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82

第82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11)

先看前三善巧——蕴、界、处所谓“三科”,是一切佛教着手对世界人生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自己世界观体系的出发点,《般若》经籍则主要从“蕴法”(即“五蕴”)开始。此处揭示说:蕴法善巧者,所谓依诸蕴法起于言说……如是言说:犹如幻化、阳焰、梦中、传响、光影。是故如来以无碍辩,为诸众生说如是法。又说:我说此色,喻如聚沫……即此聚沫本无有我,亦无有情、无生者、无命者……以聚沫性即色自性。菩萨“于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则名为蕴法善巧”。同样道理,“受喻水泡”,“想喻阳焰”,“行喻芭蕉”,“识喻幻事”,均为“无我”、“无命”者,同属蕴法善巧。经文又说:所谓蕴者,说名世间。世间之法,即败坏相。是故当知,诸世间性即蕴自性。这个解释,与任何一部般若经都没有区别,但它的总结——“五蕴”的自性即是“世间性”,颇有特色。

“界法善巧”的界,指十八界,也包括“四大”、“六大”之类。此善巧谓:“法界即为地界。何以故?以彼法界非坚硬相故。”“地界”以“法界”为本质,法界“无相”,而“地界”本质即“非坚硬相”,故曰“法界即为地界”。如此类推,“法界”亦即水、火、风界,以法界亦无湿润、成熟、摇动等相故。据此“无相”理,十八界皆无自性,以致最后“我界与法界平等,有情界与法界平等……生死界、涅槃界与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虚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此中“以何义故而得平等?谓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无变易平等故,一切法平等”。

在这里,所谓“一切法界皆悉平等”,并界定“法界”即是性空无相,经文并无进一步说明。按照佛教传统,此处地、水、火、风等悉称之为“界”,是从分类上讲的,指的是“类”,而不是个体——就其“类”而言“空”,就其“类”而言“无变易”,也就其“类”而言平等。换言之,此处所立“一切法界空”针对的是“说一切有”,是对说一切有部的批判。经文谓:“作是简择,证入法界,是则名为界法善巧。”所谓“简择”,指具体分析——从对诸法之界性分析中,把握“法界”性空无相的本质,就是对于“界法”的善巧。

应该说,“界法善巧”是经文涉及般若理论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客观反映了般若思潮在佛教兴起的内部原因,同时表达了般若所谓“性空”的原始含义。可惜的是这里并没有作这样的发挥。

关于“处法善巧”的“处法”,主要指内外六处,亦泛称一切处所。此善巧谓:“眼为是空,无我我所……如实了知如是眼性,乃至意为是空,无我我所。”意谓内六处性空无我。又,如是了知:“虽于诸处不积集不善而积集于善,然于善、不善中不起二相”。佛教通常把内外六处当做积集善恶的门户,故而要求积善而不集不善,但同时又不得有善不善的分别,是谓“不起二相”。又,于眼处、色处“观见离欲,然于离欲而不作证……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即此意法观见离欲,然于离欲而不作证”。对外六处,重点是“离欲”,但虽离欲,并不亲身体验,与其化而为一。离欲是早期佛教的目的,但若完全无欲,则菩萨一无所成。最后,是关于如来所说法,“或说圣处或非圣处。言圣处者,堪受道法;非圣处者,远离道法。”菩萨“安住于道,于离道住诸众生所,获得大悲,不舍道处”。 如此等等,千言万语,就是以性空观念,认识世间,行于世间,积极处世,传道度人,没有新意。

第四,所谓“谛法善巧”,有些特殊。它之说“谛”,不但与小乘二谛有异,也与般若经籍的二谛不同,它主张的是“三谛”:“一者世俗谛,两者胜义谛,三者相谛”。经文的解释是:世俗谛者,当知乃至世间所有语言文字、音声假说,如是等相,名世俗谛;胜义谛者,所谓若于是处尚非心行,况复文字而能陈说?如是等法,名胜义谛;相谛者,所谓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无相,如是说者名为相谛。此中世俗与胜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为语言文字系统,后者离语言文字以及心所行处。所谓“相谛”,是肯定现实为表象的存在,而所有表象都是幻化,故又以“无相”称之。这三谛构成一个认识系列:借助语言的认识,通过表象的认识,语言概念、思维表象所达不到的认识。这三谛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特定的人群说,都是真实的,而且相互联系。对照瑜伽行派的“三自性”说,相谛相当于“依他起”,俗谛相当于“遍计所执”,而胜义谛即是“圆成实”。由此三谛善巧,也可以说明上述蕴界处三科一切善巧。

