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8700000022

第22章 幽暗人性与心智启蒙(6)

“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羡慕。心理学家列尔里(MarkLeary)曾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撰文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20世纪70年代,在工资长期停滞后涨工资,幅度比现在小得多,每个月涨5块钱就不得了了。然而,这区区5块钱却足以让人争得打破了头,涨到工资的觉得非常骄傲、优越、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

然而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

涨工资的幸福是收入的幸福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满足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指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

美国的“加图研究中心”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能带来更普遍,更具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它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EdwardGlaeser)在题为《强行管理与自由平衡》的文章中也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也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virtueethics)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而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的第一卷就把“幸福”作为伦理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紧接着又在第二、第三卷里分别提出了“德行”(“善”)和“行为”的问题,因为“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

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happinesseconomics),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000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的人身和未来保障、食品安全感、干净的环境、健保条件、政治权利保障、社会福利,等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地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

13别让“幸福”成为有名无实的时髦用语

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母女两人坐在溪水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脱了鞋子,把光脚翘得老高地在晒太阳,上面的标题是“晒自己的幸福,让别人来看吧”。这大概是配合眼下“谈幸福”的热门话题,在报纸语言中追赶某种话语时髦。这样使用“幸福”一词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一般人在说话中使用“幸福”一词,往往指主观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取决于偶然、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普通话语中这种用法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也不必计较或当真。但一旦上升为某个社会“幸福生活”或“好生活”的显示或证明,那就成了一个问题。在和煦的阳光下感觉舒适快意,是狗是猪都能感觉这种快乐,将此称为只有人类用心灵才能感受的“幸福”,不知道是在恭维还是在挖苦。

幸福一旦太廉价,追求幸福也就失去了属于人类的特别意义;满足于廉价的幸福,透露的恰恰是真正幸福的可望而不可即。作家张贤亮在一次访谈中说起自己当右派时的经历,他先是说,“我个人最不幸的时候也是我们民族最不幸的时候”,接着又说,“劳改是很幸福的。有很多人想劳改而不得,懂吧,进去劳改,判几年,你就在里面劳动就算了,有的人在外面天天要进行政治运动,天天要进行批判,天天要为那一点票证发愁,我进去什么也不发愁了。那个时候中国有一段激进的时期,叫‘低标准、瓜菜代’,恰恰是劳改队里面死人的比例比外面的人要少,因为至少稀汤每天还有得喝”。

张贤亮说的“幸福”是他的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丝毫不能证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幸福,更不能证明劳改的幸福。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也说了一个劳改营里的“幸福”故事。斯大林时期劳改营的犯人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从前一天晚上起就觉得不舒服,有些发烧,他早晨起来,觉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不知道这一天要怎么熬过去。可是一天下来,居然过得非常顺当:没有关禁闭,他们小队没有被赶去干最苦的活,午饭的时候赚了一碗粥,砌墙砌得很愉快,搜身的时候偷带的锯条也没有被搜出来,晚上又从别的犯人那里弄到了吃的东西,还搞到了烟叶。没有生病,一天就这样挺过来了,没碰上不顺心的事,“这一天简直可以说是幸福”。

18、19世纪,英国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边沁(JeremyBentham)用“幸福”的观念来推动当时的社会和司法改革,在这之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对很多思想家产生了持续的吸引力。幸福成为一种以改善民众生存状态为现实目标的政治伦理。“幸福”被用来代替传统政治哲学的“正义”,以区分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对”和“错”。这个新的价值概念后来被用作为公共政策的导向。

这种幸福也叫“功利”,边沁说:“功利,或者说最大幸福原则,它认为,行为的正确性与其增进的幸福成正比,错误性则与其增进的幸福反面成正比。幸福意味着快乐与没有痛苦;不幸福则意味着痛苦与缺乏快乐。”这是一个普通大众都能理解,并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体会的道德原则,它的简单正是它的力量所在。按照这个见解,一个人该做的就是使快乐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同样,一个好的政策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得到尽可能多的幸福。

边沁的“幸福”功利主义过于简单,它的最大伦理困境之一便是忽视了幸福的价值问题,因为幸福常常并不是它自己的价值,幸福并不能自动成为“好”。一个社会的“好”并不只是简单地生产幸福,还更在于公正地分配幸福。一个好社会里的幸福并不是所有个体幸福的简单相加。如果一个社会中有的人特别幸福,而有的人特别不幸福,那么,不幸的人并不会因为有人特别幸福也就变得幸福起来。他们之间的幸福分配是不公正的。特别幸福的人不能无视不幸福者的存在,用虚伪的“平均值”强行代表他们幸福起来。

而且,幸福也并不等于快乐或满足,幸福的观念需要包含区别不同快乐的价值标准。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JohnS·Mill)对边沁的幸福观做了修正,他指出:“野兽的快乐并不能满足人类对幸福的种种念想。人类具有比动物的欲望更高级的能力,而且,一旦意识到这些能力,人们就不会将任何并不能令这些能力得以满足的事物视为幸福。”因此,晒太阳或者在劳改营里喝稀汤并不是属于人类的那种高级幸福。

