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35

第35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0)

第四,《华严》包容了这些说法,更进一步指出:“心”其实有两重性,虚妄颠倒只是它的“世俗性”,它的更深层乃是“如来性”;“如来性”是与人为善的本性,是使一切世界、一切事物变得美好的源泉,正如同太阳令万物生气盎然,与众生以饶益一样,所以用光明喻之;“如来性”是卢舍那佛的内在化,是处于众生心中的存在形态,而卢舍那佛也可以视为如来性的外在化、对象化和神化,成为异己的力量。因此,所谓“法界”,说到底,就是存在于每一个体中的如来性,外化为神一样的卢舍那佛。

复次,在一切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中,无不蕴含或体现着与人为善的心本性,即卢舍那性,因而同样发着光辉,使世界与世界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照耀,互为饶益,互相关怀,以及在这一基础上,交织成一个普遍联系、互依互存、互惠互利的光明之网,共同造就了善良美好、互爱互助、温暖和谐的光明世界——华藏世界。

因此,每一世界,每一事物,任一时空,任一个体,甚至所有微尘,无不是“法界”存在的形式;“法界”即存在于一切个别的具体事物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唯有在个别的事物及其内外联系中,通过个别的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法界才能成为具象的、被认识的对象。就是说,不论是卢舍那佛还是如来性,就其抽象性来说,都不能成为认识真正把握的对象,所谓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但是通过对一切个别事物及其共同本质和普遍联系的观察,就完全可以悟解,尽管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入法界”就是这种悟解方式的示范。按照这一示范的要求,普贤行者必须深入群生,深入生活,学习一切知识,掌握一切知识,从个别中悟解法界的一般规定。《十行品》所谓“入于真实妙法界,自然觉悟不由他”,指的就是这回事。这些知识有两类,一类是为了谋生需要的技能,《华严》列举出来的,多与社会活动和商业行为关系密切,没有关于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记载,这大体反映了当时佛教接触的社会阶层及其乐于从事的行业;另一类即是佛教自身的知识,尤其是佛教修习的种种法门,包括既有的及新创的两部分。这些知识为“天”、“人”所拥有,称为“善知识”。善知识中的“人”,是世间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众生;“天”则多是被神化了的能够提供特定知识的“物”。向人学习,向物学习,是获得知识,也是悟解法界的唯一方式。因此,善知识在佛教修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程度。

卷四六中文殊告诫善财修普贤行的要点,是这样四句话:求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因此,“普贤行”也可以概括为追求善知识。卷五八中有言:“善知识者则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识者则为慈父,以无量事益众生故。”这样,善知识对菩萨为养育,为守护,为大师、导师、勇将、牢船、船师、良医、雪山,如此等等,“菩萨因善知识究竟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大愿……如是等一切法,善知识为本,依善知识起,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取,依善知识发,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得”(卷五八)。因为善知识就是“真佛子”,是取得菩萨资格的基本要素,“知识”则会变为“神力”,而只有具备“神力”,才能实现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菩萨职责,所以说,“众艺皆是解脱法门”。

对一切善知识的估价,就是对一切众生的估价,因此,也没有一部经像《华严》这样明确地承认普通俗人的价值,尤其是个体的价值,并显示出对个体个性的尊重。这使它总体上主张的“摄取众生,不舍方便”原则,具有了超越一般佛教褊狭性的意义。

按《入法界品》说,各种世俗技能、外道学说和佛教各派思想,都体现着法界,是法界的特殊存在。因此,菩萨需要从每一个别事物中去体察和增强对法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诸佛世尊只是法界的觉悟者,是觉悟法界的结果,所以法界即是法身,诸佛色身即是他的化身。这样,《华严经》用“法界”一词,替代了真谛、实际、真如、实相等大乘佛教常用的词汇,从而将佛教真理安置到了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以及一切崇拜的对象之中,建立起与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紧密的关系:由于众生差别无限,知识无限,所以法门无限,需要学习的东西无限。