经文对传统的“四谛”说,在“谛善巧”中作了重新解释:苦圣谛者,谓五受蕴,其性实苦……于是谛中通达五蕴皆为苦相。夫苦相者,即为空相。

集圣谛者,五受蕴因:随眠、爱、见……于此因法若爱若见,无有增益,无取无迷,明了通达。

灭圣谛者,若五受蕴究竟灭尽……观是谛法,不失前际,不往后际,不住现在,明了通达。

道圣谛者,若依彼道,证得苦智、集智、灭智,无第二智。总而言之,“五受蕴”本身即是苦体;“五受蕴”灭尽,则是“灭谛”的标志。其中,“受”五蕴是“集谛”的本质;于五蕴“灭受”,是“灭谛”的本质,把苦与灭苦的关键环节,放在“受”与“灭受”上,与《楞严经》等放在“五蕴”自身上有很大的区别。又谓,三谛、四谛一切谛,皆归于一灭谛:“复有一谛,无有第二。何等一谛?所谓灭谛。”这是《成实论》的观点。

然而经文没有停留在对“四谛”的传统解释上,而是要求以“智”作更深层的认识:若证于灭,则苦不生;观无生智,是名苦智……有为生缘;观察此有,非有非无,如是之智,名为集智……一切生者,即是无生,了知此故,都无所灭,此无灭智名尽灭智……若如是道无所称量,无所追寻,无所观察,名广大智,如是之智名为道智。认为“苦”只有证灭才是解脱,这是片面;只有观苦“无生”,这才抓住根本,所谓“苦智”。同样,传统的缘起说把“生”视为“有”的结果,这里则要求视“有”为“非有非无”;传统认为有生必有灭,这里认为生即无生,无生故无灭;传统说“道”,追逐三学、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里表示,道不可名状,不可观察追求。只有用这样的智慧考察诸谛,“于谛智无所住著”,才属般若的认识,才叫“谛善巧”。

第五,所谓“无碍解善巧”,指对义、法、词、辩等四事“无碍解”的善巧,其实就是以般若智慧对传统“四无碍”的重新解释,因而也都可以称之为智。此中所谓“义”,可以泛指一切认识对象,也可以特指佛教所说的义理,依据般若智慧去观察、认识和解释相应的对象和教理,都可以包括在“义无碍解善巧”的范围,总名“观智”。又,“义”指“依趣”:“所谓依趣之义,以诸法性之所依趣。何以故?以一切法遍皆是空;空性义者,说名为义。”同样道理,无相、无愿,无有情、无命者等等皆遍一切法,为一切法所依趣,所以“义”,也就是般若所谓的“胜义空”,此中认识称作“真慧”、“实慧”。

所谓“法无碍解”的“法”,指善恶、染净、有罪无罪、世间出世间等一切法,于此“诸法中随证入智”,亦即“于如是等一切法中,随能证入,法性平等、菩提平等,如是智性”。换言之,既深入了知善恶、染净等法千差万别,又能切实了知它们在法性和菩提上一律平等;既能把握诸法一律平等,又能证入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门”,是谓“法无碍解善巧”,亦名“随证入智”、“解心智”、“心广大智”等。

所谓“词无碍解”,指“于诸言词证入之智”,即把握语言的智能,包括了知人与非人,“乃至五道众生一切含识所有言辞、音声、筹议”,并能运用;又能善于运用语言,使之恰当、确切而又灵活:“如是言词,唯应显了如是之法,如是言词,唯应随辩如是之法,如是言词,应以是字隐藏是法”;又能了知语言结构,“是一名言,是二名言,是多名言”以及名言之为略为广,是好是恶等;又要讲究“发言”(演说)的“善巧”,“无有繁重,无有急速;词极明了,文义圆备;顺悦大众,种种美妙,显示深奥,世俗、胜义之所庄严”,包括语言学、音韵学、演说技巧等内容丰富的语言艺术。

