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8700000047

第47章 让宪政引导民德(15)

第一,群众不是同质的群体,而是由作为个体的少数人和其他多数人所构成。多数人并不属于同一群体,而是分别属于多个由熟人形成的小群体。例如,游行队伍先是由一些学校的学生小群体形成,他们是同学、朋友、熟人,在行进时又有别的人或人群加入进来。参加游行的人有的是出于激情,有的是由于同伴压力,有的根本就是跟着看热闹的。蔡洋也是这样偶然加入到游行队伍里的,队伍里有他的农民工朋友和熟人,他们是一堆的,大学生们并不一定与他们扎堆。

第二,加入到群众队伍中的人们并不全是一个动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参与动机。而且,一些人的动机随时可能影响另一些人,使他们形成新的动机。例如,以“爱国”动机开始的集会可能向另一些动机转化(如反官腐、仇富、反政府)。又例如,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民众集会,开始是表示哀悼,但也有可能转变为民众对政府救助不力的抗议或对富人的愤怒发泄。冯小刚在2012年11月的《锵锵三人行》节日上就曾说:“你们就等着吧,你看看,就是抗日,再过两天如果没管,就转成抗富。然后就冲到你们别墅区里头,把你们家砸了,把你的东西拿走了。”因此,政府维稳对任何民众集会都不能掉以轻心或放松管制。

第三,群众人流并不会使所有的人完全失去个人理性意识,而且,群众集会并不总是以暴力或暴乱的方式进行。民主社会中的群众抗议绝大多数是和平、理性的,群众集会受宪法保护,是民众在行使他们的公民权利。把群众集会与暴乱等同起来,对任何群众集会都会采用暴力防范,这是专制国家权力对待民众集会的方式,也是它禁止和剥夺民众合法权利的借口。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2001年的一项非暴力维稳研究发现,群众运动有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过程。前阶段是“汇集”(assemblingprocess),即民众开始逐渐汇集到一起。中阶段是一时性的“聚拢”(thetemporarygathering),这时候,聚拢的民众形成了集会,但是集会中人们并不是个个都百分之百投入,人群中的许多个人存在着各种程度的“流离”和不同想法。最后阶段是“离散”(thedispersingprocess),这时候,有的人会离去,有的人则会加入较小人群,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在民主、法治的国家里,和平而非暴力的民众集会受到宪法的保护。宪法不允许政府权力把所有的民众集会都当成“暴乱”来镇压。“暴乱”只是指“在聚集的人群中有人用暴力伤害别人或损坏别人的财产”。根据美国和欧洲的研究资料,从1830年至1930年,从1960年至今,“发生暴力伤害和损毁财产的示威不到百分之十。”可见将群众示威与暴乱等同起来是没有道理的。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克里夫德·斯托特(CliffordStott)教授指出,如果警方总是用暴力来维持秩序,那么,就连一开始是和平、冷静的集会也可能随时演化成暴乱,“警方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暴力,会使群众因为痛恨和反对警察的非法行为而产生一种同仇敌忾的团结一致”,这时候,就连那些本来和平、理性的个人也有可能卷入群众暴力行为。

“被操控”不是脱罪的理由

经典群众理论和现代群众理论之所以有明显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以不同的群众为自己的经验观察对象。经典群众理论的经验观察对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运动和20世纪极权国家(如纳粹德国、苏联、“文革”时的中国)里的群众。现代群众理论的经验观察对象则主要是自由民主国家的公民群众,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受到较好的公民教育,有相当的公民政治经验,有较好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这两种群众理论所观察的不同群众并不具有两种不同的“本质”,他们不过是在受操控程度和抵御操控能力上有所不同的两类群众。

群众越容易受操控,说明他们抵御操控的能力越低下,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群众容易受操控,抵御操控的能力低下,这又是与他们长期受到宣传操控和被洗脑联系在一起的。群众受宣传的影响程度越深,就越容易被宣传后面的政治势力所操控。

虽然民众所受的人群操控与他们所接受的宣传有关,但宣传并不就等于人群行为操控。宣传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行为操控做准备,而人群行为操控则是在有效宣传的基础上,发动针对具体对象的行动。这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在“文革”中的打砸抢分子和反日运动中的蔡洋式人物身上看出来。

他们都是长期以来受到一种与宪政法治相抵牾的领袖、主义、革命信仰宣传。他们被灌输了“革命就是暴力”“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偏执想法。这种宣传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只要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信仰,你就可以和“同志”“战友”们一起采取“革命行动”,不择手段地去残害“敌人”,夺取或毁掉他们的财产。这种宣传曾蛊惑许多人理直气壮地“打土豪、分田地”,也使得蔡洋可以振振有词地用“爱国”来为自己的暴行辩护。它同样也让许多在“文革”中残害、杀害无辜者的“红卫兵小将”和“造反派”至今对自己的暴行毫无悔意。他们自认为当年是在“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为这么高尚的目的,“弄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

