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79200000012

第12章

大同事,天下情

——兼贺王祥夫小说蝉联夺魁

元月8日在大同晚报看到一则好消息:王祥夫短篇小说《归来》荣登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榜首。上年度他已获得这一殊荣,如今是梅开二度。我当即发短信为他喝彩。

晚上到他博客上找《归来》读。感觉像初次让他夺魁的《真是心乱如麻》一样,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向读者讲一个在胸口憋了很久的故事,急不择言而又极其洗练地讲下去。感觉不到他在用什么技巧,故事就跟生活本身一样自自然然展开。读完已是深夜,我却没有一丝睡意。

故事很普通,也很简单。一位农村的吴婆婆在早春的一场大雪中突然去世了。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两家人守在身边,外出打工的小儿子也赶回来了。小儿子离家三年,奔丧归来还带着他在外面娶的四川媳妇和已经两三岁的孩子。吴婆婆却没有见过小儿媳和小孙子,更不知道小儿子在外面因工伤失去一只胳膊。小儿子的那只空袖筒是文眼所在。丧礼后清理吴婆婆的箱底时,家人惊异地发现,这位因穷困不得不加入乡下“不吃肉教”的母亲,这位连烧香供佛都嫌浪费钱的母亲,居然给子孙们攒下了一万五千八百块钱。这笔巨款,大儿子、二儿子两家不用商量,都同意给了失去一只胳膊的小儿子。办完丧事,小儿子一家返回打工的城市,去鞋厂看门房。吴婆婆过了七七,二儿子突然发现母亲那个裹钱的头巾包,原封不动地藏在自己屋里。二儿子“呀呀呀呀”的叫声,惊来了大儿子。大儿子这才想起小儿子临走前那天晚上说的话:“可怜我二哥是个哑子,老来老去比我都可怜。”大儿子打着手势让二儿子把钱收好,自己则领着媳妇去打香椿了。城里人喜欢吃香椿,大儿子夫妇要用卖香椿的钱,再买些菜籽回来。

我不知道这篇小说的酵母是什么。既然作家王祥夫一直生活在大同,我想可以说,这故事大同是有的,或者大同会有的。再按照“天下大同”的思维,似乎更可以说,这故事天下是有的,或者——天下会有的。这样就明白了:王祥夫所写的是大同的事,天下的情。或许这便是他能够在全国(有多少写家呀!)蝉联夺魁的重要原因吧。王祥夫夺魁不只是个人的事,我看作是大同的光荣。

这篇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时代的悲情和令人心酸的一面。身体残缺的小儿子,为了活得有尊严,为了避免给亲人带来伤痛,他硬是自己忍着、熬着,即使娶了媳妇有了孩子也不回去见亲人,一直要熬到母亲去世才不得不归来!他的伤痛是终其一生的,是一家人的,也是一村人和几代人的。城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小说警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最大可能地关注、关心、关爱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和走进城市的农民工,别让那个小儿子走进城市所付出的代价在生活中重现;至少,我们应该通过努力把这种身心伤痛的代价降到最低。

这个故事彰显了人性善良的热度。虽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吴婆婆却能从牙缝里挤出了一万五千八百元的遗产;同样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三个儿子、还有儿媳却诚心相让,把这笔巨额遗产留给了最困难的那一家。这悲情心酸的故事何其令人感动!靠土地为生的人们大多有善良的秉性,而培育这善良秉性的,应是从久远的过去所流来的人类文明的液汁。

有责任感的作家是社会的良心。此作、此人,当得此誉。希望我们的作家永远拥抱土地和人民,写出更多乡土气息、人民性的好作品。

《大同日报》 2013年1月10日

南窗偶记

【题记】下面十篇短文,是从十几二十年前发表的读书心得中选取的。浅薄容或有之,却绝非无聊。“南窗”者,是毗邻太原迎泽大街的一栋住宅楼顶层向阳的房间,早年我曾栖居于此,在南窗下度过一段难忘的读书时光。

“爱之以其道”

——读《曾国藩教子书》

湖南岳麓书社近年来以其远见卓识钩沉古籍,推出一批又一批好书,备受读书界青睐。有的则逸出读书界狭小的圈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曾国藩教子书》即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百年以来毁誉不一,或奉为“古今完人”,或斥为“汉奸刽子手”。这当然是历史家的事,姑且可以不论。唯遗憾的是,今人很少知道曾氏在教育子女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

他的两个儿子,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精通英文,是清末著名外交家,我们在《辞海》里可以找到介绍他的词条。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在古算学的研究上也已取得了相当成就。不仅如此,曾氏孙辈还出了一名诗人,曾孙辈又出了两个教育家和学者。以其地位而论,曾家后代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为什么他们不但毫无纨袴恶习,而且个个都很出息?莫非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

