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就是补品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补药与补品混为一谈,结果是将补药当成补品吃。实际上补药和补品是两码事。
补药是药,不可滥补。通常所谓的补药,主要是指中药中一些能补养人体阴阳气血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如人参、黄芪、鹿茸、当归、阿胶、枸杞子等,它们均有其适应证与禁忌证。其中人参和黄芪,只适用于肺、脾气虚者,若应用不当,会引起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故对脾胃有痰湿者,应慎用或忌用。鹿茸有助肾阴、生精髓、强筋骨等功效,适用于肾阴不足、精衰血少及骨软行迟等症,对于阴虚阳亢及内热者应忌用。阿胶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症,也可用于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及虚烦不眠等症。但对内有瘀滞、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均应忌用。
补品虽好,也讲宜忌。补品主要指食物中的补益之品。如鸡、鱼、鸭、肉、蛋、蟹、海味等。对正常人均可食用,但对病人则需视病种而定。若患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炎等,不应食猪肉,特别是要少吃含脂肪高的肥肉和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若有各种急性炎症,以及孕妇有胎热或有流产者均忌食羊肉。若患出血性疾病、急性炎症等,则忌食蟹类。若患有麻疹、风疹、水痘及疮疖等,也不宜食鲤鱼。
以药养生错了吗?
近年来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各种各样的“营养药”及“补药”,大多数经济尚宽裕的人都愿意花钱买健康,寻求以药养生之道。其实,以药养生之道并不可取。
补药补药,首先它是药类,同其他药物一样,是用来治疗某些虚损性疾病的。既然是药,就具有一定的适应证,而不是包治百病。对需要补药的病人来说,吃补药是为了扶正以祛邪。但对于健康人来说,吃补药非但没有作用,补之不当还要增加人体负担,甚至引起疾病。例如,久服人参可出现腹胀纳少,烦躁失眠;久服银耳、大补阴丸,可出现呕吐、清涎、脘闷、食少;服用过量鹿茸、全鹿丸,有身热、鼻出血、胃灼痛、四肢颤抖等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健康,任何一方偏盛都会生病。药物终属补偏救弊之品,因此,以药养生就应该根据人体正气虚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盲目滥补,会导致新的营养失调,严重时就会带来药源性疾病,损害人体健康。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有的药品虽含有某种能够改善人体某一方面功能的成分,但不可能一种药品就能够满足人体的全面需要,更不可能一种药品就能够全面改善或提高人体的功能。换句话说,人体体能的提高,单凭一种药物、一种物质或者几种活性成分都是办不到的。药品与营养性的滋补品、保健品不同,药品有严格的剂量限制,所以,把药品当作补品,走以药养生之道是不科学的。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补药”及“营养药”,有不少是价不符实,甚至有价值欺诈行为。而广告宣传更是大肆渲染药物的营养作用,甚至把某些保健药物本身很平常的成分,说成是新研究新发现的天然营养成分,哄抬价格,夸大药效,诱导消费者误入以药养的误区。
事实上,人体的营养主要应依靠正常的饮食来保证,就我国人民现实生活水平状况而言,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是正常的,膳食结构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营养素的摄取一般来讲是足够的,并不会造成特别的营养缺乏,也就没有必要在营养上专门补充。可以这样说,除了老年人、孕妇、产妇、病人等身体状况处于特殊情况下,需要补充某些营养素以外,更多的时候人们是不必要专门用药物来补充营养的。
药酒养生人人皆宜吗?