用法律来惩处在反日游行中施暴伤人的蔡洋和其他罪犯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有了这个法律惩处并不等于就已经有了对他们犯罪原因的全面认识,更不等于已经有了对人群操控或宣传操控的必要认知。因此,像蔡洋这样的“爱国行凶”事件以后还可能不断发生。蔡洋的犯罪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过错,也不能从他个人或家族成员的“反常”去找原因。真正的,具有普遍教训意义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人群操控和不当宣传对于个人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此而论,同时了解经典的与现代的群众理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群众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更全面地理解犯罪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蔡洋犯罪的主要原因不是他的性格异常,不是因为他家庭中某些成员有精神病史,不是因为他小时候吃过生肉,或者在经理的奥迪车上撒过尿。更重要的,也更具有普遍性的原因恐怕还是“我是爱国的,为爱国做的任何事情都没错”,而这正是特定宣传和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文革”中无数的例子证明,性格并不异常的人照样会用暴力残害,甚至杀害他人,犯罪程度大大超过蔡洋。在人群操控的情境中,暴力行动不是异常的,而是正常的。这正是人群操控的可怕之处,也是我们必须对它有所认识的根本理由。

群众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对待历史与现实中的相似案例时,做出比较合理的分析、比较,避免自相矛盾的说法,这样才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提出必要的问题。例如,火烧赵家楼事件与蔡洋事件是同一类事件,而“文革”中的红卫兵打砸抢虽然同类,但更复杂。既然是同类事件,为什么追究罪责的情况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合理性何在?经典群众理论和现代群众理论应该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割裂或对立起来。经典群众理论往往是出于对群众的恐惧,所以强调它的非理性和暴力。而现代群众理论则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因此强调和平的群众行动和理性的个人判断。中国的社会转型应该伴随着从前一种群众向后一种群众的转变来进行。当然,发生这种转变不能仅仅靠人们单纯的愿望,而是取决于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因为没有民主的政治环境,没有好的公民素质,群众的素质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的。

27制度造就的“坏人”:与《新民周刊》的访谈

18世纪出生于萨伏伊(Savoy)的外交家和哲学家德·梅斯特(JosephdeMaistre)说过,任何制度都是由生活在那个制度中的人们自己造就的,最恶劣的制度就是恶棍统治暴徒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是不可能有所谓的“好人”的。任何一个普通人进入这种制度当中,他就会成为加害者、迫害者、凶手和刽子手,受害者和加害者二者的角色身份是可以互换的。

《朗读者》和《刺杀希特勒》的热映让60多年前的那段惨绝人寰的往事再次浮现在人们的心头。纳粹暴行被记录在耻辱柱上。可是,当汉娜·阿伦特恪守着旁观者与犹太人之间的身份界限,同时又满怀着捍卫正义的幻想和一睹刽子手真面目的宿愿,向“关押在玻璃亭中的刽子手”艾克曼投去好奇的一瞥时,她的内心之海被一次突如其来的涨潮所吞没了。她努力将眼前这个并不粗野的男子与罪恶滔天的艾克曼分离开来,以极度冷静的口吻,她写道:“如何能分清下级实行上级布置下来的命令是否具有犯罪性质的东西?”汉娜·阿伦特触及到了国家犯罪最让人感到彷徨无措的痛处。

对军人来说,服从是天职这条人所共知的清规戒律不仅意味着军队中森严的等级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完成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使军队中的责任归属问题变成了难以把握的理论盲区。要求上级在下达命令的同时也在下放着法律责任,要求下级同时肩负起监督上级的道德倾向、评判命令正确性的职责显然是不现实的。在驱人去死和因违抗军令而获罪之间相隔着的并不是一念之差的距离,而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当然,以此来为他们洗脱罪责又肯定使人无法接受。阿伦特的质问使整个耶路撒冷对艾克曼的审判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在情感上能够判他的罪,但是在法律和哲学的层面上却不行。如果一定要在他的身上树起一座代表着受难者的憎恨的十字架,那也只能是以色列人报复的脏水,而不能代表法律的精神。

对于阿伦特、纳粹和极权,美国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先生有着深入的研究,此次,正在季风书园演讲的他在开讲之前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展开了一次关于记忆、政治、现代性与大屠杀的对话。

同类推荐
  • 教师公文包-万事由来

    教师公文包-万事由来

    本书分读报资料、文化教育、名词术语、军事战争、民俗礼仪等七类,对一些事物名称、名词、术语等的历史由来进行了介绍。
  • 让课堂充满幽默

    让课堂充满幽默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幽默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从幽默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各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的机智应变,并提供了许多可供直接引用的幽默素材撷英。本书案例丰富、幽默风趣,可悦读,可操作,可模仿,可会心一笑,可掩卷深思,是新教师自我提升的案头书、教学艺术培训的参考书。
  • 支农心曲

    支农心曲

    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金融业的颇具理论性的心得体会与调查报告文学集。
  • 十二生肖与人生财运

    十二生肖与人生财运

    本书向读者解析了十二生肖不同的致富路径、各异的财运走势以及逐年逐月的“富运”与“钱程”,同时还对不同生肖之人的投资理财方式提出了许多具体、实用、安全的建议。
  • 被颠覆的村庄