不然。我们从一册薄薄的《曾国藩教子书》里可以找到合适的答案。这些书信是1852年到1871年曾国藩写给两个儿子的,凡一百四十封,内容都是教他们读书、作文、做人的。

同治三年(1864),曾纪鸿赴长沙考试,曾国藩接连给他写了两封信,头一封告诉他:“船上有大帅字旗,余未在船,不可误挂。经过府县各城,可避者略为避开,不可惊动官长,烦人应酬也。”第二封又谆谆告诫:“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联想近年考场种种弊端,以及开学之日高级轿车云集校园的热闹景象,我们当作何感想呢?

曾国藩官居要职,但他不希望儿子们做大官,赚大钱,“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在一封给曾纪泽的信里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联想近年诸多为人父母者,不是逼迫子女辍学经商,就是不惜血本,打通关节,使之早日跻身官场,挤进权力结构,我们又当作何感想呢?

曾国藩不仅教儿子们如何读书做人,而且教他们如何养育后代。“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按指曾纪泽)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旦视而暮抚,爱之而反以害之。”联想近年“小皇帝”越来越多,闹剧也愈演愈烈,我们又当作何感想呢?

自然是感慨系之,又感慨系之矣!感慨过后,更多的人会去寻良药,觅正途。

诚然,我们有雷锋、赖宁,有感人的南极精神,我们可以用这些闪光的人和事去引导和感召我们的后代。但每当茶余饭后,翻几页《曾国藩教子书》,总也会有点益处吧,至少在方法上可以借鉴点什么吧。正如编章此书的钟叔河先生所说:“社会主义时代的父母,只要同样注意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总应该比曾国藩做得更好一些吧。”

《人民代表报》 1992年1月1日

“昆仑”之音

某出版社要重印钱锺书的早期著作《写在人生边上》和《人·兽·鬼》,钱不同意。无奈力主出版者是位老朋友,“讲来振振有词”,终于拗不过,应允合作。结果是写了篇“一当两用”的《重印本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

考古学提倡发掘坟墓以后,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遗物都暴露了;现代文学成为专科研究以后,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将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发掘而暴露了。被发掘的喜悦使我们这些人忽视了被暴露的危险,不想到作品的埋没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虚名。假如作者本人带头参加了发掘工作,那很可能得不偿失,“自掘坟墓”会变为矛盾统一的双关语:掘开自己作品的坟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坟墓。

钱锺书先生是世所公认的当今的“文化昆仑”。如此说来,上面这段话便可称作是“昆仑”之音了。钱先生又是很多人崇拜的甘于寂寞的典范,假如他走出寂寞的书斋,到什么集会上一露丰采,作专题讲演,光是这段开场白就足以慑服凡胎俗心了。可惜,钱先生奉行着鸡蛋好吃尽管去吃、大可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鸡的理论,他难得走出书斋。即使《围城》风靡天下,也不见他去书市上签名售书,或是把照片登到报纸的副刊上。因此,他大概不知道,眼下正有多少“文化垃圾”充斥着书刊市场,有多少所谓“书”,初版时就给“编著者”垒起了高高的散发着油墨臭的坟头。如果说,从过去坟墓里挖掘出的作品,有些还可能有史料价值;那么,现在那些几乎随处可见的散发着油墨臭的坟头,将来也会有价值吗?也许有吧。但那价值,除了使将来的人们,从中窥见20世纪末叶中国社会里某一类人的无聊,并由此而惊诧和害羞和耻笑外,还会是什么?!

《人民代表报》 1992年2月22日

小品“雅舍”

头一回知道梁实秋这个名字,是十多年前在课堂上。那时指定给我们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是不讲胡适、周作人的,自然也不讲梁实秋、林语堂。但有一篇课文却称得上是梁的专论,这就是鲁迅先生那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当时对梁的全部印象,亦如文章题目所示的那样。

十多年后,当我读了一家出版社选章的七十多篇精美的“雅舍小品”,于深深叹服之际,另一个梁实秋的形象——“雅舍”主人——便生长于心,且挺拔起来。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原来是这样的:四根砖柱,上面盖一个木头架子,顶上铺上瓦,四面编个竹篾墙,墙上敷一层泥灰,“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更为稀罕的是,“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再看看环境吧。因为只租了六间中的两间,则邻人轰饮作乐,鼾声、喷嚏声、吮汤声……随时都从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外加群鼠骚扰,蚊虱鼎沸。屋内陈设呢,则既无名公巨卿电影明星之照片,亦无博士文凭张挂于壁间,唯“一几一椅一榻”而已。

