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51

第51章

第二,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比较“火”,有些老师认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的、核心的东西,但是,这就出现了两个技术性的疑问:一是这部手稿为什么没写完,是马克思认为没必要写完,还是由于逻辑上的原因写不下去了?抑或还有其他原因?二是马克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发表它,是因为没有写完吗?还有,作者没有发表的东西能算是其真实意思的表达么?

第三,关于反思“教科书体系”的问题,我觉得,很多学者都很排斥它,但却没能指出这个体系根本性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远不止教条主义,还涉及各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错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血的教训)。我们没人否认这个体系是个很精密的、很有说服力的体系,但是,为什么如此理性的东西引出了像“肃反”、****一样的疯狂?把这个体系简单的抛在一边是不能战胜它的。我似懂非懂地读了《从黑格尔到尼采》的前言,其中谈过类似的问题,意思大概是说,过度理性化导致了虚无主义,您觉得这个提法能解释教科书体系的错误吗?我想,这跟黑格尔说的科学必须能证伪,能解释一切的理论必为伪科学的思想有共通之处,是这样么?

“大一”学生能提出上述问题,难能可贵。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过去三十年来的进展,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就是基于这些问题。现在,几乎没有哪个专家再来讨论它们,似乎早已得到解决,或者不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但中学政治课本中的哲学“常识”二十多年不曾变化,步入大学课堂的年青人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大学里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一些基本的观点上和高中课本大相径庭。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学说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称呼,但这些称呼能否称得上严格的“命名”,是值得探究的。针对不同的理论对象和社会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思想重心不断发生游移,由此,他们对自己学说的“自称”就不能不具有暂时性。何况,他们不曾对这些称呼做过严格的、系统的解说。是苏联人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个命名和框架。在从事这个工作时,他们征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塑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而系统的外观。泛泛而论,他们的工作并非一无是处,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么多的著述除了极个别的专家、学者能逐一阅读,广大的群众难得接触片言只语,有了教科书,事情就简单多了,人们很容易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BC.

1978年后,“教科书体系”受到质疑,原因首先在于,它所参与和适应的时代无法再延续下去了。苏东在变革,中国在寻求新的道路,这些都要求理论方面的调整与转换。哲学是一切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论的转型有待于哲学的自我反思。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各个共产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依附于哲学观?同样的哲学观,可以为不同的政策提供注释。且不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是否具有单一的逻辑,我们曾经习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非“一块整钢”。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失误,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这个或那个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庸俗和粗陋是一回事,现实政策的失误是另外一回事,即使二者有契合之处,也不应把前者视作后者的直接源头。

但是应当承认,苏联人的体系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他们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证明苏联革命的合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启发了俄国人发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人要在理论上彻底证明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就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弄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不一定有意歪曲和扭曲,只是从他们的现实需要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丰富的语义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超过这个空间,就成为“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且不说马克思、恩格斯之外的思想家被忽略和排斥,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一些论说,隐去他们的名字,也会被视作“异端”。由此,马克思主义就被凝固、僵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无需进一步发展的教条。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普遍批评苏联模式的教科书体系忽视了实践的首要地位,矛头所向是“唯物论”。在既有的体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似乎完美地糅为一体,其中也有实践的位置,但它能做什么呢?只能在实践中把握规律、体现规律而已。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冲突,就是实践和物质、主体性和客观性、意志论和宿命论的冲突。辩证唯物主义隐含的思想路线,是历史有既定的目标和航程,实践唯物主义述说的则是人要不断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前者以为我们在基本的方向上不用再思考了,后者强调的是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常也称作“巴黎手稿”,它受到推崇,就在于它的实践唯物主义倾向。大多数实践唯物主义的倡导者都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视作主要的文本,其实,相对于“巴黎手稿”,这二者已经从主体性转向客观性了。“巴黎手稿”不曾完成的原因在于马克思思想前行的迅速,他没有耐心和工夫来写了;马克思生前不曾出版它,是因为把它当作过程性的东西,类似于笔记的东西。其中的很多说法属于“批注”,即兴的思想火花,包括对他人思想的发挥,也有自己的原创。或许马克思自己后来不太看重“巴黎手稿”,但我们把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时,寻求其明确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固然应当,但更有价值的工作,还是体会其思想的爆发力和冲击性。在马克思的卷宗中,“巴黎手稿”是为数不多的富有青春活力的文本。一些学者之所以予以高度评价,是希望从中引出另外一种思路和线索。如果说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呈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资本论》呈现的是实践唯物主义,那么,现在从“巴黎手稿”开始,表明了这样一种探索:马克思之后的“显性”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巴黎手稿”的“隐形”牵扯?当这样来思考时,研究者的心态不难揣测,就是期待“另一个”马克思的诞生。

至于理性,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启蒙往往和理性联系在一起,启蒙理性是惯用的术语,当代神学则把启蒙理性等同于科学理性,提出在此之外,还有更大的、更原初的理性。20世纪上半叶,匈牙利的卢卡奇撰写了《理性的毁灭》,20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福柯出版《规训与惩罚》,讨论的都是理性及其命运,运思大相径庭。《从黑格尔到尼采》也是一家之言。这本书很重要,但过于艰深,以后再谈吧。

