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0900000037

第37章

五月的一次电话里,父亲为封面设计,足足对我埋怨了一阵。当然,不是埋怨我,是埋怨他很期待的那个画家。画家在晋南小城有些名气,业余从事书籍的装帧设计。他提供给父亲的第一个封面,很是简单,就是以某一种纯颜色为底,并且说,这是目前最时尚的风格。父亲说,我不懂时尚。画家说,我只会时尚。父亲说,哪怕有片树叶也好。画家说,那你自己添加吧。父亲说,我是会画画,可这是让你来设计啊。听父亲转述这些对话,我不禁笑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时会回到封面上来。书中文字的读解会影响到对封面的感觉,再度面对封面,也会对刚刚读过的文字有别样的感受。文字和封面相辅相成。一些时候,优秀的文字可能掩饰封面的不足,读者沉浸在文字造就的氛围中,以至于淡忘了封面。一些时候,我们也会为封面和文字的背离感到悲哀,越是为文字感动,就越是对封面不满,或者,越是对文字生气,就越是为封面喊冤。

一本喜爱的书读过之后,反过来倒过去,颠三倒四,随意翻开一页,都是那样的自如,那样的亲切。一本书就是一个整体,封面、扉页、封三、封底,书名、目录、字体、行距,所有的一切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本书,其中任何一项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我们对书的印象。

对一本书的爱,最终会回到封面上来。一本书认真地读过三遍、五遍之后,可能很难再一字一句地从头读到尾。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凝视着封面,然后径直翻到书中的某一页,然后再回到封面上来。或者,隔三差五会想到它,不一定为了阅读,只是想起它,就会有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满足。

很多年后,书中的具体内容或许模糊不清,对封面的记忆却依然栩栩如生。

它是永恒的图像。

朱弦三叹

读过《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书写马克思的三种方式》一类文章的朋友都不难体会,我喜欢“三”这个数字。“三足鼎立”表明了“三”的稳定性。我喜欢“三”,主要是基于感觉递进的意义,也不乏对三足鼎立的信赖。譬如读书需要读三遍,读到第三遍才真正有所印象。

因为书名或别的缘由,一本书突如其来地映入眼帘,此前漫不经心的态度遂一改而为恭敬,对作者对文本,也是对历史对文化。小心地把书捧在手中,像是教徒捧着经文。过于虔诚,就对自己的资质发生怀疑:我能读这样的书吗?我的阅读会不会让作者觉得委屈乃至侮辱?但愿望迫切,急不可耐,想急急忙忙地了解究竟,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美妙。囫囵吞枣,顾头不顾尾,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第一遍阅读时,这是很普遍的经验。为某个词感慨,为某个意向感动,为某个情节莫名其妙地感伤,或者击节叫好,或者哑然失笑。这都是习以为常的事。

除了说好,好,就是好,一遍读后合上书,我没有更多的字词来表达心情。词汇是我的弱项,词汇贫乏是我的一大缺点。第一遍读后尤其如此。像是读了,又像是不曾浏览。把书合上,它就好像与我无关了。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似乎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又似乎无言以对。于是想着读第二遍。

第二遍伊始,照例有些拘谨。那书在感觉上还是作者的,透过文字空隙和页边的空白,他远远地打量着我,不冷不热,好像从不认识我。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多愁善感。章节目是接触过了的,字词是温和的,我甚至有诸多的感动。距离迅速地消弭。相比较第一遍阅读,这次多了耐心、重心和一以贯之的好奇心。似缓似疾,亦缓亦疾,偶尔的停留之后是眼睛迅速的游移,继而又是目不转睛,细心品味。一切都在向中心地带聚集,文本的中心和文本所依附的文化的中心,中心主义的中心,抽象的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整体的感觉渐次跳跃出来,渐渐地积累,环绕,形成一个又一个同心圆。内外相映,前后照应,厚重厚实的体会油然而生。多了整体和总体,细节上却也多了朦胧和模糊。欣欣然,又若有所失。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摊开手掌,却没有一粒细沙流落。

