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08400000005

第5章 军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作战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人的可乘之机,以压倒的优势打击敌人,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这也是唐太宗说的:“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

【原典】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④。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

先为不胜,待敌可胜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创造;不可胜,使敌人不可能战胜自己。此句意为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的意思;敌之可胜,指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③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战胜,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④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能够创造自己不为敌所胜的条件,而不能强令敌人一定具有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⑤胜可知而不可为:知,预知,预见;为,强求。意为胜利可以预测,却不能强求。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强求。

首先保存自己,然后消灭敌人

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攻与守。攻与守的目的都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是,在战场上,许多情况下,敌人的兵力、物力或敌人所拥有的天时、地利往往要强于己方,己方不被消灭就不错了,奢谈战胜强敌,谈何容易!

孙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这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战机,以弱制强。这样,战争的主动权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取得胜利才更有把握。

什么事都有其前提条件,而条件是否充分、有利,将直接关系到事情的结果。所以,当准备做某件事时,一定要事先考虑周全,做好准备,充分有利的条件,会让所做的事情得以顺利完成。

俗语云:“打铁还得自身硬。”为人处世与用兵作战一样,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人头地,有真才实学才行。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并非一句空话。只有创造必胜的条件,才能化弱为强。同时,懂得创造有利条件逆转当前的劣势,不但让自身实力陡增,同时也让对手变弱,这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技巧之一。

战国末期,赵孝成王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今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为便于抗击匈奴,赵王特别赋予李牧可以根据战争的需要设置官吏的权力,而且一郡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

李牧到任后,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卒,加紧训练骑马射箭技术;同时派精兵严守烽火台,以备随时报警;又派出大量侦查敌情的情报员,以便有军情及时报告。全军战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争先,个个奋勇,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效劳。

平时,李牧总是明令部下:“如果匈奴侵入边境掠夺物资,赶快把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城堡内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战捕杀匈奴者,斩首示众。”

于是,每当匈奴入侵边境时,烽火台一报警。李牧立即下令收拾物资退入城堡,从不出战,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连赵国的士兵们也在下面偷偷议论,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还有愤愤不平者。

后来,有人把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报告给了赵孝成王,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求李牧出击匈奴。李牧却仍然和原来一样,只要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希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灭了自己的威风,非常生气,也认为他胆怯无能。于是,立即免去了李牧的职务,派另外一员将领代替了他。

新将领到任后,废弃了李牧的全部规定,只是每天加紧训练,准备抗击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来,每当匈奴入侵,边将都下令出战,每次出战都不利,人员伤亡很大,物资损失也很多,而且边境上的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都纷纷逃亡。

实在没有办法,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重新担任代雁门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坚决不肯就任。不得已,赵王只得下令强迫李牧出来。

李牧对赵王说:“大王,如果一定要让臣重新任北边守将,那就必须答应还照我从前的办法,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这样,李牧又来到代雁门郡,命令将士还照以前的办法坚守。几年内匈奴几次入侵,都一无所获,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边疆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李牧看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准备了经过严格挑选和修理好的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战斗训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没过多久,探子来报,发现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刚一跟匈奴兵接触,就佯败拼命逃窜,丢下几十名百姓和牛羊让匈奴俘虏去。

听到前方战报,匈奴单于十分高兴,真的以为李牧怯懦可欺,于是,马上调动大部队侵入赵的边境,准备大肆掳掠。

由于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所以,李牧早在匈奴来的路上埋伏了奇兵,当匈奴大部队一到,还没等单于布阵,李牧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生力军早冲杀过去。将士们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个个生龙活虎,勇猛无比。

匈奴兵将一直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着俘获女子和玉帛等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赵军凶猛的进攻,阵脚很快被打乱,纷纷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队列已乱,立即命令军中击鼓,中军主力也冲杀过去。李牧左右翼出击获胜,单于本来已经惊恐不安,眼看中军又冲杀过来,鼓声、人群喊杀声、战马嘶鸣声滚滚而来,单于吓得顾不得部下,自己掉转马头就跑。主帅一乱,匈奴兵更是一个个只顾逃命,哪里还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挥部队,一路追杀。匈奴逃兵中途遇到李牧埋伏下的军队拦击,前后夹击,匈奴兵被杀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杀死匈奴十几万骑兵,缴获了无数马匹。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势灭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檐褴、东胡、林胡等王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以后,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攻与守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积蓄作战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然后,寻找战机,以弱制强。这样,战争的主动权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取得胜利才更有把握。

【原典】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①。

攻守相辅,进退自如

【注释】

①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意为使敌人不能胜我,在于我方防守得宜;而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我方进攻得当。

