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85800000021

第21章 良策重绘江山美(2)

“共产党是百姓代表,应该想得细。”刘汉卿接过大家的话题,“不过,我们党代表的这个百姓,是全国的百姓,可不只是妙疃的百姓啊!全国百姓好过了,妙疃的百姓才会过得更好。为了这个目标,城里要恢复工厂、矿山,我们算了一下,全市每人贡献一个鸡蛋,每户出一天工,就能把煤矿恢复;每户贡献一只鸡,就能恢复铁矿和工厂。到那时,可别说共产党不好了啊!”

“哪能呢!应该拿。没有矿,就没有炼铁的料;没有煤,就没有焦炭,也就炼不出铁。现在几家用一口锅、一个鏊子,一个村只有两个铁犁,有钱也买不到,不就是因为缺矿和工厂吗?支援工业,就是支援我们自己啊!”村民张立泰高声应答。

“说得好,说得好啊!”村民们兴奋地聊着。

坐在墙角的捷舟深深为这真挚的气氛感染。心想:“师傅说过,说话做事真实,是建立功业的基础。共产党的干部说话实,办事实,说自己是百姓的代表,就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能打败国民党的原因吧。”

刘汉卿热得敞开了衣扣,跑到庙前的大路上透风。一对挑担过路的行人正从身旁路过。走在前面的一位说:“爹,我真的听到卧牛岭下好像有人在呼救!”

“别胡说了,你说过多少遍了,我们不是找了许久,没看到人吗?肯定是你小子走夜路胆怯,耳朵走了神。”后边一个声音老些的人训斥着。

“卧牛岭可是个险路啊,离这里几里地呢!”听到他们父子对话的刘汉卿不由琢磨起来,“说不定有人掉下去了,看看去。”

想到这里,刘汉卿取下一个挂在门前的马灯,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卧牛岭走去。刺骨的北风吹着他的帽耳,呼嗒呼嗒地飘着。

卧牛岭到了,他细细地瞧着路边的积雪,看来看去,真发现了一处滚动过的遗痕,顺着痕迹滑下去,崖底的雪窝里卧着一个人,快冻僵了。伸手摸摸他的心窝,觉得还有热气,他急忙背在身上往山下走。

深夜,编织的村民累了,商量着今晚就干到这里,回家休息。走出庙门,正巧刘汉卿背着一个人过来。

“快请大夫去!”刘汉卿气喘吁吁地喊着。人们很快去请来村里的郎中姜修,姜郎中看到人已病成这个样子,吩咐快放到门板上抢救。这时他们才看清,这个人中高的个头,瘦削的脸庞,又黄又脏的头发乱得像一堆枯草,身上的衣服褴褛得成了布条,大冬天只穿一双单鞋,前面还张开了口子,只是一副断了腿的眼镜,用绳子紧紧拴在后脑勺上。

经过一夜的抢救,这个人苏醒过来。村民们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叫杨林,原来是一个重型机械厂的助理工程师,抗战期间工厂被炸,丢了饭碗,被日伪政权抓去干了几天,偷跑出来,从此再也没人用他,便四处流浪。这次是在山区迷了路,两天没有转出这条山坳,饿晕在雪地里。他得知自己是被刘汉卿救出来的,跪在刘汉卿面前感谢救命之恩。

刘汉卿扶起他来说:“年轻人,我们共产党可不兴这套。当年你替日伪做事也是被迫的,既然在重型机械厂干过,我介绍你到古州机械厂去怎么样?那里缺人才呀!”

