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46

第46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4)

《如来性品》之四说,苦、集、灭、道同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不是一码事,并非认识了苦、集、灭、道就是把握了四谛。如果认识了苦就是苦圣谛,则“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卷七,下同),这当然荒唐;真正的苦圣谛应是“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既证知已”,才自觉到“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无穷;始于今日,乃得真智”。这种真智,才是真正把握了苦的真理,才名苦圣谛。反之,通常那种以苦为苦,对苦现象的简单肯定,只可名苦,不是苦谛。“集谛”的意思大同,若“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以是因缘,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若能知法常住不灭,是名知集,名集圣谛”。同样,“灭谛者,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不是灭圣谛。相反,“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虽有烦恼疾能灭除,是名灭圣谛。道圣谛,是“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若“言无佛、法、僧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相反,“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不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从而灭一切恶业恶报,“如是见故,成佛正觉,是名道圣谛”。

这样解释的结果,是四谛的传统名字一个不变,内容全异;而形成一切差异的原因,唯有一个,是在这些词句中置入了“常住不变”的观念。这一观念用“不空”纠正了般若经类的“空”;用“常、乐、我、净”取代早期佛教以“无常、苦、无我、不净”为核心的四谛说。

综上所述,“佛性”至少有三层意思:一、 一切众生悉有的常乐我净,与大涅槃的概念同位,是佛性一般;二、 于不同众生有不同表现,是所谓众生佛性;三、 成佛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实践,即所谓菩提“当有”和一切趋向“正解脱”的修习。其中第二,指明众生佛性的差别;第三解释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由于三者同称佛性,含义不一,所以很容易造成混乱。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众生佛性的差别,并不意味着佛性自身有差别。有差别的佛性或众生佛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众生对于自身固有佛性是否认识及认识程度,而不是那个佛性一般。佛性一般即是常乐我净,是“常住不变”,也没有差别的;差别在于佛性所处的众生对其认识不同。

佛即是佛性的完全和彻底的体现。经云:“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卷二七,下同)据此推论,众生在现实性上还没有或没有完全以佛为性:“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这里的“未具足”,表示尽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并没有自觉到,或自觉的程度不够,这也正是“众生佛性”出现差别的原因。

对于佛性的自觉,《涅槃经》使用的是“见”,是“了”,是“知”,但多半用“了”和“见”,而且要求“了了见”,略称“了了”。意思是说,对佛性的认识,要像掌上视物一样清晰明了,所谓现观或现量。众生佛性的差别,全由于是否了见和了见的清晰度不同造成的。

至于如何了见,这里只讲一个通理:“是诸众生为诸无量亿烦恼等之所覆蔽,不识佛性;若尽烦恼,尔时乃得证知了了。”(卷七,下同)“尽烦恼”是了了的条件和前提,为此,须亲近“善知识”,懂得佛性的道理,同时还要持戒,修习诸方便,所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断烦恼—见性—得无上菩提,这是一个顺序过程;反之,众生固有的佛性,又是启动断烦恼程序的根据,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一阐提。”此处是把“一阐提”革除于成佛之外的,是本经的又一个重要观点。古人已经发现,“一阐提”有无佛性,以及能否成佛,《大般涅槃经》的前分和后分,严格讲是法显所译《大般泥洹经》与昙无谶续译的《大般涅槃经》部分,是不一致的,前者明确说,一阐提不能成佛;后者说,一阐提也可以成佛。为此,在这两译中间,佛教义学界还发生过争论,道生在后分未译出之前,即主张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名噪一时。这在中国佛教史上已被传为佳话。