【译文】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

不胜则守,可胜则攻

在作战中究竟是采取攻,还是守,这要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依据,在相对比后作出正确的决策。原则应该是当攻则攻,当守则守;否则,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为“败兵”之道。总的来看,孙武在攻与守的作用问题上,特别把防御看作“自保”的作战形式,把进攻看作取得胜利的作战形式。但孙武在这里所谋求的胜利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全胜。

防御战,是战略研究的起点。势劣力单时,不得不用守法。守与攻一样,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战斗形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防御比喻成盾牌,他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绝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由此看来,这种作战形式的内涵比进攻形式还要丰富。

孙武描述防守的全胜战略时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是说我军的防御形式如藏于深深的地下,使敌人无法窥其形态。敌人无法探知我方信息,而我方尽知敌军信息,从而稳操胜券。

从战术上讲,进攻利大于弊。进攻战,在春秋时代已构成了体系性的战争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许多古代军事家的著述多谈论到进攻战,这主要是因为从战争的利弊看,进攻几乎总是有利的。因为进攻可以把战祸带到敌国的领土上,消耗敌方资源,使本国免遭破坏,能提高我方士气并使敌方产生恐惧情绪。然而,主帅必须考虑到,主动的入侵性进攻必然会激起对方抵抗的力量,尤其是关系到对方国家命运的时候。进攻达到入侵程度时,战线虽然在敌国的领土上展开,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那里的山川要塞必然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民众强烈的反抗入侵者的情绪也会使进攻者无法安身。

进攻战中所遵循的运动原则为出其不意。在本篇中,孙武形象地描绘了善攻者的形象,“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行动如在高不可测的云天之上,使敌方无法探知其动向,而它则可以伺机而动,出敌不意地取得成功。因此,奇袭式进攻手段令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进攻者爱不释手,发展成为军事艺术中一门独特的学问。

近代西方有军事家把进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所进攻的是一个大国的全部领土或大部领土,即入侵战争;二是所进攻的只有一个省,一道防线,即是一次普通的进攻;三是进攻的只是敌人的一个阵地,即攻击战役或战斗。

进攻的基本条件是能抓住机会。如在敌人恐慌惊惧时,巧妙调集兵力,聚而歼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战果。趁敌退却和调换阵地时,加以进攻,是歼敌最难得的机会。在我军防守严谨时,也要随时注意寻求进攻的机会。可见进攻作为一种战争的指挥原则,并不是随意可为的决策,要在确保本军军力充实的基础上,把握战机,伺时而动,抓住机会,才能采取进攻行动。

在进攻战中,“主动”是将士行为的指南。主动常表现为先发制人,所以战争中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与否的分水岭。猛攻就是奋力相击的形式,在进攻中,投入的力量越大,进攻越猛烈,自己的损失就越小。进攻的猛烈性,决定了进攻战术的连续性。在我方实力雄厚时,在适当的形势和条件下,进攻者发动连续不断的进攻,使对方没有喘息的余地,必然能取得胜利。

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妥善处理攻和守的问题。孙武认为,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在作战中究竟是采取攻,还是守,这要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依据,在与敌军相对比后作出正确的决策。有余则攻,不足则守;先稳守势,再谋攻战;立足于攻,胜由攻来;攻中有守,有所防范。

【原典】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①,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②。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③。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注释】

①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采取防守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采取进攻的办法,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处于优势。②“九地、九天”句:九,虚数,泛指多,古人常把“九”用来表示数的极点。九地,形容地深不可知;九天,形容天高不可测。此句言善于防守的人,能够隐蔽军队的活动,如藏物于极深之地下,令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人,进攻时能做到行动神速、突然,如同从九霄飞降,出其不意,迅猛异常。③自保而全胜也:保全自己而战胜敌人。

【译文】

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令敌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

善守善攻,收放自如

孙武在本篇中就“攻”与“守”进行了专题论述。他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武在这里就攻与守的作用、条件、特点和目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敌我力量的不同,灵活运用作战的基本形式,掌握攻守之宜,能攻善守,以达到保存自己,取得全胜的目的。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是曹、袁两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主力决战,曹军取得了歼灭袁军7万精锐部队的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次战争,又是在北方平原上进行的坚固阵地防御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弱胜强、攻守相辅的成功战例。

公元198年冬,曹操消灭吕布,大体统一河南。次年春,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河北。至此,在群雄混战九年多以后,北方诸雄基本覆灭。袁、曹两大集团的对抗成为历史必然。此时,袁绍兵力有十几万,其中精兵约10万,战争资源较充足。曹操总兵力约数万,远少于袁绍,且装备落后,战争潜力较差,但“士卒精练”,很有战斗力。为专力抗拒袁绍,曹操在消灭吕布集团后,积极谋划,进行战争准备。袁绍亦深知曹操实力不凡,在消灭公孙瓒,发布进兵许都命令之后,也进行了半年的备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声讨曹操。二月,率10万大军进军黄河北岸重镇黎阳,官渡之战爆发。

