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788600000030

第30章 担得起生活,看得破生死(2)

这年9月,本焕长老的孝心没有挽留住体弱病危的母亲。在母亲去世后,本焕长老借用一间祠堂连续三天抄写《金刚经》。随后他以臂为烛,以肉体为灯,送母亲往生极乐世界,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本焕长老晚年,每当捋起袖子,就可以看到其燃臂时所留下的印记,那印记不是一处两处,而是整个手臂几乎没有一处好的皮肤。

后来本焕长老去拜见虚云和尚,虚云和尚提起这件事,问道:

“本幻(当时还未更名为本焕),燃臂做什么?”

“为孝母亲。”

“痛不痛?”

“痛则痛,不知受者谁。”

“那主人在哪里?”

本幻抬头望了望天说:“方在虚空,不见面目。”

听了本幻这番答复,虚云欣慰,便将临济宗第四十四代法脉传给了本幻,嘱咐他出家后要弘法利生为重。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有记者再次问,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痛不痛,他依旧十分淡然地说:“什么痛不痛,‘色壳子’(身体、臭皮囊)是个生灭的东西,不过是用这个功德报父母生养的恩德。”

无论何时,报父母恩德的心始终不曾在本焕长老心中有所动摇过。他说:“父母恩德难报,但一定要报!”佛家讲大慈大悲,基础其实源于孝道。

佛教经典中所阐述的父母养育孩子的十种恩德就讲:“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这段话即是开释,在净业之前,先回报亲恩。

净业三福中有:“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可见“孝”在佛教中何其重要。孝心是做人的基础,孝心是学佛的起点,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想象能给别人多少爱,能为社会付出什么。

一个年轻人,家里很穷,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很信佛,总是很虔诚地对待佛,却对母亲的劳苦不以为然。母亲为了生活总是披星戴月地劳作,但年轻人不屑劳活,一心追求着他心中的佛。后来年轻人听人说远方山里的寺院有一个老方丈知道佛的真谛,便涉水攀山,千里迢迢来到寺院找到了老方丈。老方丈告诉年轻人:“肯为你光脚开门的人,就是你欲找的佛。”

年轻人开始了漫漫征途,寻找那光脚肯为自己开门的佛。他路遇了很多的寨子,投宿了不少的村庄。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可就是没有肯为他光脚开门的人,许多时候年轻人被藐视为龌龊的乞丐撵出门。年轻人对佛的追求开始动摇了,失望了。他开始无比想念自己的家,想念自己不辞而别的母亲,几年不见,母亲不知怎样了。

一天深夜年轻人赶到家中,轻轻呼一声:“娘!”门便开了,母亲没有一声抱怨,说道:“我的儿,你可回来了,为娘好想念你。”这时年轻人低头看到了母亲光着的脚紧紧贴在冰凉的地面上。这时年轻人不禁悔恨起来,原来世间除了父母,没有几个人能光着脚为自己开门。这份光脚的情意,正是父母爱之深切的表现。

人人都是子女,人人都受过亲恩。不能事亲,焉能成佛?不仅不能成佛,连做人都做不了。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孝敬父母、报父母养育恩德是现在时,现在不做将来就有可能留下遗憾。

曾经有个富翁捧着母亲的灵位请求法师为他死去的母亲做一场法事,要求寺院里所有修行的和尚都来祷告,他还口口声声地说:“无论花多少钱都愿意。”

法师看着他说:“请你告诉我令堂大人生前做了什么善事,我好为她写悼文。”

富翁说:“我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省吃俭用供我读书,本来日子好过点,想把母亲接过来,还没来得及,母亲就去了。”

法师点头,问道:“你今年多大了,工作多少年了?”

富翁说:“我今天五十有三,工作三十年了。”

方丈说:“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把令堂大人接过去呢?”

富翁愣了一下,说:“我本想等家里再富一些,再把母亲接过来过更好的日子,可是……”

法师见富翁有些哽咽,没有停止发问:“对母亲大人来说,什么才是好日子?好吃好穿还是跟你一起生活?”

富翁低头不语。法师手捻佛珠:“活着的时候不好好报答,死后何必折腾?施主还是请回吧!”

法师的回绝不是因为他心中不念惜富翁的悔恨,而是因为他想让富翁知道,迟到的孝心和悔恨于挽回母亲的生命是徒劳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年轻人可以等待,父母却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已经渐渐变老。亲情很多时候不能等待。不要等到想孝敬时,父母都已经亡故而让自己空留遗憾。

日常生活中,我们奉行孝道,需付出现时的关爱,时时处处关心父母,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让父母享受到一份天伦之乐。孝顺父母也不只是看物质,“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多回家陪陪老人、吃一顿饭、说一会话、甚至一个电话、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能让他们开心半天,都会让他们觉得无比温暖和欣慰。

珍惜生,也不怕死

一日,弟子向神山僧密禅师请教:“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大惊:“难道只有亲历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吗?”

僧密禅师说:“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弟子开悟:‘原来,生死只是里程碑!’”