从20世纪后期开始,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讨论好生活时,开始用别的概念来代替“幸福”,因为别的概念比幸福更具体,也更便于评估,不像“幸福”那样几乎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的、难以界定的“快乐”。他们有的认为,需要用社会政策来公正分配的不是“幸福”,而是“钱”。钱直接反映为“收入”,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分配不公在收入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当然,除了表面的收入之外,还有灰色收入和隐性收入,因此要求官员公开收入和财产便成为维护社会分配正义的必需政策。社会改革如果只是笼统地高谈提高人民的幸福,而不能涉及“钱”,尤其是权势阶层的钱的问题,那便只能是一种空洞、虚伪的口惠。

还有的经济学家,如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认为,“幸福”并不是社会政策的最佳关注点,甚至连“钱”(或“收入”)也不能客观测定一个社会的分配是否公正。这是因为钱并不等于购买力,钱的增加(如涨工资)可能是为应付严重社会问题(物价涨得太凶)而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根本不能提高购买力。人们涨了一点工资,但却无助于减少涨价造成的担心和精神压力,说明他们在意的是购买力,而不是钱本身。森对“好生活”所提出“能力”评估被其他社会学家扩展为包括消除贫困、提高社会福利、自由、教育、健康、食物安全、生态环境等具体的社会发展方面。关注普通大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这些具体发展需要,同时坚持有的幸福比其他的更有价值、更能持久、更值得追求,这样才能避免把“幸福”变成一个空洞、廉价的时髦用语。

14弄出点动静来的胡说八道

据报道,亿万富豪陈光标今年又要去旁听两会,届时会对国家大政提出几个建议,其中一个是号召在中国成立“节约粮食日”,“在这个节日里,全国人民不吃饭,饥饿一天,忆苦思甜,回想在饥饿年代的感觉”(下称“光标建议”)。这个建议立刻遭到网民的冷嘲热讽,被当作是又一则具有“光标特色”的胡说八道。

其实,任何一种胡说八道都有一个说理机制,更确切地说,有一个包含某种谬误的说理机制。光标建议有它自己的道理,但那是一个有逻辑谬误的道理。“每人每年饿一天”的逻辑机制是这样的:大前提,“节约粮食是对的”或“应该牢记粮食可贵”,小前提,“每年饿一天是节约粮食”或“饿一天可以牢记粮食可贵”,结论,“所以每人每年应该饿一天”。不难看出,这个说理机制中的小前提是谬误的,因为饿一天不等于节约粮食,也不一定会让人牢记粮食可贵。实际可能是,这么做不但收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会助长装模作样的伪善,成为“文革”中“吃忆苦饭”的滑稽翻版。

不仅如此,这个“胡说八道”中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说理机制谬误,那就是,说理所暗含的“呼吁”(appeal)是不对的。呼吁包含在说理中,是为说理提供道德合理性的支持。光标建议的道德呼吁是“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若无这个道德呼吁,谁都会把要求全国人民每年必须挨饿一天当作一句疯话。这个呼吁与其说是“谬误”的,不如说是“荒唐”的(又称“愚蠢”,stupid)。节约粮食当然是人人有责,但是,在一个贫富极为悬殊的社会里,有的人大吃大喝,有的人三餐难济,他们节约粮食的责任是不同的。在中国,可以肆意消费粮食的人只是少数。少数人的浪费病,却要求多数人跟着吃挨饿的药,这不合理。有的人一年吃不上几顿好饭或饱饭,而有些人却可以天天山珍海味,要求人人挨饿一天,那是美事不能人人均沾,而代价却要个个平摊,这样的建议毫无道德可言。更为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对国家财富和国民责任公正分配原则的歪曲和破坏。

胡说八道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正确或道德正确的胡说八道,在中国,这两种“正确”经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也一定是以政治为主导的,所以最后成为“政治正确”。光标建议便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胡说八道,它那个看似非政治的“节约粮食”,其实是为了讨好政治的“反腐”和防止“亡党亡国”而提出来的。

“政治正确”会麻痹一个人的理智,钝化一个人对胡说八道的感觉,甚至把胡说八道的愚蠢误认为是高明、独特的睿智。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皮特金(WalterB·Pitkin)在《人类愚蠢历史导论》一书中总结了愚蠢的三个特征:第一,愚蠢的人比我们能够想象的要多;第二,政治、经济的大权都掌握在愚蠢程度不等的人们手上;第三,特别愚蠢的往往是特别有能耐的人。最后这一点有两个原因,一是匪夷所思、大胆荒唐的念头要有能耐才能想得出来;二是这样的念头如果没有高尚、华丽的政治和道德包装,一定会被人当作是疯子的妄想,而设计这样的政治和道德包装,没有大能耐是根本办不到的。在这一点上,陈光标还只不过刚刚学到了一点皮毛,所以一下子就显出了他的愚蠢。