第三遍就从容多了。携带着此前的阅读经验和问题意识,再度面对封面上的名字,竟然感觉到作者的坦然和相承。一字一句,一行一页,一节一章,既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第一遍的支离破碎和第二次的整体化,而今融会贯通,怎么看怎么对,随意抽离出一段来,都能在文本的结构中加以把握;单个的字词在文本的总体得以落实,文本的总体呢,又能够在任意一个字词上获得寄托。

立体感全面建立起来。无论把书平放着,竖立着,还是斜倒着,它都是那么卓尔不群。把书轻轻合起,放在书桌或者插在书架上,它就那么静静地矗立着,不动声色。遥遥相对,距离似有似无,书还是书,我还是我,一切似乎不曾改变。

但是毕竟,静悄悄的革命发生了,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抵制阅读

从阅读的角度看,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单看其书名或封面就丝毫不能引发你兴趣,一种是你愿意阅读,阅读之后也有所收获,但却无意或无需再读,还有一种,就是抵制阅读。

抵制阅读肯定不是作者的初衷。没有哪位作者抱着抵制阅读的目的来写作。所谓抵制阅读,一般说来,就是不好读、耐读,经得起翻来覆去地读。这样的书,很能考验读者的智识和耐心。希望轻巧地接近它的读者,会失望,会烦恼,乃至绝望。

这样的书,或者貌似封闭,你左奔右突,也难以发现突破口;或者杂乱无章,你绞尽脑汁,也无从梳理出接近它的路。可是,只要是业已写就的书,拒绝阅读不是它的本意,也不是它的目的。它在等待,在期待,等待和期待着对抗性的阅读。

富有力度的阅读总是对抗性的,只有顽强地和文本对抗,才能艰难地向前挪动,一步步地接近它。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中的字词句开始闪亮,像是列队的方阵,号角声起,开始亢奋起来。它们的动静取决于整个战场的阵势。

战争的最终解决,凭借的不是妥协。促使双方坐在谈判桌旁的,是力量的对比。即使双方通过战斗意识到旗鼓相当,那也是一种收获。针对抵抗阅读的书,需要用小锤子敲打,这样的敲打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翻来覆去的阅读

一本书让你翻来覆去地阅读,一定是因为有趣,因为深刻,因为执迷不悟。

你喜欢的书,向来是有趣的那种。乏味的书你是没有耐心的,连扉页都不会多看一眼。

毕竟是做理论的,读来读去,还是喜欢深刻一些的书。这深刻,不是故作高深的那种,不是矫揉造作的那种;是“浓妆淡抹总相宜,深深浅浅皆关情”的那种,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那种。

每次好像都读懂了一些,体会却相去甚远,云里雾里,大致的轮廓是有那么一些,却总是朦朦胧胧。或许是因为过于执迷吧,所以不悟;也正是因为不悟,所以又是执迷。

于是,从前言到后记,从目录到文献,需要翻来覆去地读。

随意翻开一章,一页,细细读过,然后向前或者向后。这种随机的、跳跃式的阅读,往往比按部就班的阅读更有成效。

一些时候,你甚至把目光滞留在后记上。后记里能有什么呢?无非是交代一些相关的事项,与本文无关。而你,恰恰要在最是无关的地方,寻找那相关的一面。

若是翻译过来的书,附有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你照例目不转睛地浏览,像是端详一幅画。

语文的重要

若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有心思?若不写,别人怎么知道你有想法?何止别人不知道,恐怕你自己也不会知道的吧。我常常对自己这么说,对学生这么说。

语文的历史和重要性不需要我来重申。我不会比历史学家说得更多,也无法比语文学家说得更好。自踏入人世的那一刻起,听说读写就是我们的第一堂课,父母和亲人喋喋不休地说话,我们起初一定是什么也不懂得,只看见他们的嘴唇在动,只听见莫名其妙的声音,我们欢喜着,稀里糊涂地张望和倾听。渐渐地,我们懂了,一点一滴地懂了。那言词间流露的是爱,声音里传递的是情。人世间的爱与情,通过父母亲人张张合合的唇,展现给我们。