好一句“另有去处”,这种勘破生死、看透生死的智慧,令人动容。既然只有死过才可谈死,那么,又何必在活着的时候对死亡念念执著?古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便是看透生死之后仍然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勇气。

在佛的眼中,生死只是一座里程碑。生不是起点,死也不是终点。本焕长老作为当下知名的长寿高僧,常被问及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而他常常这样的回应:“对于生死,我不想走,谁也拿我没办法;我想走,谁也拦不住。”生与死在他眼中,不是一个固有的事实,而是从心所欲的存在,他的心念可以在二者之间自由穿梭,不为之所束缚。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都到哪里去了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

但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提出来,于是佛陀对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哪里去了。”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火被风吹灭,但佛陀训斥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佛陀吹灭了蜡烛,问众弟子:“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哪里去了?它的火焰到哪里去了?”弟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说不出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一样,佛死了,他也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

在佛家看来,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的。佛虽然死了,但佛法不会死,人世的种种道理也不会死,精神也是不灭的。好的终究有人继承,坏的终究被人抛弃。人有生老病死,然则,一切天理循环还是在那里。所以,“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叶落下了也不是死,而是化作春泥,继续滋养新的树叶生长。生与死都是过程,而害怕死亡的人,总认为死亡意味着虚无,因此“活着的意义”只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畏死,所以不肯好好活着;因为没有活出价值,所以害怕死亡。人不仅怕死,而且害怕活着。因为每一场生的对面,都站立着死亡。死亡好比一个虎视眈眈的野兽,时刻准备着吞噬生命。因此,有人活得胆战心惊,有人活得缩手缩脚,还有人活得浑浑噩噩。

活着多么可怕,有那么多的痛苦要承受,有那么多的未知在等待,忍耐了这些之后,还要走向一个虚无的终点。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能活出一场精彩的人生,无论何时回首都不会感到悔恨,无论何时失去生命都不会觉得遗憾,那么,又何必在乎人生的痛苦,死亡的威胁?

同类推荐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大约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于是同时代人。在他“觉悟”之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释迦牟尼也是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的缘故。
  • 伊斯兰文化新论

    伊斯兰文化新论

    本书综合运用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表述语言,将伊斯兰文化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且在分析其特点时往往与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做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学术风格。本书在相对意义上构建了伊斯兰文化研究的新框架和新体系,拓展了我国宗教学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宗教学的内涵;同时在伊斯兰经济文化、法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生态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 到最热的地方避暑

    到最热的地方避暑

    本书是《禅门公案三百则》第二部,从浩瀚的禅门典籍中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最精彩动人的公案。为了引导读者深入这些公案,每一则都有妥切的“白话新唱”、慧眼独具的“分析与鉴赏”,公案中出现的术语也适时注释。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热门推荐
  • 黑白兄弟

    黑白兄弟

    这本《黑白兄弟》由严歧成著,讲述的是:黑道枭雄,职业警察,本属天敌。可是,他们源于一个母亲的血,他们几乎同时来到这个世界。苍茫人生,风雨之路,三十年时光,程鲲、程鹏兄弟二人面对友谊、情感、道德、财富、乃至法律,他们各有取舍。程鲲忠实于职业使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终为警察中的佼佼者。程鹏在黑道上摸爬滚打,在嗜血的搏斗中也杀出了自己的天地,成为袖转乾坤的流氓大亨。从自然朴实的乡村到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的欲望如魔鬼般飞舞,程鹏从捞到他的第一桶金开始,他就没有停止对于财富的渴望,对于利益的争夺。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剩下的盛夏之盛夏的暗恋

    剩下的盛夏之盛夏的暗恋

    当不爱交朋友的他,不爱说话的他,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他,爱上课的他,遇到活泼阳光的她,废话好多的她,情商很好的她,不爱上课的她,会怎么样呢?开学第一天就到处乱交朋友,上课也不听,在那边玩QQ。“喂!很烦耶!”“我玩手机又不是你,烦什么?”算了,还是不理的好,高冷的他会变成逗比的他,像猴子似的她,会变成安静的美少女,“我不信”“不信,你看看”因为一次转学,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也令他她有了很大的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变化?
  • 诛神引

    诛神引

    “迟早会有一天,整个天地都无法将我置放!我之存在,必将改天动地!”轰隆隆!“咳咳.”“哈哈哈!想杀我?单凭我一息为绝,我必斩尽尔等,报尽这血海深仇!”降临!降临!兵锋莹暗,征袍霞冷,你们想要我顺从你们的意愿,哈哈哈,我不愿!战吧!何时目光变的如此冰冷?好怀念那些儿时的时光。。不,我还是我!我秦越,还活着.
  • 谁绑架了波斯猫

    谁绑架了波斯猫

    波斯猫丽丽是富婆王老太的心肝宝贝,一天,丽丽突然失踪了,同时,一封信从天而降:如果你不在三天内将40320元打到指定的账号上,丽丽就会被扔进江里。原来,丽丽是被人绑架了!谁是绑架者?为什么他要的钱数是40320元?不看完这本书,你是不会猜出答案的,快来挑战一下你的侦探智商指数有多高吧!
  • 狐魅江山之倾城亦倾我君

    狐魅江山之倾城亦倾我君

    还是那狗血的穿越镜头,为何别人都穿越成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重要的一点,她们都是人!是人啊!而我林若曦就偏偏穿越到狐狸精身上,算了算了,好在还有美男陪伴,又拥有梦寐以求的法术,想干嘛就干嘛~可头疼的是,美男一多,自己就完全没了方向……(待修正)
  • 婚然不知已疯魔

    婚然不知已疯魔

    爱着顾霆尧,苏音用尽全身力气。她以为,只要有了他的孩子,他们就能回到最初。唯独忽略了,他心里装着的是另外一个人。当懵懂的痴恋被深爱的男人一点点撕的粉碎,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她恍然大悟。原来,这段感情,只有她一人在苦苦强撑。多年后,她妖娆重生,在他面前笑的一脸云淡风轻:“真好,看你输的一败涂地。而我,再也不用爱你了。”“顾太太,这话说的太迟了。”他一直都明白,这一生,爱或者恨,唯有她。若没她,不成疯,便成魔!
  • 来自地球的法神

    来自地球的法神

    地球来的,魔法瞬发是必须的!地球来的,身体受强化是必然的!地球来的,7系魔法一个都少不了的!地球来的,完全可以不遵守规则的!这么多丰厚的条件都有了,难道你还不想穿越?明显,到异界就是当神去的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