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748700000004

第4章

发财,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大家都希望发财,但是假如钱财多了,是不是真的就很幸福、快乐呢?不尽然也!有很多人钱财越多,烦恼越多,是非越多。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更究竟的财富。什么是究竟的财富呢?

一、 身体的健康;

二、 生活的如意;

三、 前程的美好;

四、 眷属的平安;

五、 合法的钱财;

六、 内心的能源。

——星云大师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声音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多么富有和幸运呵!

——济群法师

不能说我们有好的房子住了,有好的环境了,我们的心就懈怠了,就这样过日子吧,今天明天得过且过,那不可以。一个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外在的福报要把它变成我们生命的财富,因为外在的财富是带不走的,是五家所有的。所以好的外在的物质我们要珍惜它,把它变成心灵的财富,变成生命永恒的财富。

——传喜法师

你需要的不多,可是你想要的很多,追求不到就满心的遗憾,追求到了以后呢?却觉得很空虚,成功得很失败。换句话说,得到以后,你觉得不过尔尔,因为没有想得那么有味道,但是你害怕这种生命的无力感、空虚、无奈,或者生命没有意义的感觉,所以你不断地继续设定目标,继续建筑你的梦想。

——庄圆法师

真正的贫穷是心无安处——浮躁去,富足来

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

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

——清·普能嵩

世间的好与坏原本就是一体,如果我们能够不汲汲追求好,也不厌恶逃避坏,就不会被外境左右而忽喜忽悲,就能在患得患失的浮躁中让心沉静下来。世界喧嚣,人生寂寞,我们应保持一颗淡定之心,摒弃喧嚣,享受寂寞,如此方能从容观望每一道路过的风景。

明浮躁源,戒浮躁心

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

浮躁,是轻浮急躁的意思,是造成人们做事的目的与结果不一致的常见原因。心浮气躁的人做起事来一味追求速度,既无准备,也无计划,恨不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结果往往遭遇挫折和失败,由此给自己制造心理上的痛苦和烦恼。要从浮躁中解脱身心,首先必须找出浮躁的根源。

浮躁源自急于求成的心态和希望立刻拥有一切的贪婪。一个人若是贪求太多,心中的念头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不得平息。念头一多,情绪波动就大,情绪越起伏不定,做事就越急躁,越不得要领,因此也就难以达到目标。

现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念佛一事上很强调戒“躁”,他十分痛恨浮躁,认为有些人之所以念不好佛,完全是浮躁导致的。人人都能念佛,不认识字的人可以先听大家念,一边听一边学;而口舌不灵便的人则可以跟着大家慢慢地念;懒惰的人也可以被大家一起念佛的积极性所感染,从而也和大家一起念。

不认识字的人、口舌不灵便的人、懒惰的人之所以念不好佛,是因为他们只盯着结果,而不愿花费心思做好眼前的事。正如弘一法师所说,只要肯用心,人人都能念好佛。做事情也是如此,只要静下心来努力去做,没有做不到的。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因为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禅师意在劝诫学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的确,想要成就一番伟业,关键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将事情做好。一个人越是急躁,就会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难以摆脱痛苦。

宋朝的朱夫子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于是,他以“欲速则不达”这句话警醒自己,之后下苦功,方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然而,对于“只争朝夕”的现代人来说,追求形式上的成功和表面的风光,远比踏踏实实追求理想容易。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拥有美好的东西,于是心浮气躁、汲汲营营地追求。但往往求得了这个,丢失了那个,心中满是愤懑。求不得、舍不得,懊恼不堪,生命就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理,戒除急躁。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梳理情绪,掌控情绪。不要被急躁的心情牵着鼻子走,要了解每一种情绪的来龙去脉,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这样才能让内心纷杂的念头安定下来。

二、收敛自己的心,不要四处贪求,为了得不到的东西烦恼。

三、专注眼前。别想太多,试着用心留意此时此刻的呼吸,顺着它的节奏,让杂念在一呼一吸间逐渐沉淀。

四、明确最根本的目标,制订计划,细分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

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浮躁,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生活,才能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为每一个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耐心做好每一阶段的事,最终获得成功。

心常在静处

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华严经》中有一首偈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保持心灵平淡清静,佛性就会自显。

静,是一种大知大觉的灵机,是高山野云般的空灵智慧,是修佛之人必持的禅定智慧。“宁静即释迦”,我们的心若能常常清静,没有贪、嗔、痴,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受影响——不论外在的利诱,还是险恶的威胁,内心都不受其影响,就叫做宁静。

对生活紧张而焦灼的人来说,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因为身外的嘈杂和喧哗太多,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的是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导小和尚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那水。”老和尚看着小和尚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海、思渡五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的呢?”