总之,只有见了佛性而得无上菩提,才得成佛,才得称为“大涅槃”。见性是成佛和大涅槃的根本标志。《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说 :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槃。二乘及十住菩萨,只能证得涅槃,而不能成就“大涅槃”,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涅槃不是建立在“见性”的基础上,称不上“大”。有时经文说,菩萨亦能见到佛性,二乘也能见到佛性,只是清晰度不够,未能了了,或者即以了了的程度差别,区分三乘的上下高低。但这不影响全经的主调:三乘虽然可以获得涅槃,但不是成佛,成佛的标志是必须经由了见佛性才得成就的大涅槃。于是,大乘为了追求成佛,需要经历无数劫难,满足种种智慧方便和功德积累,至此都被排到了次要的地位,最重要的任务是了了见知自身佛性。自我内向的知见,变成了外向修习的前提。这一转变,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关于佛性与成佛的这种关系,在中国禅宗中略做“见性成佛”。“见性成佛”几乎成了禅宗的口头禅。《坛经》记慧能,曾听人读《涅槃经》有悟,又曾与僧辩论《涅槃经》义,暗示《大般涅槃经》在形成禅宗思想中起过重要作用,但禅宗研究者很少注意到这一点,而多归诸《金刚经》。其实,查遍《金刚经》也不会找到“了了见性”这类思想。

《大般涅槃经》关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判断,为人生指出了一条无限自由和幸福的出路,提升了人生的现实价值,也给每一个人以生活的自信和勤于实践的勇气。这是佛教史上的又一重大创新,为佛教长期流通于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它的译本初一问世,立即在中国佛教义学界引起轰动,认为“佛有真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如白日之朗胸衿,甘露之润四体,无异于一场教理革命(参见僧叡《喻疑》,《出三藏记集》卷五);而近代维新之士,则吸取“常、乐、我、净”以构造理想的“大同世界”,关键都是看好这一思想在扫除虚无痛苦的呻吟、代之以真实欢乐的理想中的作用。

《梵行品》之四,将菩萨行的大慈大悲最后归结为“与众生以乐”,特别体现了这种佛性涅槃观的现实意义。它说,“四魔者是菩萨怨”,菩萨能以智慧“破坏四魔”,所以成佛。这四魔,有的经书指“生、老、病、死”,本经则指“无常、苦、无我、不净”,并集中把“苦”作为破坏的对象。破坏的方法,则是易苦为乐。为了使众生得到快乐,即是自己受苦,也属于乐,而且是更高尚的乐:“过去诸佛为菩萨时,虽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受诸苦恼,终无不乐,而常乐之。”又说,菩萨“所见生死无量过患……虽知生死无量过恶,为众生故,于中受苦,不生厌离”,以至于“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譬如长者家失火,“长者见已,从舍而出;诸子在后,未脱火难。长者尔时定知火害,为诸子故,旋还赴救,不顾其难”。菩萨为众生之处于苦难世间,亦是如此。《大般涅槃经》屡屡提到,菩萨不畏地狱,为了众生,要有甘下地狱的决心。

这一些,使大乘精神又一次得到升华,升华成一种可贵的品格,一种不逃避现实,不独善其身,以牺牲自我为民先驱的那类品格,尽管它的许多具体说法是虚诞的,幻想的。

§§§第五节论“我”的实在性及其存在形式

“常、乐、我、净”是佛性人格的统一,这统一建立在真实而又常在的“我”上。“我”是涅槃四德的主体,是佛性的支柱。当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时,也就意味着人人都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没有一个例外。众生之所以痛苦,那根源,说到底,是误认为人生无常、人本无我;如果认识到“人”本于“我”,“生”来自“常”,人生不过是“常我”的一种变形,那还有什么苦可言?早期佛教宣称人只是一个假名,本质是“无我”,只能增添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加深人生的痛苦,应该得到彻底清算。因此,全经从头到尾,贯穿着对早期佛教这类悲观主义的批判,全力树立“常、乐、我、净”的乐观主义信念,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常我”的渴望,不论是潜意识的,还是显意识的。

然而《大般涅槃经》的全部虚诞,也都可以归于对“常我”认识方面的虚诞上。这样的常我,叫做“大我”。卷二三中的《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三,在解释何为“大涅槃”时说:“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接下来问:“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