就是这样一处简陋、恶劣的所在,梁实秋却乐滋滋地名之曰:“雅舍”。其“雅”何在?我以为雅不在舍,而在主人的那种超群脱俗的性情。比之充塞世间的狐狸式的“葡萄论”来,梁实秋之命名“雅舍”,没有一丝调侃、反讽或自嘲的意味,所有的只是严肃和真诚。这才是真正的清高和淡泊。若追本溯源,“雅舍”主人的这种情怀,当是与那位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孔门弟子颜回,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刘禹锡归为一脉的。几十年风风雨雨,白云苍狗,“雅舍”主人始终守着这个名号,可谓终生不渝。我们只要看看那印着“雅舍”徽记的累累果实,就会明白许多道理。

记得几年前,有人借重评梁实秋来贬损鲁迅,又有人起而反对,给贬损者以迎头痛击。这段公案现在似乎还没有结束。其实,何必这样纠纠结结,小题大作呢?鲁迅与梁实秋,自有属于他们各自的星座;对夜行者来说,我们只有承满天星斗之辉耀以照亮前途,才是本分。

《人民代表报》 1992年4月29日

子弟书《焚绵山记》

概自元以降,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戏台渐成为道德教化的重要场所。一些合于道德教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传说,不断被文人加工、演义后搬上戏台,久演不衰。像《打金枝》《铡美案》《杨家将》等都是。我平时不大看戏,也很少听人说戏,不知道过去的戏曲人物中,有没有介子推这位著名的忠廉之士的形象。近读燕赵掌故名家张次溪先生所著《人民首都的天桥》,始知最迟在本世纪初,介子推的故事尚存于北京天桥一种叫“子弟书”的说唱艺术中。

关于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十九年,返国后不言禄、奉母归隐绵山的事,《史记·晋世家》记之较详。但对于后世流传很广的所谓晋文公举火烧山、定寒食节之类,则只字未提。后者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说而已。张次溪先生著作里收录的子弟书《焚绵山记》,说的正是传说中的这一段儿。

《焚绵山记》的说唱词共一百多行,连说带唱大概就是一袋烟的工夫。因为是说唱艺术,要吸引过往行人,所以作者很注意剪裁和渲染。如开头部分只用了八行,就把介子推保重耳逃离晋国的原因,以及归来后不愿与同僚争宠荣、奉母归隐等许多内容都概括进去了:

表一段列国纷争世,

介子推本是晋国卿。

都只为献公昏聩骊姬宠,

他才保公子重耳离国去行。

归来时渡河已有归隐志,

羞与同僚共宠荣。

因此才晋禄不言出朝去,

高堂自奉遁山中。

这里没有提逃亡途中,介子推在五鹿割股肉给重耳充饥的大功,以免与烧山后晋文公痛悔不已、缅怀介子推的功绩重复。待到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归隐后急忙带一班文武去访,情急之下烧山,以及见介子推母子的骸骨后“雄心大痛”、敕定寒食节等,则不厌其详,整整用了七十行。尤其是晋文公一班人来到绵山脚下仰颈举目时,更是浓墨重彩,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

但只见树木丛丛无有径,

但只见峰峦垒垒少人行;

但只见片片行云穿去鸟,

但只见萋萋芳草醉啼莺;

但只见流水潺潺空间落,

但只见春花淡淡半山横;

但只见古道茫茫钟隐隐,

但只见村烟霭霭雾蒙蒙。

一连串八个“但只见……”活脱脱将一座高士匿身的绵山,移到了听者和读者眼前。

天桥是一个旧式的平民文化宫。据张次溪先生统计,这里仅说唱艺术的品类就有三十八种之多。惜乎子弟书已经失传了,它到底是怎样一种表现形式,张先生没有说,我们也不好悬揣,只能通过这一篇《焚绵山记》遥想当时的情景。

《火花》 1994年第7期

同类推荐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果戈理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果戈理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读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分册介绍的是十九世纪前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和《彼得堡故事》也作了介绍。
  • 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三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3册)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3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罗曼·罗兰的传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描写了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自身、与艺术、与社会斗争的一生,从少年时代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社会与艺术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友情与爱情的悲歌,到差点被生命的大难关摧毁,但最终达到清明高远的境界。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性格,但是他对于生命、艺术却有着极大的热情,即使遭到误解,仍然保持着真诚的心,坚韧、勇敢地斗争。
  • 西吉民间谚语

    西吉民间谚语

    本书是西吉县文化馆编辑出版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西吉县的民歌,介绍了西吉县的民间谚语。
  • 丁玲集

