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49

第4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7)

我们知道,“善”与“恶”一样都是道德范畴,但它们并不是抽象的。《大般涅槃经》对一切善都予以承认,都加以赞扬,也大力提倡;但有一条底线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那就是承认《大般涅槃经》是佛教唯一的圣典,承认其解释的涅槃佛性论是唯一的真理。这条底线也是衡量善恶的最后尺度:凡拥护《涅槃经》者,一切全善,淫、盗、杀也善,悉可成佛;反之,不信此经,反对此经及其所说,无论如何忠诚地吃斋念佛、修路补桥、慈悲布施,也属于恶,仍在可杀之列。道德善恶,服从经典神圣、教义权威和理论原则。经典之外,教理之外,别无道德,或只能作为附庸摆设。

现下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认为宗教都是让人学好行善的,所以劝人入教,似乎宗教之外就没有道德。在这里,《大般涅槃经》给予了回答:所谓善恶的实际内涵,在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和不同经典中,差别是非常大的,有兴趣的人不妨再翻翻基督教的《圣经》,查一查自“十字军东征”或更前以及迄今仍在继续的宗教战争和宗教仇杀的事实。英国的罗素曾来中国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无神论者,可能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准,同时,当道德和宗教发生过分密切关系时,道德往往会变为伪善。”可以说,善恶观念在实际内容上的差别,比之是非曲直还要大得多。看不到或抹杀这些差别,至少是糊涂的。

关于“一阐提”只可以诛杀而必定不能成佛的断语,是《大般涅槃经》前部分的主调,这同中国提倡中庸之道的儒家精神难以融会,因而受到当时名僧道生的强烈反对;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后一部分,提法有了显著变化。《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六中,佛还坚持“一阐提中无有佛性”:众生佛性,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但到了《师子吼菩萨品》之一,佛即改口了: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一阐提不但悉有佛性,而且未来定可成佛,因为得无上菩提就是成佛的标志。

大乘瑜伽行派是提倡“五种姓”说的。其中有类众生“无姓”,即无菩提种子,决定不能成佛,就是这里提出的一阐提。于是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的问题,到了唐代又掀起新的一轮辩论。中国佛教主流始终没有接受一阐提不可以成佛的论点,更没有接受一阐提可杀的主张。这当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使然。

§§§第八节因果非决定论

建立在业报论上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基本信仰。不论哪个派别,哪种经论,不论说“空”说到什么程度,没有谁敢站出来公然否定因果业报之说。抽掉或否定因果报应,佛教就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立足点。正因为因果律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因果关系也就成了佛教哲学的重点课题,从而有了诸种典籍和各个派别关于因果的多种说法。其中最系统的因果论,首推说一切有部,它所创始的“四缘”、“六因”和“五果”之说,到瑜伽唯识还在继续完善。般若中观在真谛意义上否认任何实在,但在俗谛意义上对因果律的肯定同样强烈。《大般涅槃经》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传统佛教的因果论强调,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是一对反映事物之间必然联系、不可分割的范畴,由此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爽。《大般涅槃经》则动摇了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认为,“因”可以脱离“果”而独存,“果”可以不由“因”而孤生,变革了佛教的业报法则。

《大般涅槃经》接收了不少般若经类的说法,其中之一,是认为一切法“自性不定”。这个“不定”说,对它主张如来、涅槃、佛性等“常住不变”,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一阐提不能成佛的前分主张,也是一种致命的否定。尽管如此,它还是采取了这一“不定”说,而且反复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业报决定论。

《如来性品》之七载有两个对立的偈颂: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前偈是说明因果是决定的,后偈说明因果是非决定的。据经文解释,说因果决定,是为了调伏“诸国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等的“慢心”,向他们“示现恐怖”,使其做事有所顾忌,所以是有条件的。这种因果决定不失之说,称为“有余”义,意有“未尽”。

此“有余”义或意“未尽”也成了《大般涅槃经》评判一切佛说的一项原则,看待任何佛经的一种态度:佛教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并指导行为的,而言不尽意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佛教所说教义,大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种条件下是绝对真理,但并不表示在其他条件下也是真理,所以佛教的具体教义不能代表佛教义理的全部,不能忽视它还别有“余义”。譬如,有一个说明佛教传统观念的偈颂这样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卷十,下同)然而有许多事例证实,“一切属他不必受苦”,像从师学智;“一切自在不必受乐”,如不从师学智;“一切慢之结不必暴恶”,如诸烈女以有慢心故,威仪成就;贤善之人也不须一切爱念,如贤善人犯重禁,护法者即得驱令罢道。

这种非决定论的方法,可以使学人避免教条主义,实事求是地观察具体的因缘变化。由此达到的重要成就,就是对传统业报法则的修正。像上述为护持正法和大乘经典,尽管破戒而不会受到恶报,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圣行品》之二,佛陀举自身为例,说他往昔曾做大国王,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只因为“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何乃令人同于虚空……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以是因缘,从是以来,不堕地狱”。

