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32500000054

第54章 佛教散论(12)

随着这些显化故事的广泛传播及佛教美术的发展,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三十三观音”[26],并成为中国佛教观音显相信仰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至今依然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27]。这“三十三观音”大多是唐代以后民间信奉的观音形象,它们是中国古代画家根据民间流传的观音显化故事,再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而精心创作出来的,具有中国佛教特点的观音形象。从《普门品》的“三十三身”到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三十三观音”,观音显相信仰最终实现了彻底的中国化。

除“三十三观音”之外,在中国各地,还有大量各自不同的观音艺术形象,如自在观音、渡海观音、长带观音、披发观音、空身观音、地利尼观音、铁索观音、送子观音、三面观音、不肯去观音、鳌头观音、南海观音等等,可谓数不胜数。仅四川大足石刻中就有数珠观音、掌印观音、持瓶观音、媚态观音等多种造像形式。几乎在所有的佛教名胜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名称不一、形象互异的观音形象。由此可以看到观音显相信仰中国化的深刻程度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远影响。

中国佛教的观音显相信仰不但在形式上突破了印度佛教的局限,具有更明显的多变性、大众性、世俗性和亲和性等特征,而且在内容上也对印度佛教的观音显相信仰做了很大的发展。印度佛教的观音显相信仰集中宣传的是宗教修道主义,始终以佛教的宗教教义和宗教修持为核心,而中国社会中流传的观音显相故事,虽然也或多或少地夹杂了一些非理性成分,具有明显的信仰色彩,但它们却同时包含着大量超出宗教范畴的社会伦理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教化倾向,因为这些故事大多是济困扶危、惩恶扬善等方面的内容,除了宗教的目的外,还在于倡导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和平友善、廉洁奉公、忠诚坦荡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做人准则,鞭笞尔虞我诈、阳奉阴违、自私狭隘、凶残暴虐、以强欺弱、淫荡堕落等丑恶现象和卑劣人格,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神道设教特色。

随着观音显相信仰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和内在思想上的不断中国化,中国佛教又进一步将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不断消解印度佛教在观音显相信仰方面的神秘性、神圣性,在观音显相彻底通俗化的同时,使观音显相和伦理教化完全结合起来。《坛经》中曾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28]中国佛教徒据此认为,如果谁心中大慈大悲,那谁就是观世音菩萨。近代高僧太虚曾说过:“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南怀瑾先生也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观音菩萨的踪迹,不一定要到寺庙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说不定你到街上遇上一个最穷苦、最可怜的人,那个就是”。“或者一个你看了最不顺眼、最讨厌的人,也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甚至可以说每个人家中都有一尊观世音菩萨,或许是你太太,或许是你先生,或许是你爸爸,或许是你妈妈。”[29]南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当代整个中国佛教界的看法。由此观之,观音的显相已不再是印度佛典中所描述的神秘莫测的、虚幻飘渺的“无作妙力”或“自在神力”,它显得很平常、很亲切、很实在,一下子从遥远的彼岸走到了每个人的身边,使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融化于平凡的世俗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的观音显相信仰,只要谁真的大慈大悲,为众生拔苦与乐,谁就是观音,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观音,每个人都可能是观音。这种信念必然会引起人人都做观音菩萨、大家都发慈悲之心的倡导。印光法师就曾呼吁人们“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30]。这样一来,在传统佛教的观音显相信仰中便加入了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这是不同于印度佛教观音信仰的一种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3.印度佛教观音灵感信仰的中国化

在观音灵感信仰方面,中印佛教均遵守了一个共同的原则:因为观音菩萨的救世法力,众生可以通过某种宗教仪式或心理实践而与菩萨沟通并由此使信仰者所求满足。但是在如何获得感应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感应方面,中国佛教又有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化的特征。

印度佛教经典中对观音菩萨的这种俗世感应有许多阐述。《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经中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是观音菩萨俗世感应所发生的时间和对象;“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是指虔诚信仰观音菩萨并从事观音法门特有的宗教仪式或心理实践;“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指神人之间达成了沟通;“皆得解脱”是指这种感应的实现。之所以会出现“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这样的神奇感应,除了信仰者的“持是观世音菩萨名”外,最根本的原因乃“由是菩萨威神力故”[31]。另外,《悲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还提出了“念于我”、“见我身”、“谛观法相”、“礼拜供养”、“持诵咒语”、“受持观音经典”等获得观音感应的修行方法[32]。