“太好了,那可是我的老本行啊!他们能要我吗?”杨林疑惑地问。

姜修介绍:“这是我们古州的刘汉卿书记。”

“谢谢了,谢谢了!我去了保证好好干。”泪花在杨林眼里闪烁。

杨林的使用迅速传了开来,许多在工业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来找古州领导,一时间涌现了许多以前不掌握的人才。

捷舟亲自看到、听到这些,对共产党讲求实际的印象又加深了几分,也更掂量出良姑话的分量。

春天到了,刘汉卿再次来到妙疃。解冻的小河、发芽的柳树、返青的田地、鸣叫的小鸟和人们田间劳作的身影构成的恬静,与刘汉卿内心的焦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人们起早贪黑地耕种,可是多年的战乱,劳动力骤减,荒地剧增,农具丢失毁坏,耕牛减少,耕种的难度加大。而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业、教育、医疗、科研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农村,哪样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骤然而至的抗美援朝战争又增加了一笔巨大的支援经费。

古州地委反复讨论过,要完成这一任务,现在的农田要精耕细作,荒芜的山野要再垦出二百万亩,即使做到这些,尚有三分之一的差额。为了发展生产,古州地委领导进厂下乡,帮助组织互助组、换工队,解决农户缺牛少犁等问题。农民的劳动热情在提高,耕种面积在扩大,耕作功夫更精细。

初春,嫩绿的禾芽破土而出,麦苗返青;盛夏麦浪滚滚、豆菽没膝;深秋,高粱红了、谷子熟了,田野一片金黄。支援工业、支援交通、多交公粮、多卖余粮的热潮在农村蓬勃兴起,抗美援朝的捐献活动更为热烈。乡亲们捐飞机、捐大炮、捐步枪,这一切又都是通过面对黄土背朝天换来的粮食而兑现的。

年复一年,庄稼在增产,国家建设的规模也在扩大,农民的生活虽然不断提高,但是巨大的支援任务和“剪刀差”,迟滞了农村发展的步伐。春荒没有了,但还得靠一半糠菜度过,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每每看到田间地头三三两两的大人小孩挖着野菜,老人和孩子吃半菜半粮的饭食,刘汉卿都会感到鼻子酸酸的,一种愧疚感撕扯的心疼。怎么能把产量再提高一下呢?他四处跑着想办法!

第十三节谋丰产言行感民心

一天傍晚,人们刚刚放下饭碗,“嘟嘟嘟嘟……”的哨声又响起来。

“又开会了,是不是‘驴长’来了?”刘汉卿常来妙疃,来了常开会,开会就吹哨子,在农村,哨子的声音和驴的叫声最响,所以大家昵称他“驴长”。

“是要粮呢,还是要援疆人员?”有人问。

“需要粮就得想办法挤,需要人就抽呗!图恬和儿子、外甥都去西北援疆了,我们还有什么说的!”

村民三三两两地来到会场,聊着杂七杂八的事情。捷舟和几个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跟在人群中。

集合的人越来越多。刘汉卿将马灯挂在场院的小树上,站到石头碌碡上,左手拿着一根比高粱秆还粗的东西,右手拿着个亚葫芦状的东西。

“乡亲们!昨天,我到铁道北的海西县开了个会,主要是学习人家的生产经验。这是我带回来的样品。”刘汉卿举起双手,“大家看,这是什么?”

“不知道啊!”村民们笑着、嚷着。

“烟叶?”人群里有人猜测着。

“乡亲们,这是玉米秸子——这上边能结出玉米来。”刘汉卿举了举手中带着大叶子的粗秆。

“这就是玉米秸啊?”有人问。

“小麦的生长期是二百三十天,我们这里的耕作传统是:冬天把小麦种上,盛夏收割,从农历六月到深秋这近半年的时间,地都闲着;要不就是春天种高粱、谷子、黄豆,秋后收割,冬天土地闲着,每年只能种一季。玉米生长期只有一百二十天,收麦子后种上,秋天收获后再种麦子,这样一年收两季,收成可翻一番!”

刘汉卿再次晃了晃手里的玉米秸,一片叶子掉了下来。

“一年种两季行吗?”有人问。

“行啊!”刘汉卿说,本来他想说“肯定行啊”,一犹豫,把“肯定”两个字咽了下去。

“这玉米每棵能结两三个大棒子呢!产量很高,而且再过一个月就可以种了。去年铁路北种的玉米,大丰收了啊!”刘汉卿越说声音越大。

“还有这个红薯。”刘汉卿托起右手的东西说,“这家伙产量也很高啊,而且不怕旱。也是麦收后栽种,秋末收,不影响秋末种麦子,种这东西收成更大。”

人们“嗡嗡嗡嗡”地议论着。

“大家都看看这个玉米秸子和红薯吧。”刘汉卿边说边把玉米秸子和红薯递给了到会的人群。

大家争相传看着,捏捏这儿,摸摸那儿的。

“老天爷啊!秸子这么粗!种到地里还不把肥力都给吸光了?”

