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2800000012

第12章 “我不好,你也不好”式的沟通(1)

沟通游戏一是的,但是

情境1:任务完不成了

关于毕业论文的焦虑:

A:我的论文在最后期限前完不成了,怎么办呢?

B:怎么会呢,还有两个月。

A:这两个月我还要实习,哪有时间?

B:晚上可以写啊。

A:你以为实习工作轻松啊,晚上经常加班,这决定了我能否留在那个单位。

B:周末呢,你做什么?

A:周末有时很累,有时又很焦虑,总担心能否有个理想工作,不能安心写论文。

B:那能不能申请延期?

A:教授说了,今年卡得特别严,“不能例外”。

B:别人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啊,你到底想不想顺利毕业?

A:我怎么不想,不想能这么着急吗?

这种游戏的结局是所有参与者都很沮丧。

表面事实是A对于毕业论文的事寻求帮助,但他成功地拒绝了所有的建议。就像个孩子,虽然从父母那里得到各种各样的劝告,但没有一个使他满意的。A后来承认,他早已考虑过所有建议,只是控制不住想要向他人再次寻求帮助。

在这个游戏中,发起者是A,A用他的“儿童状态”对待其他人的“父母状态”,吸引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希望他人关注他遇到的困难的严重性,关注他的巨大压力,关注他的无助感。

他内心的隐蔽动机是:任何自以为是的指导都不可能告诉我任何新的东西,也不可能真的帮到我。在自己和他人都很沮丧时,他的心理定位和潜台词也很明显:“我是没做好,但你同样帮不了我。”(我不好,你也不好)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朋友B最早扮演的是“拯救者”,帮无法完成论文的A出主意、想办法。直到所有的办法都被拒绝之后,感到了挫折感,B成了“受害者”,然后开始愤怒,怀疑对方是否想努力完成,发出指责变成“迫害者”。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这个游戏是建立在早期“儿童状态”

的判断基础上的。本案例中的A,其实有一个被忽视的童年。母亲在他5岁时去世,父亲娶了一个比较粗心的女人成为他的继母,并且父亲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帮助关心他。所以,A在儿童时期的判断是:“父亲和继母只关心他们自己,对我并不关心。别人给我出的主意只是敷衍,并没人真正关注我的感受。”

“是的,但是”这个游戏一再印证了他的判断,但不会给他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改变。A永远希望像孩子一样得到关注,但由于幼年时期没有获得受关注的经验,所以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这种需要,只能通过游戏的方式成功地把自己无助的感觉传达给对方。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在此情境中,游戏的发起人是表面上寻求帮助的朋友A,A漠视了三个最基本的事实:

一是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处处需要帮助的孩子,自己有足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环境已经改变,朋友不是曾经忽视他的父亲和继母。

三是漠视父亲和继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所付出的关心。

这三个漠视产生的根源,都是因为在A的人格结构中“儿童状态”占了太多的比重。

“儿童状态”有一些自己的缺点。首先,弱小的儿童天生具有恐惧性,很害怕没有人来保护自己、照顾自己,最害怕被父母遗弃。其次,“儿童状态”中的人倾向于自我纵容而且希望事事如自己所愿——他希望的东西,什么时候想要,都要立即能够实现。儿童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我需要帮助,但这种帮助必须是以我喜欢的方式。”如果别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他,他是感受不到的。再次,儿童都不愿长大,不愿承担责任,他们倾向于过多关注困难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忽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儿童状态”中的人对别人的能力存在一种幻想,因为总把自己当孩子,所以觉得别人都是大人,都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对方没有让自己满意的办法,就认为对方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

A可以如何调整

一是主动觉察自己的“儿童状态”,每次出现“没人能真正理解我,关心我”这种感觉时,要觉察到自己又回到那个无助的“儿童状态”了。

二是表达,真诚地向他人表达这种无助的状态,而不是戴着成人的面具假装求助,借助游戏反复印证“没人关注自己”,那只会让自己更沮丧。

三是寻求别人能够提供的帮助,并接受别人按他们自己的方式提供帮助。如上例中,A写论文需要搜集资料,如果需要这方面的帮助,直接表达出来,朋友们就更清楚自己该如何向A提供帮助。使用沟通游戏的方式只会让大家无所适从。

情境2:最近累死了

朋友打电话诉说自己最近身体感觉很累,于是对话开始:

A:我最近累死了,一点力气都没有,感觉要得绝症了。

B:怎么回事,去医院看了吗?

A:看了,什么检查都做了,但指标都正常。

B:那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工作太紧张,要不去休个假?

A:怎么可能啊,我们这单位,哪能说走就走。

B:也是。是不是睡眠不够,每天早点睡呗?

A:我也想啊,但到家就不早了,吃完饭再收拾一下十点多了,躺下又睡不着。

B:那是脑力活动太多了,放松不下来,应该多运动了。

A:还运动,哪有时间啊?