观音灵感是中印佛教共同崇奉的一种信仰形式,但中国的观音灵感信仰又有不同于印度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化的特征。从获得感应的途径方面来看,中国佛教在称名、持咒、礼拜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又特别强调了积福累德等伦理道德内容。佛教将修持者的全部修持活动分为福、慧两个方面,称做“福慧双修”、“具德具慧”、“两种庄严”、“二具足”等。所谓“慧”,即佛家的智慧,称做“般若”。修慧即是义理的观悟,也就是以佛教的认识方法观察人本身、人的生活、宇宙万物以及佛教的彼岸世界。所谓“福”,即“福德”、“功德”。修福积德作为佛法修持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身体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动,如以大乘菩萨行的“六度”来说,般若度属于修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属于修福。如果称前者为内修,后者则可称之为外修。观音在四大菩萨中被视做一位大悲菩萨,其他三位菩萨,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地藏大愿,各有所专。既然观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那么修持观音法门,求得观音的灵感,就必须具足慈悲之心,广行利他之事。《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33]可见“慈”是指爱护众生,给予欢乐,简称“与乐”;“悲”是指怜悯众生,拔除苦难,简称“拔苦”。佛教认为观音菩萨的“慈”是“无缘之慈”,即无附加条件,无其他要求的绝对慈爱;观音菩萨的“悲”是“同体之悲”,即无时间的限制,无空间的阻碍,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悲爱。所以,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特别提倡任何一个佛教修道者都应以观音之慈为慈,以观音之悲为悲,胸怀天下,心系众生,行善利人,积福积德,在利他的同时,求得自我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最终趋于佛教的理想境界。唐代穆员的《绣救苦观世音菩萨赞》中说:“惟善之报,惟人之心,顺之则冥,感之所契。盖积善而福会,心至而灵应。”[34]“积善而福会,心至而灵验”成为中国佛教观音灵感信仰的基本精神。本着慈悲感应的精神,中国人甚至对观音经典中的一些语句提出质疑。如宋代苏东坡针对《普门品》中的“帚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认为:“观音,慈悲者也。今人遭咒诅,念观音之力而使还著于本人,则岂观音之心哉?今改之曰‘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总没事’。”[35]慈悲的进一步发展则为和平友好,和睦共处。《七修类稿》中说,“慈悲谓可消诸恶,征伐容将息大兵”,“手中示现杨枝露,愿洗干戈作太平”。“吾想观音乃天地间幻身,随诚致之,人心趋向于此(指前引诗句———笔者注),岂真在于普陀耶?”[36]作者认为,观音只是人们“随诚致之”的“幻身”,人们朝拜普陀,祈见观音,背后的深刻动机在于对和平善良的追求。尤其是近代以来,观音法门中的修福积德越来越受到中国佛教的重视,特别是其中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净化人生的内容更受到僧俗两界人的普遍欢迎。

关于观音灵感的地位,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的改造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印度佛教是将观音灵感作为观音法门中的一种,与其他法门一样受到重视,在有些方面,印度佛教甚至更强调了观音的般若法门,所以,观音灵感信仰并未成为印度佛教最著名的信仰形式。中国佛教虽然非常重视般若,但在观音信仰领域里,却只强调了观音的神力与灵感,中国佛教重视《心经》的般若之法,但往往忽视了它是观音法门中的般若之法。其次,我们在阅读印度佛典时,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名震一时的菩萨,这些菩萨及其法门与观音菩萨及观音法门一样受到印度佛教徒的崇信。可是在中国,观音被视为与中土最有缘的一位菩萨,受到了极度的崇拜,其名声之显赫,不但盖过所有其他菩萨,甚至还居于诸佛之上。中国佛教的观音,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菩萨,而成为留驻世间救苦救难的威神,是佛教慈悲的象征,是佛教智慧的象征,是佛教救世的象征。因此,观音灵感便上升到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种信印形式。第三,印度佛教承认观音具有巨大的神通之力,但这种神通是任何学佛的人甚至外道都可达到的。与此同时,印度佛教还明确指出,观音是一位佛弟子,所以,大多数观音类经典都有观音随某佛学法问道的记述。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佛的神通之力远远超过了观音菩萨。由于这位弟子的宿世之因及过人的智慧,所以深受老师的赏识,被委以传法教化众生的重任。因此,在印度佛教中,观音是弟子,也是教化其他众生的传教者。印度佛典中记述的观音法门,大都是观音自己讲述的,加之派别和地域方面的原因,在印度,观音灵感信仰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可是在中国佛教中,观音灵感信仰不光被推崇备至,而且无论南方、北方,无论哪个派别都毫无二致地深信不疑,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非印度佛教所能比拟。第四,在印度佛教典籍中,观音灵感信仰并未得到大张旗鼓的宣扬,表现在:一是阐释观音灵感的典籍不多;二是说到的地方也比较笼统;三是很少有灵感具体事迹的记述。印度佛教更多地重视了观音的般若智慧及救世济生的慈悲精神,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打破了旧的理论框架,建构了新的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可是,在中国,观音灵感却受到极为广泛的宣传,无以称计的观音灵验故事,自从观音经典传入中国后不久便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灵感信仰便成为中国佛教观音信仰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所有观音信仰内容和观音崇拜仪式的落脚点,尤其是在广大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当中就更是如此。因为这些普通百姓最关心的就是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类天灾人祸及其他危及其正常生存的一切苦难,他们不像知识僧侣和文人学士那样,往往更热衷于追求某种理论的圆满或精神的超脱。由于这些普通百姓构成了佛教信仰最雄厚的社会基础,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观音菩萨的俗世感应不但是观音信仰的核心,而且成为观音信仰在中国特别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4.印度佛教观音道场信仰的中国化