“是啊,这东西比小麦秸子要粗多了。”有人比划着玉米秸和麦秸的粗细,大声附和着。

“肥力吸走了,地就变贫瘠了,以后地里还能再长庄稼吗?”人群里传来了阵阵质疑声,不少人摇着头。

人声渐渐地静下来。

沉默、沉默……会场上只有马灯的清冷微光摇曳着。

农民视土地如命根子。土地肥则物产丰,土地瘠则没饭吃。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民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土地,唯恐有任何闪失。他们习惯了几千年的传统劳作经验,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这可是他们全家一年的生活所在啊!尽管刘汉卿一家家的再三动员,还是没人敢种。

刘汉卿索性在村里住下来。村民张纪德夫妻俩年过半百,没有儿女,土改时,地主家一匹马分给谁家也不合适,便让他养着,谁家有活可拉去用,用后要交一天的草料,张纪德夫妻负责喂养,马粪归他。刘汉卿就住在马棚里。

一天早晨,鸡还没叫。捷舟早起上学,路过马棚,听见院子里有“沙沙”的声响,张纪德披衣开门,看到刘汉卿正准备出去。

“老刘,这么早出去干什么?”

“噢,剃头大哥起来了,我得抓紧动员乡亲们种玉米和红薯啊。”刘汉卿转过身来,有些歉意,“把你也吵醒了。”因为张纪德有剃头的手艺,所以平辈人称他剃头大哥;后辈人称他剃头大爷或大叔。

“没有,没有!”张纪德连忙摆手。

“啊切!”刘汉卿打了个喷嚏。

“感冒了啊?老刘。”

“没事儿,这几天没睡好,可能有点着凉。”

“这么早出去,大家也没起床啊?”张纪德关切地说。

“是啊!这几天我是挨家挨户地跑啊,动员大家种玉米和红薯,可是没见什么成效啊!我们支援国家建设任务那么重,大家吃得差,看着小孩儿被野菜噎住,心里真是难受!我们不改变耕作习惯,明年春天还是不好过。现在,抗美援朝和支援国家建设都需要粮啊!”刘汉卿着急地说。

“是啊!”张纪德接过话茬,“不过,老刘啊!大家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祖祖辈辈都种单季,有时还因为地力贫瘠,打不了多少庄稼。如果种成两季,又有一季是这种粗秸秆的玉米和大块头红薯,地力能不能承受得了?是得考虑呀!”张纪德慢慢地说着,不经意间,他看到了刘汉卿布满血丝的眼睛。

一阵冷风吹来,张纪德感到了一丝冷意。他深深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把披在肩头的衣服提了提。

“哎,剃头大哥,怎么把你给忘了,你带头种呗!”刘汉卿张着嘴,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大伙都不种,凭什么让我种啊?”张纪德显得有些生气,把脸儿扭向一边。

刘汉卿擤了擤鼻涕:“剃头大哥啊,这玉米和红薯总得有人试吧,不试怎么能知道一定会把地搞贫了呢?”

“反正我不试!”

“剃头大哥,我住在你家,别人看你都不种,他们更不种了。”

“那我也不种!”

“我可就认准你了。今天谁家我也不去了,先把你动员通。”

“啊切!”刘汉卿又打了个喷嚏。

张纪德想到这几天刘汉卿走街串巷四处碰壁的样子,心软了下来:“你也真是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啊,看看把自己都弄感冒了。老刘,就凭这个,我种!”

“太好了,老哥!”刘汉卿顿时来了兴致,脸上的乌云立马散开,“你种多少啊?”