面对袁军气势汹汹而来,曹军主力主动后撤,利用官渡有利条件构筑主要防御阵地。为了掩护主力渡河,袁绍令大将颜良为先锋,率部渡过黄河,将曹军刘延部围困于白马。四月,曹操率官渡军主力北上解救白马之围,用荀攸之计,先到延津,佯示渡河袭击袁绍侧后,调动袁军来战。袁绍听说曹兵在延津企图渡河,果然分兵西应,削弱了白马对面黎阳的兵势。曹操分散袁军兵力成功后,率轻兵隐蔽,兼程奔袭白马。颜良发觉时,同曹军相距只有十来里,只得仓促迎战。颜良被曹操当时的部将关羽斩杀,袁军溃败。曹操以获胜之兵迁移百姓,沿河西撤。

五月,袁绍率主力渡河至延津,一面在延津以南构筑营垒,一面派出刘备、文丑追击西撤南下的曹军。曹操下令勒兵安营,使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并将从白马缴获来的辎重运往大路以引诱袁军。文丑、刘备率骑兵五六千先后追到,部众开始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顿时混乱。曹操见时机已到,令约600名骑兵全部上马出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同时,令于禁、乐进率步骑5000名,从延津西渡河奇袭袁军后方,焚毁袁军各处囤积物资库20余处。初战虽胜,但迫于袁军之势,曹操引军退守官渡。

大将颜良、文丑被斩,袁军大为震惊,放慢了前进速度。七月,汝南郡黄巾义军的刘辟倒向袁绍。袁绍利用此有利时机派刘备率兵突击曹军后方支援刘辟。曹操遣蔡杨攻击刘备不胜。此时,刘备已经想自立门户,不再为袁绍效力,因此其行动并没有达到袭扰曹操后方的目的。袁绍又令偏将韩猛率部切断曹军官渡以西通道,在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北50里)被曹仁击败。从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击。

根据曹操兵粮少的情况,沮授劝袁绍打持久战,以守为攻,拖延时间以消耗曹军。袁绍不听,挥军进至阳武。八月,各军营齐头并进,以数十里宽的作战队形正面逼近官渡。面对袁军稳步推进,曹操令部下分别立营对峙。九月,曹操率军出击袁军失败,退回城垒固守。袁军实施强攻,激战异常。此时,曹操兵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袁绍。曹操想撤回许都,被谋士荀彧所谏阻。这时荀彧报告说,袁军运粮车将到,运粮将韩猛勇猛而轻敌,如果袭击他的粮车,一定能够获胜。曹操令徐晃、史涣二人带兵截击。于是,他们在袁军右翼侧后的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烧毁韩猛粮车数千辆,再次获胜。

十月,袁绍又派运粮车大规模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将率领万人北上迎接。淳于琼等护送运粮车至袁绍大营以北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以西7公里)宿营。曹操命曹洪、荀攸坚守官渡营垒,亲自率5000名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沿途冒用袁军旗帜,骗过袁军盘查。到达乌巢,包围淳于琼营,大肆放火。拂晓,淳于琼出营迎战,见形势不利,退回保营。曹操挥军攻杀,大破淳于琼,烧毁了乌巢全部粮草,并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及牛马唇舌,送到袁军大营,袁军十分恐慌。

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了乌巢,采纳郭图建议,命令高览、张邰率重兵攻击曹操本营,仅以轻骑兵增援淳于琼。高览、张邰率重兵攻击曹营,无法攻克。郭图为诿过于张邰,向袁绍进谗言。张邰等怕诛,临阵投降曹军。

曹操回营后,根据张邰投降等征候,判断袁军陷入混乱,立即发起全面反攻。袁军听说乌巢粮草被烧,张邰投降,军心混乱,士无斗志,在曹军攻击下全线溃败,袁绍只带领800名骑兵仓皇渡过黄河。

官渡之战,曹操以绝少兵力对抗袁绍绝对优势兵力,最后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可以说曹操巧妙的战争指导艺术是其赢得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的攻守思想对此次战役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从战术上讲,进攻的利大于弊。进攻战,在中国春秋时代便已形成体系,内容十分丰富。这种做法不仅使本国免遭破坏,而且还能提高我方士气,使敌方产生恐惧情绪。然而战争中的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应适当地综合运用进攻和防守,使攻守相辅相成,进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原典】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①,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②,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④。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⑤。不忒者,其所措必胜⑥,胜已败者也⑦。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立于不败之地,不失敌之败