还没有一部佛经能像《华严》这样,注重向社会学习,注重学习一切知识。因为离开体现在个别中的佛法,就无以把握佛法一般;佛法一般若不能贯穿于个别事件中,就无所作用。《入法界品》本来应该是论述抽象佛理最集中的地方,实际上却全部讲述了善财童子参学求法的故事。这种结构自身,就在于将作为成佛依据的“法界”纳入日常的生活,不但一般地反对和防止佛教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众生,更多地是建设一种新的生活,在利益众生中教化众生。

这种精神,是遍及《华严》全经的。卷四三解说“华严三昧”时说:“菩萨希望一切断,于一念顷游十方,示现十方如满月,无量方便化众生。”而教化的法门无限多:随顺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诸法门;随彼众生烦恼性,如应说法广开化。如是一切诸法门,随其本性而济度……令离忧恼得欢喜……随其所乐而说法,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随众生性化导之;众生苦乐利无利,一切世间所行法,悉能普应同其事,以此摄法度众生。(卷六,下同)因此,菩萨必须有所示现,不断变化自己的身份,以成就对群生的种种利益和快乐,给以诱导教化,共同把整个世界真善美化起来:随顺世间度众生,不住世间如莲花,能令众生大欢喜……示现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现众像: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为良医疗众病;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无尽藏,或作珠宝随所求,迷道众生示正路;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知资生法,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恶业害生具(刀杖之类),欲令群生寿安乐,咒术药草学众论,悉为诸佛所称叹;或现仙人殊胜行,一切群生所爱乐,示行苦行及深法,随其所应悉能现;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复示现事火法,或现裸形无衣服,能为彼人作师长;见有邪命种种行,习行非法以为胜,一切梵志诸苦行,能于其中而化度;五热炽身随日转,或受牛鹿畜生戒,被服草衣奉事火,为化是等作导师;现乐游行诸天庙,自投恒河求解脱,食果服气而饮水,思维正法不放逸……如是等类诸外道,具观彼意如应化,菩萨苦行无与等,外道由是得解脱。若见世间无正见,常依一切邪见住,方便为说甚深法,悉令得解真实谛。此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待“外道”,即异教徒的态度。《华严经》既没有一神教那样不共戴天的排他性,也反对《大般涅槃经》那样对一阐提的分类,更不用说加以迫害了。它所宣示的,是接触、对话、学习、说服、感化,而不是隔离、排斥、消灭和仇杀。这种态度,代表了佛教发展的主流。

《华严经》的这些主张,在中国的僧侣中引起相当普遍的响应。“遍游十方,求善知识”,行脚参学,蔚然成风。有论辩,有派性;无敌视,不排斥。这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于防止佛教的自我封闭和教派主义倾向非常有利。它承认外道异端存在的合理性,倡导吸取它们的思想,并努力融合这些思想于自身,作为一项原则,对于中国佛教各派的相互融会以及促进儒释道三教合一,起着积极作用。它主张学习各种世俗技艺和谋生手段,对佛徒的技能训练和经济的部分独立,以至于最后发展为“五明”的学术体制,提供了教义上的支持。

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参学一切的活动中,有一个总原则,那就是“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自解自悟,并非闭目塞听,更需要多闻博识;而多闻博识的目的,在于对《华严》教理的解悟。然而说到底,解悟是不能仅从对外学习中获得的。

三、 “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从认识论上讲,“一般”是个别的本质,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离开个别,本质就成了不可认识的;“个别”包含着一般,离开一般,就意味着割断了此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成为不可理解的。《华严经》主张,个别与一般在认识上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般与个别之间,此个别与彼个别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渗入,互相依存,圆融无碍。由此形成的方法论,要求观察事物时,从个别深入一般,从一般把握个别;由内到外,由外而内,由此及彼,由彼至此,反映出“相即”、“相入”、“相摄”、“互现”等关系错综复杂、重重无限的整体景象出来。