解释比喻: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

“哲学和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就像****和性爱的关系一样。”这个话够雷人吧?很多年前我似乎看到过,不曾注意,前两天出现在一个学生的文章中,我不禁哑然失笑。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翻阅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62页:

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关于这一点,文献中有大量的材料,当然,哲学家们并不知道……哲学和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就像****和性爱的关系一样。

全面地解读这段话乃至《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需要时间和精力,这里只想泛泛谈论马克思的哲学态度,以及对目前流行的“马克思哲学”一词的浅见。

马克思认真地研习过哲学,并以《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撰写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在论文中提出,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只是一般自然和经验意义上的,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则与伦理学联系起来,以快乐为导向,彰显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哲学给马克思最大的影响就是对“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的追寻。“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理论精神应当转化为实践力量,要求哲学走出自身,直面“尘世的现实”,这是“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世界历史性”,“哲学的生活道路”也就获得“集中表现”。

哲学的世界化意味着世界的哲学化,哲学向外丧失自身的过程就是实现自身的过程,哲学正是在克服对立的外在性的过程中,使世界变得更加合理,从而体现自我意识作为自由精神的实践力量。哲学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这种相互作用,达成双向的改变:“这些个别的自我意识始终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本身……这些自我意识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自己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它们的哲学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确得出:哲学不能自我封闭,必须面向现实;现实必须接受哲学的洗礼,不能限于非哲学的混沌之中。

1844年后,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发生变化,不再论述哲学和世界的双向转化,而是在哲学和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之间,推崇后者,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性爱”,是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真实的、确实的关联。人和世界的关系有很多种,有哲学的、文学的、史学的,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就哲学和其他人文研究而言,马克思应当更赞赏哲学;但就哲学和社会科学而言,马克思1845年断然走向“实证科学”了。马克思想当然地以为,实证科学就是普通人对世界的研究方式。

当马克思把哲学和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世界对立起来时,他是把抽象和具体相对立,理论和生活相对立。马克思并不绝对地排斥哲学。如同性爱不可能的时候,****是一种尽管无奈、但却有用的替代,在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不可能的时候,哲学也是一种尽管无奈、但却有用的替代。因为有用,所以必要。所以,到《资本论》时期,马克思也会不时提及黑格尔,承认自己是这条“死狗”的学生。引申一下,或可说,他依然是哲学的学生,至少偶尔也不得不类似****地“哲学”一下。

在我少年时代的读物中,对****大加贬斥,似乎是一种很低级、很丑恶的行为,导致精神萎靡,不思进取。而今,专家们大都承认,****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宣泄。所谓****,不过是个体的自慰行为,即使有了正常的、满意的性爱,自慰也没有完全退出。以此类推,即使作为普通人对现实世界有了客观的、科学的研究,哲学也不可或缺。医学专家或许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证明先有性爱后有****,先有普通人对世界的研究后有哲学却无需论证。哲学的出现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固然值得讨论,但哲学毕竟诞生了,在人之为人的历史时刻就诞生了。

如同****算不得过错和罪恶一样,哲学也没有什么罪恶。我甚至觉得,马克思把哲学比喻为****,具有更大的讽喻意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接受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教化,包括哲学的教化,随着文化知识的增多,我们越来越不可能像普通人那样对待现实了,“前理论”、“前哲学”、“前意识形态”的纯真和朴素不复存在,无论是否意识到,每个人其实都是哲学家。如此一来,即使是两个人的性爱也宛若独自的****,为教科书上的观念所俘虏,人们在性爱中自觉不自觉地沉迷于词藻和概念,而遗忘了真实的对象。

马克思没有抛弃哲学,他只是说,哲学是有问题的,哲学是存在问题的,哲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造成了另外的问题,所以需要“把哲学搁在一旁”。这是暂时的、临时的搁置,尽力而为、勉为其难的搁置。已经“被哲学”,已经“哲学化”,岂能简单地、轻而易举地搁置?在把哲学搁置一旁的同时,也就把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一类的东西操持在手中了。没有哲学,就会有其他的“某某学”,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只能是一种美妙的构想。假若果真有“普通人”存在,他不会“研究”现实,他只是“在世”而已。

马克思没有抛弃哲学,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马克思哲学”的合法性,相反,依据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马克思哲学”这个术语意味着马克思的学说作为哲学是有问题的,是存在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造成了另外的问题。“马克思哲学”一词的倡导者想必忽略了这一点。可马克思的确说了,哲学和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类似****和性爱的关系,那么,马克思哲学和作为普通人去研究现实类似于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真问题,值得高调谈论马克思哲学的学者认真思考,给出一个答案。

“专业文献”课程

早上7点,就坐在电脑前填写“专业文献”课程大纲。这是秋季学期为博士生开设的新课,教研室让我负责,教务就说了,先填写新开课申请,附加课程大纲。前天通知,今天提交。

同类推荐
  • 八十而立

    八十而立

    邓友梅老,自诩“八十而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虚怀若谷,谦德满怀的老作家一路行走一路自立的风骨与精气神。
  • 乡野闲人