佛之所以得出杀人无罪、而且有功的结论,从逻辑上说,与他奉行的善恶标准有关,与因果律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佛却是作为因果新说中的意“未尽”、“有余”义来讲的。因为依照佛教旧说,凡杀即是罪,不管假借什么口实,没有例外。

然而一旦认定因果不定,佛教的业报法则是否继续有效就成了严重问题。我们已经说过,阿阇世是以杀父篡权坐上王位的。按业报法则,杀父奸母属“无间罪”,必定要下阿鼻地狱,备受苦罚,因此阿阇世做王以后,陷在极度的恐怖之中,想方设法寻找补救的办法。《梵行品》之六记其苦恼和到处求救的情景,十分生动:(尔时有大臣言:)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伽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得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其余外道六师也都各以自己的学说为之解脱,说王者尽管杀生,如何如何无罪。但王始终不能解除良心的谴责和负罪的恐怖感,以至于闷绝躄地。此时世尊“即告大众: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槃”(卷二,下同)。为什么?为的是让像阿阇世王这样怀有犯罪感的人,从理论上认识到杀人无罪,最后是从良心上安于杀人,将杀人当做常态。由是佛说:诸法无有定相……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所谓“作决定心”,就是让王牢固树立“法无定相”的信念。以下是佛与王的一段很长的对话。佛言: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佛言:善哉善哉!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这话可作为杀父无罪的理论纲要,而这纲要的原则,即是“法无定相”。

据此,佛为之逐一分析: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此说是一切佛教的老生常谈,所谓五阴和合,假名为人;若以为实有,即是“妄想”——但却从来没有把它运用到杀父上。即使退一步说: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按佛教通常分别,一切物体不出“五根”、“五境”,所谓“色有十种”。但人们能见、能执持的,唯有眼所见色一种;如果即此一色认做“父”,那么捉持杀害的也只是所见色,并不能施及其他九色。从一色看可谓“杀”,从余九色看则不是杀,所以杀或不杀不决定。至于色法,其性念念不住,捉持都不可能,何况是杀?(复次,)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这些说法,都可以看做运用般若空观对杀者无罪的判决。

般若经类在理论逻辑上导向否定业报法则,是必然的,中观学派的激进论师的这一倾向也很明显,只是由于提出“二谛”之说,避免了对佛教这一根本信仰的动摇。《大般涅槃经》为了给王者赎罪,强化了“不定”说,让它直接为否定因果律作辩,则显示了它对“二谛”说的特殊诠解。

《梵行品》之六论及杀事时谓: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36卷本“非有”作“非无”),无常见者则为非无(36卷本“非无”作“非有”);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这段话不甚好解。大意是说所谓善恶果报,不是客观的适应一切的法则,而是随认识的不同,或有或无,而不决定。其中“空见之人”所见之空,相当于真谛;而“有见之人”所见之有,则相当于俗谛;“常见之人”指承认大涅槃的人,“无常见者”指持早期佛教观点的人。“常常见”者,不知所指。总之,对待果报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也是一类二谛,所以是不决定的。

又,“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实不是杀;从俗故,得有杀报。

又,“譬如幻师,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缨络、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此等说法都可以归为二谛,均非决定。所以说到底,佛说是实,余说为妄;第一义谛是真,俗谛则妄。以真除妄,那就是一切听从佛说: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譬如有人,主治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亦不燃烧。王亦如是,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又如人于日月照耀之下劫盗,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这类说法,有些语无伦次,但既是佛说,也只好当真。不过这已经透露出因果分离的消息:虽然作因,但可以不获报应。

单从佛教二谛说看,《大般涅槃经》不仅轻俗重真,甚或以真驱俗,与般若经类对二谛平等相待、互为依存的主张,差别极大。而这些差别,在于《涅槃经》只顾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没有相应的逻辑和理论跟随上去。此处论证的“杀”无罪,实质在于通过对阿阇世王杀父一事的分析,给王者的杀人权以教理上的支持,也为它号召佛教徒诛杀一阐提作思想动员。这从《梵行品》之六提出的另外三种杀人无罪的理由中也可以看出来:

一者,被杀属于业报,是被杀者该杀,所以杀者无罪。佛告阿阇世王说:“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此乃汝“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就是说,其父频婆娑罗王被亲子所杀,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该杀。佛陀还说,频婆娑罗之所以会“得居王位”,是因为过去世“常于诸佛种诸善根”。由于过去所种“善根”,所以今世才成为王者;同理,今世为王被杀,说明他过去造过该杀的罪业;如果杀他有罪,佛亦应有罪,因为频婆娑罗之为王,乃是他敬佛的果报。就此而言,“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这是决定的。但据此用来向杀父的阿阇世王解释,则受报又成了“不定”的现象:“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究竟是决定还是非决定,全看对其要论述的命题是否有利。

二者,杀猪杀羊与杀人杀父同是一杀,用不着为杀人杀父不安:“如王宫中常勅屠羊,心无所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畜尊卑差别,宝命重死二俱无异,何故于羊心轻无惧,于父先王生重忧苦?”

