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49300000015

第15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4)

荀子作《正名》篇,意在纠正当时主要由名家的辩说所导致的名实混乱的现象,与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相关讨论颇多,不赘。不过,就“正名”可能具有的内涵而言,它对荀子还有另一层意义。苟书竭力标榜各种“名”,旨在劝人学行礼义,这种对“名”的宣扬和推崇,很可能会带来一个负面的后果:使人们由于追求表面的荣耀之“名”而忽视了“名”所应导向的具体行为,甚至由此而滋生诈伪。这并不始于荀子对“名”标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必然产生的问题。一物必有一对应的名称,任何一种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标以相应的“名”,“名”本身所特有的评价色彩很可能导致人们重“名”更甚于“行”。因此,现实生活中时有“行”不符“名”的情形,实在不足为怪。

但是,由于荀子对“名”着力渲染,试图使“名”成为人们学行礼义的基本动机,愈强化了人们重“名”求“名”的倾向,由“名”生“伪”的问题对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名”的弊端,古代不少思想家均作过深入的探讨,其中最为突出者,莫过于道家一脉。老子曾言,“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反过来看,这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悬之以“名”,则人必有求“名”之欲。在此欲望的驱动下,人必陷于争,由此或不免于行伪以博取声名,故王弼日:“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关于这一点,另一些古代思想家的评论更加尖锐: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跛好知,争归於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

老子日: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

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以上诸子对“名”的批评,固然大多出于特定的思想立场;他们所称许的“道”,也与荀子所谓的“人道”大异其趣,故在某些他们视作“伪”的有“为”之处,正是荀子力劝人们学为“君子”的地方。但是,这些批评表达了一种洞见,即“名”一旦成为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力,就难免引发一场追逐声名的“战争”。人们可能同在其他任何一种战争里一样,不恤其“道”而各施其技。由于“名”是人们最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目标,他们很可能会忘记,或者说,会故意忽略:真正的“名”本是建立于实实在在的相应的德行之上的。德行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由德行自然散发出的声名更非一日之功,很多时候,它甚至是不可期待的。在此情形下,“名”欲有可能驱使人们选择捷径,以表面的德行婉转邀誉于他人,或不务修身而虚饰其不能之行,或随波逐流、以众好为好。如此之类,即不讳言“名”的儒家也绝对不可能赞同,故孔子刺“同流合污以媚于世”的“乡原”为“德之贼”,孟子更称其“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不过,如前所论,“伪”的现象其实是彰显各种“名”所不可避免的一种后果,就此而言,道家多主“无名”,在相当程度上,乃是鉴于“名”可能导致种种混乱和诈伪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斩草除根的断然做法。

“无名”固然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名”可能导致的诈伪的问题,但在荀子看来,“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而“名”也是“欲”之一种,好荣恶辱,乃是人的自然反应,由此看来,根除人对于名望的欲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设想。无论是“无名”主张,还是“见侮不辱”的说法,都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名”所带来的上述问题。何况,从他关于“君子小人之分”的论说看,“名”本身尚有一种劝勉人向善的功效。在他而言,“名”欲既不可去,也不必去。

其实,立“名”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荀子在标榜各种“名”以进行劝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并力图避免。这一点,体现为他不厌其详地反复强调并对照支撑各种“名”的行为方式,意在使人们明了君子何以有“君子”之“名”,从而劝他们行其“实”然后享其“名”。他对于由“名”生“伪”的问题的关注并不止于此。除明确各种“名”所对应的“实”,他还专门讨论了“诚”的问题: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此节中,关于“诚”之意,历来注家意见不太一致,有必要略作澄清。杨惊释“诚”为“无奸诈”,颇受质疑,但从苟书中“诚”的用法看,杨注其实比较贴切。《不苟》日:“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诚信”与“夸诞”对举,文意显然。

又,《乐论》言“著诚去伪”,“诚”之意更明。因此,荀子关于“诚”的用法实际上很朴实,不过指“实也,谓无虚伪也”。另,“慎其独”的说法,又见于《礼记·礼器》、《大学》、《中庸》。郑玄注《礼器》“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日“少其牲物,致诚悫”,故“慎独”即“诚独”。此说也适合于解释荀子此处所谓的“慎独”,而“独者,人之所不见也”。从前面关于“诚”和“慎独”的辨析来看,本节引文对治由“名”而生“伪”(诈伪)之弊端的用意极为明显。荀子反复以“天地”喻“君子”之“诚”,意谓二者皆有“常”。一人“诚”与否,于他人所不见之时表现最为真实,唯能时时事事显现其“诚”,斯可谓有“常”。人见则行“道”,人不见则从其欲,不过是沽君子之“名”,实则为“伪”,所以荀子说“不诚则不独”。所谓“不独则不形”,“形”即“形见於外”,但也应以“常”论,人见则“形於外”,人不见则否,不可谓“形”,故郝懿行日“形即形此独也”。沽名钓誉者,“心”虽知礼义,也“见於色,出於言”,但由于其只求“名”而无意于专_修身,时为之,时舍之,反复无常,故“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荀子论“君子”,不离“政事”;且其所谓“君子理天地”,意指“君子”能辨治人群、万物,而修身为始,因此,荀子将“诚”与“政事”联系并不奇怪,相反倒进一步表明“诚”之重要。