【注释】

①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不过,不超过;众人,普通人;知,认识。②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兽类在秋天新长的毫毛,比喻极轻微的东西。多力,力量大。③闻雷霆不为聪耳:能听到雷霆之声算不上耳朵灵敏。聪,听觉灵敏。④胜于易胜者也:战胜容易打败的敌人(指已暴露弱点之敌)。⑤不忒:忒,音“特”,失误,差错。不忒即没有差错。⑥其所措必胜:措,筹措、措施。此处指采取作战措施。⑦胜已败者也:战胜业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激战而取胜,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抓住时机,攻打要害

孙子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在本篇中一直强调,战争中要保持主动权,积极作战,善于抓住战机,伺机攻敌。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公元前1027年正月,周武王(姬发)以遵奉文王之命,与吕望、周公、召公等率兵车300乘,虎贲(周王近卫军)3000人,甲士45000人,自镐京(今西安西)出发,浩浩荡荡东进伐商。

其实,在此之前,武王的父亲周文王为了完成灭商大业,已进行了多年的精心准备。他一面向纣王装出贪图享乐的样子,解除纣王疑心;一面利用纣王给予的“得专征伐”的大权,争取盟国,翦除殷商羽翼,对殷都朝歌形成了包围的态势。文王在完成大业前夕逝世,武王姬发继位。他即位后,继承文王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整军备战。

公元前1029年,武王为了观察诸侯在文王死后的政治态度,检验灭殷的准备情况,曾载文王灵位兴师东进,前往孟津。据史料记载,当时不期而遇者有800诸侯,皆认为“纣可伐矣”。武王经过这次观兵得知大多数诸侯已归附于己,但顾虑殷商势强,伐纣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便以“未知天命”为由下令还师。

当时,商纣王已多少感觉到了周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伐周。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热化,纣王继续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朝中大臣人人自危。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武王便去征求军师太公吕尚的意见:“商朝的仁者和智者都已经离开了纣王,现在可以起兵讨伐它了吗?”吕尚回答道:“时难得而易失。”武王遂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

公元前1027年正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当时正逢岁星(木星)在东,迎岁星而进为用兵所忌,又值大雨日夜不停。为不失战机,武王率周军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今河南荥阳境内)渡过黄河,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今河南淇县),殷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由纣王亲自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武王率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吕尚率领一支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早已无心恋战,这时便纷纷起义,阵前倒戈,帮助周师作战。武王乘势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于当天晚上仓皇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商朝灭亡。

在这次战斗中,周乘商朝杀比干、囚箕子、贬微子,内部分崩离析、乱象丛生之时,抓住有利时机,乘虚蹈隙,发起了猛烈攻击,从而歼灭敌人,取得了胜利。孙子所谓的“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提示,在此战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原典】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①,败兵先战而后求胜②。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注释】

①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胜利的军队;先胜,先创造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句意为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决战。②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指失败的军队总是开战,然后企求侥幸取胜。

【译文】

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事备而后动,可得全胜

孙子要求“兵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拔,不可言攻”。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作战中要遵循“先胜后战”的原则。所谓“先胜”,就是“先定必胜之计”,即在对敌作战之前,必须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总方略,以及多方面多阶段的具体方针、计划、部署、措施等,根据现有及将有的积极因素分析考虑,确有必胜之把握,然后投入战斗,当然就会“百战不殆”了!

明代杰出军事家戚继光说过:“大战之道有三,有算定战,有舍命战,有糊涂战。”所谓“算定战”,实际上也就是“先胜后战”,是指在作战之前,预计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胜利把握,充分做好战斗准备,然后投入战斗。这应属于“胜兵”一类。至于“舍命战”、“糊涂战”就只能归入“先战而后求胜”的“败兵”之列了。

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即隋文帝)“受禅”,即位为皇帝,建立隋王朝。他有志吞并江南陈国,统一天下。但是,北方突厥不断南侵,威胁中原,因而制定先击突厥、后灭陈国的战略方针。在隋朝北击突厥期间,他假意与陈国交好,每次捕获陈国的间谍,非但不杀,还送衣服马匹,礼送回陈。陈国逞州(今武汉市武昌)守将派使到长安请求归降,他以隋陈和好为由,拒不接纳。为了增强国家实力,他颁布新令,奖励农民垦荒耕种,兴修水利,储粮备战。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统治机构,革弊裁冗,完善官制;同时,提倡讲武,训练士卒,因而国力日强。与隋朝相反,南方的陈国却是主昏臣奸。国君陈叔宝(后主)即位之初,对隋还有所顾忌,多次派间谍潜入隋境刺探消息。后来他渐渐放松警惕,认为江南有长江天险可恃,隋军无法南渡,终日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国家大事竟交付太监以及整日与他一起寻欢作乐的狎客处理。隋取得了对突厥作战的胜利后,就着手准备灭陈。