我们模仿,咿呀学语,父母亲笑了。许多年后,父母依然记得我开口说第一个词的情景。那在人类学看来自然得不能再自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在父母的眼中无异于奇迹。宝贝会喊爸爸了,会叫妈妈了,这是多么的令人振奋。也许,只是从那时起,我们才真正成之为人。人,就是那会言语的小动物。这么说,并不是歧视具有语言障碍的儿童,也不否认所有的动物都有其言语方式。无论怎样,言语是人世间交往通讯的基本方式,和其他的动物相比,人的言语自有其特点。

从字到词,从单一的词到合成词,到不是句子的句子,再到完整的一句话。父母从来都懂得孩子在说什么,比孩子自己都明白。由于父母的明白,孩子很快就聪明起来。

看图,识字,读书,作文。从幼稚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学校就是教听说读写的。当然,大学里的听需要理论的根基,说需要思想的熏陶,读有一套又一套的充斥着本体论的方法,写更是这个规范那个要求。如果说此前所有的听说读写都在常识的轨道上滑行,那么进入大学后,听说读写成为专业行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方式,以至于文科和理科间,甚至文史哲间,都相去甚远,不必等到大学毕业,差别就一览无遗。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音是知道的,意思却不甚了了,自己说的简单清楚,听者却满脸的困惑。

说得远点,民族间、国家间的困惑和矛盾,也就是听说读写上各有千秋,难以通融。于是,理解成为渴求,交往理性成为哲学家的首要议题……

打住,还是回到个人这个层面吧。民族宏大,国家高深,我可不敢信口开河。对普通人来说,倾听是重要的,听他人的话,听自己的内心。不能侧耳倾听的时候,就朗读、诵读、默读,古人和前辈的教导大都记录在册,翻开历史的案卷,那静默无语的文字里,也似乎有声音的波动。听过了,读过了,或者在听与读的过程中,我们就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如果说听与读更多地出于历史性的礼貌,那么,说与写,更是生命本能的冲动。

检查有检查的写法,情书有情书的样式,小说有小说的风范,散文有散文的理路。这些暂不去理会,对普通人来说,想说就说点什么,哪怕语无伦次,毕竟,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演讲者;想写就写点什么,哪怕杂乱无章,毕竟,我们都不是下笔千言的作家。要斟酌,不要雕琢,要修辞,不要伪饰。真诚最好。

一定要说要写。我常常对自己这么说,对学生这么说。说和写要成为习惯,一如饮食和睡眠,一日三餐,8小时睡眠,没有谁会觉得多余或重复。每天都得说点什么,哪怕自言自语,也得写点什么,哪怕东拉西扯。能力是在具体的做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只有开口说了,才能知道自己说的是多么有趣,动笔写了,才能知道自己竟然能写出那么精深的话来。

相信自己。事情总是比我们以为的美妙,表达、表现和表述中愈见生命的光彩。

写作的现代性

写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每天都在走路,在读书,在说话,在若有所思,总之,经历经验体会始终在继续,可一旦坐在电脑前想写点什么,却乱糟糟一团乱麻,甚至稀里糊涂空空荡荡。写作就这样成为难题。

没有线索,这是我反思的第一个结果。所谓头脑清楚,就是有明确的线索,可以弯曲,可以扭曲,但线索必须得有,这样,就有轨迹可循,顺着它,或者逆水行舟,都很容易,洋洋洒洒,下笔万言。

那为什么提不出线索呢?缺乏力度。反思由此深入了一层。线索不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提炼。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仅此足矣。头昏脑胀的时候,浑浑噩噩的时候,无所适从的时候,就是因为抓不住那个恰当的字眼,它像是在深海里,又像是在空无的风中,无影无踪,只能徒然地伸出手去,又无奈地落下。

提炼需要力度,情感的力度,思想的力度,个性的力度。修心养性,天人共鉴;有张有弛,高屋建瓴;倾耳注目,山高水长……而我,这些力度都不具备。就像写的字一样,都是软趴趴的,不会精神抖擞,更没有趾高气扬的劲头。