    丁玲集

    本书集精选丁玲1927年至1982年间所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散文等作品。本文集所收文章依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注释分题注与正文注。题注说明该文最初发表何种报刊,同时注明发表时所用署名,后来编入何文集。正文注简明扼要,为避免冗繁琐屑,对于不会造成阅读障碍的内容不加注。本文集配有若干图片,包括作者肖像、著作书影和文物照片等。
热门推荐
  • TFboys路人女主养成记

    TFboys路人女主养成记

    在世界上,那三个少年是她们的最爱,谁都不可替代。年少时的夕阳,美的像他们一样。他们唱着歌手牵手行走,以为能走到远方。男神不再是梦,因为与她们的改变。
  • 乱斗

    乱斗

    谁曾见江山万里,恣意江湖?谁又沉迷于迷金酒色,薄纱飞天?家国千万场,谁怕金戈铁马天下狂?江山多战乱,谁道又纵横儿女情长?只待云卷风舒时,金杯银盏,对酒当歌,再把过往浮生笑。
  • 梦尽缘启一

    梦尽缘启一

    本来只是简单的去相个亲而已,谁知飞来横祸,不知生死。再睁眼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有两个父亲,一个冷峻少言,一个内敛稳重。十年过去,当初在马车里嚎啕大哭的少年已是翩翩公子。“这位小姐我们是不是见过?”这句话,让两个早已模糊不清的记忆,重新开始一段甜蜜的记忆。一切的一切仿若走马观花一般。
  • 无极剑圣

    无极剑圣

    孙晨看着四周的场景,心理面无比的兴奋,自己中算是走出去来了,三个月一直游走在生死边缘,自己都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走出了地下世界,这一切居然是真的。自己历经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现在总算是走到了尽头了,自己胜利了,自己还是从地下世界走了出来了。
  • 星际吃货的末世旅途

    星际吃货的末世旅途

    作为星际杀手的林希死后居然穿到一本末世小说女配里。林希表示没事,空间在手,美食,我有,不慌。可是为什么他也穿进来了???
  • 报予桃花一处开

    报予桃花一处开

    清明觉得她这一千三百岁的桃生中就败给了两句话:“我等你醒来,你要快快醒来。”这第一句是她灵智未开还是枝头酣睡的小桃花时迷迷糊糊听见的。“我来带你回家。”说这句话的人允诺护她永不凋零。两次,她都是一败涂地。最后一次,她把欠他的都还了个干净,舍心镇魔,万劫不复是她的选择。在那之后,天地同尊的青帝,一十七重天的主人——扶珏帝君不见了,而阴山之下,多了一个被压在大地狱里的神明万年后,不料她的命盘再起波折,这一次他不会再让人毁她,他找到她,就算魂魄尽散,他也要做到答应给她的永世安稳。
  • 一念生道元

    一念生道元

    猿用了几百万年进化成人,人如果用几亿年会怎么样进化呢?本文以合理科学幻想,为读者展现一个神奇多样的宇宙,共同探索宇宙奥秘。本文以硬科幻思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没有玄幻内容。
  • 舌尖上的“毒食”

    舌尖上的“毒食”

    本书是一本教你如何安全饮食、越吃越健康的书,书中介绍了有关饮食禁忌、食物的正确的食用方法、有毒食物、问题食品、食物搭配禁忌,以及营养专家的权威建议等内容。家庭常备这样一本安全饮食书籍,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加安全、更加健康的饮食。1.内容全面详细,从饮食禁忌到错误的食用方法,从笼统的大类食品到具体的某种食物,粗细结合,将全面的饮食和食品信息展现在读者面前。2.信息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书中不仅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恐怖食物之所以恐怖的原因,同时也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注意到饮食的安全问题。
  • 水月镜花之虚无

    水月镜花之虚无

    一家普通的小店却是来自异世界。“本店只招待有缘人。”坐在柜台后的女店主微笑,“有缘人并非一定有缘,要想实现愿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身份神秘的女店主以及那家古怪的小店到底怎么回事?无人知晓无人能解答。但每一个能进入那家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将死之人。不论是稚嫩孩童还是蓬勃的年轻人或者老年人,能进入那家店的都是将死之人。今夜子时,欢迎你的到来。将死之人。
  • 邪神把他的分身给我了

    邪神把他的分身给我了

    不到三十岁,已经攒下亿万家产的许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祸从天降。另一个位面的‘许飞’意外获取穿越神器,穿越诸天万界位面后,肆意妄为,屠戮无辜,把诸天万界搅扰的鸡犬不宁。最终,那个‘许飞’被诸天万界法庭裁判为‘邪神’,对他进行万界追杀。这个混蛋,为了给自己留下一线生机,竟然把主意打到了镜像体身上,准备用许飞做诱饵,代替他的一念分身。真是太狡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