“诚”意味着无“伪”。“伪”虽主要是对外在行为的评价,但其根源在内,故荀子讲“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在他看来,只有专一于“仁”、“义”之类,“独行而不舍”,才能将德行刻镂于身,“长迁而不返其初”,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荀子屡言“诚”,又讲“慎独”,目的正在于劝人专注于修身;而其特别揭示“诚”之重要,乃在于产生“伪”的可能——毕竟,无“伪”则无所谓“诚”。“诚”主要是针对由追逐声名而产生的“伪”的现象或可能性而提出,这在《儒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故日: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於外,务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这就明确指出,“夸诞”或伪饰,不可能让人享有“贵名”;真正的“名”,只能出于“积德於身”,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敬其在己者”。

所以,荀子标榜“名”,最终还是落在劝人诚意于修身、专一于礼义。这一点,不仅从其斥各氏“贱儒”、贬“俗儒”可见,也表现在他关于“名”的层次的讨论上。如其论“小儒”,即谓其“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及论“大儒”,则许之以“志安公,行安修”,正与其谓圣人“行礼要节而安之”相类。这里“忍”与“安”的区别,正体现了二者修行上的差距。不过,“忍”也是某种“诚”,只是未达化境。

总的来看,荀子立各种“名”以劝人学行礼义,同时又恐人因追逐声名而流于诈伪,所以一方面勉励人追求更高的、内在的“名”,另一方面也反复强调“诚”。其论说实可谓用心良苦,并表现了某种执着。虽然注意到由标举“名”而生诈伪的可能性,荀子并没有转而反对“名”,而是试图以“诚”正“名”,竭力保障“动之以名”作为一种劝说策略的效力。因此,他恐怕会同意顾炎武以下的说法: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沽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即不无一二矫伪之徒,犹愈于肆然而为利者。《南史》有云:“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故昔人之言,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虽非纯王之风,亦可以救积污之俗也。

此处评以“名”诱人“非纯王之风”,或许也不太出荀子意料之外。不过,从其“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的“谈说”立场来看,他大概会辩解说,就礼义而言,他降低的是内在的根本动机而非外在行为的标准,而礼义,归根到底必然是形之于外的“道”。

4.3昭之以灾祸

对“名”渴望,固然是深植于人性的一种欲求,不过,当自身的安全难以保障之时,“名”似乎就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某种奢侈物。这一点,在乱世尤为突出。战国之世,“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在位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於死亡”,孟子谓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是一个人祸惨绝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问题,很可能是如何全身避祸。即以庄子之旷达,也难例外,刘静修就曾谓其“失志於当时而欲求全於乱世”。

荀子其时,秦统一天下日近,战祸越演越烈,“避祸”就更成为人们的现实考虑。以他的“谈说”倾向和一贯的现实态度,当然会从避祸全身的角度展开劝导。

避祸全身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有传统上的价值支持。

《孝经·开宗明义》即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宋邢爵正义日:“言为人子者,常须戒慎,战战兢兢,恐致毁伤,此行孝之始也。”儒家主“孝”,谨慎避祸自有其伦理上的依据,在此意义上也就可以理解孔子所以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乃在于“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故苟子日:“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其言之激烈,远过于孑L子,甚至以“重身”谈人之为人。

