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99000000113

第113章 说儒(3)

我可以替傅先生添一些证据。鲁僖公死在他的三十三年十一月乙巳(十二日),次年(文公元年)夏四月葬僖公,又次年(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为文公聘妇。《左传》说,“礼也”。《公羊传》说,“讥丧娶也。娶在三年之外,则何讥乎丧娶?三年之内不图昏。”此可证鲁侯不行三年丧。此一事,《左传》认为“礼也”,杜预解说道:“僖公丧终此年十一月,则纳币在十二月也。”然而文公死于十八年二月,次年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杜预注云:“不讥丧娶者,不待贬责而自明也!”此更是鲁侯不行三年丧的铁证了。《左传》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王太子寿卒。

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荀跞)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籍谈归,以告叔向,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卒焉。今王乐忧。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注:“天子绝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于是乎以丧宾宴,又求彝器,乐忧甚矣。

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弗遂,宴乐以早,亦非礼也。

这可证周王朝也不行三年丧制。《孟子》所记滕国父兄百官的话可算是已证实了。

周王朝不行此礼,鲁、滕诸国也不行此礼,而孔子偏大胆的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记子张问:“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直对他说:“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檀弓》有这样一段: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褚幕,丹质,蚁结于四隅,殷士也。

孔子、子张都是殷人,在他们的眼里嘴里,“天下”只是那大多数的殷商民众,“古之人”也只是殷商的先王。这是他们的民族心理的自然表现,其中自然也不免带一点殷人自尊其宗教礼法的宣传意味。

到了孟子,他竟说三年丧是“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的了。

到《礼记·三年问》的作者,他竟说三年丧“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果然,越到了后来,越“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直到傅斯年先生方才揭破了这一个历史的谜!

三年之丧是“儒”的丧礼,但不是他们的创制,只是殷民族的丧礼,——正如儒衣儒冠不是他们的创制,只是殷民族的乡服。《孟子》记滕国的父兄百官反对三年之丧时,他们说: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这句话当然是古政治家息事宁人的绝好原则,最可以解释当时殷、周民族各自有其丧祭制度的政治背景。统治阶级自有其周社,一般“国人”自有其亳社;前者自行其“既葬除服”的丧制,后者自行其“天下之通丧”。

我们现在要看看“儒”的生活是怎样的。

孔子以前,儒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无从知道了。但我疑心《周易》的“需”卦,似乎可以给我们一点线索。儒字从需,我疑心最初只有一个“需”字,后来始有从人的“儒”字。需卦之象为云上于天,为密云不雨之象,故有“需待”之意。(《彖传》:需,须也。)《象传》说此卦象为“君子以饮食宴乐”。《序卦传》说:“需者,饮食之道也。”

《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程颐《易传》说此节云:以险在于前,未可遽进,故需待而行也。以乾之刚健,而能需待不轻动,故不陷于险,其义不至于困穷也。

这个卦好像是说一个受压迫的人,不能前进,只能待时而动,以免陷于危险;当他需待之时,别的事不能做,最好是自糊其口,故需为饮食之道。这就很像殷商民族亡国后的“儒”了。这一卦的六爻是这样的: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愆)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这里的“需”,都可作一种人解;此种人的地位是很困难的,是有“险在前”的,是必须“刚健而不陷”的。儒在郊,完全是在野的失势之人,必须忍耐自守,可以无咎。儒在沙,是自己站不稳的,所以说“衍(愆)在中也”。儒在泥,是陷在危险困难里了,有了外侮,只有敬慎,可以不败。儒在血,是冲突之象,他无力和人争,只好柔顺的出穴让人,故《象传》说为“顺以听也”。儒在酒食,是有饭吃了,是他最适宜的地位。他回到穴里去,也还有麻烦,他还得用敬慎的态度去应付。——“需”是“须待”之象,他必须能忍耐待时;时候到了,人家“须待”他了,彼此相“需”了,他就有饭吃了。

《周易》制作的时代,已不可考了。《系辞传》有两处试提出作《易》年代的推测:一处说。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又一处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不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易》卦爻辞已有“箕子之明夷”(《明夷》五爻),“王用享于岐山”(《升》四爻)的话,似乎不会是“文王与纣”的时代的作品。“文王囚居羑里而作《易》”的说法,也是更后起之说。《系辞》还是猜度的口气,可见得《系辞》以前尚没有文王作《易》的说法。《系辞》的推测作《易》年代,完全是根据于《易》的内容的一种很明显的人生观,就是“其辞危”,“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从第一卦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到第六十四卦的“有孚于饮酒,无咎”,全书处处表现一种忧危的人生观,教人戒惧修德,教人谦卑巽顺,其要归在于求“无咎”,在于“履虎尾不咥人”。《系辞》的作者认清了这一点,所以推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个观察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推测《易》的卦爻辞的制作大概在殷亡之后,殷民族受周民族的压迫最甚的一二百年中。书中称“帝乙归妹”(《泰》五爻),“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更可见作者是殷人。所谓“周易”,原来是殷民族的卜筮书的一种。经过了一个不短的时期,方才成为一部比较最通用的筮书。《易》的六十四卦,每卦取自然界或人事界的一个现象为题,其中无甚深奥的哲理,而有一些生活常识的观察。“需”卦所说似是指一个受压迫的智识阶级,处在忧患险难的环境,待时而动,谋一个饮食之道。这就是“儒”。孔子的时候,有“君子儒”,也有“小人儒”。我们先说“小人儒”的生活是怎样的。

