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45900000015

第15章 “六法体系”何以未能在大陆传承?——司法文化视角的回眸(2)

(一)宪法与宪政的脱节

近代中国历届政府几乎都热衷于颁行宪法,依法施政者则寥寥无几。清廷自1901年宣布“新政”后,即着手筹划立宪。1906年,正式下诏“仿行预备立宪”,其成果包括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并有《钦定宪法大纲》和《重大十九信条》等宪法性文件问世,迈出了中国宪法、宪政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由于立宪动机和宗旨仍以保护皇权为主,无法实现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宪政宏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曾显露“走向共和”的一缕曙光,可惜时日苦短,未能成为中天曜日。北京政府时期,城头“大王旗”频换,出现了如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那样光鲜的宪法文本,可是并无军事实力派真正愿意按照宪法、宪政要求行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断推出宪法性文件,1946年底,又一部正式的《中国民国宪法》公布,国民党当局宣称1947年即结束“训政”,开始“宪政”。该宪法的形式内容尚具一定民主特征,不过该宪法的诞生,缺少民主透明的程序,纯为国民党一党操控下的产物;实施不久,又以所谓“动员戡乱临时条款”等,改变宪法规定的权力制衡的核心条款原旨,可谓:有宪法之名,无宪政之实;挂宪政之幌,施独裁之政。当时着名法律人王宠惠就提醒说:“宪法的顺利运行,不尽在其条文之完善,而更有赖于政府与人民遵行宪法的民主精神;故吾人不仅应检讨宪法之条文,而更应修养守宪之风度。”可惜,未能引起当局警醒。与此同时,革命根据地政权也热衷制定颁布宪法或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实现宪政,但宪政精神始终没有真正被弘扬,相反,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及威权政治的崇高性却不断被树立起来。宪法似乎变成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权力合法的性外衣,对宪政赖以生存的环境则多半不愿花大力去营造,对宪政真谛的诠释和理解更不愿劳时费力,因此,真如心理学家揭露的那样,“把时间浪费在炮制各种煞有介事的宪法上,就像小孩子的把戏,是无知的修辞学家毫无用处的劳动”。

由于不具备与近代民主宪政精神相符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政客不遵法、护法,人民自然不信法、守法,宪法失去威信,宪政难免落空。

(二)法律文本与司法实效的脱节

自清末开始,中国不断进行法律创制。肇事于清末的修律运动,宣告与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法系决裂,从此走上模仿西方法制的道路。历经清末、民初,及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完成了以“六法全书”为代表的新型法律体系,这些成果已被今人汇集整理成多卷本《民国法规集成》,其体系、体例及立法技术不可谓不详备、完善和先进。从制度层面上看,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从实施情况看,其效果则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在于司法运行机制受到窒碍。

传统中国法系中,程序法的发达程度远远低于实体法,历代法律典籍中记载的诉讼、断狱等篇极为简略,且多以刑事诉讼为主,民事诉讼也多采用刑事诉讼程序。清末改革法制,才有人提出颁行诉讼法之必要。以沈家本等为代表的修律大臣所编的《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编定专门程序法的尝试,却因恪守传统礼法官僚们的反对而胎死腹中。只是其后《各级审判试办章程》的颁行,才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准程序法。随着《大理院编制法》及相关法律的制定颁布,各级审判机制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审判机关中,中央设大理院,地方设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除了在县一级仍实行县知事兼理司法以外,基本改变了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的旧制,初步实现了“司法独立”。检察方面,在中央大理院和地方各级审判厅内,设各级检察厅,以往审、检合一的纠问式控审机制为审、检对峙的弹劾式控审机制所替代。民、刑案件逐步分开,新型审级制度开始确立,司法程序正规化趋势日益明显。

民初至北京政府时期,司法制度变革节奏缓慢,司法实践特别是民事案件审理中,仍主要沿用清末以来的法典,成文法与判例法并行,以判例法为主。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体制变化较大。审、检方面,1927年11月1日起,正式撤销各级检察厅机关,只设首席检察官,配置在各级法院;审级实行三级三审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统一的《刑事诉讼法》,出现了正式的程序法典。1929年,国民政府的司法行政部和司法院曾制定过6年工作计划,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整理司法的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规划。诸项目标因祸乱频仍,财政困难,未能实现,惟在民法典编纂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1929至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民事诉讼法》的制定,标志着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南京国民政府一面注意本国特点,一面学习和吸取外来经验,在中外结合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司法改革方案。1935年7月1日,《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1932年公布、1935年实施的《法院组织法》等数部法律得到修正和颁布。1935年9月16日至9月20日,司法院召开全国司法会议,比较完整的司法改革方案基本拟就。会后落实得较好的主要有:在全国诸多县成立司法处,设主任审判官,专司审判;县长兼掌检察和司法行政,改变以往县级行政与司法合一的局面;一些新式法院在各地也相继建立起来。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心仪欧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推进司法改革。1946年制定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宣布从1947年开始,进入“宪政”时期。与此呼应,司法改革呼声日渐增高,1947年11月5日,在南京召开了民国以来第一次专门讨论司法行政的“全国司法行政检讨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方案。