所谓“辩无碍解”,指在掌握词无碍解的基础上,进行论辩的才干,诸如言辞无碍辩、宣畅无断辩、捷疾辩、不讷钝辩、随问对辩、无退却辩、可乐法辩等,“具足才辩,以是言音,愍诸有情及数取者,广为宣说微妙正法”。这是关于论辩艺术的。

此“四无碍解”在大乘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菩萨行的实现,全在众生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作众生导师,为众生说法:“义”与“法”是要求菩萨精通佛教义理,掌握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知识,了解不同听众的心态;“词”与“辩”则要求菩萨具备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艺术,以说服听众,于论辩中处于不败之地。由此四无碍扩展而为佛教的“声明”、“因明”以及论辩术,时至今天,仍然是值得注意研究总结的课目。

第六,“依趣善巧”,指处世行道、利益众生所应依靠、所应趋向处,共有“四依趣”,略称“四依”,我们在分析《成实论》时,已作过介绍,此处则作了新的诠释:所谓依趣于义,不依趣于文;依趣于智,不依趣于识;依趣于了义经,不依趣于不了义经;依趣于法,不依趣于数取趣者。

所言文者,诃毁生死,分别言词;所谓义者,生死不染,彻见法性。所言文者,称扬赞叹涅槃功德;所言义者,谓诸法性涅槃无分别性。所谓文者,随顺诸乘,建立言说;所言义者,一理趣法,善通达智……举要言之,如来所演八万四千法藏声教,皆名为文;诸离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说,是名为义。(同上,卷五二,下同)据此,文与义、言与理不仅有差别,而且有矛盾,甚至不能并容。菩萨不是通过“文言”去把握“义理”,而是要超越文言、弃舍文言,直接去体验“义理”,故曰“依趣于义,不依趣于文”。这种认识论在大乘经籍中常见,但解释又不全同,因而成为佛教哲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所谓“依趣于智,不依趣识”,关键在于“智”与“识”的区别;这种区别前已说过,此处还有些特殊解释,需要一提: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巧了知,诸有言教数趣取义,是名为识,此不应依;诸有言教如法性义,即是于智,此应依趣。这是从言教自身上的区别:同一言教,含有“数趣取”(我)内容的,属于识;讲“法性”(空)义理的,属于智。经文又说:识者,所谓了别,眼所识色,耳所识声……所言智者,若于内处心虑寂静,若于外处寻伺不行,依趣于智,不于一法而生、分别,如是等相,名之为智。这是从认识之有无分别上作的区分:有分别者为识,无分别者为智。

又,“识者,从所缘境而生”,从诸作意而生,从遍分别而生;“所言智者,无取无执,无缘无了别,无所分别”。这是从认识的条件性上作的区别:识依赖“所缘境”和“作意”、“分别”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智则是无条件的,对外无所了别,于内无所分别。

在这些解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智的神秘性,而且知道,在言教上、语言表达上,也可以区分出智与识来。“智”也可以从语言表达中传达出来。

所谓言教,对于佛教而言,就是佛所说经籍;言教中智与识的区别,就是“了义经”和“不了义经”的区别,故曰:若诸经中宣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以致“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种种文句差别,是名不了义;若说甚深,难见难觉,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令众生心意踊跃,名不了义。“了义”是对经文全部的肯定,“不了义”则否定对经文作字面的理解。因此“了义”和“不了义”含有褒贬之义,乃是大乘佛教清算历来所出佛经的一种手段,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不同教派对它们的解释往往极不相同,此处所说就是矛盾的。例如把说“道”归为不了义,说“果”当做了义,这应该属小乘主张;又把厌生死、乐涅槃说为不了义,应属大乘主张。

同类推荐
  • 禅说心得

    禅说心得

    这婆娑世界便是一片苦海,无论如何都难逃尘世的重压,却又一切尽如镜花水月,繁华过后终成空。无论悲喜,哭过笑过之后,亦为罔然。所以,看惯这尘世浮华之人,苦求解脱,却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依附于禅。那么禅为何物?事实上,禅的本质极其简单,只要放下知见分别、远离价值判断取舍贪著,透彻地直指事物本身,就可以明心见性。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伊斯兰文化散论