小和尚说:“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

老和尚说:“不!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记着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失去了除此之外的所有事物。”

这时,太阳落山,月亮从东方升起,山中炊烟拂拂袅袅。小和尚望着山水云月,终于舒心地笑了。

人们常常为名誉、钱财等身外之物奔波劳碌,殊不知,身外的堆积越多,离生活最本真的清静就越远。心浮气躁、患得患失之间,人很难得到沉静的安宁。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浮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想获得宁静,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不轻易起心动念。这或许是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境界的最佳途径。有些时候,人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安然领略人生的每一处风景。

二、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目标物,这个目标物可以是任何有形的物体,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物体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能有效去除杂念。

三、平衡负面情绪。一个人快乐时,内心往往很平静,狂风暴雨的声音,也可以当成美妙的音乐来享受;但若是在痛苦烦恼时面对暴风雨,就很可能心生焦躁和恐惧。因此,去除烦恼,才能让心沉淀下来。

此心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平静看待世间的得失,才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如果能够让心沉下来,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动念,我们就有可能更接近成功,生活的本真快乐也能在沉静的瞬间自然显现。

细沙含一方世界,野花藏一座天堂

一旦我们懂得放慢脚步,为自己寻找一方安静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难时仍拥有幸福的感觉,也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路行走一路歌是人人向往的境界,一路行走一路愁却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常态。生活的旅途中,人们常常忽略美好而执著于痛苦,在不停歇地拼搏和追逐中,疲惫万分。

步履匆匆,以至于忽视了路边美景;身在花丛,却嗅不到满园芬芳。古人说“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禅门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细沙中包含的那一方世界,野花中蕴藏的那一座天堂,你是否看到了呢?

有好多天,慧海和尚独坐寺内,郁闷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并不言语,微笑着和慧海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流动的小溪,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慧海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地打坐于半山坡上。慧海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上午,师父才起身,还是不说一句话,打个手势,把慧海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向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慧海关在寺外。慧海不明白师父的意思,独自坐于门前,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慧海的名字,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边的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慧海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

慧海和尚沉浸在心里的烦闷之中,看不见身旁大好的春光。漆黑的天色正如慧海被烦恼遮蔽的双眼,掩盖了白天的美景。其实,清风绿野一直都在,只是人们对此视而不见罢了。

心中装满各种纷杂的思想,自然无法闻到近在鼻端的花香,只有身处安静的境界中,一切才可寻。安静是心灵的平静,能够让人在嘈杂浮华中找到自己的心灵空间。安静并不是一种懒散、没有生气的状态,而是一种清澈空灵的心灵之境。一旦我们懂得放慢脚步,为自己寻找一方安静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难时仍拥有幸福的感觉,也可以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好。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气暴躁,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混乱不堪。他们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从而葬送了自己安静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

真正能享受平和宁静的人,才是离自我、离幸福最近的人。在当今这个忙碌的社会里,人们会因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狂躁不安,会因自我控制能力的弱化而情绪大幅波动,会因焦虑和多疑而饱受煎熬。只有那些明智的人,才会掌控并引领自己朝着他们原本需求的方向走去。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要做什么,要往哪里去,都应记住:在生活的沙漠中,总会有一片绿洲等待我们去发现,总会有一些花朵为我们绽放。不妨偶尔放慢脚步,好好欣赏周围的风景,很多时候,幸福只是躲在安静背后的一道风景,等待着我们将一切纷乱沉淀下来,在去除心灵的阴霾之后,用心去寻找,去发现。

越亲近自然,焦虑越易消失

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美,能给人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抚慰。

王维诗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人皆以为王维只是在写自然界景物的美丽,其实这首诗不只体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诗人心中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这首诗的境界之所以如此静谧、寂远,原因在于诗人心无挂碍,眼中只有山间花落、月出、鸟鸣融为一体的美丽,不见人生的烦恼。

很多禅修之人,修行了几十年,仍无法达到自悟的程度,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俗世的羁绊,心生浮躁之气,缺少清净、纯洁的安详。

