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135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阅读江南

张中

一、何处是江南

魂兮归来,哀江南。

——《楚辞·招魂》

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刘希夷《江南曲八首》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徽州歙县棠樾村题联以上这些“江南”,《楚辞》写的是现今湖北江陵,位于长江北岸;刘希夷写的是江苏扬州,也位于长江北岸;杜甫写的是四川,位于长江中上游;乾隆写的是安徽徽州,位于长江下游。

究竟何处是江南?

美国学者高彦颐(Dorothy Ko)在《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中说:“它与其说是一个有着明确界限的地理区域,不如说是一种经济生产消费模式和一种文化特性。”“较之地理、行政和经济概念,作为文化区域的江南更难界定。因为江南是一个特定的名字,是一种流行的诗意暗示、想象出的丰富形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2-23页)

的确,理解“江南”常常成为一个难题。

1.“江南”与“南”

先秦时期,“江南”一词,主要指楚国郢都“江旁”并不很大的一片地方。

秦汉以后,楚国灭亡,全国统一,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河”(黄河)的地位居于“江”(长江)之上。于是,出现了以“河”作为基准的河东、河西、河南、河北等专用名词,各自专指一个疆域比较确定的地区。此后,长江成为全国一大界线。以北方人的眼光看,长江以南大片地区均可泛称为江南。“江南”的含义,因此变得有些模糊。有些时候,“江”“南”二字连用,是指“江南”,即“江”之南,并非专指某一地区。

六朝时期,都城建康(今南京)成为政治中心。于是,作为专用名词的“江南”,其含义,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专指以先秦时期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为中心的“江旁”,转移为专指以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江旁”。自此之后,“江南”所指,由荆(荆州)及扬(扬州),由长江中游转为长江下游。梁昭明太子萧统在《咏同心莲诗》中,写到“江南采莲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了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从此以后,许多时候,“江南”一词,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不再是指长江中游,而是指长江下游了。并且,它染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被赋予了新的性格。它的文学形象,也从《楚辞》的悲愤、热烈、浓艳、辛辣,变为吴歌越吟的平和、柔婉、明艳、秀丽,有点儿甜。这已很接近今日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形象了。

2.江南道·江南路·江南省·江南县

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江南”的概念再度发生变化。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依山川形势分为十道,“江南”为十道之一,东临海,西至蜀,南及岭,北带江,辖境相当于现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长江以南,湖北,四川长江以南部分县市和贵州东北部地区。直到这时,“江南”这个词语才在东汉王莽设立“江南县”之后,又一次以国家地区建制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江南道”,作为一个行政区,有明确、固定的辖区和边界,犹如今日的某某“省”。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江南”在唐代所指甚广,并不仅指今日江苏、浙江二省。那时,天下仅分十“道”,每一个“道”的辖区都很大。“江南道”亦然。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国分为十五路,其一为“江南”,治所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辖境相当于今江西全省,江苏长江以南,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

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用明制,将长城以南分为十五省,改明代南直隶为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辖区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但此后官民各方习惯上仍合称这两省为江南。

由此可见,江南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地理名称,唐时是“道”,宋时是“路”,清时是“省”,东汉末年还曾是“县”。今人心目中的“江南”,与以上这些“道”、“路”、“省”、“县”,并不完全相合。

3.江南的界定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对“江南地区”做了不同的界定。张剑光《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所论“江南”,“指唐代的浙东、浙西、宣歙三道”。周振鹤《释江南》,指出“近代以来,江南指的是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钱杭、承载的《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认为“大致上依明代和清初的行政区划以及当时人们的习惯”,“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四省一市”。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书,认为“经济史研究中的明清江南,应指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及太仓州所构成的经济区”,不包括今属安徽省的宣、歙二府和浙江绍、甬二府。这些“界定”,都各有道理,都不为错。