卷四五,记普贤“广说师子奋迅三昧”,现菩萨功德:深入十方甚深法界,摄取十方一切法界,于一一微尘中,现成正觉;于无色性现一切色。能以一方摄一切方……于菩萨身中,及楼阁中、庄严具中、师子座中,以法乐故,不可思议力故,于念念中各放无量光明云,普照法界,觉悟众生。“三昧”既是佛教构思的方式,也是佛教的一种认识方式。通过“三昧”的构思,它就形象地、神奇地表达了一般入于个别、个别反映一般的普遍联系原理。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讲:欲知微细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细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光世界;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知秽世界即是净世界,知净世界即是秽世界;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犹如虚空。这里讲的是两对范畴,一讲个别即是一般,一般摄略个别;一讲部分组成全体,全体包括部分。所以从个别能认识一般,从部分认识全体,也能从一般认识个别,从全体认识部分。故曰:“细微”即是“大”,大即是细微;“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广”即是“狭”,狭即是广;“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如此类推,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所以也可以说,“秽”即是“净”,净即是秽。矛盾双方的相入关系,也可以如此理解。它强调的是,见微知显,一叶知秋,“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悟解佛理,就从跟前最细微处着眼,三昧中所见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清净无垢,也同样适应对眼前的生活琐事的认识,以至于有助于对日常世事的处理。

对于时间,也应该如此了知:欲悉了知(过去未来际以及现在)一切世界劫数成败,故发菩提心:欲知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数阿僧祇劫,不可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无佛劫;知一佛劫中有无量佛,知无量佛劫中有一佛;知异劫中有无异劫,知无异劫中有异劫;知有尽劫是无尽劫,知无尽劫是有尽劫;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知一切劫入无劫,知无劫入一切劫。(卷九,下同)这种方法也适应对众生的认识: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众生种种欲乐故……欲知种种无量欲乐即是一欲,而亦不坏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众生欲乐海;欲知一众生欲即是一切众生欲;欲悉知一切众生去来现在种种欲乐;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是一切欲;欲得具足如来种种欲乐力;欲知有上欲无上欲,有余欲无余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无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边欲无边欲;善欲不善欲,世间欲出世间欲;大智欲、净欲、胜欲、无碍智欲、无碍智佛解脱欲;清净欲不清净欲,广欲狭欲,细欲粗欲……这种互入互出的关系,不只反映在个别与一般中,而且蕴含在个别与个别之间,表现为一种事物向他种事物的转化。所以《十行品》中要求:解佛法、世间法等无差别;世间法入佛法,佛法入世间法;佛法、世间法而不杂乱,世间法不坏佛法。佛法和世间法可以互相转换,所以两者“等无差别”;但两者各有自性,所以又不许“杂乱”。

《入法界品》认为,菩萨有种种不同,其中有:以一劫为一切劫、以一切劫为一劫者;以一切刹为一刹、以一刹为一切刹、而亦不坏诸刹相者;以一法为一切法、以一切法为一法、而亦不坏诸法相者;以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为一众生、而解众生无差别者;以一佛为一切佛、以一切佛为一佛、而解诸佛无有二者;以三世为一念、以一念为三世者;于一念中诣一切刹者,普照饶益一切众生者……依善知识不昧法者,住一切魔宫不乐欲者,入一切相而不舍一切智者……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坏法性者……不离一切毛端处、而现一切世界、普为众生说正法者。这说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反映的是事物的统一性、不可割裂性,但决不可以抹杀他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各自的特性。个性和差别性,是他们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前提。

若佛的法身是一,则佛的应化身是多;若如来智慧是一,如来智慧的运用是多;若诸法的法性是一,法性的表现是多;若众生的心是一,心的造作是多;若此是一,彼即是多。于是上述种种关系,都可以用“一”与“多”这对范畴加以表示,并扩大到对全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论述上。

同类推荐
  •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

    《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是一本了解《圣经》的理想读本。本书精选100个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圣经故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圣经》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文化精华和思想要旨,同时也充分领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同《圣经》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巨大魅力。《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多、被人们阅读得最多的一本书,它历经两千年,至今不衰。今天,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人把《圣经》当作他们的精神食粮,《圣经》被译成1800多种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一本书。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了解和掌握《圣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特别对于我们中国人,《圣经》是学习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历史和社会的必读书。但是《圣经》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复杂的作品,再加上中西文化差异,对普通读者而言,在短时间内掌握它并非易事。鉴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个圣经故事》,全书精选100个经典圣经故事,并有机结合文字、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为读者打造出一个立体的、极具文化魅力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提高阅读和学习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 学历与学力