同类推荐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本书以道教体系为逻辑,以道教神仙、人物、宗派、典籍、名山、道观为点,以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叙述道教的故事,详解道教文化。
  •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谈佛(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 古兰经百科问答

    古兰经百科问答

    《古兰经》包罗万象,蕴含丰富的各门学科知识,该书以问答形式分门别类整理和归类了《古兰经》中涉及的历史故事、山川河流、天文历法、动植物、工农业、商业贸易、社会关系等,有助于读者了解、认知和研究《古兰经》。
  •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为学做人之道最大的障碍是固执、排斥,故学习初步就是要一入门,一切都要放在门外,如此才能过得安然自在!
热门推荐
  • 寻找快乐岛

    寻找快乐岛

    这是一个有趣好玩的故事,充满了想象与温情。猎犬黑虎和小兔比比一起去冒险。糊里糊涂登上了偷猎者的游船。没想到这艘船是属于一个名叫吞剑人的偷猎者和他的搭档——狡猾的狐狸眨巴眼的。他们在世界各地搜捕野生动物,这次的目的地是美丽的绿岛。吞剑人会说动物的语言,他诱骗野生动物,说要带他们去寻找快乐岛,其实是把他们卖给制药厂、皮革加工厂。猎犬黑虎和小兔比比和船上的猩猩水手通力合作,将吞剑人变成了狐狸,关进了动物园的铁笼子里,供人们观看。最后,他们开着那艘游船,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快乐岛。
  • 大佬还在肝成就

    大佬还在肝成就

    一觉醒来,当代网瘾新青年萧杀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而且还是穿越到了沉浸式全息网游《大荒星图1·大唐剑侠情》的世界里,成了网游里号称“剑圣”的NPC萧杀!虽然他俩名字一模一样,但是……这人只是个NPC啊!!!同时,萧沙还获得了一张名为《隐元秘鉴》的神秘卷轴,一打开就能看到游戏里的各种成就。资深网游成就党萧沙眼前一亮。从此以后……滚开啊,你们这些该死的武功秘籍,放我去肝成就!!!放开我,我不要当大佬,我不要挨打,我要去肝!成!就!声明:文中出现的所有玩家名字纯属虚构,如有巧合……就是咱俩有缘呗。
  • 乱世妖医

    乱世妖医

    因为豪门家产争夺被炮灰的外科医生,意外魂穿成一个不受宠的庶女,还即将被嫁给一个宦官。被迫嫁就嫁了,既然不能阻止那她就休夫,凭她的医术,闯荡江湖那都不是事。只是这结果好像没像她预料的那么美好。不是说好的宦官吗?这个在她床上的人是谁?“千岁爷,郡主正在房里研墨,似乎是准备写休书。”“将库房里的千年何首乌拿去,就说本座这儿这种东西多的是。”小太监微微抽了抽嘴角,千年的东西又不是萝卜怎么可能多的是。“千岁爷,千岁爷不好了,郡主跟着太子去游湖去了。”“给本座备马,本座好久没见到本座的好侄儿了。”说完书房门被一股大力推开,发出“砰”的一声巨响。一道修长的身影从里面出来,快速的从小太监身边经过。小太监拨开被风吹到脸上的发丝,连忙跟了上去,内心一片平静。千岁爷分明是在吃醋,还非要说是和太子爷联络感情。
  • 鲜妻入怀:恶少的心尖宠

    鲜妻入怀:恶少的心尖宠

    关珊珊前脚被小三,后脚她就叫来小鲜肉给渣男带绿帽!只是男人太敬业也不好,一番折腾,差点折断她的小蛮腰……差评还没给出,居然被反塞支票,她竟成为服务者?!这画风不太对!小鲜肉秒变大boss,分分钟被吃死,她表示不服!陆少表示,不服就睡到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骑大陆之烛九阴

    龙骑大陆之烛九阴

    令圣元界数百年不得安宁的魔族首领突然失踪,一时间魔族高层的暗算、人族的唾弃、神族的追杀……最后苟延残喘于人族矿场中。在这里,他将如何以这样的身份,来重返畴昔的巅峰之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看,绒花开了

    看,绒花开了

    本小说杜绝色情和暴力,用或优美,或辛辣的文字讲述校园里发生的一些美好的,或者丑恶的事情。教育不是圣地,很多教育问题是局外人所无法知晓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