晚清以来,司法制度层面上的改革蓝图被一次次勾画,且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实际兑现比预期目标则相差甚远。清末修律及司法改革,声势浩大,辐射广阔,司法体制有了全新变化。不过最后颁布的法律仅有《大理院编制法》及《大清新刑律》等少数法典,直接关系到司法程序的刑事、民事诉讼法,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中途夭折,致使清末民初,司法界没有统一的程序法典规范司法实践。幸好民初大理院及各级审判厅大多推事们,凭借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及留洋的知识背景,参照国情,兼采大陆法系精神,妥善地把判例法与成文法的审判模式相结合,创造出比较精当的审判先例,大理院制作的民事判例、解释例及其汇编逐渐成为民事法律体系,“承法之人,无不人手一编,每遇讼争,则律师审判官不约而同,而‘以查大理院某年某字号判决如何如何’为讼争定谳之根据……纵谓我国自民元迄今,系采判例法制度,亦无不可”。加上“大理院推事们身静心也静,为近代中国司法留下了一页清白”。由于政局不安,城头“大王旗”频换,普适性的法典迟迟没有出现,后继者的任务自然艰巨。

1928年至抗战前夕,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改革力度大,起色快,按此趋势,循序渐进,成果会更加丰硕。殊料抗战烽火燃起,政府疲于应付内忧外患,不少司法改革计划因此迟缓或停顿,打乱了司法改革步伐。虽有1941年司法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的举措,使司法经费受地方当局牵制的现象暂告一段落,却因战争开支过大及通货膨胀的加剧而绩效甚微。1947年的司法行政会议提案虽多,无奈内战重开,社会再陷混乱,落实者寥寥无几,司法整顿再度受阻。至1949前后,国民政府军政局势江河日下,司法机制近乎瘫痪,司法状况不如往昔。

中国近代国家权力机关中,司法权的定位问题也是“斩不断、理还乱”。清末帝制尚存,司法权的隶属姑且不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一度模仿美国,采取三权分立模式,理论上讲,司法权应完全独立。时过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北京政府,责任内阁制、总统制、复辟的帝制、军阀专制等诸多政治模式“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司法机关的功能仅凭一批大理院及各级推事们的苦苦支撑而得以维系,权力定位并不明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上基本统一,照理说司法独立和司法改革的黄金季节已经来临,实情并非如此:“军政”、“训政”、“宪政”三段革命论,为党权、政权及军权干涉司法权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屏障:一是司法权体系被严重分割,按照“五权分立”理论,作为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司法院执掌司法权,五分“天下”有其一,理所当然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不受其他权力干预,可司法院的权能一开始就受到其他权力的瓜分,尤以司法行政权为甚;二是“司法党化”现象严重;三是行政权干预司法权的现象普遍。司法权在人、财、物等方面处处掣肘。

以上系客观方面的原因,来自司法主体方面的原因也不少。以法官总人数为例,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多于英美法系国家几倍,法官与人口总数之比前者也大于后者。中国法官从人口比来说,与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主要国家比起来是最低的。1937年初,据司法行政部统计,全国法官计有2765人左右,其中经考试出身的法官1955人,占全部法官的70%以上。按中国4亿人口计算,平均14.5万人中有1个法官。而1926年以前,考试出身的只有764人,占全部法官人数(1211人,平均33万人中才有1个法官)的63%。法官数量距新式法院建制所需的法官数缺口相当大。人均法官过少,直接后果便是案多人少,积案严重,从基层审判机关到最高审判机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如此。

