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67900000001

第1章 人类的进步-古人取火与用火知识篇(1)

第一节 谈古论今——火的过去与现在

原始人群饮食的基本方式,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在火还没有诞生之前,人们过着原始的、禽兽一样的生活。正如《韩非子》中所说的:“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病。”火使用后,才使人们吃上了熟食,与禽兽有了区别。所以,我们可以说,火是饮食烹饪的根本,饮食文化开始于火的使用。在中国人的眼里,火的发明者就是传说中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火的用途。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化石和燃渣层足以说明,人类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人类首先从自然界的雷击、山火等来获得自然形成的火种。上古时期,商丘被称为燧明国,是燧人氏与众人休养生息的地方。据文字记载:“燧明国有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顿悟,遂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如此看来,商丘就是燧人氏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后来,燧人用作钻燧取火的钻木工具被称为燧。随后,人类又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就有了“木燧”和“阳燧”的区别了。

关于阳燧,《淮南子》一书中是这样写的:“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在《古今注》中也有记录:“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汉以前,《周礼》中《大祝》、《大司寇》是这样写的:“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饪用之。”

因为木燧和阳燧存在差别,所以就有了当时的“明火”与“国火”之分。

汉以后,取火的方式演变为用金属与石相击,摩擦取火。那些简单的铁片,就是所谓的阳燧。人们每逢外出,必会在腰间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备随时取火之需。此外,还备有一种火绒,是由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相击得到的火星,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取火。这里所说的“发烛”,其实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长五六寸的小片状,上有硫黄,一遇火星立刻就会燃烧起来。

火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发明了灶。

创造灶的人到底是谁,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是炎帝,其依据为《淮南子》一书中的记载:“炎帝生于火而死为灶。”也有人认为是黄帝,其依据为《续事始》中的记载:“灶,黄帝所置。”这样一来,《事物原会》写道:“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关于火神,一般认为是祝融。《淮南子·时则》写道:“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火神就是祝融。

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来的灶,是一种双连地灶(即在地表挖出两个火坑,两坑虽在地表上是相隔的,但在地下却是相连通的,一坑是用来进柴的,而另一坑则是用来出柴的,两坑相通的洞口也就是所谓的灶门)。目前为止,西安半坡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据推算,灶的发明者并不是黄帝而是炎帝。这是由于黄帝主政时间,距今大约有4600多年。在此之前,炎帝传70世,按20年为一世来推算,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了。战国时期,灶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

长期以来,火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很快就注意到火候对烹饪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首篇提到火候对于烹饪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一篇古文。其中,伊尹是这样对商汤说的:“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味,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如果将上面这段古文译为白话文,其大意为:水是食物味道的根本,按五味——甘、酸、苦、辛、咸以及三材——水、木、火来进行烹调,鼎中九次沸腾就会发生九种变化。这是由火来调节的。有时用武火,有时又用文火,要想清除食物的腥、臊、膻味,掌握火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火候,食物才能转臭为香。必须用五味来调味,不过放调料的先后顺序、用料的多少以及不同调料组合,都是非常微妙的。鼎中的变化,可谓妙不可言。即使一个心里有数的人,也很难说清楚。如同骑在马上射箭的射手一样,一定要把烹饪技术练到家。犹如阴阳之自然化合,犹如四时之自然变换,只有这样,烹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酸而不浓烈,成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

关于火候,袁枚后来在《随园食单》中也有相关的论述。他认为,烹饪食物,关键是掌握火候。

古人将火分为两种:新火和旧火。温酒、炙肉、做菜,所用的火不同,气味也各有不同。清人在《调鼎集·火》中,就列举了许多火配以及各种食物的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鸭及肉等,能令极烂,能解一切毒,秽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饭食,安人神魂到五脏六腑。麦穗火:煮饭食,主消渴润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饭,壮筋骨,煮茶不宜。栎柴火:煮猪肉食之,不动风,煮鸡鸭鹅鱼腥等物烂。茅柴火:炊者饮食,主明目解毒。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浊。糠火:砻糠火煮饮食,支地灶,可架二锅,南方人多用之,其费较柴火省半。惜春时糠内人虫,有伤物命。”