    学历与学力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五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热门推荐
  • 追光途

    追光途

    一个自卑的高中少女在经过重重打击后,涅槃重生,逆袭追光,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 星的自语

    星的自语

    遥远的星空中传来低语是牺牲一人拯救全世界,还是举起手中的剑,捍卫自身,踏上征程,独自一人面对星辰大海
  • 衷唐

    衷唐

    主人公范晗作为一个现代高中生,误打误撞回到了公元795年的中唐时代,试想,他又会在那个激情的时代闯出一片怎样的天地呢?
  • 变向过人

    变向过人

    这是一个中国球员称霸nba的故事,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写这个球员为何能有资本称霸nba。这不是一个空想的故事,而是演义,是在历史发展的分支上,出现的一根树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个球员出现。这是一个我心中关于篮球情愫温暖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 原来夫人是只妖

    原来夫人是只妖

    “痴情的凡人啊,换上她的这张脸后,你会得到我的一部分妖力来维持她的容貌。但你也会变为妖。你愿意吗?”“我……愿意”,石灵秀一滴泪落在了青石板上。……(群号:871435296)
  • 侠岚之前世因

    侠岚之前世因

    穷奇,西方天帝少皓之子,随方相氏举行祭礼时,吞食了祸害人类的“蛊”,后来蛊的力量无法控制,被舜帝驱逐至西北封印,遗留下来的力量形成了零,为祸人间,可是舜帝因斩杀九恶龙耗尽力量而死……女娲娘娘怜悯苍生,将补天五彩神石所剩的灵石的力量散落人间,出现了一群左手上拥有印记的人,后人称其为,侠岚……
  • 拭去一滴泪

    拭去一滴泪

    她是谁,她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是个天生孤煞命的扫把星。在所有人都抛弃她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告诉她,她不是。成仙之后的路途遥远,寿命很长。痛苦也是同寿命一样,成倍增加。或许一切还没这么糟……或许吧……“我有些后悔遇见你,可是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还是会,选择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在灵气复苏时代的拉面熊

    在灵气复苏时代的拉面熊

    灵气复苏时代,熊小天重生为一只拉面熊……“您捕食了5只晶焰蜥,获得白色人物卡嗜血狼人,可继承狂野种族血脉,领悟兽血狂野。”“您称霸长白山,成为熊王,获得一次宝贵的云顶之弈选秀机会,您选择了紫色人物卡荣耀行刑官,终于凑齐了超强剑士血脉,领悟血脉技能:影之舞。”“您凑齐了四件反曲拳套,成功合成了火炮拳套,穿戴后可大幅提升熊爪拍击速度,并可远程攻击释放雷霆之力。”……听闻阁下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秦岭变异龙王,但可曾听说过我极地拉面熊一族的雷霆拉面头号大师傅?……帝都城内,无数幸存的人类修炼者小心翼翼的看着外面狼奔豕突而来的变异兽,有会喷火球的狮子,有拿无数柄钢刀的蜈蚣,还有会用狙击枪的耗子……当然,最恐怖的还是它们的首领,那头会释放雷霆之力的……拉面熊!夭寿啦,不是建国之后动物不许成精的吗~(本书异兽,不化形,不懂云顶之弈游戏的也可放心食用,没有阅读难度。)
  • 瓦洛兰兄弟会

    瓦洛兰兄弟会

    张小索和蛮小伟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两人非常热爱英雄联盟这款游戏,在某一天晚上开黑的时候,意外重生到了瓦洛兰大陆,里面英雄强者如云,他们该怎么在这个英雄联盟的世界生存下去呢?本书只是借鉴了一些英雄背景故事,并不完全符合官方背景,跪求各位不要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