    被颠覆的村庄

    本书分为村庄表情、村庄审美、村庄文化、村庄政治、村庄意识、村庄未来六章,内容包括:一个村庄的记忆、一个村庄的风水、一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村庄的政治等。
热门推荐
  • 逐鼎天下

    逐鼎天下

    乱世之中,向上的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腰间的钱,一个是手中的刀。徐凌,一个普通人,既没钱,又没刀,更可恨的是,他却是知道历史车轮的走向。他想当一个顺民,可惜失败了,官僚士绅们没有一个愿意让百姓们好好活着。他想逃向江南,依旧失败了,被抓了壮丁。既然老天不想让我平凡活着,那我只有用手中的刀,杀出一个朗朗乾坤!用我手中的刀,和我背后的勇士们,阻止中华走向三百年的沉沦……
  • 北大教授谈修心

    北大教授谈修心

    心,是纠缠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世界上,改变命运最大的力量就是心的力量。每个人的心力有三大块,一是心魂的力量,二是心态的力量,三是心智的力量。
  • 神皇王柱

    神皇王柱

    一个男孩儿的出生,引动了远在神界的两大神界帝皇的血脉之力。并且两大神界帝皇的血脉可以说都是走向了相反的两个极端。就像冰与火共存一样。亡灵族凭空出世,他们还保留着一点智慧。大批亡灵军团侵入人类世界。为了保卫人类最后的净土,人类以辉煌圣殿开始向亡灵族反抗,守卫这最后的净土。那个天赋异禀的小男孩儿最终会成为人类领袖,向亡灵族绝地反击吗?在人类与亡灵族互相倾轧的世界,他能否一路披荆斩棘,登上象征着人类至高荣耀的神皇王柱?
  • 苏打很甜

    苏打很甜

    1v1的校园小甜文苏稚转学第一天就碰到正在挨训的年级大佬,后来不幸还和大佬成了同桌,遭受着大佬每天的“问候”,最后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前几章剧情发展较快,后面会慢慢变缓,文笔不是很好,谨慎入坑)某次对话:苏稚:“林郁,我们养只猫吧,听说恋人养猫就不会分开了”“养两只吧”?“为什么”?“喵…”(再次强调男女主的人设有点复杂,我也很琢磨不透,嗯…我不是很擅长写虐的剧情,所以全文甜!!!)
  • 锦绣农女有点田

    锦绣农女有点田

    一不下心被泥石流冲去了古代,从没有爹娘的孤儿摇身一变,有了双亲,可爹却是个丑八怪瘸子,娘亲是个哑巴,弟弟是个体弱多病的早产儿。这对于农业界大佬的李寻桃来说都不是事,因为她在自带一个牛逼系统,医药种田统统都不在话下,她只恨自己为什么要进山采药,还把那个该死的白莲花野男人捡回来。夜晚,莫君离躺在炕上露出麦色的皮肤:娘子我们生个娃娃玩玩吧?李寻桃扛着锄头潇洒离开:没空,我要种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庄周梦起始篇

    庄周梦起始篇

    我本是一个不善于文字的人。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一件事情记录一下。虽然那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梦。庄周梦!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 杀神成道

    杀神成道

    林海被神秘人强掳至洪荒岛,当做魔兽圈养。你把我当魔兽,好!我林海便杀魔兽入修途!以杀成道,我就是神!
  • 我爱你王俊凯但我的心已碎

    我爱你王俊凯但我的心已碎

    我的心被你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我到底该爱你还是恨你,我早已不知道了。
  • 众神毁灭日

    众神毁灭日

    当一个自称主宰的中二病仗着强大的力量自喻为神时,那七个疯子将会戴着面具穿着西装,迈着骚气的步伐,亲手把主宰的脑袋摁进马桶里,然后,按下冲水键。…………………………主角视角简介。我只想当个普通的学生,却无意间落入了一个组织,这里的老板是个伪娘,伙计是个臭脾气的医生,他们非要给我钱,喊我帮他们招人偷东西。请问,我该怎么办啊!(全架空世界,若是和现实重叠,皆是意外。)
  • 来生再见

    来生再见

    如果还有来生,我们还在一起打日本鬼子。黄抗日,原名黄山猫,20岁顶替哥哥应征入伍,名字是那一年被一个国军营长改的。长着一张猩猩脸,参加了长沙的三次会战。五年后,在常德会战期间,被日军俘获,为日军搬运炮弹,后来被收复失城的国军官兵解救。半年后,于著名的衡阳保卫战结束时,他与他的弟兄们在团长的指示下一起向日军举起了软弱无力的双手,当时他们饿得要死,几天没吃一粒米,喝的是阴沟水,都没打算再活了。那时黄抗日是排长,休整后被编入伪军。几个月后又被湘南游击队捉拿,于是弃暗投明,成了游击队员。五年后又被国民党的地方武装逮捕,被关了五天。五天后,一支游击队折回来解放了黄家镇。黄抗日再次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