杨坚向尚书左仆射高询问有何灭陈妙策。高对此熟思已久,这时侃侃陈述:“江北地寒,田收要比江南晚,我军可在江南收获时,调集兵力,扬言南袭。对方必然要征兵守备,这样,就会荒废对方的农事。对方兵马调集之后,我方立即收兵解甲从事农作。如此反复几次,陈军便习以为常,我方真正用兵时,对方还会不信,在犹豫之间,我军可突然渡江。”高又说:“江南粮仓多用竹木搭成,不同于北方的地窖。可以暗暗派人,因风纵火,烧毁粮仓,等他们修复后再烧。这样不出几年,陈国的财力、物力都耗尽了。”杨坚听到多方误敌、未战先胜的策略大为高兴,立即加以采纳。从此,陈国的收获锐减,经济困乏,国力更弱。为渡江作战的需要,杨坚早就派杨素为信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总管,训练水军,建造战舰。杨素造的战舰,最大的名“五牙”,可容800人,较小的名“黄龙”,可容100人。他还有意将造船废料顺流漂下造势,以威吓陈人,瓦解其军心。屯兵大江前沿的吴州总管贺若弼也采用麻痹陈军的策略,每次换防都大张旗鼓,遍列帐幕。陈军以为隋军要渡江,便紧张地调兵备战。陈军探明对方调防,虚惊一场之后,刚刚安定,又见江北尘土飞扬,人喊马嘶,只好再次准备迎战,不久又来报说是贺若弼率部在围猎。久而久之,陈军对隋军的行动也就习以为常了。边境形势如此紧张,而陈后主还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老臣章华冒死上奏,追述南陈祖先伟绩,指责后主宠信奸佞,排斥老臣,如不醒悟,“臣见麋鹿复游于姑苏台矣!”其意思是说后主如不改弦更张,将要像吴国一样灭亡。陈后主认为章华是在诅咒自己,便立即下令将章华斩首。

隋开皇八年(588年),杨坚认为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胜券在握,便采取先声后实的策略,公开下诏,列举陈叔宝20条罪状,向江南散发30万份,争取江南士民的支持。同年十月,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由杨广节制各军,左仆射高为晋王元帅长史,指挥水陆军518万人,同时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八路攻陈。在发兵攻陈前,隋把陈国使者扣留在客馆内,陈使多次请求归国,都遭拒绝,唯恐泄密。隋文帝亲自到定城(今陕西潼关西)誓师,宣告攻陈,为出征将士饯行。十二月,各路军集结于长江北岸,与此同时,派遣大批间谍潜入陈境,进行破坏、扰乱,使陈国军民昼夜惊恐。杨素率先统领水师出战,战舰旌旗横亘大江,顺流出峡,直至流头滩(位于湖北宜昌市西与秭归县之间长江中)。杨素、刘仁恩率领一部登陆,配合水军进攻北岸陈军,并将之击破,隋军船队直驶而下。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兵临建康城下,陈后主这才孤注一掷下令出战,在城南布成一字长蛇阵。贺若弼集中兵力进击,陈军行动互不协调,一触即溃,只中领军鲁广达率部苦战不息,到日暮见大势已去,才解甲就擒。隋军乘胜攻入建康。这时,韩擒虎在朱雀门(都城正南门)进攻得手,引军入城。陈后主偕宠妃躲入枯井,被隋军士兵搜出,将其俘虏。其他各地的陈军得知建康已失,陈后主已降,都纷纷解甲归降。隋文帝杨坚前后不过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灭了陈国,结束西晋末年以来将近300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作战中要遵循“先胜后战”的原则。“先胜后战”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地准备,周密地安排,充分的准备永远是获得佳绩的强大保障。

【原典】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①,故能为胜败之政②。

修道而保法

【注释】

①修道而保法:道,政治,政治条件;法,法度,法制。意为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制的贯彻落实。②故能为胜败之政:政,同“正”,引申为主宰的意思。为胜败之政,即成为胜败的主宰。

【译文】

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道可道,非常道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始计篇》)孙子所说的“道”,杜牧释为“广义”;张预注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而得民心,得民心者胜。在孙子稍后,孟子在关于“道”的问题上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因此,欲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修道”,即修明政治,使上下同心。其次要“保法”。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指挥号令、各级官吏的职责划分及任用、军需品配置等制度规定。当然,除了对此确实加以保证执行之外,还得坚守克敌制胜的用兵法则。

