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788600000009

第9章 淡看得失灭心火,禅来缠去(1)

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

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

——唐·龙牙

世间的好与坏原本就是一体,如果能够不汲汲追求好,也不厌恶逃避坏,就不会被外境左右而忽喜忽悲,就能在患得患失的浮躁中让静下心来。世界喧嚣,人生寂寞,如果希望自己快乐,就要调整观念,将烦杂的心念转移到“放松”上来。放下心中的妄念,放松身体,放松心情,保持一颗淡定之心,摒弃喧嚣,享受寂寞,从容观望每一道路过的风景。

工作忙心不忙,事情乱心不乱

弘法寺由本焕长老一手创建,因地处深圳这个特区城市,所以香客多为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却无法为自己的生活和心灵留有一份空隙。因此,很多人都在无休止的忙碌中心力交瘁,只为寻找一处心灵的安憩之所。

身在俗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鉴于此,弘法寺对自身的定位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为忙碌的人们提供身心和谐的场所。

其实,忙碌的人不仅是城市中的人群,弘法寺的方丈印顺法师也是如此。2008年接任方丈职务以来,印顺法师一直为寺中各种事务忙碌不已。一次他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每天要见那么多人,办那么多事,对你修研、思考和管理有没有影响?”印顺法师笑道:“只要像本焕老和尚所说‘事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那就一切都有序。”

本焕长老一句“事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好似一泓清泉,灌入今人焦渴的心灵。佛家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好比一位画师,能画出各种各样的风景。心念一转,苦乐便只在一念间。好比面对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叨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灵魂。他们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心境清凉,将忙碌也变成一种欢喜。

心中有清净的力量,便能用这种力量去享受生活,放慢自己心灵的脚步,把生活当成一门艺术来细细品味,就算生活的外在忙,可心灵始终是丰盈的。心中有青山,就算是忙,也永远是“气定神闲的忙”。

忙碌的确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不可任其成为心灵的常态。若只能从忙碌中体会到烦恼与纷扰,便很难体验到游刃有余、自由洒脱的心境。在忙碌的步调中,不妨想象即将成就的种种美好,将忙碌的劳累与不快沉淀到心底。保持内心的宁静,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拥挤,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难耐。

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就加快了脚步,生怕身边的人将自己抛下,于是在追赶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平常心,变得焦躁不堪,忙中出乱。给自己留有空隙,才有余地转身和后退,在匆忙的人生行程中保持从容。有空隙,兼容更多东西,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僧人向禅师请教如何开悟。

他说:“我每日早起早睡,勤打坐勤念经,心无杂念,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交给僧人一个葫芦、一块盐,叫他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

“盐一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僧人照禅师所说的去做,过了一会儿,他向禅师抱怨:“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化不了,葫芦口太小,拿一双筷子伸进去,却搅不动。看来我没办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一些水,然后摇晃几下,盐一下子就化掉了。

僧人露出困惑的表情。

禅师说:“从早到晚不停用功,不留一点间隙,即使心无杂念,可是连平常心也没了,就像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又搅不动,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仍旧不解:“不用功也可以开悟吗?”

禅师耐心道:“修行如弹琴,弦太紧就容易崩断,弦太松又发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不忘给自己留一点空隙,才能悟道。”

学僧终于有所领悟。

“修行如弹琴”,禅师的话听起来很精妙,其实只不过说明了一个平凡的真理:过犹不及。琴弦绷得太紧或太松,都弹不出美妙的音乐,心也是如此,太过紧张焦虑,会导致压力和烦恼缠身,太松弛懒惰,又会一事无成。

“过犹不及”之中也蕴涵着一种禅机。心中有禅意,便能使每一件生活琐事都充满美的气息,无论工作行程如何紧张匆忙,都能保留一份优雅与从容。

一大早去上班,刚忙完了琐碎的事务,可能就接到开会的通知,开完会,又要马不停蹄地会见客户,见完客户又要赶赴别处,好不容易回到办公室了,发现要处理的事又积了一大堆。一天忙下来,行程排得满满的,时间上毫无空隙。

但紧张匆忙的只是身体,而不是心灵。倘若内心被外界的紧张所带动,一有问题就着急慌乱,不能保持沉着,自然就会被繁多的事务牵着走。相反,在脚不沾地的匆忙中,若能做到心态上游刃有余,便不会为外界的“忙乱”所影响。

工作是忙不完的,所以工作要“赶”,但不要“急”,应该忙中有序地赶工作,而不要紧张兮兮地抢时间。与其被忙不完的工作所驱使,不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坦然面对,做得到的去做,做不到的不强求。积极的职场人,总是能够将手头的工作理出大小内外,轻重缓急,从而按部就班,有次序地一件一件解决,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工作效率,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平静面对得,微笑面对失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则:

问:“白云自在时如何?”

师云:“争似春风处处闲!”