元末明初,贾铭在《饮食须知》中写道:“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其次则钻槐取火为良。”他认为,“其戛金击石(即用铁器击火石生火),钻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难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难愈),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气脉,枣火伤内吐血,桔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

南宋时期,据说已经有了专门生产“火寸”的作坊。因此,早期的日本人将火柴称为“磷寸”。

据说,火柴的发明者是瑞典人。1833年,瑞典人开始用黄磷制造摩擦火柴。然而,由于黄磷本身带有剧毒,易自燃,安全性能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1855年,由伦塔斯脱姆发明赤磷火柴,这就是世界上首批安全的火柴。1880年,火柴开始进入中国。当时,英国人理查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火柴经营处。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火柴厂——瑞商洋行。中国生产的第一种火柴,其商标印有慈禧的半身像。据说中国第一盒火柴生产出来的时候,正巧赶上慈禧60大寿。由于火柴是从外国引入来的,因此中国人将火柴称为“洋火”。

知识小百科人工取火的意义

对于人类而言,人工取火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火的利用,使得人类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人工取火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的结束,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可以说人工取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第二节取火利器——火刀

远古时代,人类往往依靠自然界的天然火来获取火种。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取火变得越来越方便。如果没有对远古时代人工取火的考证,没有几个人能想象出原始人类的取火工具。

火刀,也被人们称为火镰。它是人类以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为基础,研制出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取火工具。它有一个显着的优点:携带方便而且不会受天气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用火历程中,火刀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功臣。在打造时,做成形如弯弯的镰刀一般,因其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故名火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陕北农村仍然比较盛行这种取火工具,现如今,很难见到火刀的踪影。

原始的火刀,结构比较简单,仅在一块长形钢材的两端,锻打一个环形手柄即可。后来,逐渐发展为配备一个皮夹袋,用来贮存火石和艾绒。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夹袋上开始装有饰品。例如金、银、铜或铁质图案花纹,直至镶嵌珊瑚珠玑,用来显示华美贵重。这种装饰特别受到游牧少数民族的重视。

人类利用火刀取火时,先将皮夹袋前盖揭开,将火石(敲成片状的质地细密的小石块)和艾蒿绒团取出来,艾绒团与石片紧贴在一起。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将其捏住,另一只手握火刀,以钝刃与火石边缘相互摩擦撞击,当火花飞溅到艾绒上便会被点燃。然后用干细的茅草将冒烟的艾绒包起来,使其受风生焰,再加上一些干枝劈柴,即可用来烧火煮食物了。

清朝人西清撰写的《黑龙江外记》卷五中曾这样写过:齐齐哈尔“又出火镰,关以东贵之,称其加钢甲于内地,号卜奎火镰,相赠答以为土产佳品”。由此看来,齐齐哈尔所产的火镰早于清嘉庆年间,已经是名牌产品了。它的质量高于关内的产品,在整个东北是非常受欢迎的。

此外,卜奎火镰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一种馈赠佳品。

火镰在皇室贵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如今,故宫中仍然保存着清代雍正、乾隆皇帝曾经使用过的火镰。该火镰是由宫中的工匠精心制作出来的,下部是用钢铁制成的,上部是用金子打造而成的,而且还刻有精美的龙纹。火镰盒是由象牙雕刻而成的,共有三个格子,分别用来放火镰、火石、火绒。象牙盒一边刻有“乾隆御用”,另一边则刻有“黄振效恭制”的字样。一直以来,很多火镰盒由长年在宫中做活的广东象牙雕刻工匠黄振效制作而成。火镰盒是用丝带连接起来的,与盛香料的荷包及盛牙签的、耳挖勺的物品放在一起,佩带在朝服的腰带上。这些都体现了满族马背生涯的生活特点。