“修道而保法”,是古代兵家共同的主张,被认为是用兵作战、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战国时期的大将吴起非常善于用兵,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内部团结。因而提出,国内不协调,不能出兵;军队不协调,不能取胜。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在动员民众打仗时,首先要搞好内部团结,方能克敌制胜。吴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他与军中士卒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的衣服,睡觉不另设床铺,行军不乘坐车马,见士兵背的粮食太重,赶紧与其分担。一次,有一个年轻的士兵身上长毒疮,吴起为他吸出毒疮里的脓血,还亲自调药敷上。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痛哭起来。有人不解地问:“您儿子是个小小的士兵,吴起身为大将,亲自替您儿子吸出毒疮里的脓血,您不高兴,还哭什么?”这位母亲回答说:“您不知道,从前孩子的父亲身上长毒疮,也是吴大人用嘴替他吸脓,结果孩子的父亲打起仗来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终于战死在沙场。今天,吴大人又同样对待孩子,我真不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所以伤心流泪。”这位母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她这番话说明吴起处处和士卒打成一片,爱护士兵,关心他们的疾苦,从而赢得士卒的爱戴,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这正是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

另外,吴起还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也就是说善于治军,必须有正确的政策和法令。有一次,武侯问他:“军队依靠什么打胜仗?”他回答说:“要靠治理得好。”武侯又问:“难道不在于人多吗?”他肯定地回答:“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严,鸣锣不收兵,擂鼓不冲锋,虽有百万大军,又有何用处呢?”因此,他建议武侯对有战功的将士要加倍赏赐;对临阵脱逃的要重重地惩罚;对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要派人慰问,加以抚恤。吴起特别强调军队必须服从命令,认为这是治理军队的前提。不然,部队平时就要发生混乱,战时就要打败仗。只有守信用,讲政策,明法令,才能做到发号施令,将士乐于贯彻执行;兴师动众,将士就乐于出征;交兵接刃,将士便乐于拼命。

由于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巨大的战功,吴起深受魏武侯的器重,但是,却被公叔、王错等人忌妒,在魏君前加以陷害,魏武侯因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担心日后遭杀害,只好离开了魏国。

吴起于公元前383年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早听说吴起很有才能。因此,吴起到达楚国就受到重用。开始,悼王任命他为宛(楚国北部边防要地,今河南南阳)守,后任命他为令尹,执掌楚国的军政大权。吴起经过对楚国情况的具体分析,向悼王建议说:“楚国的地方很大,军队人数也很多,照理说应该比其他诸侯国强。可事实上,连同其他强国平起平坐的地位都没有,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大臣的权势太重,受封的贵族闲人太多,对上威逼君主,对下虐待士民,这是国贫、军无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应从根本制度上改革。”尽管当时有人极力反对,楚悼王仍采纳了吴起的意见,在全国实行变法。

在政治上,提倡“明法审令”,使人人知道国家的法令,以便贯彻执行。改革世袭和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贵族传三代后,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废除远房公族的宗室谱籍,并取消世袭多年的贵族特权。打击旧贵族,将居住在京城的贵族迁到边远的宽广荒凉的地方。精简国家机构,罢免无能的官吏,裁减无用的冗员。严禁结党营私,堵塞徇私舞弊之风。

在经济上,奖励“耕战之士”,使其安心于农业生产,保证生产的发展。

在军事上,提出磨利武器,整顿军队,伺机争雄于天下。建立一支精锐的军队,由国君统一指挥,以便用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为了加强国都的防卫,把城墙在两版的基础上加高到四版(今二丈二尺左右)。

吴起主持的变法仅实行一年,贫弱的楚国就开始富强起来,政治修明,兵力强大,致使其他诸侯畏惧。因而,楚国能够南边平定百越(当时居住在我国南部的越族);北边吞并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和蔡国(今河南中部一带),击退了魏、韩、赵三国的袭扰,使之不敢向南图谋楚国;西边还讨伐了秦国。

吴起因深知治国无“常道”,所以大举变法,使楚国再次强大,威震中原。而他杰出的军事思想和变法革新的主张,即所谓“修道保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典】

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数③,四曰称④,五曰胜。地生度⑤,度生量⑥,量生数⑦,数生称⑧,称生胜⑨。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⑩,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注释】