B:这……还真是没什么好办法,现在这日子啊,唉……

A:(郁闷中)算了,我这又有事了,改天再聊。

B:嗯,好……(同样郁闷中)

类似的对话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朋友找到我们诉说苦恼,我们尽心尽力地出主意,最后却以沮丧收场。看着朋友失望无助的样子,那种无助感好像传递到了自己身上,希望能帮帮他结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表面事实是:一个寻求帮助的人没有得到满足,失望而去。其实A的想法是:“你们把这问题都想得很简单,觉得是小事,你试试就知道其实很难处理。”所以A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这种无助的感觉很难受,你们都试试,才能更好地理解我。真的很难啊。”由此可知A的心理定位是: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还是没办法,你们并不能真的理解我。(我不好,你也不好)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B最早扮演的是“拯救者”,关心一个无助的人并认真地提出建议。但当他一次次地被否定之后,同样感觉到无助和挫败感,认为自己很无能,不能很好地帮助朋友,变成了“受害者”。而那个当初来求助的人此时已成了“迫害者”,成功地把自己无助的感觉转嫁给朋友,但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无助感——大家都没有好办法。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表面上是两个朋友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健康问题,但心理层面的真实状况却是一个“孩子”感觉到无助,很想放弃、逃避,还希望通过他人来证实自己是真的已经走投无路。沟通中的另一方看到一个无助的“孩子”自然以为他需要帮助,所以去扮演“父母”的角色:“好吧,我来帮你。”但其实对方此时需要的并不是这些建议,这些建议可能他已经想过或者尝试过了。从隐蔽的内心动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需要的是让他人深深地理解他,当他得不到这种理解时,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挫败感传递给别人,让别人出现和他同样的反应——这也是一种得到理解的方式。游戏的最后,虽然表面上看没能解决问题,但游戏的发起人紧张程度会缓解,因为感觉别人也一样没办法,这会让他放松,这也是他发起这个游戏的一个初衷。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在此情境中,游戏的发起人是表面上寻求帮助的朋友A,他漠视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改变的可能性。

首先A自己也不知道要寻求什么样的帮助。在他的心理动机中已经认定:这就是一个目前不可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绝对化的信念才是他心理游戏真正的核心。为什么遇到困难之后,我们会用这种思维方式让自己陷入无助,并用这种游戏的方式拒绝别人的帮助呢?因为自己没办法解决难题又没人能帮我们解决,是让自己陷入抑郁状态的最好理由。玩这种游戏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多以消极的状态出现。所以A漠视了自己真正存在的问题,只是一次次感受到无助并把这种“无助感”传递给身边的人。

看不到问题,便无从改变。如果A努力去尝试,也许他会发现他拒绝的所有建议其实都可能解决问题。

A可以如何调整

玩这种游戏的人有一种很重要的信念:我总是过不上自己期望的生活,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行。比如“我总是这么忙乱,就不能从容地生活”,或者“我的钱总是这么紧张,就不能随心所欲”。其实这是在理想化自己期望中的生活,同时夸大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A要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现实的压力中寻求平衡,只要有办法能让我们舒适一点就值得去尝试。要告诉别人自己真实的感觉,并且从中得到别人的理解,并不困难。只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负面情绪,才有力量去寻求改变,解决问题。

B可以如何应对

当身边人玩这种游戏,要体会到对方的这种绝望和无助感,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耐心陪伴对方。一方面承认他曾经做过的努力,另一方面同情他的无助感。可以具体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这种询问过程能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最后看看哪些方面你可以提供真正的帮助。

参见如下的对话:

A:我最近累死了,一点力气都没有,感觉要得绝症了。

B:怎么回事,这么严重,多长时间了?

A:快半年了吧,感觉特别疲劳,但其实也没太多工作。

B:这还真是个问题,这种感觉可不好。

A:是啊,自己觉得累,别人还不理解,去医院也查不出问题来。

B:都查了什么,医生有什么诊断?

A:就体检那些项目啊,能查的都查了。医生就是说亚健康,也说不出什么来。

B:结果都正常吗?

A:嗯,倒还正常。所以就着急,检查结果没问题,但身体感觉真不好。

B:都是哪些部位觉得不好呢?

