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93100000013

第13章 句法(2)

“何功之有”等于“有何功”,“之”复指提前的宾语“何功”。“夫子之谓”等于“谓夫子”,即“说得夫子”,“之”,复指“夫子”。“何芋是甘”,等于“甘何芋”,即“觉得什么芋甜”。“是”复指“何芋”。

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名词宾语前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之)……”的格式,“唯(惟)”是“只”的意思,表示前置的宾语具有唯一性,这样,此格式强调前置宾语的意味就更显豁然了。例如:

④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⑤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答李翊书》)

“唯余马首是瞻”等于“唯瞻余马首”,“惟陈言之务去”等于“惟务去陈言”。“是”、“之”复指提前的宾语。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即属此格式。

四、介词“以”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不管是代词(不必是疑问代词),还是名词,往往可以直接放在“以”的前面,不受语法条件限制。例如: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②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

“秋以”等于“以秋”,即“拿秋天”。“是以”等于“以是”,即“因此”。

练习十一

指明下列句子宾语前置的类型。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④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⑤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⑥何由知我可也?

⑦胡为至今不朝也?

⑧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省略

同现代汉语相比较,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要多些。所以如此,一是受古代书写条件所限,力求简短。二是古代行文崇尚简洁、精练使然。三是为古代汉语内部的一些特有现象所决定。翻译时,为了准确表述文句的内容,也为了照顾现代汉语行文的习惯,我们需将凡现代汉语不应省略而古文中省略了的成分补译出来。

下面,我们将古代汉语中几种特有而且常见的省略方式简述一下。

一、主语省略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之”不能作单句的主语,故现代汉语需用“他”(或“她”、“它”)作主语的地方,古代汉语就只得常常省略了主语。当然,也可重复名词作主语,但那样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而且松散。同时,古代汉语主语省略的方式也非常灵活,除了常常承前句的主语而省略外,还可按自己特有方式省略。例如: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天下诸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天下诸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贾谊《过秦论》)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①的第一处主语省略“(天下诸侯)从散约解……”是承前面一句的主语而省。这种方式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也是常见的。但是,例①后两处主语省略,“(天下诸侯)伏尸百万……”和“(秦)因利乘便……则都是承前面隔句的主语而省略,这种方式为古汉语所特有。例②主语的省略,则相对单一,都是承前一句的宾语而省略。这又是古汉语所特有且常见的主语省略的方式。

二、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表情达意最主要的部分。在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是不可以省略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有不少省略谓语的例子,只是不像省略主语那样普遍。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胜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③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例①②,都是承前一句的谓语而省,古代汉语谓语省略多属此类。例③,则是蒙后半句的谓语而省,这种省略比较少见。

三、兼语省略

古代汉语里,当代词“之”作句子的兼语时,往往省去,而这是现代汉语所不允许的。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②,其兼语都是承上文而省略,这是兼语省略的基本方式。

四、介词、介词宾语省略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句子成分,介词或介词的宾语都不可以省略,而古代汉语则不然,介词或介词的宾语都经常可以被省略。

经常被省略的介词是“于”、“以”。例如: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列子·愚公移山》)

②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万斤,邑万家。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经常被省略宾语的介词是“以”、“与”、“为”。例如:

③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左传·曹刿论战》)

④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练习十二

指出下列句中省略了的介词或介词宾语。

①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又试之鸡。

③天下苦秦久矣。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⑤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

⑥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配合较固定的习惯句式。我们依据其表意功能分类简述如下。

一、表疑问的句式

1.“如……何”、“奈……何”

“如”、“奈”,动词,有“对付”、“处理”的意思。“何”,疑问代词,当“怎么样”讲。在句式中间可插入代词、名词(名词短语),用作“如”、“奈”的宾语。这两个句式常用来询问办法,译为“拿……怎么办”、“对……怎么办”。例如:

①而离散不相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林觉民《与妻书》)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愚公移山》)

“奈之何”译为“拿它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译为“对太行山王屋山”怎么办。

“如……何”、“奈……何”中间不插入词话,便凝合成“如何”、“奈何”。(其“何”,由于原非动词“如”、“奈”的宾语,故可放在“如”“奈”的后面,而不必依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则),在句中作状语或谓语,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译为“怎么”、“怎么办”、“怎么样”。例如:

③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子鱼论战》)

④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③“如何”作状语,询问原因,译为“怎么”,例④“奈何”作谓语,询问办法,译为“怎么办”。

二、表反问的句式

1.“何……为”、“何以……为”

“何”疑问副词,“为什么”。“以”介词,“拿”、“用”。“为”,句尾语气助词,表疑问。“何……为”译为“为什么……呢?”“何以……为”译为“为什么用得着……呢?”它们都是反问句式,意在对所提问的事情表示否定。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何辞为”译为“为什么要告辞呢”。“何以家为”译为“怎么能够成家呢”。

2.“何……之有”

“何……之有”等于说“有何……”。“何”,疑问代词,“什么”,作插入词语的修饰成分。“之”,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何……”。此句式译为“有什么……呢?”通过反问和宾语前置意在表示强调性的否定。例如:

①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何功之有哉?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何陋之有”译为“有什么简陋”。“何功之有”译为“有什么功”。

3.“不亦……乎”

此句式表示的是委婉的反问,在用否定性的反问以肯定句意的同时,还带有商量、揣测的意味,译为“不是……吗?”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三、表揣测的句式

1.“得无……乎”、“无乃……乎”。

“得无”、“无乃”,表委婉揣测的语气副词,“得无”意为“该不会”,“得无……乎”译为“该不会……吧?”“无乃”意为“恐怕”,“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崤之战》)

四、表比较、选择的句式

1.“孰与”、“孰若”

先讲“孰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介词,“同”、“和”。“孰与”常用来表示对人物高下或事情得失的比较、选择。对于所比较的几项,如果侧重于询问他人的选择,可译为“和……比,谁(哪一个)……”。如果侧重于表达自己的选择(一般是肯定“孰与”后边的一项),可译为“哪里比得上……”、“哪如……”。例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显然,例①②是侧重于询问他人的选择,“孰与城北徐公美”,即“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孰与秦王”即“与秦王比谁(厉害)”。例③是侧重于表达自己的选择。全句意思是:“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它的规律而利用它。”

要注意的是,“孰与”用来连接比较的双方,有时讲出比较的内容,如例①的“美”,但常常并不讲出要比较的内容,如例②③,这样便需读者根据上下文来判定比较的内容,如例②是比“厉害”,例③是比“高下”。

“孰与”的后一种用法,也可换用“孰若”,“若”是动词,“及”、“比得上”。这样,肯定后边一项是意思就更明显了。例如:

④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柳宗元《童区寄传》)

⑤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同上)

“孰若为一郎僮”即“哪如做一个人的童仆”,“孰若卖之”即“哪如卖了他”。

练习十三

从下列右边各句中,找出与左边相同的句式,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A.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B.城之破也

C.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D.今日之事何如

E.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F.良曰:“长于臣”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足下何以待之()

d.孰与君少长()

e.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f.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

同类推荐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 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地方,有时既是有形的,有时又是无形的。这种领导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现在,还可以延续到将来。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 谁更了解中国?

    谁更了解中国?

    本书收录了一些当代“英雄”的故事。他们是经济学家、成功的商人、独立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以及随时代大潮浮沉的制造业工人。这些“英雄”无一不在这个纷繁嘈杂的时代坚持着各自的选择,尽力不让自己败退。他们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又应该怎样?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热门推荐
  • 龙族的争霸

    龙族的争霸

    本书讲解了一位平凡的龙,出身不凡,与其他的龙疯狂争霸,最后终于成为了龙族的王者,永远成为人们尊敬的龙
  • 狄更斯

    狄更斯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礼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大批小资产者贫困、破产,无产阶级遭到残酷的剥削而沦为赤贫。当时在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即宪章运动,给予狄更斯很大的影响,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利,劝诫统治者要做讲道德有良知的人。一起来翻阅《狄更斯》吧!
  • 白凤花神

    白凤花神

    “喂?你是不是该交些银钱给我了。”“为何?”“住在我心里,可是要付房租的。”
  • 搞怪日常

    搞怪日常

    我,月倾城,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人靠兽兽。且看我如何把身边搅得天翻地覆。
  • 苏香门府

    苏香门府

    胆小怯懦的纪灵实际上是个深藏不露的高高手,她潜伏在苏府里平静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突然有一天,她发现有秘密的不止她一个,苏二小姐才是那个深藏不露的真正高手高高手。
  • 都市最强高手

    都市最强高手

    隐士高手徐守飞,厌倦打打杀杀的一切重回都市,可是一心想要过些清静生活的他,却忽然发现自己身边聚集了女神级美女老婆、暴力警花、熟美的办公室主任、淡雅的大学导师、清纯的小秘书,冷艳的黑道美女等一系列的各色极品美女,最要命的是每一个女人的身上都带着一堆甩不掉的麻烦。
  • 炎阳神尊

    炎阳神尊

    一颗子被人摆布,那便是棋子!一个人逆破苍天,那便是神!贫乏之地,总有平凡之人。历经坎坷,却被苍天无情抛弃。且看一个平凡少年,如何背对这片天地,一步步踏上那万古不灭之路……
  • 江南人儿

    江南人儿

    告别婆婆,了无牵挂的徐宸离开居了6年的h市,只身前往a市,来到所谓新“家”...在繁华的a市,内心封闭的少年邂逅了水乡似的人儿。少女的一颦一笑,温柔了岁月,也温暖了少年的心.(作者新人,有点玻璃心,鼓励为主,望轻喷哈,灵感时有时无,那肯定...更新也...时有时无【狗头保命】)
  • 三国之贤才乱舞

    三国之贤才乱舞

    义薄云天关二爷,小孟尝秦二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才女蔡琰九岁辨琴,上官婉儿称量天下……我想这里应该会有你们想看的。
  • 呆萌丫头勇斗冰山校草

    呆萌丫头勇斗冰山校草

    他是高冷,孤傲的校草:上官澈。她是呆萌,温暖的少女:夏恋薇。她最终是否能够融化冰山,获得真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