火镰在不同的地区,其特点也是不同的。

在欧洲,有一些火镰是用整块铁板做成的,呈动物状。除了刀刃部分,其他部分都可以用作打火时的手握把。

藏式火镰,风格粗犷,个头儿大,造型豪放。

头人贵族所用的火镰更加精美,缀满了金、银、铜做成的装饰品,而且上面还镶嵌着绿松石、红珊瑚以及各种宝石,看上去贵气十足。

蒙古族人所用的火镰,其铁制部分并不是镰刀形状的,而是一个长圆形的,风格比较独特。此外,其火镰环上还配有皮条制成的佩带,充分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火镰,虽然远不及火柴方便,但同样也有一些火柴无法与之相比的优点:其一,不怕潮,火镰经常是带在身上的,只要火绒不湿,即使阴天下雨也能够用来取火;其二,不怕风,火是钢与石头相互撞击而产生的,即使再大的风,也不会影响到取火;其三,安全,最初制造的火柴非常容易自燃,引发火灾,然而火镰只有用力撞击才能取火,安全性能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火柴应用较为普遍,火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迄今为止,存在的火镰数量少之又少,有许多年轻人根本没有见过火镰。如今,火镰已经成为珍贵的收藏品。火镰是由工匠手工制作而成的,出现重样的是极少数的。因此,收藏起来的火镰形态各异,趣味多多。

知识小百科

发烛

中国的取火工具,历来非常落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使用原始的“发烛”。到唐宋年间,发展成为一种以松木制成的比较精致的“发烛”。《委巷丛谈》:“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

宋代以后,又被人们称为“火寸”。《清异录器具》是这样记载的:“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贷者,易名‘火寸’。”

第三节分门别类——人工取火的种类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工取火的方式数不胜数。下面就简单地介绍几种最普遍、最常见的人工取火方式。

1.钻木取火

在火柴受潮、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情况下,通常会用钻木取火的方式。不过,这一方法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引火物。例如,森林中的杂草、落叶、鸟巢、鼠窝、针叶松的干果、松树的树脂、羽毛、苔藓和棉花等。

钻木取火的发明来源于我国古时的神话传说。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2.击石取火

这一取火方法,是人类最早的取火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的现象的启迪。随便找一块坚硬的石头,把它当做“火石”。然后,用刀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所谓的“火石”,火花落到引火物上,从而获得火种。一旦“火石”难以打出火来,最好另寻一块石头重新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点燃引火物。不仅如此,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的时间,这样才能将引火物点燃。

据考古资料显示,用黄铁矿打击火燧石而产生的火花,同样能够获取火种。

同类推荐
  • 神秘的南极

    神秘的南极

    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南极在人们的眼里是神秘的,总是戴着一层面纱,让人想掀开,一探究竟。《神秘的南极》带我们一起走进南极,撩开南极的那一层面纱,给我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南极,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观赏南极的神奇景观,领略南极的无穷魅力。
  • 中国未解之谜(上)

    中国未解之谜(上)

    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读者将会了解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尽情领会事物的丰富与变幻无穷,更加完整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同时引导读者掌握研究事物和探求真相的方法,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巨大乐趣。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以更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促进思想的成熟。本书以解谜团、说故事的形式,把历史、考古、文学、艺术、军事、政治等范畴的知识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在知识含量大的基础上,吏具趣味性。读者开卷后,会轻松地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尤为适宜。
  •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风雨雷电与气象学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风雨雷电与气象学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 常见花卉栽培技术

    常见花卉栽培技术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着振兴农村经济、服务“三农”的宗旨,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套《新世纪农民致富丛书》。本丛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了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方法和经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特点。是广大农民朋友和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农村科技培训的教科书。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推动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起重要作用。
  • 低碳生活三字经

    低碳生活三字经

    本书介绍低碳生活的理念与知识,涵盖了日常生活、交往的各个领域,并以日常生活事例、趣闻逸事、历史典故、先哲事迹、重要文献等对正文进行相关链接。
热门推荐
  • 房奴