如何能培育力度出来?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那些卓越的人们给我们诸多启示。读伟人的传记,英雄的传记,任劳任怨的普通人的传记,感受最多最深最明显的,就是他们言行举止中透显的力度。个子不需要很高,块头不需要很大,装束不需要很高档,即使眼睛小一点也没有关系,力度就是力度,它能把读者全部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

小时候我们惯于区分好人和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强力、暴力、权力,一切与力有关的词汇和现象凸显出来。再大的道理,也不得不在体魄强大者面前屈居下风;再优雅的民族,也不得不在船坚炮利面前落荒而逃;再温顺的民众,也不得不忍受滥用权力者的无端盘剥……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枪杆子里出政权”,都说的是力的重要性,力是唯一的理由,也是全部的真理。尼采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流行,鲁迅对尼采的青睐,80年代青年大学生对尼采的朝拜,既是个体的需求,也是社会的渴望。“国富民强”是引言,也是脚注、文中注和尾注。

同类推荐
  • 聆听史诗丛书-江格尔传奇

    聆听史诗丛书-江格尔传奇

    《江格尔传奇》塑造了英雄江格尔,以及他的亲密战友洪古尔等,是人们理想中的英雄形象,他们所捍卫的家乡宝木巴,是人们渴望的人间乐土,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江格尔传奇》为中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瑰宝。
  •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本书包括获奖理由、名人小记、内容梗概、精彩赏析、名家点评五个栏目。对1936-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者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评论。
  • 落日谣

    落日谣

    古马,原名蔡强。1966年5月出生于甘肃武威。南开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现为政府部门公务员。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五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首届“黄河文学奖”一等奖、《飞天》十年文学奖、2007年度人民文学奖、《诗选刊》“中国2008年度十佳诗人奖”。主要作品有诗集:《胭脂牛角》(1994年)《西风古马》(2003年)《古马的诗》(2007年)《红灯照墨》(2009年)
  • 最浪漫的88个爱情故事

    最浪漫的88个爱情故事

    人生是一本大书,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书88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或苦涩,或甜蜜,或凄婉动人,或回味无穷,但都能让人体会到爱情的温馨美好。初恋情怀,是青春岁月的最初悸动;长相厮守,是柴米油盐聚集的细节。回首过往,也许有些人永远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可以藏在心里,守一辈子。人生有很多幸运,也有很多遗憾,爱情同样如此。曾经的相识相知与相依相伴,或许最终都成为记忆里最美的风景,那些令人怅惘的爱情故事将让你真切体味“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别样滋味。
  •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热门推荐
  • 夺尊记

    夺尊记

    又一次午夜梦回,那突如其来的眼前一晃,让静嘉又一次骤然惊醒,这时天还没亮,训练生宿舍里的其他人还在酣畅大睡,只有静嘉再无睡意,她还在感到莫名的心慌,不知是为何。当年那起事故给她留下的阴影是永远的,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毁掉了晓晶的的人生,如果没有发生的话,或许现在她就能过着她和晓晶最想过的普通人生活了,只可惜没有如果。
  • 回归之一世两界

    回归之一世两界

    芸芸众生,她本是默默无闻,平凡到普通,却身份惊变,她背负一切;本以为拥有一切,却不过一场骗局;本想随波逐流,却身不由己。而他冰封的心,因她而解封。他说:“我不是因为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在遇见你以前昏暗无光,但是遇见你之后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 相女谋,错嫁薄情傻王