①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②量:容量,数量,指物质资源的数量。③数:数量,数目,指兵员的多寡。④称:衡量轻重,指敌对双方实力状况的衡量对比。⑤地生度:生,产生,言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土地幅员大小不同之“度”。⑥度生量:指因度的大小不同,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差异。⑦量生数:指物质资源多少的不同,产生兵员多寡的“数”的差异。⑧数生称:指兵力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的对比强弱的不同。⑨称生胜:指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不同,产生、决定了战争胜负的不同。⑩以镒称铢:镒、铢,皆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铢轻镒重,相差悬殊。此处比喻力量相差悬殊,胜兵对败兵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胜者之战民也:战民,指统军指挥士卒作战。民,作“人”解,这里借指士卒、军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也有说八尺)为一仞。千仞,比喻极高。溪,山涧。形:指军事实力。

【译文】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域大小——“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就好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

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所向披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未战先计,运筹为先

用数学统计方式完成军事决策的科学,称之为军事运筹学。中国古代的军事运筹起源于孙武,这是世所公认的。孙武在本篇中,以兵法“度、量、数、称、胜”五论,展开与深化了关于地形、兵员、资源等问题的论述。这种运用数学衡量判断双方军力的方法,就是军事谋策科学中的军事运筹研究。

“度、量、数、称、胜”五事,是未战先计的谋略内容。中国古代军事家多认为:“五者皆因地形而得,故自地而生之也。”即根据国家、战场的土地面积、地形特征估量人口、兵员,进而计算地产、物资;进而权衡军事实力;最后综合判断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决定胜战方案。

三国时,曹操任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10万,到博望坡见机行事。

当时,诸葛亮正在招募民兵,已经招到了3000人,诸葛亮从早到晚教他们演练阵法。士卒忽然来报,曹操派夏侯惇领兵10万杀奔新野而来。刘备急忙请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怕众将不听号令,向刘备借了印和剑,然后聚集众将传令。

诸葛亮说:“博望坡左面有山,名叫豫山;右面有座树林,叫安林,这两处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以带1000军兵去豫山埋伏,等敌军到来,放他们过去,别打;他们的辎重粮草必定在后面,只等看见南面火起,再让军兵出击,焚烧他们的粮草。翼德带1000军兵到安林后面的山谷中埋伏,只要看见南面火起,就可以出来,到博望城旧的囤粮之处放火烧粮草。关平、刘封领500军兵,预备引火的用品,在博望坡后面两边等候,等初更时敌兵一到就放火。”然后,诸葛亮又从樊城召回赵云,命他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最后请刘备带一队人马作后援。诸葛亮命令众人:“各自必须按计划做事,不许失误!”云长说:“我们都出去迎敌,不知军师却做什么事?”诸葛亮说:“我就坐守县城!”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杀,你却在家里闲坐,好自在哟!”诸葛亮说:“剑印在这里,违令的人杀头!”刘备也说:“难道没听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二位兄弟,不能违令。”张飞冷笑着走了。云长说:“我们且看他的计策应验不应验,那时再来问他也不迟!”

当夏侯惇领兵到博望坡后,赵云立即分出一半精兵作为前队,其余的都保护粮车前进。曹军正在赶路,忽然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夏侯惇把人马摆开,问明前面就是博望坡,后面是罗川口。他让于禁、李典压住后阵,亲自出马到阵前,一望敌军,就大笑起来,说道:“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把诸葛亮夸成神仙;现在看他用兵,用这样的军马和我对阵,真像是赶着狗和羊去与虎豹相斗了!我在丞相面前夸口,要活捉刘备、诸葛亮,今天必定能实现我的诺言了!”随即纵马向前,对赵云骂道:“你们跟着刘备,就像孤魂跟着野鬼一般!”赵云大怒,纵马来战,没战几个回合,赵云就假装败走。夏侯惇从后面追赶,跑了十多里,赵云回马又战,没几回合,又再逃走。韩浩提醒夏侯惇谨防埋伏,夏侯惇却说:“这样的敌军,就算十面埋伏,我又怕什么呢!”不听劝阻,继续向博望坡追去。后来,遇到刘备接应交战,夏侯惇笑着说:“这就是埋伏的兵马啊!今天晚上,我不到新野,誓不罢兵!”催着军兵前进。刘备、赵云立即逃走。

这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没有月光;白天已刮起大风,这时就越刮越大了。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于禁、李典赶到狭窄的地方时,看到两边都是芦苇,担心遭到火攻,李典马上让后军停止前进,于禁去前军劝夏侯惇多加防备。哪知,人马走疯了,后军一时也阻拦不住,于禁赶到前军劝住都督,此时回军,为时已晚。话还没说完,背后喊声大起,燃起一派火光,很快烧着了两边芦苇。一时间,四面八方全都是火,又赶上风大,火势更猛。曹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只得冒着烟火逃跑了。