但是,《江南读本》不是经济史、地理史著作,而是一部文化读本。观察文化,宜宽容,而不宜狭隘;宜变通,而不宜僵滞;宜顾长远,而不宜仅顾一时。因此,本书中的“江南”,包括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全部,兼及扬州、桐城等对于整个江南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少数江北城市。至于上海,自然更不能被摒于江南视野之外。这样界定江南,是于古有据的,有益于历史地、发展地、深入地考察江南文化。

二、杏花·春雨·江南

地方也像人一样,有它的性格。

说到江南,人们便很容易想到杏花春雨江南。自从元人虞集将这三位佳侣集合在一起,杏花、春雨,便成了江南的天然伙伴。

江南,有的是白梨夭桃,千红万紫。可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太素。“雨后桃花分外娇”,太艳。梅花,开得太早。“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荼,开得太晚。“谢了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吴淑姬《小重山》)这都不免令人惆怅。唯有杏花,色泽在雅艳之外,姿韵在疏密之间,不迟不早,正当浓春时节。她似乎最适合做春天的代表。“芳菲消息到,杏梢红。”(贺铸《小重山》)春天一到,杏花便如同青春饱满的少女,满面春光,怎么也掩不住。于是,善于发现的诗人们便吟出了“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张良臣《偶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这些最能显示春的本质。特别是当杏花与春雨结合在一起时,那种只有少女颊上才有的红润便跃然纸上:“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诗人说:“杏花消息雨声中。”谁的消息?春的消息。杏花,春雨,遂成为江南地区天然的形象代表。

花是有灵性的,雨是有灵性的,季节是有灵性的,物候是有灵性的,地域也是有灵性的。只有某一种花卉或季节最适合表现某一个地域。“杏花春雨江南”的杏花,若改为梅花、桃花,便觉不好。虽然梅花、桃花都很美。

“人难再得始为佳。”只有难以再得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良偶佳侣。江南的姿韵、风情、美学特征、地域性格,有了杏花、春雨的陪伴,就像是宝玉有了晴雯,黛玉有了紫鹃。

“杏花时节在江南”(杜牧《寓言》),再加春雨为伴,就更有滋味了。

三、苏呆子·杭铁头·徽骆驼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位西方学者说:英国人是沉着的,德国人是反复无常的,法国人是好争吵的,意大利人是灵活的,荷兰人是谨慎的,美国人是令人迷惑的。(路易吉·巴尔齐尼:《难以对付的欧洲人》三联书店1987年版)

江南人呢?

苏州人、杭州人、徽州人,可视为江南人的代表。民间分别称他们为“苏呆子”、“杭铁头”、“徽骆驼”,极为生动地概括了三地不同的特点。

“苏(书)呆子”,这个雅号,大约源于以下几点:一是说苏州人喜欢读书,也长于读书。明清两代,苏州人才之盛,为全国之冠。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自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至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后272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90名,苏州人9名,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潘光旦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近代苏州的人才》,据统计,有清一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60年间,共有状元114名,苏州府26名,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占江苏省状元总数(的名)一半以上。

呆,还有另一重含义:痴狂,痴迷。苏州人不仅在科举场上状元奇多,在其他行当里,也常常因为“呆”,因为痴狂、痴迷,而达到其他地方的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你看苏州园林,苏州刺绣,苏州点心、小吃,你看苏州老人周瘦鹃手中的那些花木盆景,你看苏州的昆曲、评弹,你看苏州人专为吃螃蟹而制造的那一套工具、专为吃瓜子制作的瓜子钳,等等,其痴迷精细、工巧别致,均令人叹为观止。

同类推荐
  •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明清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思想指导下建成的。城墙完全围绕“防御” 战略体系建造,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墙顶可以跑车、操练,非常坚固。该书详述了关于明清城墙的历史过往,特点及价值,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身自律(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修身自律(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字海寻趣

    字海寻趣

    《趣说中华字源、词源、句源:词海拾贝》以故事为载体,把词源融合在民风民俗、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中,展现出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美丽,构建了一个由词语点缀的万花筒,让读者从中了解丰富的词语知识和文化。
  • 千秋教化