A:就是手脚没有力气,走路感觉脚发软。经常感觉胸闷。睡眠也不是太好。

B:这还真不能轻视,我周围好像有同事以前也这样,我问问他怎么调理的,然后再打给你。

A:嗯,那我等你电话。

在以上的沟通中有几个要点:

一是耐心,多问问题,少提建议。因为“提问”表示关注,而“建议”容易被理解为对求助者的“要求”。

二是承认问题的重要性。和对方一样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最好的理解。

三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要简单要求对方改变。

情境3:其实领导只想让我“听”

出场人物:经理及职员小李

经理:小李,这个客户很难缠啊,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小李:是麻烦,要求又高,出的价又低。

经理:所以才觉得烦。

小李:要不找家当地的供应商,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经理:唉,找了。但杯水车薪啊,解决不了大问题。

小李:这个,还真是,以前的项目咱也尝试过了。当地的资源也是现成的。按说,和竞争对手比起来,我们算是很有优势的了,没想到做起来还是这么困难。

经理:是啊,现在这市场形势太恶劣了,和几年前大不一样。

小李:就是,几年前客户哪会有这么多的要求,现在可是越来越精明了。

经理:简直就是刁钻。就他们那个老总,又要评估,又要录像。

小李:嗯,好在咱都有准备,录像的事咱提前和老师们打过招呼,评估咱也有工具。

经理:是,应付下来问题不大。

小李:在应付这样的客户时,我看很多同事还挺老练的。您以前敢于把大家调到一线锻炼真是很明智。

经理:可不,幸亏有这样一批人。好了,这个季度任务看来没问题了。咱谈谈季度考核和奖金的事吧。

小李:好啊,大家都盼着呢。

表面事实:经理找小李谈话,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应付这个客户好累啊,需要疏解一下。”

这是一次成功的职场沟通。沟通的发起人是经理,开始也像“是的,但是”游戏一样,小李也确实险些进入游戏中。第一个回合,小李提了建议,被否定后,小李转变得很快,开始表达对经理的认同并关注积极的成果,不再扮演想提供帮助的“父母角色”,所以游戏并没有进行下去。这次沟通的成功之处在于小李关注到了领导的内心动机。从沟通的自我心理状态来说,这个游戏也始终处于“成人-成人”的沟通之中。

很多因为职场上下级关系前来咨询的朋友经常提到类似的场景。很多时候,当领导用这样的问话开头,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对方真是在寻求建议,其实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个惯用的“开场白”,因为领导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开始对话。作为领导,不太可能说:“我最近压力很大,咱聊聊。”所以,聪明的下属会去关注领导的情绪,而不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很多人在尝试过“提建议”之后才明白:原来领导只需要我去处理他的焦虑,并不需要我的建议,我做个好的“倾听者”就够了。

1)放下了自己先入为主的判断,不再建议。

2)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是”。领导说市场难做,他认同“难做”;领导说客户难缠,他同意“难缠”。不仅如此,小李还提出具体的例子说明客户多么难缠。如此几轮,他成功地让领导感受到,自己是真的理解领导的压力。

3)倾听之后的欣赏恰到好处。理解了领导的难处之后,再适时地恭维一下领导的成绩,言外之意就是:“困难这么多,领导还能做得这么好。”

情境4:一个想出家的人

求助者:我想出家了。

老师: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求助者:你不知道,从我得病后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白读了这么多年书。

老师:别着急,再试试,会有机会的。

求助者:我都试了一年多了,也有一两个工作机会,但去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开除了。

老师:要不就自己创业,不是非得上班不可啊。

求助者:拿什么创业,我看病花了好多钱,家里也没什么积蓄。

老师:贷点款也可以啊。

求助者:贷款也要有抵押啊,我家的房子很旧了,银行都不抵押的。

老师:那就先帮父母种地或搞养殖吧,收益也不错呢。

求助者:唉,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家里的农活根本不会干。

老师:这个……

求助者:我觉得现在呆在家里就是父母的负担,所以想出家。

老师:哦,看来这是你的决定了。

求助者:老师,您是不是也没办法。原来心理咨询其实也帮不了什么,就是听我说说而已。那就这样吧。

“是的,但是”游戏是咨询室里最常见的游戏,因为来咨询的人大部分的问题是“怎么办”或是“选择什么”的问题。表面事实是此时的咨询者无助沮丧,像孩子一样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指点与帮助。刚刚从业的咨询师也经常会迫不及待地扮演高明的“指导者”。等进行到最后,所有的指导都被对方否决之后,换咨询师沮丧了。

也许咨询师最后才能发现咨询者隐蔽的内心动机和潜台词是:“看吧,你以为自己高明,能帮我,最后还不是跟我一样?”等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来访者的心理定位就不难看出了:我不行,你也不行。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咨询师的戏剧三角形求助者的戏剧三角形咨询师最早扮演的是“拯救者”:关心一个无助的人并认真地提出建议。但当建议一次次被否定之后,咨询师同样感觉到无助和挫败感,认为自己很无能,不能很好地帮助对方,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变成了“受害者”。而那个当初来求助的人此时已成了“迫害者”,成功地把自己无助的感觉转嫁给咨询师,但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无助感:大家都没有好办法。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同类推荐
  • 你可以不浮躁

