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76600000010

第10章 2000-2014年·多元、多姿、多彩(2)

这些年,丽如还力推出版了《醒木惊天连阔如》和《江湖丛谈》等书。

这些书,我都购读了,很受益。她在北京图书大厦、地坛书市、王府井新华书店的签售活动我都去了。每次看到读者、观众远排长龙的盛况,心里总是涌出一股为母校为丽如的自豪之情。

补说个小趣事:那天在中央台直播节目过程中,话赶话说到王玥波拜认丽如为义母事,主持人郭静调侃地问王玥波:“岳老师是你义母的校友,你怎么称呼岳老师?”这玥波张口就来:“叫舅舅呗,这不能差了辈儿啊。”您瞧瞧,做节目还得了个这么有出息的大外甥。

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印象

亲切、平易、待人诚恳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给我的印象。这源于:

一,自1979年起,她在长篇评书《岳飞传》中,用几十年的功夫,倾尽心力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我们“岳家门”的民族英雄岳飞的形象。为此,见到兰芳女士后,除肃然起敬外,当然更多的是亲切。二,在一次文化部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召开的表彰会上,她不仅十分认真、专注地听了我的发言,而且还鼓励表扬了我,认为我的发言“有一定水平”。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得到曲艺行家的夸赞,一种亲切、平易之感油然而生。三,又一次,在民族宫剧院后台的楼道里,我遇到她,彼此问好之后,我请她在《中国曲艺史》扉页上签名留念,她没推脱、没婉拒,而是爽快地应允了。在签名时,她自谦地边写边说道:“我字写得不太好啊。”其诚恳的态度让人感动。

我和她的儿子、相声演员王玉相识。小王每次见到我,若在远处,一定主动笑着招手致意;若在近处,一定走上前来,热情握手,有时还聊上几句,全然没有名人之后莫名其妙的架子,很难得。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立是一件大幸事

在我看来,2003年10月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成立,是北京乃至全国相声界和曲艺界的一件大幸事。

说是“大幸事”,理由有三点:

相声俱乐部的成立——

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听正经八百、高水平相声的好场所;

给全国相声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联谊的好平台;

为我国相声的存在、发展、繁荣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好基地。

十多年来,相声俱乐部已演出500多场,几乎场场爆满,观众达20多万。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优秀相声演员纷纷亮相,都把能在俱乐部舞台上表演看作是荣光的艺术经历。为了促进相声的发展,俱乐部还在青年演员的培养、新作品创作、组织相声专着出版、举办各种专场演出、开展各类研讨活动、深入基层做公益演出等方面,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的结论是: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犹如一面高扬的旗帜,引领着全国相声人的前进;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路正、人正、活正,让我们看到相声健康发展的希望!

更令人欣喜的是,俱乐部刚成立时来自本地的中老年观众居多,而今,来自全市各处甚至全国各地的青壮年观众成了绝对主力,成了观众的主体;每当置身剧场之中,常常被场上散发的青春、敦厚之气所感染,令你联想到相声发展的美好前景……

十多年来,我从俱乐部获益多多,主席李金斗、秘书长宋德全及王玉不仅对我礼貌有加,而且给了我不少切实的帮助,对此,我将永铭于心。

最后,说点希望吧:我希望俱乐部再坚持、坚守几个“十年”,希望在坚持、坚守中创新、勇进,在创新、勇进中坚持、坚守,更好地发挥领军作用;我希望相声人对相声再敬畏一些、对前辈再谦逊一些、对同行再宽厚一些、对观众再尊重一些、对传统再细研一些、对创新再慎重一些……以上所言可能口气偏大一些、想法偏颇一些,但,这些,都是一位喜欢了一辈子相声的古稀老人的心语。

又:2014年,陕西青曲社的青年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进京“赶考”。剧场演出火爆,颇受欢迎。我认为,因为演出文本的略显粗糙,很可能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影响。

国家大剧院中的“小镜头”

2007年11月的一天,有机会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启用之前进行了参观。

七年多了,当时所见的三个“小镜头”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

镜头一:迎着大门长长的水下通道上,几位工人师傅正蹲在地上为收尾工程紧张忙碌着。可能蹲的时间太长了,也许是双腿有些毛病,只见一位师傅双腿一边不断地调整姿势和重心,似乎有些吃力,手里一边还干着活……

镜头二:几乎和观众席同样大小的歌剧场的舞台上,几位小伙子正在安装布景,只见他们来来回回地搬着、走着,还不时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据介绍,尽管大剧院舞台机械化程度是世界一流的,但搭景中的不少环节还需人工来完成。有谁知道,这一幕幕一场场逼真的“大制作”的背后,流有装台工人的多少汗水啊……