    房奴

    80后费溪和易萧萧随着谈婚论嫁年龄的到来,在“先买房,还是先结婚”,在“嫁给房子,还是嫁给爱情”的纠缠之中最终为“无房不嫁”的观念所屈服,沦为房奴。租房愁,买房愁;结婚愁,生孩子愁;养房子愁,养父母愁;生活愁,事业愁……这些退却爱情瑰丽和烂漫光晕的现实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们无奈但必须坚强起来的神经。费溪的老乡蒙晓瑞、易萧萧的死党王落落以及费溪的“70后”同事甄玉强、“70后”网友孟夏身不由己的卷入生活的漩涡。或迟或早,成为房奴、车奴。(《房奴》北京签售:5月1日上午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5月2日下午西单图书大厦签售)
  • 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

    天上没有多余的星星

    她闭上眼睛嘴里喃喃道,缓缓走向大海深处,迎面而来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打在她的身上,直到脚尖再也触碰不到地面,“你这辈子都过不好了,谁给你来世”一个深沉的男声传来,她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没有理会,突然身体被揽进了一个坚实的怀抱
  • 剑芒星照

    剑芒星照

    少年自北而起,驾剑出行。过龙门,穿五地,见人世沧桑,品万事之态,此情此景,唯一剑可破,唯一剑可念。本书不一定是玄幻正文,前期设定可能是架空历史,慢热,铺垫流,(我自己创造的一个流派????)本书故事可能会使用多线叙事,因为没有大纲,所以会用一切技巧让故事合情合理,不失偏差。人物应该比较群像,会比较慢热。
  • 卡拉迪亚毁灭纪

    卡拉迪亚毁灭纪

    数百年的战乱,再次唤醒了沉睡的恶魔,或许人们心中的希望已然耗尽,但卡拉迪亚正在等待新英雄的降临。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出现,你只是禅达酒馆里一个被噩梦惊醒的佣兵,一柄唐刀,一身布衣。路被浓雾遮蔽,雾里似乎有为你而死的朋友,也有等待了数百年的宿敌。期待,恐惧,你仍要继续前行。路的尽头,是卡拉迪亚的未来
  • 都市绝品天眼

    都市绝品天眼

    五年牢狱之灾,王平飞韬光养晦,带着一双透视神眼王者归来!看世间虚妄,看珠光宝气,看秀色可餐,看人世百态。美人醉卧膝下,山河尽掌手中。一朝龙抬头,江河水倒流!
  • 混沌龙圣之三魂七魄

    混沌龙圣之三魂七魄

    三亿年后,混沌至尊—龙圣又觉醒,这个天地注定要因他而颤抖。上道无情,可那又如何,这一切在龙圣眼里只是浮云!且看龙圣猪脚戮苍生,夺天下,收美女,走上大道颠峰!你问他凭什么这么屌,呵呵……三魂七魄定乾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国民妖精:楚少的掌中宝

    国民妖精:楚少的掌中宝

    某日,影棚中。“落姐,外面有人找!”场工小弟扯着嗓子朝内喊道。“谁啊,不知道我拍戏从不见外人吗?赶紧给我打发走。”化妆镜前的“美人落”头也不抬的说着,满脑子都是一会要说的台词。“你说谁是外人?”不一会,男人沁冷的嗓音便在黎落的耳旁响起,更带着些许咬牙切齿的味道,惊得黎落直接把手中的剧本给甩飞出去……乖乖!怎么是这个黏人精?“哎哟哟,老公,你来的可真是时候,我刚心里正好想你想得肝肠寸断呢!”楚羿寒看着眼前女人那副戏精上身的模样,薄唇一挑,抱起女人就往外走:“既是如此,春宵苦短,我们是该回家把昨夜没干完的事情继续干下去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狠辣毒妃:狂傲大小姐

    狠辣毒妃:狂傲大小姐

    她是病弱,深居简出,无才无能,傲娇愚蠢的丞相大小姐。他是俊美不凡,丰神俊朗,才华横溢,富甲天下,武功盖人的绝世公子。谁又知道,他竟然是她。我欲问鼎天下,试问谁与争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惊才绝绝,绝色倾城,回眸一笑,试问,谁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