    你可以不浮躁

    本书挑选了近百则生动而有趣的小故事,从十个方面阐述浮躁的缘由,以及对于浮躁个人可以运用的方法和策略,全面阐释个人如何正视浮躁、调整心态、控制情绪并战胜自己。穿插的故事融可读性、启发性、智慧性和实用性于一身,力图帮助读者走出浮躁,静心凝神淡定从容,挖掘生命的潜能,拥有快乐生活。可读性强,启发性强,适合社会大众读者阅读。
  • 自爱是你遮挡风雨的伞

    自爱是你遮挡风雨的伞

    本书内含“珍爱自己是一种温暖”、“品位自爱的感动”、“放飞心情”、“世界因我而美丽”、“发现智慧的心”等八个专题,阐明不管生活如何忙碌,也不要忘了抽时间来温暖自己,关爱自己。
  •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改变自己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这个世界已经变得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你又该如何改变?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最起码可以改变自己,世界会因为我们改变而转变。这不仅是一本让你改变自己的书,更是我们个人与这个世界的一次对话,一次非同寻常的探索。
  • 你的职场口才价值百万

    你的职场口才价值百万

    本书旨在从职场人士提高口才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职场中各种环境下的语言沟通艺术,做出精辟的概括与总结,分别介绍了八十多条鲜活、实用、有效的具体方法,如职场管理中言之有情的说话妙招,职场纠纷时言之有理的说话诀窍,职场会议上言之有物的发言技巧,职场公关中言之有趣的说话艺术等。
  • 思考制胜

    思考制胜

    现代成功学奠基人,世界著名励志大师。曾担任过美国两位总统威尔逊和罗斯福的顾问,在人际学、创造学、成功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崇高的地位。希尔关于成功学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风靡全球,创造了人类出版史的奇迹,是所有梦想成功、追求成功者的必读教科书。
热门推荐
  • 命义篇

    命义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阍

    皇阍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若华夏自滥觞起,便不曾绝灭。若艳情而不轻佻,富贵而不卑俗之文化永续。当是一番玲珑心肠,观那唯美时光。行云流水江湖意,老松柔树寒鸦啼。粉荷笑揖圆叶扶,临风伴月点银漪。波渺渺,情杳杳。望尽长江春老去,满天相思君不归!妖氛起,暮霭沉沉,白骨皑皑,哀鸿遍野盼英雄!一脸出鞘,蓝芒所至,斩尽天下魑魅。掌风所抵,尽落六合魍魉。半江瑟瑟半江红,唯见侠客立风中。请君歌一曲,莫笑阴山侠客行。若无儿郎洒碧血,何来中秋同赏月!月上柳梢头,人约《皇阍》后。邀诸君共赏!
  • 网游之终极统治1

    网游之终极统治1

    沉寂的神器,被罪恶所控制的神兽,在这个危险的世界,谁才能拯救它,统治它?
  • 永恒物语

    永恒物语

    主角为了新奇敢于闯荡所有危险地方,却解开一个个的未知之迷。这是主角的冒险故事。
  • 教练别闹

    教练别闹

    【欢乐向英雄联盟电竞文】“教练?!”“你怎么坐在中单的位置?!”“诶诶诶!你怎么还选个提莫呢?!”“别闹哇!”这是一个19岁的战队教练,带领一支垫底战队,走上荣耀顶峰的故事。“如果说,这就是这支战队的命运,那我就连同你们的一起改变!”
  • 浪荡记

    浪荡记

    朱温篡唐,还未过足皇帝瘾,便一命呜呼了,杀死他的人却是他的亲生之子朱友珪。黄巢之妾乃朱温姘头,朱温夫人又与黄巢大有干系。黄巢之子原是朱温之子,朱温之子却又是黄巢之子。黄巢与朱温乃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但他们的后人却联手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 那一年的那一天的我们

    那一年的那一天的我们

    那天,我们都变了,你说你爱我,可是我问你,爱是什么?你…没有回答。我就说了吧,你都不懂得爱是什么,你还说什么爱!都是没用的东西,只会嘴上说爱,但是那个问题,你却迟迟不肯说,是你不知道还是逼不得已?我已不想了解,我不想多说。
  • 陈情令之情真难意

    陈情令之情真难意

    叶悠穿书一本小说。ps:有男主(但未定),与原角色有很大不同,不喜勿点,禁止恶意评论刷低!
  • 生存事故

    生存事故

    从那一年开始,我把我的人生活成了一场场事故。
  • 黑白进行曲

    黑白进行曲

    她与他,既为朋友,又似情侣;他与她,既相似,又不同;他们,因一杯小小的卡布奇诺结缘,却不知已悄然擦出爱的火花……他不辞而别,她悄然落泪;她默默离去,他坚持等待。只为最终能与之白首。执子之手,与之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