴棋书画满天飞,实力至上的年代。画者以笔镇河山;乐者以声纵灵魂;文者言出法随;武者以力扛鼎。云飞杨经过“死”的觉悟,以诗养魂;以文法天下;以武破苍穹,文武无双。开启双杀,三杀······的超神之路,独领风骚数百年。当踏上星河的那一步,看着支离破碎的中华大地,他呐喊:生为华夏人死为华夏鬼,孰可忍孰不可忍,前辈的鲜血不能白流,屈辱必将归还,践踏将由血来偿还。
  • 穿越不做女同

    穿越不做女同

    主人公杜陌遭遇世界末日,灵魂穿越,复生到一拥有强大能力的女同身上,并成功接收女同身份,与公会会员间快乐任务,合作战斗,开心生活的故事。故事会涉及到任务系统,友情的价值,情字的纠葛,不过女主很强大,女主很威武。第一次认真写书,希望是个完本,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拜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皇后在上,请受为夫一拜

    皇后在上,请受为夫一拜

    作为镇国将军府不受宠的三小姐,凤青翎只想平安活到老。可是——那谁谁谁皇上,我对您没意思,别动不动就说接我进宫好伐?那谁谁谁皇子,您长那么妖孽,别动不动就亲我一口,您撩谁呢?那谁谁谁世子,我真的好稀罕你,你干嘛不理人家?……多年后,大秦一统天下。“皇后,你又在想谁呢?”年轻的帝王将帝后的压在妆镜台上。没,想你呢!”凤青翎笑容妖冶。哪里在想?为夫检查一下。”长指挑开凤袍……N个时辰后,凤青翎从床上奋力坐起,泪奔:苍天明鉴,这大秦帝王不早朝,真不关我事!
  • 魔眼都市

    魔眼都市

    这是一个眼睛不被认同的少年不屈抗争的故事,不过,它发生在我们熟知的这个世界。这里,将会有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也会有最温馨平凡的都市生活。PS:本文不是神作,只是一根鸡肋罢了……另,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
  • 做别人想不到的事

    做别人想不到的事

    初涉职场,年轻气盛的你仍需磨砺,你容易质疑权威,也容易质疑自己的选择;久在职场,谙熟市场规则的你仍需努力,你容易陷入旧有的思维不能自拔,也容易因为找不到突破的方式愁眉苦脸,本书将用一则则生动的职场小故事来告诉你怎样去想别人不曾想、不敢想的事情,让你的职场生涯达到成功的巅峰!
  • 跌跌撞撞地奔向你

    跌跌撞撞地奔向你

    遇见他之前,她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因一次打怪失误被全服玩家唾骂,发小钱朵朵推荐她参加《异世界》妹子认证,没想到居然通过了!游戏使林归离跟季之浩相识,命中注定?不!是天意!游戏陪着他们一群人慢慢成长,他与她也逐渐离不开对方……一场浪漫曲折的游戏竞技爱情友情故事开启了!当热情奔放又沙雕的白痴白羊女遇上时冷时热又浪漫的钢铁双鱼男会发生出什么样的火花?成长路上总有悲欢离合,曲终人终会散,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些人即使愿意再此驻足,也不过片刻之久,不得不在打烊时选择离开,从此成为某人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最后的回忆,终究是美好的。故事前尬中虐后甜,篇幅较长,字数较多,人物较多,欢迎入坑。内容背景完全架空!此书,忆我们年少美好的过去和青涩的感情,忆我成长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愿用我稚嫩的文笔描绘出我们之间的故事。
  • 成神

    成神

    终我一生,宠你至死!哪怕你永远不会原谅我,不会爱我,我都愿意……宠你至死!从最低处爬起,一步一步,站到她心中的神坛之上,站到他的身边!
  • 灵兽星球之三喵军团

    灵兽星球之三喵军团

    自IV时代,灵兽星系各星球之间经历过战争后,各种灵兽控制的星球也分裂为不同派系。以猫咪为代表的喵系灵兽,穿越到人类的地球安家,休整并学习新科技。故事的主角为三只不同职责的猫咪,他们在地球上与人类之间发生了不同的有趣故事,原来三喵来到地球生活,还有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请看本书一一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