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38400000056

第56章 一段断壁残垣

春篇

有时候,一个人静静地想。1983年,我十一二岁,双脚踏入少年的门槛,门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是走过的路却还是有记忆的。那些细碎的步子,断断续续、隐隐约约,轻快而沉重,懵懂而明晰,像树叶上奔跑的小露珠。细细回忆,应该是早春墙角下的几点浅红薄绿,红的是暖,绿的是涩。

春天,依旧刮着黄风,大人们围着蓝或者红的头巾,拉着装着高高粪土的架子车,低着头,弓着身子,和小学课本上拉纤的纤夫一样,艰难地往田野里走。大场里,堆满了各种姿势的麦秸堆,圆圆扁扁地在寒风里竖着脖子,歪着头做沉思状。每天我背着书包回家,总会看见它们三三两两地在风里拉手、吵架或者和好,就像我班里的同学一样总是喜欢拉帮结派,孤立自己不喜欢的那个。

大场的一角是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粪堆在铁锹下等待。人们聚集在一起,聒噪一片。休息时,男人们缩着手,穿着宽大的棉袄或者不明颜色的夹袄,背靠着墙半蹲着卷旱烟。女人们,从灰色的条绒大襟里掏出针线活,靠在墙边纳鞋底。带着顶针的手上,满是皲裂,但也不妨碍她们一上一下用力拉线,然后顺手一绾拽瓷实。当然也不会耽搁了她们嘴里叽叽咕咕地东家长西家短地说闲话。

靠着路的一侧就是围墙,低矮的一截墙,把门口的园子和路面分隔为两半。墙乖得像个早早懂事的丫头,清清爽爽、安守本分、不招人烦。每天我放学回家,哼着歌曲,有时手里拿着一根树枝,以防路上有狗追咬,想着妈妈今天做什么好吃的,浸在不可预知的想象里。有时我会哭丧着脸,一定是班里的那些大女子们因为我学习好,被大背头的赵老师表扬而又不理我了。但无论怎么样,每天下午放学,我总会趴在墙头大声喊:小姨小姨。这是我必做的作业。没有小姨做伴的晚上,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外婆家就在大场的一侧,高高的门楼,四面是阔大的堡墙。厚实的墙面足可看出当年家道的繁盛和殷实。在这个镇上,狭长的街道,人们按照“南头子”、“北头子”来划分。我们就是这个“南头子”的一部分。据妈妈说,外婆家里清朝年间出了“贡爷”的。北面是“武贡爷”,而南面就是“文贡爷”的地盘。按照辈分,外婆是第三房,所以都叫她三房的。北面的堡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南面外婆一家就住在这个大大的堡子里。

小姨就拿着书本或者背着黄军用挎包从门洞里走了出来。有时候手里端着一个碗,有时候会是一捆韭菜或青菜,总之没有空过手。洋红色的条绒小棉袄那么合身,束着腰,长长的辫子上系着同色的头花。白白的皮肤,瘦高的个子,远远看去就是一株白杨树,端溜溜得俊俏。很多人都夸小姨长得好看。我同桌常常偷着说,你小姨是个乖女子,你要和她一样好看多好。我心里就自豪得说不出话来。感激地想,明天让我替他做多少作业我都愿意。但是第二天,他还是得和我换馍馍吃。谁叫他不爱写作业呢,替他写作业的特权就是,我想吃自己家的馍馍就吃,不想吃自己家的就吃他家的。尽管他妈妈做的馍馍永远是黑面,但总比我妈妈烙的黑焦的白面馍馍好吃得多。

小姨晚饭是在我家吃的。爸爸在一个煤矿做会计多年,很少在家,她要给我们做伴。外婆家是本地人,因为一个外爷抽大烟、赌博而迅速败了家,却福祸相依而被划分为“小业主”。爷爷是外地人,娶了三房老婆,我奶奶是第三个。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他选择了留在西北小镇,但是成分还是划为“富农”。这样,爷爷家的日子就很不好过。妈妈带着我和妹妹被爷爷奶奶“坚决地”从家里分出来单过。我的童年和少年,包括现在,几乎所有的过程都是依托着外婆家度过。因此,成长经历是带有深深的母系色彩的,就像一个小小的部落。但很小的时候我不是绕外婆的膝,而是跟在小姨的身后。至今想起,依然觉得那岁月是篱笆上缠绕的素洁喇叭花,来自往事之中的芬芳细细的、静静的、悠悠的,能够缠进往后岁月的每一个寂静时分。

整个春天,也不知道妈妈在忙什么,总之她好像一直不在家。留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和她妹妹一起在新砌的院子里,上学、放学、做饭、烙馍馍、洗衣服、腌菜、吵闹、听评书、玩耍。小姨是最大的,我排在老二,剩下的都是听从施令的小孩子。南头子的娃娃们很多,一大群全聚在一起,加上邻居伊斯马家的弟弟们,反正总有几十个。在刮着冷风的傍晚时分,我们做好饭,等着大人回家的时候,会玩得不亦乐乎。抓木头人、跳房子、打沙包,沙包里装着麻豆子,玩着玩着就会撒一地,大人们看见了,大声喊着骂。我们又偷着装上糜子,打在身上软绵绵的舒坦。但是沙包有些太重,力气小了抛不出去,小姨也说这个金贵不敢糟蹋。后来我们就装细沙子,再后来就是大颗的沙粒。