对于光标建议的愚蠢,人们会当笑话来听。然而,千万不要一笑了之,因为这种愚蠢后面的问题不仅仅是陈光标一个人的,而且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有网友指出,陈光标的表演是一种“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personalitydisorder)的征兆,这种病又叫“癔症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是一种“以人格不成熟,爱出风头,过度表现欲和情绪化,行为夸张为特征的人格障碍”。还有网友说:“这是病,得治!”这确实是一种病,美国心理学界的研究发现,一般美国人中大约有2%—3%有这种毛病,在接受健康治疗者中,则高达10%—15%。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得这种病的人数尚无确切统计,但却随处可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不管什么动静,先弄出点动静来再说。

这些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特征是,特别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受到别人的赞赏。他们为了引诱别人关注可以不择手段,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跋扈嚣张、做出古怪的动作或事情、故作耸人听闻之语、故意出言不逊、行为粗鲁、展露性挑逗的衣着、举动、言行,等等。这种病的话语特征包括心血来潮地胡说八道、矫情言说浅薄的情感和假大空的观点、说事情以偏概全,只有大致印象,没有细节也没有逻辑、自我吹嘘、夸大其词、虚张声势地把自己戏剧化和名人化。

同类推荐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这本《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所选说课稿均为实践型说课,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性;所选说课稿多数是全国各省市说课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各地最新教研教改方向,作者都是新课标教改的试验者和开拓者,引领着课堂教学的革新、潮流;所选说课稿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各有所长;所选说课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体育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人们强健筋骨,又可以帮助人们健美心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这项运动是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体育方式休闲化发展趋势、体育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区域扩大化发展趋势、体育性别鲜明化发展趋势、体育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健身科学化发展趋势。从这些方面研究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的作用。
  • 温州话365句

    温州话365句

    本书是温州话系列读物之一,结合温州电视台方言节目《天天讲闲谈》,分12部分象征12个月;每部分28到31句,暗合每月天数,一共365句。每句内容里包括:基本句型,情景对话,小贴士等。本书是让来温务工人员和普通温州市民进一步掌握温州话的通俗性读物。
  •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郎咸平说:热点的背后

    听“郎咸平说”:这些热点话题背后的真相。我最讨厌文过饰非的学者,你以为把事情压着,问题就能解决吗?中国楼市产生泡沫,是中国投资经商环境持续恶化造成的。我认为,真正能挣钱的好项目,应该由我们全体老百姓来做。你敢内幕交易,打官司打到你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未可知。如果没有规则,金融大鳄进来之后,一定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热门推荐
  • 半生寻梦记

    半生寻梦记

    人性有灵,可修灵力。以架空世界为背景。小小少年成长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神狩传记

    神狩传记

    以黑暗中成长,以杀戮中崛起,漫漫大道中孤身一人,独自前行。
  • 爱情只是一场游戏

    爱情只是一场游戏

    如果问爱情值多少钱?那很多恋爱中的痴情男女都会回答无价吧!但是对于她来说,爱情可以换来金钱、车子、房子。她的职业就是每天游走在所谓的爱情世界里,让那些猎物爱上自己,然后用各种手段赚取食物。一旦确定目标就从来没有失手过。她沉醉在自己的游戏里.......当她飞上了枝头,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凤凰,她骄傲,自信。却输在爱情这场游戏里。当有一天她想要放弃这场游戏的时候,却没有人给她机会。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爱上了她的猎物。
  • 时光远远不及你

    时光远远不及你

    余芊芊不会想到后来自己真的会为了一个人放弃一片森林,陈清野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喜欢一个第一次遇见就和其他人逼迫自己下跪的人。时光远远不及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下第一恶妻

    天下第一恶妻

    她一穿就嫁,成了让人艳羡的继府三少夫人,上头还有大房二房,皆是臭名远扬的欺世恶婆娘,三人搓麻将打牌,消遣过日子,她挺乐。只是这男人却偏来招惹她,骗的她湿身失信,还敢出轨搞外遇,美其名曰男人三妻四妾有何不可。哼,老娘不发威,你还真当是小猫!
  • 丑妃无良

    丑妃无良

    王爷,我漂亮吗?滚!王爷,让妾身服侍您沐浴更衣吧。滚!王爷,我给你剪的发型好看吗?滚!对如此贱气纵横的王妃,渣男王爷,你认栽吧。被迫嫁给他,后来却爱上他,阴谋与爱情纠葛,谁负谁多一些。
  • 桃花深处易安然

    桃花深处易安然

    都说新一届校草很高冷,怎么她就感觉不到呢?看着闺蜜给她发过来的最新高冷校草照片,再转头看看像个大型萌犬一样粘在她身上的同款小奶包,她只想深深地吐槽一句:“这他喵的哪里高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