《墨子·非儒》篇有一段描写当时的儒:夫(夫即彼)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毕沅据《孔子世家》,解浩居为傲倨),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避)之。是若人气,鼠藏,而羝羊视,贲彘起。(贲即奔字)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

夫(彼)(孙诒让校,此处疑脱“春乞”四字),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

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之家(财)以为,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这虽然是一个反儒的宗派说的话,却也有儒家自己的旁证。《荀子·儒效篇》说:逢衣浅(《韩诗外传》作博)带,解果其冠,(杨倞注引《说苑》淳于髡述“邻圃之祠田,祝曰,蠏螺者宜禾,污邪者百车。”“蠏螺盖高地也,今冠盖亦比之。”)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壹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王念孙云:举读为相与之与)

其上客,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用战国晚期荀卿的话来比较墨子的话,我们可以相信,在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之间,已有这种俗儒,大概就是孔子说的“小人儒”。

从这种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有几个要点:第一,他们是很贫穷的,往往“陷于饥寒,危于冻馁”;这是因为他们不务农,不作务,是一种不耕而食的寄生阶级。第二,他们颇受人轻视与嘲笑,因为他们的衣食须靠别人供给;然而他们自己倒还有一种倨傲的遗风,“立命,缓贫,而高浩居”,虽然贫穷,还不肯抛弃他们的寄食——甚至于乞食——的生活。第三,他们也有他们的职业,那是一种宗教的职业:他们熟悉礼乐,人家有丧祭大事,都得请教他们。因为人们必须请他们治丧相礼,所以他们虽然贫穷,却有相当崇高的社会地位。骂他们的可以说他们“因人之野以为尊”;他们自己却可以说是靠他们的知识做“衣食之端”。第四,他们自己是实行“久丧”之制的,而他们最重要的谋生技能是替人家“治丧”。他们正是那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这是儒的本业。

从这种“小人儒”的生活里,我们更可以明白“儒”的古义: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靠他们的宗教知识为衣食之端。

其实一切儒,无论君子儒与小人儒,品格尽管有高低,生活的路子是一样的。他们都靠他们的礼教的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在那殷、周民族杂居已六七百年,文化的隔离已渐渐泯灭的时期,他们不仅仅是殷民族的教士,竟渐渐成了殷、周民族共同需要的教师了。

《左传》昭公七年记孟僖子自恨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左传》又说,孟僖子将死时,遗命要他的两个儿子何忌与说去跟着孔子“学礼焉以定其位”。孔子的职业是一个教师,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是十艇脯,是一种最薄的礼物。《檀弓》有“古之大夫,束修之问不出竟”的话,可证束修是赠礼。孔子有“博学”、“知礼”的名誉,又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故相传他的弟子有三千之多。

这就是他的职业了。

孔子也很注重丧祭之礼,他作中都宰时,曾定制用四寸之棺,五寸之椁。(见《檀弓》有若的话)他承认三年之丧为“天下之通丧”,又建立三年之丧的理论,说这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十七)这都可表示他是殷民族的宗教的辩护者,正是“儒”的本色。《檀弓》记他临死之前七日,对他的弟子子贡说: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看他的口气,他不但自己临死还自认是殷人,并且还有“天下宗予”的教主思想。(看下章)

他和他的大弟子的生活,都是靠授徒与相礼两种职业。大概当时的礼俗,凡有丧事,必须请相礼的专家。《檀弓》说: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君子以为沽也。“沽”是寒贱之意。当时周民族已与殷民族杂居了六百年,同化的程度已很深了,所以鲁国的大夫士族也传染到了注重丧礼的风气。有大丧的人家,孝子是应该“昏迷不复自知礼”了,所以必须有专家相导。这正是儒的“衣食之端”。杜桥之母之丧,竟不用“相”,就被当时的“君子”讥为寒伧了。

孔子为人相丧礼,见于《檀弓》:(参看下文第六章引《曾子问》记孔子“从老聃助葬”)

国昭子之母死,问于子张曰:“葬及墓,男子妇人安位?”