    伊斯兰文化散论

    本书介绍了:《古兰经》名称考释;《古兰经》与圣训的文学价值;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历史贡献等。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民族、宗教问题很敏感,民族、宗教工作很重要,民族、宗教关系很重大,一句话,民族、宗教无小事。
热门推荐
  • 腹黑甜心:校草太傲娇

    腹黑甜心:校草太傲娇

    什么?她是日本来的可爱留学生?语言障碍还智商极渣?!少女抬头天真道:“死鱼……帅哥,你这个名字不吉利诶。”夜夙煜:“……”奈何她还是一枚腹黑控!无奈遇上傲娇攻。夜夙煜:“我们来玩游戏,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答错了必须亲我一口。”木子:“答错了呢?”他故作想了一下,半晌:“我亲你一口。”“……”
  • EXO伯贤:安然如梦

    EXO伯贤:安然如梦

    边伯贤,我许你一生不离不弃林安然,我许你一世长情相伴本文纯属虚构,与明星本人无关。
  • 凤至有双

    凤至有双

    如果你喜欢看雷文我会告诉你此文天雷如果你不喜欢看雷文我会告诉你此文一点儿都不雷如果你喜欢看宫斗文我会告诉你此文斗的天翻地覆如果你不喜欢看宫斗文我会告诉你此文那是相当淡定如果你喜欢11文我会告诉你此文一群帅哥围着女猪转如果你不喜欢看11文我会告诉你此文女猪用情专一如果你喜欢看搞笑文我会告诉你此文笑的你满地打滚如果你不喜欢看搞笑文我会告诉你此文严肃无比总之,你喜欢啥文,这就是啥文!世上咋会有这么神奇的文?快打开看看吧!
  • 山雨欲来疯满城

    山雨欲来疯满城

    “吾乃洞庭湖上一酒仙,今日初下凡间,可否借酒一壶~”“......”“小娘子....”碰!“哎!施主!官人!!相公!!!我擦!夏可你丫开门!”
  • 他眼中好似有繁星

    他眼中好似有繁星

    “所以说我的喜欢在你眼里什么都不是了对吗?”“我很抱歉。”
  • 次元武侠

    次元武侠

    穿越到武侠世界的苏羽,原本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侠客,可是突然出现的次元系统瞬间让他从武侠世界变成了无限流,对此苏羽只想仰天咆哮:“我去,导演,这画风不对啊!!!”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忘川河中

    忘川河中

    偶然的考古探墓,尹心被一面神奇的镜子带到了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地方——冥界。忘川河中洗个澡还被天杀的冥使大人看到莫名的就成了冥使夫人不说;最爽的是喝醉发酒疯砸了冥王老儿的冥王殿,还胆大包天揪着冥王老儿的胡子破口大骂一通。“我去你大爷的月泠枫!你丫的就是一混蛋、流氓、禽兽…”此时正在打怪升级的某人突然一个喷嚏“…我仿佛感觉背后有人在说我坏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阴阳劫之在劫难逃

    阴阳劫之在劫难逃

    天地染血,阴阳始生,阴阳尺现,一开始谁写下的结局在劫难逃,我在地狱的边缘祈祷,给我阴阳尺,我愿去仗量世间善与恶,阴与阳,人与鬼的距离,我本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直到遇到了跟我那么像的他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从此以后,我愿与他一同仗剑天涯,护正道,驱妖邪,找寻千年前的预言,道法不用多,南辰灌北河,守住三七字,降尽世间魔。
  • 三五七言情难絕

    三五七言情难絕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王小慊玩弄着手中的折扇,又接着梁博文的话说道“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你这是安慰我吗。”“也是安慰我自己。”“还在想梧桐。”后者微微点头“你,何时走。”“你好象有点不舍得。”王小慊拗过了头,却阻挡不了泪水滑落“曾经,我们几人一起游历山水共赴难,是多么逍遥.....现今,奕柠死了,梧桐走了,就剩下你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呵呵,那你要好好活着哦。”“梁博文何时变成这样了。”“嗯,命运虽隔时百年,但终究会来的,况且我总要为我做的错事赎罪,我睡...了。”王小慊抚了抚那张坏坏的脸“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