关于观音菩萨的道场,印度佛教已作过明确的说明。《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旦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又说:“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林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就是说,观音菩萨的居住地在补旦落迦山,此山位于印度南方,而且紧临海滨,甚至已伸进海中。在此山的“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37]。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明确指出,观音的宫殿在“补陀落迦山”,而且是一处“宝庄严道场”。观音菩萨在此地放出的“神通光明”可以照耀十方刹土,使其皆作金色,以致彻底遮蔽了日月之光。经中还说,佛曾来这里与无量菩萨、声闻弟子和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集会。会上,佛应大家的提问,介绍并赞叹观音“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接着,观音菩萨便向大家讲述自己过去世时如何修习以及大悲心陀罗尼的无边功德妙用[38]。

同类推荐
  • 凡人的禅心

    凡人的禅心

    本书告诉你的是,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是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张,不忘形。在禅意中能悟出人生的真道理。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热门推荐
  • 绽华简

    绽华简

    今天下四分,四国争斗不休,江湖人士蠢蠢欲动。"动手"…
  • 爱上你拯救我

    爱上你拯救我

    在没有遇到他之前,我常常把自己过的很糟糕,生活一塌糊涂。在遇到他之后,他慢慢的教会了我如何去分享,如何去爱。他好像就是我生命中的那一束光。
  • 秋月流光

    秋月流光

    一百年后的乱世,魔法、武术、科技各领风骚,究竟修炼到怎样的境界才能征服天下?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又是每个人内心的小小世界,既有波澜壮阔的雄心与阴谋,也有触手柔软的儿女情长。命运,在出生的时候已被注定。注定相遇的人终将相遇,只有当他们相遇时,世界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切,都从他和她开始。
  • 画桥浅映横塘路

    画桥浅映横塘路

    清茶泪煮,叶忧愁。淡墨轻染,浅映塘。瓷览日月,一盏秋。苦渡无门,一梦难求。露寒伤竹叶花黄,月自情长苦做香。[小剧场]“留我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你想要离开,那么我便如了你的意。而今,最好的……或许便是不强求吧……”他只顾做淡道。要有多么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 全息网游之梦山河

    全息网游之梦山河

    夹在千辛万苦追到手的高冷校草学长和八块腹肌小狼狗之间的苏爽故事
  • 穿回元朝之一战神横世

    穿回元朝之一战神横世

    宇宙飞船进入黑洞,利用黑洞引力加速重回地球,时间维度已经是元朝,由于当时地球引力场与现代不一样,飞船没有在设定位置迫降,并失事。吕文耀的安全舱降落到钦察汗国南部的一个山区。恰巧妮娜逃避官府追捕,妮娜救了吕文耀。在吕文耀的帮助下,博格达村民与官府对抗。
  • 梦悬浮镜

    梦悬浮镜

    梦境是人们潜意识在生活中的一种放射,变的更加的虚幻和夸大,是现实生活的反面...长忆有一双梦曈,从小有通梦之术,能看见别人的梦境,更可以看到自己的梦境,镜花水月,不过虚幻一场,但虚空之梦,又何尝不是人的欲望的无限虚化和放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这场梦境,看看,你是否有相似的梦境呢?人们惧怕梦魇却又向往梦魇,终是黄粱一梦,却也了却心愿,爱恨别离终在梦中得到延续……注:一章为一个故事,穿梭梦境的文章,不恐怖,作者表示自己害怕恐怖,新型题材,治愈系列,短篇故事,如有人雷这种,可以不要看,百分之百原创作者在此,如有人盗,请及时举报,谢谢读者们呀!
  • 相见还在笑颜前

    相见还在笑颜前

    我去你的。怎么删除不了了。希望哪位审核编辑看到后。将本书删除,不,已经不能称为书了。
  • 蜀山一百零一爸

    蜀山一百零一爸

    我有一百多个爸爸,这一百多个老家伙,成天是让我操碎了心啊,他们有的会飞檐走壁的!制药的!玩毒的!修仙的!混道的!有的还会操控机关神兽的,遁地我就不说了,那都不算什么,还有几个老家伙踩个刀片子“嗖”的一声就飞天上去了!!!惊讶吧,匪夷所思吧?更夸张的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往下看吧您嘞!(非正常修仙)
  • 都市旷世高手

    都市旷世高手

    平凡小子呼延库,机缘凑巧下得到东邪黄药师传承的《九阴诀》及其记忆,练就了一身不凡武艺、文畴武略、奇门八卦、音律奇术,无不精通。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强武艺傍身的他锄强扶弱,行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