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妇人东乡。”

据《檀弓》,司徒敬子是卫国大夫。孔子在卫国,还为人相丧礼,我们可以推想他在鲁国也常有为人家相丧礼的事。《檀弓》说: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同类推荐
  • 周易全鉴(第2版)

    周易全鉴(第2版)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通过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进而阐释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发智慧的至高宝典。时至今日,《周易》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管你为政、治企、从军,抑或只是个普通人,都能从《周易》中聆听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诲,让你受益匪浅。
  • 传习录(国学大书院)

    传习录(国学大书院)

    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士人的推崇。
  • 大家小书·译馆:君主论

    大家小书·译馆:君主论

    《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西方文明经典文献之一。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以科学家的智慧和化学家的严谨为统治者开出政治处方。马基雅维利以“性恶论”为逻辑起点,从研究君主个人行为出发,将政治斗争与谋略技巧在心智上做了诚实并饱含深意的思考。
  • 苏格拉底之死(译文经典)

    苏格拉底之死(译文经典)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本书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
  •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大学论·德智平衡论

    生命的原欲总是与其实现的结果有距离。于是,这便有了我们生命中“我能够”与“我应该”的矛盾体验,这种体验常常把自我置于“两难境地”。……为此,每个生命个体对自身智性与德性关系的觉知就成为了生命存在的首要问题。
热门推荐
  • 战神王爷的吃货妻

    战神王爷的吃货妻

    帝都人人皆知她是一个草包,打架斗殴,无恶不作,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朝翻身,她一跃成为高高在上的战神王妃,一改从前的刁蛮任性,学习琴棋书画,带兵打仗保家卫国,成为了百信心目中另一个战神。
  • 因为我可是大师兄

    因为我可是大师兄

    古医世家的大小姐因贪玩爱上天才厨师,后生下的少年从小被古医世家各种训练并限制自由,好用来完成各种任务,在最后一次任务的途中为救人而昏迷不醒?
  • 神罚之瞳

    神罚之瞳

    赤月来袭,神罚降世。究竟是反派的胜利,还是怂包的崛起?在面对难以接受的真相,他又该何去何从?在神秘组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惊天的阴谋?欢迎收看新书,带你走进废柴主角的内心世界。
  • 我继承家业后成了大当家

    我继承家业后成了大当家

    【1V1,爆笑甜宠,无虐】真·弱柳扶风,可盐可甜女主vs腹黑冷面口嫌体正直男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貌若瑶池仙娥,站如弱柳扶风。作为京城贵女第一人,大家闺秀这个词锦小芙实至名归。循规蹈矩的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被“逼上梁山”。不靠谱的爹:“即日起你就是九霄山的大当家了。家大业大,我相信你。”谁要这种相信啊喂,家大业大是这个意思啊喂!不管三七二十一,锦小芙只能“新官上任”,可反倒被放了一把火。尤其是那个带头的男人,可不惹他怎么还不能绕着走了?“明说了吧,我不承认你。”这是方凛对她说的第一句话。锦小芙内心os:都写脸上了,还用明说吗?可再后来为什么这人总往身边凑?“其实九霄山的大当家我当不得,方凛才是。我最多算是个军师。”谁知那人竟若无其事,正襟危坐道:“我听她的。”这是一个关于史上最弱土匪头子带着一堆神奇好友成功登上顶峰的故事。
  • 大秦诸侯王

    大秦诸侯王

    我叫刘邦,投胎到了秦朝。是的!我本以为,我会是历史的主角,当泗水亭长,义释囚犯,斩白蛇起义,推翻暴秦,楚汉争霸,建立大汉帝国,成为史书上那个传奇的“二流子”,汉高祖刘邦!可万万没想到!当我游手好闲了二十年,屁颠儿屁颠儿上任泗水亭亭长时,接到的第一份朝廷邸报,就是大秦帝国的现任老大秦始皇,即将过他的一千岁生日!
  • 血色倾天下

    血色倾天下

    她是地狱里的轮回生死掌控者,气运之力尽数在手,天下对她来说不过是蝼蚁一般。一朝穿越,天帝?冥帝?妖帝?仙帝?神帝?不管你是什么王什么帝,在她眼里不过全部皆是蝼蚁。狂妄冷酷?冰冷无情?性格诡异?弑杀成怒?血色彼岸花一朝盛开,天地间顷刻凋零,血色花瓣袭满了天地,她是魔鬼还是杀戮女王?
  • 重复无用

    重复无用

    我不知为何而来,这里的人们不相信重复,重复无用,我死,又是重来,啧啧,说什么重复无用呢?
  • 我等的人他来了

    我等的人他来了

    小白兔×大灰狼学霸青春之际,单纯软萌遇见了腹黑毒舌的学霸。阮晓棠悔恨自己没有早点认清大灰狼的真面目,如今小白兔成了大灰狼的盘中餐。——小剧场程煦单手扣住阮晓棠的手,摁倒头顶上当轻声道:“阮晓棠,五年前我当你心思单纯不懂我的意思,现在呢,还不明白?嗯?”阮晓棠无辜的眨眨眼,一脸委屈的看着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老汇

    老汇

    人性是什么?夫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说:性本恶!我说:善恶存于一心,不在人言!然人言可畏?那便让他信你,遵从你,唯你是从!如若不然?那便随他!若阻我心中正义?“杀!”若阻我行恶?“杀!”若我翻然悔悟?“这就是人性,酸甜苦辣咸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