镜头三:厕所内洗漱室旁一位50多岁的男服务员,用抹布在不时地擦拭着池子边的水渍。也许见我是位老人,在我洗完手后,他向前紧走两步,要为我抻拉擦手用纸。我笑着说:“谢谢,谢谢。”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谢什么呀!”口音中分明带有河南的味道。我爱开玩笑,用河南腔问:“河南的?”他回答说:“河南的。”我略带感慨地说:“不容易啊!”他说:“不容易——没什么不容易——不容易也得干啊,孩子上着学呢!”听到这话,我有些慌乱,似无言以答,只好一边擦着手,一边有些漫不经心地说:“再见,再见。”

他也回应着“再见。”

走出厕所门口的一刹那,回头一望,发现他还在看着我……

人艺就是人艺

我有时看罢演出爱给人家提点建议。2010年看了于明加版的《蔡文姬》首演的当晚,我就这部戏的表演、读音、调度、灯光、音效等写了封建议信。

记得信送出去的第三天,我便收到该剧副导演唐烨女士打来的电话。她先热情地转达了导演苏民先生和剧组对我的谢意,然后说我的建议很中肯、提得很是地方,又说在当日排演前向剧组人员介绍了信的要点;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幕的一场戏中的表演和舞台调度已依我的建议改了,而且当晚演出即以新改动的呈现给观众。唐烨副导演表示,诚如我在建议中所说,第四幕丞相曹操和蔡文姬对话的那场戏中,蔡文姬不应在靠近台中间位置的椅子上端坐,而应侧立一旁敬听曹操的问询——这样既合于礼数,又合乎人物身份。修改后表演顺畅了,看着也舒服了……

因为觉得唐导待人热情诚恳,我又就人艺风格、人艺演员队伍状况、话剧发展的前景、先锋话剧的地位等问题,向她一一做了请教,她的回答又坦诚又有思考力度,让我很受启发,十分受益。

记得焦菊隐大师曾说过,好戏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的(大意)。《蔡文姬》剧组又一次实践了这个艺术理念。

人艺就是人艺。

并非赘言:

1.我的建议信是直送人艺传达室的。一位女工作人员热情地对我说,苏老年事已高,来剧院时间不定,想托请濮存昕转交给苏老。于是,这封信是经由“传达室人员——濮存昕——苏民先生——唐烨”顺序的,仅三天我便接到了反馈。能不让人感动吗?告诉你,存昕:经你手传递的泛着热的光,已传递给了我,让我感到亮亮的、暖暖的……

2.人艺建院甲子之庆前,我致信张和平院长(张和平任院长,是人艺的幸事),建议院庆之时,可否举办一个人艺60年节目单展,以回顾演出足迹、展示人艺的演出成就。张院长认为此议很好,将信转给人艺戏剧博物馆。不久,刘章春馆长热情地邀请我的藏友何大中先生和我到馆,不仅认真听了我们的想法,还展示了人艺节目单藏品,使我大开眼界。后剧院节目单展开展那天,刘馆长还特邀我们参加,使我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同样的建议,我曾提给一个国家级话剧院,同样致信的是院长,但信寄后,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人艺就是人艺”吧。

蓝老谈“人艺风格”

2011年8月15日,我到首都剧场看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樱桃园》。开演前,我和其他观众一起正在大厅浏览着介绍演员的展板时,两位电视台的记者走过来表示要采访我。我摆手说:“还是采访年轻人吧,听听他们对话剧怎么看。”也真巧,就在这时,蓝天野先生走进了大厅。一见此景,我惊喜地说:“快,快去采访蓝老吧。”

在众多热情观众的簇拥中,蓝老回答了记者几个关于此次中俄话剧交流活动的问题。蓝老年近九旬,双鬓如霜,但答起话来声音洪亮,言简意赅,颇有见地。我当然不放过这难得的当面求教的机会,在蓝老回答罢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后,我客气地请蓝老谈谈对北京人艺演艺风格的看法。

蓝老稍停了一下之后,侃侃而谈起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这么多年来,包括北京人艺的人,也包括不是北京人艺的人,都在那谈论一个问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艺风格是什么?到现在,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有很多文章,有很多专门的着作,都在谈。但是,谁能说清楚北京人艺演出风格是什么?我觉得很难。

“我个人体会,从相反的方向来讲,北京人艺的演艺风格,它最不容忍的是一般化,是矫揉造作,是虚伪、虚假。正面的说法是什么呢?现实主义太大,我从来不说北京人艺的风格就是现实主义,她绝对不仅仅是现实主义。