酒本身是一种药物,它具有辛香走窜之性,可载药到达全身各处,故有“百药之长”的美誉。药酒是将一些中草药浸泡在酒中,经过5~7天后,用来治疗疾病的含有中药的酒。目前药酒有药厂配制的(如消咳喘、骨刺消通液等),也有个人配制的,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疾患。既可内服,也可外擦,疗效显著。
因为酒可浸出许多水无法浸出的中药有效成分,是极好的有机溶媒,多数药物的有机成分都可溶在酒中。所以药酒有时比同样的中药煎剂、丸剂、膏剂、胶囊剂作用更佳,深受广大患者喜爱。
然而,药酒虽是好药,但并非人人皆宜,多多益善。药酒中的酒精成分对一些疾患,如高血压、中风、肝肾系统疾病、浸润性或空洞性肺结核、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湿疹等病有害无益。一些传染病如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宜饮用药酒。另外,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也禁饮用药酒。因此,身体没病最好不要服用药酒,尤其是青少年。确实想饮用药酒最好事先征得医生的同意。由于药酒以酒浸泡而成,所以对酒有禁忌的人同样不宜服用药酒。
因此,选择和饮用药酒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辨证选用莫滥用应用药酒应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进行辨证服用。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药酒饮量要适度 少饮有益,多饮有害。有人根据大量病理资料研究了乙醇消耗量与肝损害的关系,发现每天饮酒量,以相当于每千克体重以1克乙醇量为预防肝损害的安全量上限。为了安全,乙醇每日摄取量,60千克体重限制在45克以下。一般的滋补养生类酒的最佳服用量以每天50~100克为宜。
饮酒疗程应遵医嘱通常药酒分为治疗性药酒和滋补养生性药酒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饮用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药酒要强调“中病即止”,不可久饮。市场上常见的药酒多以后者为主,一般都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只有很少一部分才能作为日常使用(主要含有枸杞子、黄芪等)。故饮用药酒的时间长短应该由医生决定为妥。
因人制宜饮药酒选用药酒应量体而行,因人而异。体形消瘦的人偏于阴亏血虚,容易生火、伤津,宜选用滋阴补血药酒;体形肥胖的人偏于阳衰气虚,容易生痰、怕冷,宜用温阳益气的药酒。性别方面,一般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不宜使用药酒;在行经期,如果月经正常,也不宜用活血功效较强的药酒。年龄方面,年龄越大,则新陈代谢越慢,服用药酒药减量。
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脏器功能尚未齐全,所以一般不宜服用药酒,平时惯于饮酒者,服用药酒量可比一般人略增一些;不习惯饮酒的人,在服用时,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需要服用的量,也可以冷开水稀释后服用。
总之,选用药酒要因人因病而异,要选用有针对性的药酒。药酒既可治病,又可强身,这并不是说每一种药酒都能包治百病,患者随意拿一种药酒饮用就可见效。饮用者必须仔细挑选,自制药酒在配方时要辨证选药,切不可人用亦用,见酒就饮。
第三节解读儿童用药误区
孩子尽量不用药的做法对吗?
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有些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总是心存畏惧,以致消极对待药物的副作用,采取尽量不给孩子用药的态度;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小时生病常用药,长大后生病用药就没效,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给孩子用药。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孩子生了病,可不用药物治疗而待其自愈呢?回答是否定的。
大家都知道,孩子患病后,病情是否会进一步加重或合并发生其他严重的病症是不易预料的。如平时常见的病毒性感冒,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不治疗也可以自愈。但也有部分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极少数的孩子还会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可见病毒性感冒看起来是一个小病,但若不重视,也可能酿成大病。
还有,由于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未臻完善,机体魄力相对较弱,有时一些小感染,如皮肤脓疱疮或疖肿,若不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细菌会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脓毒败血症,或由于细菌长驱直入,钻进大脑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另外,还有一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热、严重的哮喘等,如不及时用药治疗,常在短期内病情恶化,危及患儿生命。
由此可见,孩子患病后,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诊治,配合医生用药物助患儿一臂之力,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使孩子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孩子生病尽量不用药是不对的,但孩子一有病就无药不可的做法也不妥,故应提倡尽量减少使用药物,过多、过量地用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有病无病吃粒“至宝锭”,若要平安吃点“百寿丹”等都是不好的现象。严格来讲,所有的药物都有副作用,就像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吃饭可以饱肚子,但吃多了则会引起消化不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适度的情况下有益,否则会可引起伤害。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不能正确表达自己身体的不适,必须通过家长和医生的观察来诊断病情,因此看病和服药都比成人困难许多。儿童的身体处于发育期,肾脏、肝脏等代谢器官的功能很不完善,在生病时更出现不确定的改变,容易出现对药物的异常反应。另外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迅速,药物进入身体后的吸收、排泄都比较快,也会改变一般药物在身体内的作用。因此,增强孩子的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应该说也是有必要的。
给宝宝吃药最易犯错的有哪些?