其实,这“八自在”,既可作为“大我”存在的证明,也可看做“大我”的存在形式:

(1)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

(2) “示一尘身,满于三千大千世界”;

(3) “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沙诸佛世界而无障碍”;

(4) “以自在故而得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

(5) “根自在……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生、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6) “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

(7) “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

(8) “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

这样的“自在”,其实就是印度宗教普遍想象的“神通”和被佛教化为“六神通”的变异,也相当于《华严经》中关于“佛身”遍及十方世界的描绘,但并没有明文肯定十方诸佛及其不受时空限制的流动是“我”。此处用来证明这就是“大我”真实存在的根据,是从有“用”必有“体”中推论出来的:从“大自在”的这些表现中,说明“大我”存在的真实性。

此外,在讲到以有“大乐”而名大涅槃时还说:“一切知故,名为大乐……诸佛如来一切知故,名为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又,“身不坏故,名为大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由此大乐,名大涅槃。这也是“大我”存在的重要证明。

如此等等,与佛性、大涅槃等同的“大我”,又成了遍满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的实在。就是说,不但人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我”,而且这“大我”还弥满于世界和世界的一切事物。这种思想,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婆罗门教中的“梵我一如”来。它的实际来源,可能就是婆罗门教关于大我(大宇宙)和小我(小宇宙)的区分,及其在“梵”上的统一。

中国的传统上,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有王充的人体结构与天的结构一致说,而灵魂不灭则是敬天祭祖的宗教基础,所以容易与《涅槃经》的“常我”说产生共鸣。东晋慧远死于义熙十二年(416),次年,法显的《大般泥洹经》译出。慧远生前没有机会接触到专论“我”、“常”一类的经典,但其所撰《神不灭论》中的“神”,与这里讲的“我”,所指谓的实体就出奇的相似。传说慧远作过《法性论》,谓“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高僧传》卷六);这“至极”即相当于涅槃,“不变”就是“常”;“得性”相当于“见性”,就是说,在思维方法上,是与《大般涅槃经》一致的。

其实,“神我”之说,早在佛教初传中国时已经见诸某些经籍译文了,除了鸠摩罗什系统,中国佛教很少对神我表示过公开的质疑。即使比较忠于佛教原典的译经,也多半羞羞答答地承认有神我的存在。原因是,神我的观念与形形色色的佛教虚无主义对立,不但可以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安置上坚固的基石,也可以为三世轮回找到一个承担者、一个不变的主体,从而稳定佛教自身存在的基础。据此,理论的表述就成了这个样子:三界五道,所有众生,应该各有一个神我,超越时空,永存不变;现实生灭不已、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则只是本有神我的自我堕落、不见自性的反映。如是无量世界、无量众生,也就应该有无量个神我;其数虽然无量,但总归是一个常数。他们各能周遍一切世界,按因果律生灭不已,而这生灭变化,只能是这些神我的自我循环。东晋名士罗含作《更生论》,就是以“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聚散隐显,循环于无穷之途”(《弘明集》卷五),解释众生有数(常数)、业报轮回无穷(变数)的道理。

同类推荐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百年佛缘:新春告白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敬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心经·坛经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热门推荐
  • 穿回故乡捡个王爷

    穿回故乡捡个王爷

    工作上雷厉风行的女律师,竟然穿越了!!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异世大陆,跟中国古代差不多,也差很多。被当今战神王爷怼成一无是处,想她现代金牌女律师竟然落得如此地步,真的是惭愧惭愧啊!本想揍他一顿,竟没想到现代的功夫在他眼中也就是皮毛,皮毛而已,真的要被气死了!!!
  • 我的破产男友

    我的破产男友

    顾湘湘一直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可以为了学习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是典型的勤奋贫民少女,李承言从小家境优异,打架抽烟喝酒样样玩的贼溜,直到有一天,李承言家破了产……
  • 寻珠记之九天之上