我给你说,我们院长曹禺先生很早以前就说过一句话,他讲什么呢?他说:我觉得现实主义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现实’。你说这句话对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曹禺先生并没有否定现实主义;但是呢,他的思路里边,他的创作里边,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我的这些话,供大家探讨。”(据录音整理)早在1947年蓝老就和焦菊隐先生合作。建国后,蓝老作为人艺第一代艺术家,亲历了人艺建院六十多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六十多年来,蓝老导和演了数十部话剧,成功地塑造了秦二爷、董祀、呼韩邪单于、黄仿吾等艺术形象。依我看,蓝老是人艺最有资格说这番话的人。

我和叫卖声艺术

叫卖声,也称市声、货声,乃至吆喝声。不过,这些都是借代称法,推敲起来,不甚准确。叫卖声,是较普遍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法。北京叫卖声是带有北京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特色的一道街市胡同的声音风景线。老北京叫卖声,据《燕市货声》(清光绪)载有400多种;新北京叫卖声,据我十多年的采录收集,有80多种。老北京叫卖声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北京叫卖声作为艺术呈现,当始于人艺的《叫卖组歌》,之后显于臧鸿先生,之后更显于老北京叫卖声艺术团。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我,对北京叫卖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新北京叫卖声是老北京叫卖声的延续。要采集整理、研究新北京叫卖声,一定要对老北京叫卖声有总的了解和认识。而听看老北京叫卖声艺术团的演出是重要一途。

由于经常看,一来二去,就从彼此熟悉,到不时地交流;从不时地交流,到经常往来;从经常往来到最后身处其中了——我被艺术团团长孟雅男聘为了艺术顾问。先是和团里“叫卖真人”张振元往来多些,后和雅男往来更多些,大凡团里上什么节目、演出地点的选择、节目细节编排、短训班的内容安排、团里纪念和宣传活动、和外地叫卖艺人的交往等,可以说都在“顾问”之列,但更多的是围绕叫卖声发展历史、特点等进行探讨。由是,促进了我对有关叫卖声知识的学习;由是,产生了在这方面也“有所为”的想法。十多年来,我收集到的与新老北京叫卖声相关的方方面面资料多多(也许在北京是最多的)、接触到“叫卖声人”多多、看艺术团演出和参加相关的活动多多……所有这些,不仅丰富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而且扩容了我的知识结构,又增加了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角度,使我活着更有情趣更有意义。遗憾的是,老北京叫卖艺术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较之其他区县,我所在的东城区是叫卖声资源最丰富的区,只是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整合。区相关部门对此鲜有作为,不知为何?

直爽、执着的“叫卖真人”张振元先生

因为要收集新老北京叫卖声,所以和北京的一些叫卖艺人臧鸿、张振元、张桂兰、武荣璋、武绪增等有些接触和来往。其中,和人称“叫卖真人”的张振元先生走得更近些。张先生为人热情、直爽,对老北京叫卖声艺术热爱、执着,加之我们又都是老北京人、年龄又相仿,所以,比较谈得来。很有些日子,我们经常通电话就北京叫卖声特点、分类、韵味,他个人的叫卖声特色、叫卖声艺人彼此交流等方面进行讨论,常常是一聊就二三十分钟;他每新录制光盘,必定不辞辛劳,亲驾电动三轮车直接送给我,并很诚恳地表示要听听我的看法。由于对叫卖艺术的热爱,他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不惜花钱,到各个旧货市场淘了不少响器,他不怕费时费力自己动手给艺术团做了几乎全部道具。一次表演需要一个拉洋片的大箱,他二话不说,竟把家里一个大衣柜改装成了演出大箱……除此而外,凡是支持叫卖艺术的人,他都去联系;凡是会几口叫卖的老人,他都去登门求教;他对自己会的叫卖声,做了大量梳理;他试着从理论上、专业上分析思考自己的叫卖表演,甚至已形成大体框架,基本雏形……

他太想让老北京叫卖艺术发展起来了,他太想让叫卖艺术团越办越好了,他太想让自己多会多记一些叫卖声了……太急了,过累了,于是……

同类推荐
  • 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篆刻

    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篆刻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山歌对唱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现代化的声乐教学,从中国民间艺术,歌剧艺术,到丰富多彩的戏曲唱法,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史。从声乐艺术史学的定义、辞源、概念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了声乐艺术的属性、内涵和审美情感、语言形象;中国声乐艺术史学的产生、性质和范围、发展等。是中国声乐艺术的一部史学专著,明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开端与发展脉络。
  • 寂静玛尼歌