这些为数不多的法官,其晋升、晋级、薪金等不如普通文官优厚;与外国司法官横向比较,中国法官待遇也偏低。法官资格的限制较一般文官严格,所费精力却较一般文官为多,待遇却远不如一般文官,人为地降低了司法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司法才能的人在司法官与文官之间,宁愿选择事轻薪高的文官职务。社会民众也因司法官的地位不如文官而产生轻视法官的心理。有路子的法律人才多不愿从事司法工作,北京政府时期,“欧美习法科毕业回国者,多投他部”或“多向政界求生活,而对于司法界裹足不前”的现象屡见不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一问题迟迟未能有效处理。上海的一家外文杂志曾经说,中国法官一人的工作,可以抵得上美国法官4人的工作,待遇却远不及美国法官。倪征先生在《美英两国司法参察记》一文中也提到,美国推行法治,成效笃着,原因固然很多,但法官的待遇比起其他公务员为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诸多困难制约了司法主体承担化导民众的责任,形成“司法者和人民的距离相差太远,形成绝大的隔膜。司法本身固然感到执行的困难,就是老百姓也花费了很多冤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所谓‘一人兴讼、一家哭’的现象,本来在今日是不应该发现的,然而它依然存在”!法律的执行者既然远离民众,就难怪民众厌倦法律,抛弃法律。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经济几近崩溃,司法官待遇每况愈下,正直廉洁者忍受贫穷,枵腹从公,操守有亏者,舞弊枉法,形成制度性腐败,加剧了政治动荡。

良好的法律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只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文本。近代中国司法领域,制度设计与实际效应的冲突始终没能有效解决。

三、精英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冲突

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犹如套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紧箍咒”,中国要建立法治社会,首要任务是去除这道魔咒,实现司法权独立。于是,近代中国的一切法制变革,几乎都是围绕早日收回治外法权展开的。这就决定了近代法律精英的共同特点是破除传统法律体系热切,学习西方法律制度积极,希望通过早日完成新型法系的创制,建立健全近代司法体制,换取列强主动撤销在华领事裁判权。所以,在法律文本和司法体制构建方面,中国在30多年内做出了西方200多年内才能完成的事,法律精英们坚韧毅力和爱国热情堪为国人敬重,但法律的创制及实施极为讲究理性,过于看重列强的脸色进行法制变革,使得法律精英不能以平常的心态,从容不迫地进行法治工程设计,产品只能算是“急就章”式的半成品或毛坯,粗糙不堪;既要迎合列强胃口,又要对内政有所“交代”,于是,法治理想荒腔走板的痕迹无所不在。

近代中国在司法制度移植方面,经历过学习日本-德、法-美国等模本的热潮,诸波热潮背后,往往不是以调和法律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为原动力,多数情况下被国际态势、党派之争、政治诉求等所左右,司法改革的内在规律没有得到法律精英的严格尊重与恪守。司法蓝本时而为大陆法系,时而为判例法,时而英美法混合大陆法,孰优孰劣,法律精英缺乏细致而深入的讨论。作为法律人,最需具备的是对法律的忠诚和司法独立精神的养成,近代社会变化剧烈,时势造就了他们“法律人”的角色,他们却未必都能适应时势,真正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他们经常徘徊于法治精神与政治俗见之间,时而彷徨无望,时而迁就世俗,把司法精神与政治意图混于一潭,法律精英文化与世俗政治文化拉扯不清。

同类推荐
  • 信访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信访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在众多法律法规中,我们通过甄别,淘汰了废止的,精选了最新的、权威的和全面的。但有部分法律法规有些条款不适应当下情况了,却没有颁布新的,我们又不能擅自改动,只得保留原有条款,但附录却有相应的补充修改意见或通知等。众多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内容和受众特点,经过归类组合,优化配套。整套普法读本非常全面系统,具有很强的学习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用于广大农村和城乡普法学习教育与实践指导。总之,是全社会“七五”普法的良好读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为了保障中央人民政府派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防务的军队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澳门的安全,根据宪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本法。
  •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乡镇企业法律法规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乡镇企业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 公司设立法律制度研究

    公司设立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内容为:公司类型、公司设立原则、公司发起人资格制度、公司发起人责任制度、公司资本形成制度、公司最低资本制度、公司股东出资制度、公司章程、公司组织机构概述、公司名称与住所、公司名称和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出资方式、出资额、股东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 预防地质灾害和抗洪法律法规