    寻珠记之九天之上

    天地茫茫,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神魔两界觊觎人界,怎奈何女娲娘娘游历一番人界后,创造了人,为人界创造了第一个人神——灵天。她的职责便是保护凡人不受神界威胁,魔界侵扰!
  • 抱上哥哥大腿后我成了团宠

    抱上哥哥大腿后我成了团宠

    星宝新文《郁先生的心尖宠》已开,求收。那张脸颠倒众生,偏又禁欲十足,简直是勾得人心痒痒————————————【本文1v1,绝对宠文甜文】她是顾颜,天生神力,渣妈不要她,渣爹算计她。他是姜璟言,清雅端正,姿容卓绝,也是她的大哥哥。一场算计,两个本没有交集的人成了未婚夫妻。姜少眼里的小娇妻,甜甜软糯乖萌护夫。顾颜眼里的姜少,全天下我大哥哥最好。抱上哥哥大腿之后,顾颜的人生逐渐开挂。亲妈不要她不要紧,多的是人争着要收她为养女。她还是姜家团宠。渣父不要她不要紧,突然冒出来一个大佬自称是她爹!徐少说:你不喜欢我不要紧,我当你哥,以后我宠你。姚少说:我不求你喜欢我,只要能远远看着你就好。姜少说:颜颜是我的,颜颜你的眼里只要看着我就好。顾颜说:好,全天下我只爱哥哥。
  • 风月无边

    风月无边

    只有通过【林琳果】选择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平行世界,所付出的代价是删除现实世界的身份。你在现实世界的痕迹会逐渐消失,你的朋友、亲人、爱你的人以及你爱的人会渐渐忘记你曾存在过。如果有一天你拥有这个选择的权利,你会怎样做?两个世界借由一辆跨海列车通行,两个世界交联的地方,是【林琳果】居住的【湿地森林】。只有通过【林琳果】选择的人,可以进入平行世界。当你进入平行世界后,你可以选择【删除】身份。现实世界这个人的痕迹,会慢慢消失。你可以替代平行世界的“你”,在这里生活。相比高速发展的现实世界,平行世界的人拥有无比舒适的生活。在【灰衣斗篷人】的管理下,他们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便可以取得工作上的成就,以及财富。他们可以纵情享受生活、做自己真正刚兴趣的事情。来自两个世界的恋人,在交错的海上地铁中相遇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一家四口

    我们一家四口

    人生短短数十载,永远不要放弃做自己喜欢的事,你要学会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 极品特工第一人

    极品特工第一人

    吴小凡被某特工组织威胁后加入,看他如何在特工界猥琐生存,成为当之无愧的猥琐特工第一人。吴小凡:“我要把猥琐进行到底!”某同行:“那货我都不想提丢人就没见过这样的特工玩狙爆人菊花。”头头:“他怎么还没挂你们谁去杀啦他!”众特工捂菊其摇头。
  • 弃妇的霸道总裁

    弃妇的霸道总裁

    “总觉得人生好匆忙。从来到这世界的那一秒开始,就一直在那里奋斗着。奋斗着学走路、跑步、说话。慢慢长大然后开始准备履行人生中的第一份职责,这一份职责得用我们人生中的十几年来换取,有的或许更长。而另一份职责则亦是后十几年来换取的。人生就是如此,从你来到这世界那一刻开始就背负着许多的责任。”我被抛弃,身背数债,从而进入冰山。你用心融化着我的心,虽然极度霸道,但是我知道这是你对我好的一种方式。
  • 荆棘神冕

    荆棘神冕

    ——至我之后再无加冕的教宗了唐国国教第七任教宗这样想着。于是,他的篡位者千秋岁抱起小皇帝,“你爸爸戴过的皇冠呢。”龙椅前,他为自己加冕。——他的六弟不干了!胡高,胡六爷!这是一个被架上梁山的复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