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748700000021

第21章

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重负。原来这看似无心的建筑,是在时时提醒人们在生命的制高点要懂得低头,但又需在心内保持站立的姿势。

老人的告诫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生活,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除了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腰须挺,头要低。

低头是为了不碰头跌跤,是为了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畅。正如种子长到饱满便是它的生命昂扬的时候,但种子再饱满,也知道自己的饱满源于大地,始终明白大地的营养无穷尽,自己永远脱离不了大地的供养,因此种子的根始终在地里,默默无闻,坚韧地成长,只因它也深刻地懂得高下之道。

就像有些人成功了,也不会忘记过去的磨难,更不会忘记生命中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因为他们明白这世上没有永久的成功,人生命中源源不断的营养永远来自根基,而根基在最低处。到达高处,须从低处起步,所以人若是懂得生命的高下之道,便会在人生路上进退有度,以达到平衡的支点。

精进:当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

一个懂得事事都应该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在生活和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认真对待,才不会如竹篮打水,最终一无所得。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态度,一个懂得事事都应该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认真而变得丰满和充实。

认真就是尽职责,恪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做到。周而复始,千篇一律地做同一件事,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事情做久了,做多了,就容易麻木,进而失去精进的心,对事消极敷衍,应付了事。

一个小和尚在寺院中担任着撞钟之职。小和尚将撞钟的时间牢牢地记在心中,无论阴天下雨,还是狂风暴雪,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工作,钟声从未间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和尚开始厌倦了,他觉得每天撞两次钟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工作实在太过无聊。于是就渐渐地变得麻木,每次撞钟时,或者天马行空地任思想游离在外,或者什么也不想,就如机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钟时,寺院的住持从旁边经过,他看到小和尚漫不经心的表情,便将他叫到了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看来,你已经不能胜任撞钟这个工作了,你还是去后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地说:“师父,撞钟还需要什么特别的能力吗?难道我撞出来的钟声不够响亮?还是曾经耽误过时间?”

住持说:“你很准时,撞的钟声也很响亮,但是你的钟声中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需要什么特殊的东西呢?”

“你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扪心自问,你的心中有钟吗?”

小和尚低下了头,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

“暮鼓晨钟”是寺院里的规矩,但是规矩的存在并非只是一种古板的刻意为之,其中总是蕴涵着更多的深意。小和尚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的职责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至于将撞钟当成了一份机械重复、不带任何感情的工作。所以,他这个“撞钟和尚”做得不合格。

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倍感充实,但很多人往往感觉不到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有些人虽然对工作充满激情,也足够认真,但也会常常抱怨: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得到的报酬却比别人少;自己的能力明明在某某之上,职位却偏偏比他低;费尽心力完成一个项目,却没有得到上司的表扬……诸如此类的抱怨常常令人心生沮丧,抱怨丛生。

那么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

一、在尽本分的同时,对工作保持充沛的热情。要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二、怀着“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的心态去做事。工作不是给人或给自己痛苦,而是要有所成就和建设,要给人便利和帮助。

三、要有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做每一项工作。

四、时刻精进,尽力将自己最美好、最优秀、最努力的一面展现出来。

兢兢业业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别人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赞赏,也许当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赚钱,但是赚到钱的同时,我们也为整个团体、整个社会作了一些贡献,这也就足够了。懂得做一样像一样的道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尽到自己的职责,就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步步踏着,用双脚走路

理想勾画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

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很多禅修者,秉承着这一道理,整日紧张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诚。

“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这是源自《田歌》中的一句诗,描写了江西真如禅寺中僧侣的农禅生活。从唐代以来,众多僧人继承了“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与众”的禅风,在每日的劳作中寻求充实与安宁。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生活,而百丈禅师却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被人批评为外道。

但百丈禅师并不理会这些批评,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大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随众劳动,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劳作,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劳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劳作。

戒律是禅,劳动是禅,生活亦是禅。修行之道不可向虚空中求,每一日都是修行,每一日都不可懈怠。百丈禅师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求在劳动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度化自身。

“不作不食”是一种简单而朴素的信仰,其目的在于锤炼自己的品性,充实自己的生活。当然,这种信仰绝非一日或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在时光的洪流中,唯有日日如此,步步踏实,才能寻求生命的超脱之境。据说从前有个和尚问著名的文益禅师:“您是如何修行的呢?”当时文益禅师的回答是:“步步踏着。”