对荀子来说,“避祸”之重要,首先还不在于它是一种为特殊时代环境所强化的“人性”需求,而是因为他注意到人们轻视祸患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意气之私: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剞行也。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此处屡言人恣其私意、逞一时之快,以致所得与所求殊异。问题还不止于结果出人意料,更在于这暗示了一种务求胜人的意气之勇。王船山论汉光武,赞日:“勇者,非气矜也,泊然於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相较之下,意气不过是放任血气、无力自制的表现,是鲁莽的匹夫之勇。行意气之私者不仅得其所恶,且其“勇”也不足称道。在荀子看来,勇者,人多有之,然而不同的“勇”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同类推荐
  •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以庄子内七篇文章切入,阐释庄子独特的生命哲学。本所呈现的例子,皆是生活中寻常小事,但稍证恬,便会让我们的心离庄子近一些。《禅释庄子》旨在化解现代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助世人修出庄心禅性,让整日奔波的人心生净土,让内心迷惘的人渡过心灵的苦海,回归自性的灵山,教导世人“我执”,从认识生命到改善生命,充分享受庄禅的超出与洒脱。在《禅释庄子》中,作者尝试了从生命哲学解读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感悟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
  •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是法国哲学大师柏格森的巅峰之作,更是为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的传世名著。本书站在生命进化的角度演绎生命的发展历程。不同于环境决定物种演化的观点,创造进化论主张的是生命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力,这种冲力是决定物种进化繁衍的主要推动力量。《创造进化论》一书结合了生命哲学的有关内容,成为人类史上重新建构哲学的重要典范,它提出意识具有延续性,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便是生命的存在。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热门推荐
  • 三十三州记

    三十三州记

    若安想:“权倾天下的将军,乱世求存的杀手,当他去刺杀他,我该如何?”陆暗道:“没有人能伤的到我,现在。”明让说:“把她给我,我保你江山无忧。”百里慕雪吼道:“我不要你的施舍!!!”
  • 渣女的快穿日常

    渣女的快穿日常

    本文讲述的是一代渣女夏薄在机缘巧合之下与系统签订契约并且成为了剧情设计师,并为之努力(一直在摸鱼)的故事。具体内容自己看吧。作者还是在校生,更新时间大部分在节日或者学生大休息的时候。如果嫌字太少可以养肥了再看。(悄咪咪的告诉你们,节假日的时候有时不会更。毕竟学生党要写很多作业的嘛,还有自己新买的资料。不过我会努力写一些的。)嫌字少的话,鼓励读者小天使养肥再看。
  • 神荼之觉醒

    神荼之觉醒

    他坚强,父亲失踪后,他没有倒下,而是奋起直追,统领大局。他热血,痛恨一切的邪魔外道,一剑在手,杀鬼僧,诛妖邪,除魔卫道,初心不改。他善良,冥医宝典第一条,为善者,不可欺也,为恶者,不可姑息。他温柔,如同一杯甘甜而醇厚的美酒,当一切浮出水面。才忆起,冰河一梦,参差千年,错乱的时光里,此情唯你不负。
  • 修真吧萝莉

    修真吧萝莉

    见义勇为遇到鬼?师傅领进门修炼靠个人?神一样的对手猪一样的队友?肿——么——破!!!萧轶欣觉得自己运气糟透了。但说不定……这也是冥冥之中,妙不可言的机缘所注定?书友群:287667248,欢迎加入!
  • 那个大佬不得了

    那个大佬不得了

    她是早早创业,登上了CEO,走上了人生巅峰。她是九亿万少女的梦,是男生们的女神。但是可能因为自身的优秀,导致她至今还是个母胎单身。他是大学生,在校园里是校草,却从没有谈恋爱。因为他在梦里早已对古曦芳心暗许了一次意外将他们绑在一起了。总裁以为宋君会厌恶,却不料小奶狗早以在梦里芳心暗许。—————————甜的
  • 守望先锋之次元杀手狂想曲

    守望先锋之次元杀手狂想曲

    嘛,虽然主神警告我无数次不要对自己人出手了,但杀人是一种乐趣,你们懂么?(本文是无限流小说,并且男主的主战位面是守望先锋。)
  • 仙君的桃花酿

    仙君的桃花酿

    我在送魂路捡了个俊美卓然的师父,之后逃婚闯江湖,被师父逮到,那脸色是阴晴不定。可惜眼前那桃花灼灼,桃花大把。坐拥江山,纵马江湖,是人人都好!偏偏我的境况不甚好。
  • 闻天记

    闻天记

    江湖何其大,庙堂何其深。且看我许观年,一人一刀一剑,一骑一衫一笠,走江湖,观庙堂!
  • 蔷薇仙境1神农鼎

    蔷薇仙境1神农鼎

    偶然中,少女在家中的阁楼屋找到一些"画卷",发现画纸上的幻景存在于一个叫蔷薇仙境的地方。种种谜团尚未解开,似乎跟少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青少年快读历史书系之一,浓缩华夏文明,荟萃历史精华,讲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完整系统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深入细致地透析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历史内蕴。对中国历史采用简明完整的框架,轻重得当的选取,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描写,成为青少年朋友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