李典一见大势不好,急回博望城,却被一将拦住,原来是大将关云长。两军混战,李典夺路逃跑,于禁一看粮草车辆全都被烧,就从小路逃跑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没有几个回合,张飞一枪刺死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跑。一直杀到天亮,真是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运筹帷幄,火烧博望坡,大败魏军,立刻在军中树起了威信,此后,张飞、关羽等人对诸葛亮也是佩服万分。

“度、量、数、称、胜”五事,是未战先计的谋略内容。这个军力判断的过程,表现为对“度、量、数、称、胜”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考量。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同类推荐
  • 浴血逃兵

    浴血逃兵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们拼尽最后一滴血,誓死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在这场席卷整个中华大地的战争中,逃兵的墓志铭应该是贪生怕死,可是这个逃兵,却一步步从血水中杀了出来,是什么让他无所畏惧,是荣誉?是金钱?还是心中的那份坚守?
  • 谍海王牌

    谍海王牌

    一个城府极深的刑警,莫名重生,总是隐藏在墨镜之后的双眼,观察入微,与细小处发现敌人的线索。在战线后方,展开殊死较量。
  • 解放军战斗的故事之八——保卫边疆的故事

    解放军战斗的故事之八——保卫边疆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按照各自的战略目的,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不断从空中、海上对我进行袭扰与窜犯。60年代后,印度、苏联、越南国,相继对我与之接壤的领土进行武装侵犯。我在忍无忍的情况下奋起还击,先后进行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以及较长期的反击美蒋对我的骚扰与破坏活动等。
  •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将领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将领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锦城捕猎

    锦城捕猎

    1940年,成都成为了日军进攻的总方向,为成功占领成都,日军派出了全国顶尖特工——樱花雉组合,其主要人物就是樱花和雉鸟。为稳定局面,国民党特派庄亦泽前往成都搜查日谍……
热门推荐
  • 他来自斗罗世界

    他来自斗罗世界

    人类科技发达,开始新的幻想,利用科技,把虚拟世界人拉倒现代会咋样……
  • 我就是传说中的废柴男主角

    我就是传说中的废柴男主角

    俗套的穿越剧情,俗套的废柴体质,可是大家为什么不按照剧本走?是世界发展太快还是我老了?宋平凌乱的站在风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不是我熟悉的废柴文!
  • 谜之因果:交换的身份

    谜之因果:交换的身份

    于筱晨,因为某些原因自杀了。当她醒了后,忘记了一切,包括他。她那所谓的妈妈告诉她,她叫安梓伊。之后她以安梓伊的身份活了下来。可是,安梓伊和于筱晨的很多秘密需要她解开。真正的安梓伊在哪里?于筱晨又为何自杀?她又为什么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安梓伊的妈妈又为何认为她就是安梓伊?还有,之后又有什么感情纠纷等着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皇武则天(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女皇武则天(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本书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简洁生动的笔触,细致的考辨,叙述出武则天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对她近半个世纪在政治舞台上的迷离演义作了详细的解说,引导广大读者走进一千三百年前的盛唐时代。
  • 请不要拆穿我

    请不要拆穿我

    许若楠:“什么冰山小王子,你只不过是个害羞到不敢跟人家讲话的阿宅罢了!”姜离:“什么美人大学霸?你只不过是个表面正经背后流氓的女痴汉罢了!”你要是敢将这件事说出去、就死定了!为了你的小命,请不要拆穿我。青梅竹马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 重生之秀色不可餐

    重生之秀色不可餐

    文文女尊,女主为了寻回梦里的记忆,由初入异空的弱小一步步慢慢的强大,途中有喜也有悲,有苦也有乐,当然,自是少不了帅男风景情节跌宕,略有‘大起大落’之感,文文整体走轻快路线,后面会出现小虐,但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皇后爱闹腾:妖孽帝君要追妻

    皇后爱闹腾:妖孽帝君要追妻

    什么鬼?双子世家逆天萌宝居然穿越到一个不知名朝代,而且她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并且还砸死一个人……尼玛!这人长得居然和自己一模一样?虽然也是倾国倾城,但她好像只有十四岁吧!好吧!女主自己也十四岁。他,外表冷酷如冰,内心腹黑如墨,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奈何,却总是对她患得,患失……而她(女主)的十一个姐妹呢?好像也……(我会把自己知道的明星加进去的。男主不是其中之一)
  • 天元帝界

    天元帝界

    诸天万族,宗门林立。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斩天地,踏阴阳。灭强敌,掌乾坤。他从弱小的走向强大,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俾睨天下之路。天元帝界书友群:108444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