同类推荐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国学大讲堂Ⅰ:老子、庄子的做人绝学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言若讷,大勇若怯。我们看世事。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成大事、生活得轻松自如的,则常常是那些“笨蛋”、“傻子”。就像老子说的:“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

    本书第一次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康有为不同时期的孔教思想,阐明了康有为提出孔教建制主张的理学基础和经学基础,揭示了康有为孔教思想背后的庶民关切和国家关切。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历史学界重视中年康有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儒学界则重视老年康有为,关联于民国后孔教会的成立和运作。本书特别强调青年康有为的重要性,即写作《教学通义》时的康有为,认为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提出的敷教主张规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热门推荐
  • 妃倾城:逆天大小姐

    妃倾城:逆天大小姐

    哼,最珍贵的九星玄天兽是吧?不好意思,我一手几百只!传说中的幻神诀是吧?哎呀,我背会了~白泽神兽对吧?对不起啊~他是我的契约兽!你又要闹哪样?小心我分分钟秒杀你!
  • 搭建人脉,制胜商圈

    搭建人脉,制胜商圈

    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其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功,15%可以归功于他的专业知识,85%却要归功于人脉关系。”
  • 穿越之异世流殇

    穿越之异世流殇

    被一个老奶奶拐骗到一个架空的世界,因为有着这个世界唯一的金发,结识了四个君王,竟然还有魔君? 她要替前世改变战乱的结局,她的到来是命中注定,也引开了一串隐谋……他冷漠孤傲一统四国的君王,为了她放弃江山。 他凶狠残暴的魔君,为了她屠尽天下人! 他有着和哥哥一样的脸,到底是巧合还是什么? 原来不只是王权富贵,还是妖术的较量! 那个老奶奶究竟是什么人,可以跨世界穿越…… 改变这一切她就会回去,而他们会有结果吗?
  • 终结之使徒

    终结之使徒

    世界阴暗的角落里,一群影子在默默底语,毁灭的暗流在悄悄涌动。
  • 男主的自我修养

    男主的自我修养

    穿越到自己写的书里,换做任何人都会欣喜若狂,可温亦谦却有点慌。“早知道我就不写黑暗文了,随便出个门都能遇到几个变态杀人狂,这谁顶得住啊!”
  • 泪若梨花醉倾城

    泪若梨花醉倾城

    一如宫门深似海……而她,21世纪穿越而来,竟成了废柴???看她如何为自己修改设定!博得众人喝彩!
  • 末世尊者

    末世尊者

    末日来袭,在黑暗,死亡,恐惧之中逃亡,在异族攻击的夹缝中艰难生存,黑夜中的永夜君主,黑暗君主,幽冥主君,努力站上世界的巅峰,发出对亡灵生物的命令与召唤,发出对黑暗生物的命令与契约,黑暗中,我谓之于主宰!
  • 如果我能预见你

    如果我能预见你

    如果,我能预见你,穿越未来告诉你,我,就是你的命中注定。爱情,不是将就,当它降临的时候,会多庆幸自己到底还是等来了你。
  • exo花开花必落

    exo花开花必落

    在我的舞台上,你不再是主角------林可曦关于我有多想念你,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张艺兴如果没有你,明天不值得期待,昨天不值得回忆。------吴亦凡你只需要迈一步,剩下步我来走。-------李钟硕我不在意你的初恋,我只在意你的终恋。------鹿晗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边伯贤因为你的出现,我可以不用再萎靡不振在低潮的情绪里。------吴世勋我除了我爱你比你爱我多一点外,我没有任何条件优越过你。------朴灿烈
  • 我们不结婚,好吗

    我们不结婚,好吗

    有人说,很多爱情的发生,都源自不打不相识。怪怪美少女赵馨慧与处女座少年林翰聪之间的故事,恰好印证了这样的论点。高中时,林翰聪借住在馨慧家中,他那许多莫名的坚持(龟毛)与有个性的处事方式(难相处),在在令馨慧难以接受,她是讨厌他的!然后,有任何事情发生,他却是那个最值得信任与依赖的人,爱情,在他们之间萌芽、生根。只是,才刚接受了彼此,却又因为两人就读的大学位置,一所在台中,一所在高雄,因而必须面临远距离恋爱的考验,浓烈的思念、不能见面的酸涩、新追求者的威胁……当赵馨慧第一次走进林翰聪的房间,看见他的桌上,放着一本白色的日记,封面上只写了一行字:“我们不结婚,好吗”,写满了他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