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当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欲望,放下了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白云如此,人亦然。

跟随本焕长老多年的中勇法师曾说:“师父的修为,已经到了十年不起一个妄念的地步。”十年不起妄念,意味着一切外物都不在长老心上,一切起伏都无法干扰他。当时,长老已百岁零四高龄,出家已八十二年,修为高深,早已达到万缘放下的境界。

当下的人日日活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烦恼缠身,难有片刻自在。有人就有烦恼,有事也会有烦恼——一切的烦恼都在人事中。但烦恼产生的真正原因却不是人事,而是人心的计较:为了维护面子、利益,在人际关系中不肯退让;为了地位、名声、金钱,在职场和事业中锱铢必较。

有计较,归根结底是念头太多,心量不够,心灵一直被囚禁在窄小的空间里,放不下分毫的得失。天地何其广阔,有多少事等待我们去做,没有气吞八荒的胸襟,一味地计较抱怨,便无法容纳生命里的痛苦。生命是污秽的川流,要涵纳这川流而不失其清洁,人必须成为大海。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内心的容量只是一杯水,那么,面对痛苦便只能自食苦果。竹子妨碍不了流水,高山阻挡不了云烟,一个人心里开阔了,一切也就开阔了。

在现实生活里,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人生就迎来了最好的时节。本焕长老常说“把握机会,放下万缘”,其实是教人将头脑中固有的习气、观念放下来,用新的眼光和态度去面对外界、面对内心。

在刚收印顺法师为弟子时,长老每每交代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让他去做。等到印顺法师竭尽全力完成时,长老却早已忘记交代过的事。无论弟子做什么,长老永远都说他是错的。

印顺法师曾说:“当时真有一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感觉,连痛苦、绝望的念头都生不起来。后来我才理解,这是师父治我们凡夫‘我执我慢’习气的一种训练——他把你以前头脑中建立的东西击得粉碎,然后把你真正的信心、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自信从内心深处训练出来。”

长老独特的训练方式使印顺法师得以蜕变。后来,长老再骂他,他能够坦然微笑以对,因为真正不动摇的信心已经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不会轻易被外界左右。

纵然无法达到长老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试着锻炼自己放大心量,保持心灵的静定,让自己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从点滴小事入手,试着让自己放下对名声的计较,不要听到好话就欢喜,听到坏话就苦恼;试着放下对些微得失的在乎,平静对待得,微笑着面对失;试着放下对自我的过度维护,对人事能包容接纳,待人时时能退一步、饶一着。

心头火起时,常生惭愧心

当人的思想、见解和观念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时,通常会与他人产生对立、分歧、辩论,甚至争斗。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主张、立场、观点、生活方式,因而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谐共处。

有时候,父母看到孩子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做事,很容易生气;妻子看见丈夫回家后往沙发上一躺,什么也不干,也容易生气;上司看到下属阳奉阴违,自然要发火;下属嫌上司不体谅自己,也满腹怨言。

归根究底,这些怒火都是因为别人不顺自己的意而起。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火,但轮到自己时,才发现控制怒气实在太难。身边不顺眼、不顺意的事那么多,怎么制止得了内心随时发生的火灾呢?

“不要责怪别人,要常生惭愧心,不生烦恼。”本焕长老曾语重心长地劝导人们。佛门常用“火”来形容嗔恨心,强调一念嗔恨带来的伤害正如火灾所造成的破坏一般。心头火起时,应退后几步,看清楚怒气的来源。怒气的源头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于自己内心。在那里,愤怒的种子早已被种下。

当胃违逆我们的意愿,绞痛不已时,为什么不冲胃发火,骂它不听话?因为发火没有用,生气也不能减轻痛楚。当然,我们也很可能会痛得发脾气,但仍然会服下药片,安抚自己的胃。因为胃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不必对它发怒。

可见,我们缺少的是对自我的“惭愧心”。若在遇事时能够先反省自身,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那么,就不会生起责怪、抱怨他人的心,就不会有那么多不顺意、怒火、烦恼。

“惭愧心”就是懂得剖析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省察中实现成长和提升。本焕长老虽为佛门泰斗,受人景仰,但他自己时常说:“大家对我很称赞,我本人很惭愧,对国家、社会做的事情还不够。”无独有偶,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也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

“到今年1937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恰恰是德行修养高深的高僧,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反省自身。而越浅薄、越自满狂傲的人,越容易将过错推给别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己的时候,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观察自己;要把嘴巴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在反省的过程中,要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再肯定自己的优点。这就像照镜子一样,如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一脸灰尘、油垢,就不想再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于是就再也看不清自己的长相。这种拒绝面对自己缺点的行为只会让我们自我膨胀。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没有自省的态度,即使铜镜、史镜、人镜摆在面前,也是视而不见,视若无睹,何谈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有人能自省。因为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它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许不难,但要用一颗坦诚的心灵去面对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也会留下疤痕,却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