很多家长对待喂药给孩子吃这件事情并不够“专业”,往往犯错了而不自知。这包括喂药方法、储存药物方法,以至给孩子用药的一些常识等。以下陈列了一些常犯的错误,希望在你给孩子用药时有所帮助。
错误一 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喂宝宝吃药。
孩子日常出现的某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水、少许咳嗽之类,不用吃药,也可很快自愈。事实上,很多买回来的成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吃了之后,会有副作用,诸如感到困倦。家长不宜胡乱给孩子吃药。
为了安全,亦不宜储存太多药在家里,以尽量减少孩子可接触到的机会。
错误二随意增减药量,随意停止用药或延长用药。
在给孩子用药时,本来应该用儿童量,但有的家长为了快点治好病,就盲目加大药物用量,往往导致药物过量而中毒;也有家长在孩子病情稍好时,随便停药,结果导致疾病复发。因此,孩子用药必须按医嘱规定的剂量、疗程用药,不可随心大意。
错误三不按时用药。
有的家长以为服药时间提前或延后都无关大局。要知道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半衰期”,延后用药,使体内药物浓度锐减,而提前用药又会使药物浓度猛增,只有按时用药,才会使药物在孩子体内保持适宜浓度,有利于发挥药效。
错误四强行喂药。
儿童吃药难是家长共有的体会,但强行喂药危害极大。例如:有些家长用按头、撬嘴、捏鼻的方法灌药。这样喂药十分危险,因为小儿在哭闹和吸气时,药物极易进入气管,引起呛咳,甚至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
有些家长以训斥、恫吓的方式强迫儿童服药,会使药物误入气管。
一些家长趁小儿张口哭或笑时,突然将药物投入其口中,随即灌水冲服;有的家长趁患儿熟睡之际将药灌入其口中,这些都是危险的做法。由于小儿咽喉狭窄,且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睡眠中咽喉神经突然受刺激,会发生呛咳和喉痉挛;如果药物误入气管,可以引起窒息死亡。
错误五让病儿躺着服药。
这是不正确的服药姿势,因为躺着或仰着,药物很难咽下,即使用较多水冲服,也会有少量药品易在食管中黏附在食管壁上,某些药物还极易刺激损伤食管黏膜,同时也使药品在胃肠的吸收减少,降低药效。服药一定要坐起来,或抱起来,服后几分钟再躺下。躺着服药可能发生呛咳,甚至使药片误入气管。
错误六用一只普通汤匙或茶匙来量药水喂给小朋友吃。
家庭中应备有专门为小朋友而设的量药水用试管形匙。随便用一只平常用的匙来喂药水,很容易喂了太多或太少的分量给小朋友,影响疗效。1茶匙的分量相当于5毫升,但一般餐具用的茶匙的容量由4毫升至9毫升不等。喂小朋友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匙;喂小宝宝吃药可用滴管。若真的没有专用的药匙,较理想的代替品是用可量分量的茶匙。
错误七没有依指示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摇匀药水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劲,会对小朋友有害。
错误八无效的药继续服下去。
孩子服食了买回来的成药已数天,仍未见改善病情,你却依然继续给他吃下去,这样很有可能延误病情。假如孩子吃了这些成药已两三天,还未见好转,便应该停止不要再吃,须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不要期望再吃一段时间这些药才发挥作用,很可能他的病症并非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必须由医生诊治。
错误九保留着已过期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