“先种二分地吧。”张纪德看着正起劲的刘汉卿说。

“不行不行,”刘汉卿满脸焦急,“二分太少了!种两亩吧!人类种玉米、红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美洲的洛基山是发源地。”刘汉卿缓了缓语气,他意识到刚才语气可能有点重了。

“不能种那么多啊,老刘。那玉米、红薯是种在什么洛基山,可不是在咱们妙疃啊?万一把地种贫了,那我和老伴儿吃什么?”张纪德把两只手一伸,做了个两手空空的动作。

“老哥啊,没关系,你家人口少,我这个官现在实行的是供给制,每月有四十五斤粮呢,如果真把地种贫了,咱们三个人拌上糠菜,吃我这份粮,一年怎么也能对付过去。”

张纪德被缠得没办法,狠了狠心说:“那我种一亩,打死也不能再多了。”

“好吧,这样也行。”刘汉卿点了点头,感动地看着剃头大哥。

墙外的捷舟,也为刘汉卿的执着而感动!

农历五月中旬,收完小麦,玉米和红薯种到了地里,如同种到了刘汉卿的心里一样,他对这亩地寄予了无限希望,不几天就跑回来看一次。

四五天后,绿油油的玉米长出来了,插到地里的红薯苗也开始爬秧。乡亲们上坡时都争相去看,有的甚至拐个大弯儿绕去看个新鲜。

“一长出来就这么粗啊,年底再种麦子还能长吗?”

“产量能高吗?”

质疑声很快传到刘汉卿耳朵里,他心里也没底,一直在砰砰地打鼓。玉米这东西符合美洲的水土,是否一定能适应咱们这里的环境呢?这么粗的秸子,会不会真的把地里的肥力给吸走了呢?咱们祖祖辈辈都没种过这种庄稼啊。那高粱秆倒也是挺粗的,可一年地里只种一季啊!而玉米棒子大,一株玉米就能长两、三个,种上玉米就相当于地里一年种了两季的粮食啊。每想到这些,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儿。

不安中的刘汉卿,想起了张纪德大哥家那匹大红马:不是有马粪吗?一个念头闪过,似乎得到一丝的慰藉。

半夜时分,刘汉卿偷偷地将马粪挖到筐里,挑到玉米、红薯地里,用镢头熟练地在每株玉米旁刨一下,再用锨将马粪填到小坑里,然后迅速埋好。

最后一个坑埋好了,一个问题闪进刘汉卿的脑海:天黑施肥,白天能看出来。若被大伙发现多施了肥,要是高产了,他们会说这是多施了肥。又会说,我们不养马,哪来那么多的肥呀?还是影响推广。为了不让乡亲们看出他多施了肥,刘汉卿想出了个办法。

清早,他扛着锄头把整片玉米地锄了一遍。锄完后,一手扶锄,一手抹了把汗,走到靠近路边的地方,蹲下来,仔细地看着。“一点都看不出施过肥的迹象了。”刘汉卿暗自高兴。

同类推荐
  • 多彩的乡村

    多彩的乡村

    这是一幅九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主人公赵国强即是当今的乡村英雄,他不畏权势,不谋私利,勇于冲破重重阻力,冲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终于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小说现实感极强,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蒙古剔修改稿

    蒙古剔修改稿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折不断的炊烟

    折不断的炊烟

    此小说以一个乡村妇女的经历和视角为主线,写了他们一家兄弟情,婆媳情,夫妻情,真实的再现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及女主人公不屈服于平庸的生活,在误解和屈辱中不断自强奋进,并最终迎来了光明,追求到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
  • 白云观传奇

    白云观传奇

    重庆南部綦江县石角镇境内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叫瀛山,山上奇峰兀突,怪石峥嵘,悬崖千丈,寒谷幽深,古树参天,山花灿烂,银湖泛波,清泉潺潺,白云缭绕,雾起山间,山上山下梯田重重叠叠。来到瀛山,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可观景,冬可看雪,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美不胜收。还有更让人惊叹的是,一千多米的高山上,竟然有只能在河边才能看到的数米厚的鹅卵石层。真是造化钟神秀,奇山佳景多。
  • 空鸠之歌