同类推荐
  • 了解伊斯兰教

    了解伊斯兰教

    《了解伊斯兰教》是《回族研究》创刊二十周年精品书系之一。《了解伊斯兰教》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文化,为回族提供了彻底的一神论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伊斯兰教与回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 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本书汇集了众多丰富内容的文章,不仅是作者不同阶段、不同场所亲身经历的人生旅程的记录,也是撰写我国新时期伊斯兰教断代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资料。全书分为“朝觐盛典”、“探索·论述”、“译著举要”、“出访纪实”、“祝贺·企望”、“缅怀前贤”、“序言和韪记”和“接待访谈”等八个板块,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 一是多少

    一是多少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六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本书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热门推荐
  • 逆空碑

    逆空碑

    著名军火巨头公司ZALST的空间项目科学家龙浩因一神秘石板遭到莫名追杀。职业犯罪团伙抢劫银行被龙浩意外拦下,车祸中龙浩“意外”穿越平行时空。修炼,魔法,武侠,看科学家如何在异界闯出一片天,七块大陆之间又会引发什么样的争端,这一切是命中注定还是有人在推波助澜,逆空碑又将引领怎样一段传奇。
  • 灵念万世

    灵念万世

    在这片时空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叫做灵师,对抗着另外以强大物种:荒灵兽。但,当时空门莫名打开,出现无法匹敌的魔神之时,灵师又将如何面对,其中最强的三位帝子中的一人,又会怎么去处理这一困境?人类的命运,全在他一人手中......
  • 犹太人凭什么:从0到1打造商业帝国启示录

    犹太人凭什么:从0到1打造商业帝国启示录

    本书从勤奋努力、遵纪守法、真诚待人、低调踏实、坚持不懈、灵活变通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犹太人是凭什么从0到1打造商业帝国的,分析了犹太人能在商业上达到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原因。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经商致富、做人做事方面有所领悟。
  • 职工快乐工作

    职工快乐工作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异世界的巨人

    异世界的巨人

    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装神弄鬼,在异世界肆意妄为的故事
  • 太古王魂

    太古王魂

    上一世,他是太古时代的王族;这一世,他是籍籍无名的蠢材。两世为人,却整整相隔了三万年!灵魂穿越,背负着太古六王的使命!路漫漫兮其修远!前途未卜的远方,任重道远的未来。且看余忘如何一步步走向三万年后的巅峰,如何完成太古六王的使命!“要是按辈分,三万年前的我是你们的多少辈的爷爷,别给我没大没小的,说不定你就是我不知道多少辈的孙子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抗拒(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

    我抗拒(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

    帕慕克之后最受瞩目的国际都柏林IMPAC文学奖得主,多家欧美权威媒体年度好书;内核坚硬,层次丰富,如同一块岩石般沉进读者的内心。佩尔·帕特森(1952-),挪威当代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曾当过图书馆馆员、印刷工,做过书商,也从事翻译的工作。198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后逐渐崭露头角。一对童年时代的好友在秋日的晨曦中偶然重逢,勾起了三十五年前两人共同的回忆。汤米的母亲突然离家出走,父亲不久也弃他们而去,汤米因此被迫与妹妹们分开,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他的好友吉姆和虔诚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汤米和吉姆相互陪伴扶持,度过了艰难却单纯的少年时代,又在升入高中后渐行渐远,直到命运的不同际遇侵蚀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如今,吉姆独自在桥上垂钓,而汤米开着一辆崭新的跑车经过他的身旁。追随着两个男人在这一天之中的遭际,混杂着往事与回忆的创痛,我们眼看着他们的命运再度奔向新的现实。本书是佩尔·帕特森展现其写作深度的又一力作,以富有感召力的笔法,为读者在熙攘喧嚣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冷冽寂静的避世之所。
  • 衣手遮天

    衣手遮天

    这是一个叫苏秀衣的男孩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交友原则,不要脸不要命的对敌政策,一路高歌勇进,最后笑傲三界衣手遮天的玄幻热血腹黑虐恋爽文!苏秀衣觉得,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年少的时候快意恩仇,爱就奋不顾身,恨要穷凶极恶,老了之后就云淡风轻,儿女绕膝,听你讲过往种种。苏秀衣还觉得,一个男人不要动不动就战天灭天日天的,能守护好家里的父母脚下的土地怀里的女人身边的兄弟就够了。若能在修行世界里经历爱恋与分离、娶妻与生子、等待与忘却,若能阅尽千帆,方为人间大善。可是说了这些,最后他还是把天给日了。南山喃神宫、北海悲道谷、西域戏魔寺,一一拜访。云梯、筑基、灵池、奇骨、造化、知北、而后逍遥,一阶一景,徐徐图之。
  • 大菠萝之角色召唤

    大菠萝之角色召唤

    正在玩大菠萝III游戏的杨一,恍惚见听见一声:“葡萄熟了。”随后杨一被绑架到一个神秘的空间,依附一个神秘少年身上,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神秘的事件。原以为就会如此战斗下去,之后却穿越到了一个拥有与大菠萝III息息相关的异世界。PS:没玩过游戏的朋友,或者着急的朋友,可以从第六章开始看。前五章可以概括为杨一玩大菠萝III,然后......然后就第六章了。第一次创作,速度有些慢,觉得还行请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