    寂静玛尼歌

    浪子啊,你虽已死,但你能否说出,在你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次远足值得铭记?因为有着在戈麦高地上与康巴藏人一同游牧四野的传奇经历,作为一个汉人,柴春芽才敢于书写他对中国西部牧野生活的缅怀。因为漫游了西藏大地并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柴春芽才勇于坦露心迹,探索灵魂的深度与载力。
  • 中国彩陶艺术论

    中国彩陶艺术论

    中国远古彩陶文化是华夏先民伟大的文明创造,它不仅以其独立的文化品位成为了后来人类文化的范本,同时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彩陶艺术论》以彩陶为基点进行文本研究,对“艺术”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研究以扎实的实物材料和多年的实证考据为依据。提出在人类艺术的发生史上,彩陶是处于一种由非艺术向艺术过渡的刨新艺术观。
热门推荐
  • 逝星

    逝星

    吴越华做为吴家的六少爷,性格冷漠,不喜与外人交流,也不喜欢吴家那巨大的家产。然而有些事情往往并非你不喜欢即可远离...
  • 铁血雇佣兵

    铁血雇佣兵

    胡莱,一个来自广西山区的帅小伙,独身一人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打工。放荡不羁并没有帮助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大都市混出名堂,倒是豪爽的性格为他结交了一帮好朋友。也正因为一些来路不明的朋友,致使胡莱渐渐走上了一条‘阴暗’的大道。一次偶然发生的意外,使得胡莱碰上了一个名为‘狼人’的雇佣兵团伙。也正因为‘狼人’,胡莱原本的生命轨迹彻底被改变,从而过上了刀口上舔血的血腥日子。
  • 他的小鸢尾

    他的小鸢尾

    她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来到M国,他是倾权天下的凤氏掌权人爷凤君炎,人称凤四爷本因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对彼此倾心。身份被曝光前所有人:这谁啊,根本配不上我们四爷好不好。身份被曝光后所有人:小姐姐跟四爷真配,天生一对。
  • 屋檐下

    屋檐下

    秋兰和文芳是关系友好的妯娌,欺软怕硬重男轻女的满江嫂(婶)只敢对付大儿媳妇秋兰却不敢惹二儿媳妇文芳,这时附近又搬来了秋兰的“老熟人”徐丽霞,而徐丽霞却有着悲惨的遭遇。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漳州传统的燕尾厝屋檐下的人们为感情、为生活、为养育子女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 中国“超级”大学

    中国“超级”大学

    本书作者在十余年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生涯中,对当今中国大学的一应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横向对比、纵向解剖的综合分析和思考。在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真实性、实用性、时新性,加上作者的简要精彩注评,相信能给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大四即将考研的学生、研三即将考博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很好的参考。
  • 御天圣战

    御天圣战

    黎明前的苍穹,是一片寂静黑暗,当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直至凡间,一场圣战就由此拉开帷幕。
  • 瓮陈尧

    瓮陈尧

    一个天才,不折不扣的天才,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却要去拯救突然陷入危机的世界,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即将上演,且看天才是如何拯救这个世界的!
  • 高效感恩回馈

    高效感恩回馈

    或许从开始就是一场错误的执着,如果不执意来这里开始自己的“感恩回馈”那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尤其是爱她的人,可这一切真的是她的错么?就算不来这里那个人也不会放过她,只不过会少连累一些人罢了!
  • 豪门重生:BOSS,夫人又跑了

    豪门重生:BOSS,夫人又跑了

    重生前的颜素宁,被好朋友算计、陷害,被最爱的人害得家破人亡。重生回到十年前,她用尽一切逃避有关他的一切,可是上天却是安排好的一般。“为什么躲着我?”某人一脸无辜的看着她。“没有啊,我没有躲你啊,我又不认识你,我干嘛要躲你呢?”她一脸无所谓的回答着;“BOSS,夫人走了。”某人的助理无奈的看着自己的老板,自从十年前,他就成了夫人的专属特保镖了。“这一个月的所有行程取消,我要陪夫人环球世界。”某人丢下这句话后,留下一脸苦瓜的助理在办公室,他望着天……这已经是这一年来取消6个月了。 (本文1V1超级护短、甜蜜)
  • 止戈之仙誓劫

    止戈之仙誓劫

    他们是七纸书页,被寄托仙人夙愿,化身于世!你既赐我等生命,我等助你长生如愿……纵向时空,平行时空,破空救主,异界穿梭。各种身份,各种阴谋,修仙问道,美女相伴,诠释何为真善美!……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