    空鸠之歌

    巴塞罗那、美术生、出国留学、建筑大奖……华美浪漫的异国之恋,全新上演!在巴塞罗那街头巧遇的少年尼克,摇身一变竟然成为了自己的弟弟!爱情来得迅猛,让艾西措手不及,面对禁忌的恋情,她该如何选择?家人的不解,朋友的报复,她该何去何从?这样一场抵死缠绵,她该如何收场?时?浪漫之都的曲折爱情故事,闪耀梦幻的色彩,看寻找爱情的鸠鸟,最终落脚何方。
热门推荐
  • 庸医秘典

    庸医秘典

    在人手一本秘典的平行世界里有觉醒机械系的全图轰炸者、也有顶着各种光环的雷电法王然而穿越而来的韩晓却得到了一本变异的治愈系法典当治疗不能加血、祝福不能加状态时,人们便给韩晓冠上了庸医的名号韩晓:虽然我不能给你加血,但你信不信我能奶死你哦……
  • 火影:走出自己的道路

    火影:走出自己的道路

    因为某些原因,对这个现实世界绝望的赵震天穿越到了火影的世界,本以为可以风风光光的再活一次,但是谁知,自己却是一个普通的忍者家族……
  • 大谷的末日生存

    大谷的末日生存

    孤独的一直大谷没有朋友,在末日的极端环境下,他要改变自己,丢手绢,收获友谊。
  • 绝版教师

    绝版教师

    本书讲述一个由混混变老师的精彩历程。其中难免艰辛重重。各色各样的学生罗莉,成熟动人的美女校长,温柔善良的漂亮妹妹,更有那让人无语的天然呆,围绕在了陈易的身边。不过陈易很淡定,毕竟陈易的目标,是做一个好老师,美女之类的,当然也不能耽误。于是呼,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 重生之煞妃来袭

    重生之煞妃来袭

    苦心孤诣她一步一步的辅佐他上位,却惨遭他们合谋虐杀。重生再来,她手指苍天,怨念生誓,红罗帐冷,寸寸屈辱,七年囚禁,含恨而终,不报血仇,生生世世永不轮回。前世害她家毁人亡,名节尽失的恶人,哪怕死后下入阿鼻地狱,她也要害她,伤她之人受尽恶果。庶姐恶毒,便撕开你毒如蛇蝎的美人皮;渣夫无义,让你也尝尝家破人亡,痛不欲生的滋味!重生而还,她手执利刃直指仇人,从此拉开一个煞神的传说!
  • 草莓奶昔不够甜

    草莓奶昔不够甜

    她从来都是傲娇的一个女孩,却用整个青春去追褚辞。褚辞就是于故眼中明亮的星河,只是当初那惊鸿一瞥,往后余生便只有你了。褚辞,我喜欢你,跟我在一起好不好。于故本以为她生命中的这束光会永远温暖她,结果竟然连道别都没来得及就去了另一座城市。两年后,于故决定转学,她四处打探褚辞的消息,终于转去了褚辞的学校。褚辞,我回来了。只是,当初自己的那个男孩现在已经成了别人的男孩了,从来都是曾经拥有过的才最残忍。于故,从你一声不吭离开的那一秒开始,我们就没有关系了。于故,你凭什么回来。褚辞,我还喜欢你,我重新再追你一次吧!
  • 犬夜叉之开局九尾人柱力

    犬夜叉之开局九尾人柱力

    穿越犬夜叉世界所处的战国时期,江伟获得火影抽奖系统,面对穿越而来的少女和这个世界强大的妖怪,成为九尾人柱力的他将会怎么做?
  • 才不是时臣的错

    才不是时臣的错

    0A0好想回耻球!(十字:不行!0A0为什么!(十字:先把这里的学院读完【虐虐小朋友】了再说!大叔:0A0少年想和我签订契约么?乃什么时候QB化了啊!(抓狂因为作者很忙,所以更新没有多少节操,但是不求推荐,只希望收藏不要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