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要深谋远虑。有时候,被人误解或者吃亏是为了今后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发展。须知,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同时,“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多疑、胆小也一直被人们传为笑谈。事实上,这是很不公正的。司马懿行兵作战多年,并不是一个遇事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新城擒孟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的那么傻?退兵,太反常了!这一反常行为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玄机。
我们来简单推理一下,就算是满城兵马,带兵的人也绝对不会放弃攻城,历史上的哪次攻城不是如此?而且司马懿的探子难道不给他大致描述蜀军的兵力分布?就算诸葛亮在城内埋伏了兵马,其数量也不可能太多。何况司马懿手头正是其主力,就算是硬碰硬也下风,面对空城之势,就算牺牲相当部分人员,又何尝不可呢?又能攻城又能俘获对方的精神支柱诸葛亮,更不用说蜀国的精英都在城里。越是明白这一点,司马懿就越知道,此战落胜,蜀国必亡,而自己自然也难逃劫数,因此他要保存实力。
因此,事情也许是这样的,司马懿绝对不是害怕中诸葛亮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么回事儿,这就是诸葛亮的摊牌。司马懿有自己的底线,所以退兵,再作打算,宁愿自己背负上失误的责任。在“空城计”中,司马懿还考虑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暂输一招,然后扳回一城,让魏国人看得真切:这个诸葛了不得啊,连司马懿都要吃亏,况且其他人领军呢,不过司马懿还算有能耐,还能很快扳回一城,魏国是不能缺司马懿的。只有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一决高低。因此,有诸葛亮在一天,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没有了诸葛亮,那是何等的危险?真要是抓住了诸葛亮,司马懿就只能重复历代功臣“狡兔死,良弓藏,走狗烹”的戏剧性命运了。
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个人如此的隐忍,确实不简单,最后赢得胜利也是符合情理的。同理,与人相处,暂时的吃亏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但吃亏之后的事儿却也不一定是坏事。
再来看个故事。
古时候,李郎、王郎和高郎同住在一个屋里。
一天,高郎回家,误拿了王郎的金子。王郎于是怀疑是李郎拿走了,李郎赶忙向他谢罪道歉,并且买了金子还给他。后来,高郎回来后,将金子还给王郎,并说明了原委,王郎十分惭愧。
从此,这两人都将李郎视为厚道诚挚的朋友。
一个企业的老板,既没有文化,也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探究他成功的秘诀竟十分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也就成了真正的赢家。
“吃亏是福”体现了福祸相依的生活辩证法,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信奉“吃亏是福”,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宽阔,更加乐观积极,从长远来看,乐于吃亏也能得到更多人的真心帮助,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菜根谭》上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意思是说,别人有缺点或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去揭发宣扬只能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
所以,有时吃亏是要为朋友文过饰非,既让他觉得欠你个人情,又让他知道自己作错了,下回注意。会做人,做有人情味的人,乐得为朋友遮掩一下,中国人就是喜欢这一套。
魏国公韩琦有两只玉杯,是用举世无双的宝玉做成的,他又用白金装饰它,看上去更加光艳。一次,韩琦宴请朋友,一位朋友不小心将两只杯子一齐打碎。他看上去甚为恐慌,连连对韩琦作揖道歉。韩琦神态依旧,笑着对友人说:“所有的事物,或成或毁,都有它们自己的命运。你是失误打碎了它们,并非故意,何必道歉呢?”
为别人文过饰非,实在是个搞好关系的好机会,会消除犯错人的不安、尴尬。谁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朋友,能在危急时刻拉自己一把,一旦你拉了他一把,他对你就会更加尽心尽力,以求内心的平衡。所以,当朋友在众人或者你面前犯了错时,你一定要抱着吃亏的心理,干脆给他个面子,千万别出言不逊,尖刻伤人。
总之,与人交往,切忌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目光应该放长远。为了将来,现在的隐忍又算得了什么呢?懂得了这个,你就掌握了“深谋远虑”的精髓。
所谓先机,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只有目光长远、准备充分,才能真正笑到最后。成大事一定要目光长远,谁的目光更远,谁能多看几步,谁能吃眼前的亏,谁就将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