    千秋教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美丽的家园

    美丽的家园

    本书主要分为故土·建瓯篇;故乡·福建篇;故园·华夏篇。主要内容包括:黄窠山、坑里、党城、千柱厝、伍石山庄、大汴地、巧溪、宝莲禅寺、三清宫、古道、安国寺、武夷山、茫荡山、太姥山、九鲤湖、三都澳、上清溪等。
热门推荐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周克芹散文随笔

    周克芹散文随笔

    文学总是要经过人民大众和时间长河的双重检验的,一时的喧嚣和风光证明不了真正的价值,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深信,经过十年百年,再回头看,二十世纪的尘埃落定,喧嚣散尽,许多现今风光一时之辈,都将伴着他们的腐花败草随风而去,消踪失影,而周克芹,这棵峥嵘大树仍将屹立在历史的荒原上。
  • 王爷独宠:废柴小姐逆袭

    王爷独宠:废柴小姐逆袭

    什么最流行,穿越是当今最流行的。杀手穿越成为废柴,怎么可能让自己软弱。修炼,遇见便宜师傅。见帅哥,撸芳心。斗小三,打怪兽。结婚前,宅斗,结婚后宫斗。结婚前,斗扒墙者,结婚后,斗小三。婚前婚后,神一样的对比,女主斗得九条命剩一条,只能深深的感慨道“老娘找个有权有势的帅哥,挨你们什么事啊。小妾老娘就是不让他纳,你们能拿老娘怎么样,不服的去找皇帝去理论。”天不怕,地不怕,誓要把天辰国的第一美男子轩王爷打造策划那个好男人。出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过怪兽斗得过小三,这样的女主你值得拥有。
  • 三国冕

    三国冕

    奸佞当道,君上昏聩,天道不复,汉室将倾,烽火天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汉末细数九十六载,天下纷争,民不聊生,人如刍狗,今朝生明朝死,此是谓三国。一个平常的早上,一片晴朗的天空,历史的车轮,慢慢偏离了它原来的轨迹······
  • 娘娘好萌:朕的战王美人鱼

    娘娘好萌:朕的战王美人鱼

    身为一个来自21世纪的逗比吃货杀手,战锦歌表示:本座一定会“不虚此行”的!不过——公主的生活真不是本座要的啊!!本座要去陆地!!可素……那个,陛下,本座是直的,不搞基啊!!!君凌天挑眉:惹了朕的身,拐了朕的心,你还想跑?嗯?【本文身心健康,绝对1v1,爆笑搞怪,奇妙逗比,绝对有一款属于你!】
  • 悠悠田园药草香

    悠悠田园药草香

    都市白领李芸莫名穿越成了九岁小萝莉,哎!即来之者安之,亲叔欺辱,她凶悍操刀护母;祖母恶毒,她强硬逼她退步;幼弟纨绔,她冷酷饿他肚腹;开荒地,种药材,努力变成白富美,悠悠田园药草香,引来采花俊儿郎,照样生活的和和美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世子追妻娘子等等我

    世子追妻娘子等等我

    再世为人,物是人非。重生一生何必为爱痴狂?孤身一人,看尽世间沧桑。呵,我王茹茵这世要为自己而活。“娘子等等我”南风旭飞速跟随。“滚,谁是你娘子!”王茹茵不耐烦东窜西躲。这一世因果如何?
  • 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

    北帝伏魔经法建坛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走过青春爱过你

    走过青春爱过你

    水土不相容的两个人,在一起会冒出神马样的泡泡!
  • 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

    《谚语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是百姓语言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谚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语”,《礼记·大Q学》释文:“谚,俗语也”。谚语、歇后语都是定型语汇,谚语在表义功能上相当于词。它们通俗浅易,流传广泛,简练深刻。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一种比喻,后半截是这个比喻的揭晓。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使用,都可以“歇”去后半截,以前半截示意。歇后语也有叫做“俏皮话”的,它与谚语比较,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由于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取材丰富、具体、形象、奇妙,因而许多歇后语读起来乐趣无穷,久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