    相女谋,错嫁薄情傻王

    她从丞相之女沦落到三皇子妃,众人笑而看之。他从最不待见的皇子成为帝王,人人谈之色变。她为他谋权,策政,让他坐享帝王之位,却不料登基大典是她灭门之日!他高高在上的俯视她,嘴角带着残忍至极的笑,字字戳心,“你认为,朕会多爱你?”许凉歌为了此生挚爱磨灭芳华,费尽心力,却不知这是场图谋已久的勾当。断了所有念想,她终身一跃无期崖,只愿来生不再相遇。殊不知,这万千轮回早有定数,真正的事实开始浮出水面。**初次进宫,她白天被皇贵妃挑衅,夜晚被不速之客打扰。她背对着对方,冷着声询问:“你的目的是什么?”男子骨骼分明的手指,不断点在她细腻的皮肤上,明明气息炙热如火,但手却冷的不似人,“猜猜?猜对了放走你如何?”“此话当真?”她质疑。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最无用却掌控全局的大皇子,最阴狠毒辣却对她执念具深的二皇子,神秘而又熟悉的暗楼阁阁主,一身正气名于天下的燕别公子……一个个隐晦又扭曲的真相,一桩桩案件背后的阴谋,并不是双眼所见就是真。而最后的胜者,操控布局的人,居然是他……
  • 觉醒之兽

    觉醒之兽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头命兽,而生活在这片大陆的生灵所做便是去叫醒它。
  • 季三少的美丽娇妻

    季三少的美丽娇妻

    一次邂逅让展颜与季维扬的命运从此纠缠在一起,她不得不嫁,而他是不能不娶。权贵公子迎娶富家千金,一场盛世婚礼轰动整个S市。婚后她安分守己,而他冷若冰霜。一日他突然降临她的医院,怀中抱着一个满身是血的女人,而她竟能淡定的为小三做流产手术。手术后,他不温不火的解释,“那个孩子不是我的,展颜我只爱你。”可是,为什么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口口声声说爱她,转身却亲手将她推入地狱,害她家破人亡,断了她所有的退路。为了拯救病重的父亲,她走投无路之时,他却突然从天而降,扬手狠狠给了她一巴掌,怒吼道,“自甘下贱!”面对他的咄咄逼人,展颜不知道自己要如何走过这条荆棘坎坷的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跨越时空之我是水若灵

    跨越时空之我是水若灵

    “水若灵,本王要让你知道,你,究竟是谁.”南宫泽说完,就一掌击碎了水若灵的衣服.“放开我,你这个怪物,呜呜,放开我!”水若灵竭力地哭喊着。“放开你,哼,休想,这辈子你也甭想逃离本王。”我本是留日博士,带着忐忑的心情准备回国开创一番事业,却不料飞机失事,致使我穿越到陌生的时空,变成了当朝丞相的小女儿。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划过的流星雨不再回来

    划过的流星雨不再回来

    还记得那年圣诞节吗?你和我相识的那一天。你陪我在夜空下,仰视天空,仰视那点点繁星,突然而至的流星雨,及那来不及许下的心愿,你还记得吗?今年圣诞节,只身一人地依旧在夜空下等待,等待那一次流星雨的再现。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不知是什么湿了眼眶。那一次的等待,使她明白了划过的流星雨不再回来。
  • 2015中国年度儿童文学

    2015中国年度儿童文学

    该书编选团队在广泛阅读浙师大国际儿童文学馆本年度订阅的数十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及综合性报刊和大量图书的基础上,对入选篇目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我们力图通过选文,对2015 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的短篇作品,包括童话、小说、儿童诗、散文的创作概貌,进行较为全面的反映和呈现。
  • 甜美丫头:俘获校草心

    甜美丫头:俘获校草心

    他们从小“青梅竹马”,她看见他抱着她的好朋友有说有笑的,她在和他的生日宴会上,下定决心要和他取消从小就定下的娃娃亲婚约,在宴会的第二天,江辰溪向雪儿表白,因为他的出现,雪儿答应了江辰溪做他女朋友,没想到,一答应就成了一辈子,从女朋友变成老婆,他们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幸福延续……
  • 甜妻落婚而逃

    甜妻落婚而逃

    人人都说,许牧深是一只狼,腹黑霸道,狠辣无情。做事不择手段,习惯斩草除根。宁熙却觉得,许牧深温柔细致,体贴入微,是个快要把她宠上天的完美情人。记者:许先生最大的爱好是什么?宁熙羞:宠我……他说的。许牧深:睡宁熙。后来的后来,宁熙才知道,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蓄谋已久的一场相逢。他爱的,也从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