    乡野闲人

    《乡野闲人》为安宁“乡村三部曲”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2016.3,黄山书社)、《遗忘在乡下的植物》(2016.7,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中所选个案,代表了中国大部分乡村的组成,比如村长、小贩、乡村医生、手工艺人、大学生、单身者等。这些个体人物的悲欢离合,也代表了大多数乡村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尤其在当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经受的冲击强烈,他们的日常生活,人生际遇,也便有了表现的价值。乡土文学需要以有温度和悲悯的笔触,去展示乡村普通民众的人生悲欢与命运起伏。
  • 在尘寰·悬崖边上

    在尘寰·悬崖边上

    本书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这是文人们记忆中的故土、记忆中的乡村,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尽管大部分人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然而总有一部分人热衷铤而走险,他们把家建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
  • 禅边浅唱

    禅边浅唱

    本书收“道理过剩”、“春色恼人眠不得”、“叫我如何不执着”、“禅师未必滑头”、“站着”、“东河行吟”等60多篇散文和随笔。
  • 花开花落都是缘

    花开花落都是缘

    月华如练,照我在戏中。我在没有观众的舞台甩长袖潸然起舞,舞尽我人生的悲凉,舞尽广寒宫无边的孤独,任凄泪长流。疼,如茧,将我的心紧紧束缚,愈收愈紧,万般挣扎都已是枉然。《花开花落》是散文作家林纾英(笔名月转妆楼)的散文集。林纾英擅长以妍美幽约的文笔抒写侠骨柔情。如果说诗性唯美的文化散文为其创作之一翼,那么素朴本真的生活散文则是另一翼。徜佯林纾英精心营构的文苑,一花一世界,争妍斗艳,摇曳生姿,让人留连忘返。其柔婉的笔致,本真的言说,深情的发抒,波动着读者的心湖,让读者陶醉,深思,或扼腕浩叹。
热门推荐
  • 符文大陆SS

    符文大陆SS

    泰达米尔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失去师父的那一刹那,让他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许多让人无法理解值得敬畏的事物。“世间真的有神的存在吗?”—————————泰达米尔!
  •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学习卷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学习卷

    思考的辉光如银色闪电刺破黑暗,学习被笼罩上玫瑰色的花环。明天,后天,每一天.此刻,彼刻,每一刻,逝者如斯,惜时方能鼓起成功的风帆。一个字追上另一个字,一页书紧随另一页书,写满习惯又超出习惯。页页学习,不囿于学习。书中有书,三十位作家齐聚一堂;书中有法,条条建议助教子有方;书中有评,习惯之外寻文学天地,书中有言,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
  • 雨伞侠

    雨伞侠

    移植纳米细胞,安元靠着一把折叠雨伞,又能走向何方?(前面九章差不多五万字废话太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第十章开始看,问题不大。)
  • 我没有心脏,谁予我心跳

    我没有心脏,谁予我心跳

    克隆人简昔苏醒后,邂逅了原身喜欢多年的程梓奕。“你会永远陪着我对吧!”简昔躺在程梓奕怀中。“嗯,一直会陪你。”而最后“你个没有心脏的还能干什么!”于是,简昔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我只是一个替代品,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袭透蓝色坠入深海。
  • 重生嫡女炸翻天

    重生嫡女炸翻天

    "辛若一朝穿越,手撕渣妹退婚渣男,嫁给了扮猪吃虎的世子爷。传言这位世子爷身娇体弱易推倒,不近女色是草包,婚后才知道对方才是妥妥的大佬。侍卫:世子爷不好了,世子妃将某京城高官的儿子打废了。世子爷躺着泡茶,没事,多派几个人给世子妃当打手。侍卫:世子爷不好了,世子妃把银库花光。世子爷:没事,爷就缺一个会花钱的女人。侍卫(小心翼翼):世子爷,世子妃把钱花在其他男人身上了。世子爷:没事……呃,你说什么!某世子爷终于不淡定了。"
  • 傲轩吟稿

    傲轩吟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灿金筑梦

    灿金筑梦

    这是一个为了爱豆去学习音乐的追星狗金灿,成为练习生之后发生的故事....这本书主四代,女主目前有jisoo、joy、奶潇、兔牙、Fei
  • 甜蜜婚恋:方少宠妻如命

    甜蜜婚恋:方少宠妻如命

    陆思琪以为自己闪婚的对象方少是普普通通的医生,却没想到他居然是个蜚声中外的医学教授。为护妻,方少化身大灰狼,亲手上场虐渣。论宠妻,方少是专业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变换花式宠!恢复记忆后的陆思琪才明白,哪有什么闪婚,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心人早已预谋的。
  • 凝海天言

    凝海天言

    我们相识一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一场你怎么也忘不了的故事,那些不可代替的人,你想到会淡笑会伤心的人,愿意逗留在那份时光中不肯走出来不肯背叛,那个人对你很重要的吧让你这么忘不了代替不了不管他在不在你身边。如果你再靠近一点我就不会让你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