    预防地质灾害和抗洪法律法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她是专注彩虹屁一万年的科学家小迷妹,他是背负沉重枷锁的万人嫌警队老司机,当时空倒回,她费尽心思再次走到他面前,却遭遇连环凶杀案。如果一切能够重来,你是否还会愿意退回原点,重新和我相遇?——“你从盛大华美的高潮里倒退,带我去听怦然心动的第一个音符。”——小剧场:1白琮:“陪我去吃火锅?”秧苗:“那你叫好听一点嘛,比如宝贝什么的。”白琮:“走,一起吃我的宝贝火锅去。”秧苗:“……”2白琮伸头用嘴接住她喂来的韭菜,秧苗:“韭菜壮阳哟!”白琮:“……呛死算工伤吗?”3秧苗:“外面下雨了哎,你带伞了吗?”白琮看着屁大点雨,觉得她纯属没话找话:“还有事吗?没事挂了。”秧苗:“我师兄这么可爱这么帅,万一被雨淋了发芽怎么办呀?”4白琮:“下次再敢穿这么少试试!如果你乖给你买咖啡奶盖,如果不乖头给你打歪!”——“夜星昼云倒退飞逝,你逆光前行如岁月恩赐的一首情诗。”
  • 站在巨人肩上-从达尔文谈生物进化

    站在巨人肩上-从达尔文谈生物进化

    本套《站在巨人肩上》丛书,共30本,每本以学科发展状况为主脉,穿插为此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动人事迹,旨在从文化角度阐述科学,突出其中的科学内核和人文理念,增强读者科学素养。
  • 崩书

    崩书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是两人相爱一生,忠于一人生死不相离!对于慕沄諾来说。二十二岁的她已经被家人催婚,她发誓在一个月内一定找到男朋友,要不然噎死一个月后她真的噎死了。靠,人家发誓没做到都没事,怎么到她就“中奖了”,幸好没发毒誓否则会很惨。太倒霉了,死了还要被一只精灵拉入崩坏的书世界,逼她哄哄抱邪恶大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里梦外都有你

    梦里梦外都有你

    普通女孩遇机穿越,与偶像结缘,续写粉丝与偶像的故事,究竟会是甜蜜的恋爱,还是虐恋,还是单恋呢?“再见了,洛逸,对你的爱终将成为了遗憾......”脑海中,呈现着过去的一幕幕,仿佛就如刚刚发生一样,太深刻,太执念,一滴眼泪从顾瑶的眼角流下,滴在了白色的枕头上。白色的病房里,一个年轻的女孩躺在病床上,很静很静,与身旁亲人的哭喊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孩的时间永远的停留在了2022年的4月11号......
  • 余生因你而璀璨

    余生因你而璀璨

    纪妤兮以为她的初恋是一个笑话,导致她被打被绑架被杀手追杀,妈妈还失踪,之后不得不逃离国内,却发现了自己真正的身世。什么?祖宗说女儿矜贵有优惠,学习技能可以买一送一,任君挑选?那还客气什么?绝壁要什么都学啊。传说中,天宫一日人间一年,在祖宗这里,却是地宫一年人间一日。纪妤兮想习武,地宫有最厉害的武功秘笈和枪法技巧,纪妤兮想学医,地宫有中西医各种医籍任你选择。异能学不会没关系,祖宗送你异能道具,这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意思嘛?于是,开了挂的人生,纪妤兮脱胎换骨后回归国内,找寻妈妈失踪的真相!但谁能告诉她,这初恋怎么会是一直等着自己回来呢?还对自己从一而终?
  • 权谋天下,特工嫡女

    权谋天下,特工嫡女

    她是二十一世纪学霸少女,国家的金牌杀手。腹黑,狠辣,无情却因恋人的背叛死在一次任务中,重活一世,要活的更加精彩,以天下为棋盘,操控风云;本以为心已死,不再动情,却为他失了心。他是高冷王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四国的战神,江湖的修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尔虞我诈在他面前不过笑话。万千女子皆不入眼。两个无情之人因一次意外相遇,原本互相利用,最后却不知是谁恋上了谁,腹黑王爷变成粘人妖精,夫人今晚月色正好,我们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吧……从此江湖上又多了一个妻奴。他便是她的对弈者。一生一世一双人,我倾尽天下许你一世安稳。:本文男强女强,腹黑谋略,本文已弃,请勿入坑
  • 龙门故土

    龙门故土

    龙门有两层意思:其一取自故土方言“龙门阵”,书中故事大抵是来自或亲朋好友或稗官野史口述笔谈的龙门阵,经逻辑组合而成,故如有巧合,实属偶然;其二,龙门也指农门,本书穿插了几代人跳农门的励志故事。最终的结果是“龙门可跃,故土难归”,不仅仅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同时也是一代人、一个社会再也回不去也挥不去的淡淡忧伤。忧伤造就的适度悲观,是对时代最得体的尊重:不曾辜负,亦不曾虚掷......
  • 十二天官

    十二天官

    一个一心想当侠客的少年,一个来自异界世俗的灵魂。两个灵魂孤独的成长。这个一个关于自我背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