“步步踏着”,这四个字平实淡然,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人走路时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脚下踩得很实在,心无二念,才是修行之道。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会有收获。好高骛远,总想着一步登天,是无法有所成就的。

空话、漂亮话谁都会说,重要的是行动、实干。一张地图,无论绘制得多么详细,比例尺多么精密,也不能让人在地面上移动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无论写得如何公正,也绝对不能预防罪恶的发生;一本食谱,无论写入多少的山珍海味,也解决不了人们的饥饿问题,还不如几口粗茶淡饭实在。

理想勾画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做好一件事,便是朝成功迈进了一步。从当下开始,抛却幻想,脚踏实地,一步步为理想而奋斗。

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好小事,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无用功,而是做大事的开端。

一天早上,一位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彻悟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丐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砖头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这么捉弄人呢?”说完他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方丈什么话也没有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头,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得到,你为何不愿去做呢?”

乞丐便不再争辩,用他的一只手依方丈的话搬起砖头来。

他整整搬了一个上午,才把砖搬完。

最后,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的劳动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走了。

同类推荐
  • 《精神现象学》义解(共2册)

    《精神现象学》义解(共2册)

    本书是一部逐段考释《精神现象学》的评注性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吸收国内外学者《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并经过多轮课堂教学、同行讨论的锤炼后写作而成的。本书不满足于对国内外某家某派观点的单纯介绍,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对这些观点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辩证法、规律、理性、精神等关键概念,对黑格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质与思想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堪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因此,本书对于推进我国黑格尔研究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大有裨益。
  •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 中华家训(第二卷)

    中华家训(第二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热门推荐
  • 芸芒

    芸芒

    这世间虽以强者为尊,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芸芸众生,也自有光芒
  • 异世钢铁侠

    异世钢铁侠

    “你可以傻比,但绝对不能在我面前装逼。”这是叶飞的底线,也是他的准则。这是一部学霸在异世的发家史。没有斗气,不会魔法,没关系,知识就是力量!
  • 尘世无情

    尘世无情

    对感情的醒悟,对人事的悲叹!来日不可期,往日不可追。无情还是有情,其实没有绝对。
  • 废材闯异世

    废材闯异世

    李子凤轻轻的向前走,晚上的山林中都会有雾气,李子凤小心翼翼的向前走,脚下的枯树枝在脚下咯吱咯吱的想,李子凤的心里紧张死了,自己从来没有走过山上的树林,如今还不知道自己落在了什么地方,这真是求助无门啊!“老天爷,帮帮忙,有个活人一起相伴也好呀!”李子凤一边走,一边祈祷!也许是老天爷听到了她的祈祷声,不知道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眼前的白雾越来越浓重,完全阻挡了李子凤眼前的一切,心里更急了,脚步更加小心了,可是感觉到身体的温度越来越低时,心里就怕了!李子凤心里怕,脚步不自觉快了一些,可能是白雾的原因,看不到脚下的路,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突然,被一块很硬很硬的东西拌了一下,整个人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向前飞去!“啊!!!”“扑通!”尖叫声和落水声同时出现。
  • 至光

    至光

    最初的光,起于黑暗,归于黎明。
  • 云梦幻世

    云梦幻世

    在宇宙的一方存在一个新的世界――异域。3000年前异域灵王封印了魔灵,阻止了侵扰。3000年后灵王长子为保异域稳定又一次以血封印魔灵,但同时坠入了无尽的黑暗。在一次时空裂缝下他身附摔下悬崖的菱国二皇子“楚云哲之身。这天女主轻梦于耀山采药,机缘巧合下救了处于重度昏迷的男主云哲。前一世为异域家国献身,这一世为菱国赴汤蹈火,为天下苍生儿竭心尽力。他既有肩负天下之大任亦有忠贞爱情之责任。这一世他与她相识相知到相伴。猝不及防的相见,注定了他们之间不止的情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以武斩仙

    以武斩仙

    天上天,云霄宝殿中。张川身上的白衣纤尘不染,在他身后的大殿中央却是倒下了一具又一具仙人的尸体,刹那间,尸山血海,血流成河,猩红染遍了这片原本安逸的净土。“仙人,真的是仙人么?”张川自言自语。
  • 修真之义薄云天

    修真之义薄云天

    兄与我度佳年华,共修仙法傲天下,谁知如今含笑去,留我一人了残涯!
  • 谁伴明窗独座

    谁伴明窗独座

    谁伴明窗独座?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他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总裁,他是一个情深意切的富家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