女孩子们的沙包在夜色苍茫中飞来飞去,跳着、嚷着、躲着。男孩子们蜷起一条腿,用一只脚跳着在斗鸡,或者拿着土块打仗,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间或天气冷得受不了,他们就会“挤油油”。靠在墙边排成一排互相使劲地挤,有力气小的被挤在外围。此时,小姨就会和伊斯马哥哥在一旁悄悄说话。我很纳闷他们怎么那么多的话,是因为他们是高中同学吧。

大人们散工了,女人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夜空里穿透力极强。娃娃们听见各家大人的声音就一哄而散。小姨总是很沉稳,声音不大地说,走,回家吃饭。然后领着我们慢慢往家里走。伊斯马家呢?总会听见他妈妈扯着嗓子在喊叫。要么打着这个,骂着那个。他们弟兄几个就跳着嚷着,吱哩哇啦地跑着回家。

我们两家隔着一段矮矮的墙,靠我们这边拴着大狼狗。其他的地段都用一些枸杞树罩着,枸杞枝条张牙舞爪绿着身子使劲长。我们是汉族,他们是回族,我们家女孩子多,他们家则是清一色的男孩子,但是并不会妨碍我们两家人很多的友谊和交集。从小我身体不好,父母就替我拜“干亲”,我就叫伊斯马爸爸为“干大”。也是奇怪,拜了“干大”,我身体慢慢好了,瓷实得和土块瓦片一样。只是很少会看见“干大”,他好像一年四季不在家,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带着白帽子的中年人,瘦削精干,行色匆匆,很少说话。

“干妈”似乎永远是大肚子,接连生着一个个小子。他们家也好像永远是吵闹的、缺衣少穿的。“一群土匪,土匪”,瘦高的女人手里抱着被风吹干的大堆衣服,寡黄着脸恶狠狠地说着。从来没有见她笑过,眼睛鹰隼一样尖利,我们都怕她,远远地躲开,小姨更是。

这个春天,隔着墙,小姨和伊斯马哥哥一直说着悄悄话,我们都看见了。一次同桌边照抄我的作业边诡秘地说,他们在“瞅对象”。我拉过作业本,很气愤地说:“谁说的?哼,谁说的?你咋啥都知道?你就知道个捣闲话。”他也生气了,站起来大声嚷,一头乱发直晃悠:“街上人都说呢。”我们各不相让,几天都不说话。但是当我回家偷偷问过妈妈后,妈妈脸色都变了。晚上,就听见她和小姨在低低争执,小姨哭着说什么。我想听听,可是一转头就睡着了。梦里,墙边的枸杞果子红红的一片,在微凉的风里丁零零作响。

夏篇

太阳猛地涨红了脸,热得人浑身汗津津,穿不住厚衣服。夏天终于到来了。

田野穿上了各种浓淡不等的绿色系衣服,丰润地摇曳着,根往下扎,身子使劲往上长。门前的杨树、槐树,屋后的柳树,展开了大片的叶子,遮下一片片清凉。透过缝隙,阳光斑驳地洒在脸上,星星点点闪烁着。中午,妈妈和一群女人们在门前的槐树下边做针线活边闲聊。

我悄悄地套了手中的钢笔帽,合上书,从幽暗的房子里抽身出来,躲在妈妈身后,听她们高喉咙、大嗓子说笑。干妈语速极快,每一句后面都像是安装了弹簧,高分贝说着她和婆婆、妯娌间的琐事,说她大儿子伊斯马在部队上当兵的趣事,充满激情,有些炫耀。其他人跟不上,就陪着朗声几笑,然后低着头静静听。百无聊赖的我,注视着脚下的几只蚂蚁,它们混乱而有序地攀越过一根麦草,磕磕绊绊却迅疾地跑着。顺手捡起麦草,放在它们面前,为它们又一次笨拙地翻越而窃笑不已。

干妈忽然不说话了,大家一起抬头看远处。矮墙的那边,小姨远远地出现了,手里端着一盆东西。乳白色的确良衬衣,蓝色华达呢裤子,长长的辫子,袅袅娜娜地走了过来。三妈就感叹着说:“呀,这个女子就和画里的人一样。”干妈迅速低下头,不作声,使劲纳鞋底。妈妈也不作声,眼神复杂地看着自己的妹妹,一时气氛有些微妙和尴尬。小姨过来了,露出浅浅的笑容问大家好,轻声说:“家里烙了韭菜饼,妈让给你们送些过来。”妈妈赶紧说:“放在这里,我们都尝尝。”几个女人就推辞过来过去的,最终都拿在手里吃着,称赞着。干妈不好意思站起来说要回家。三妈就笑着逗趣:“我们也不给你吃。”妈妈既没有谦让,也没有挽留。干妈拧着身子拨开枸杞树枝,跨过矮墙,回到自己家里去了。墙边,喇叭花爬满了枝条,紫色、蓝色、白色,繁盛而安静。

我跟着小姨回到房里,边吃着香喷喷的韭菜饼子,边问她是不是拿了我的《新华字典》。她怔怔地坐在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我又追问一声,她才低低地说:“嗯,我拿去查个字。”我又说:“你给伊斯马哥哥写信了?不是说回汉不能找对象吗,不是说两家大人都不同意吗?”她抬起头来,有些惊慌,白净的脸上满是无助。“给谁也不敢说,尤其是你妈妈。”我用力地点点头,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替小姨保守天大的秘密了。

日子单纯而快乐。除了上学,我们放学也有很多事情可干。比如跟着同桌去偷他们家的杏子吃。他爷爷宝贝一般看护着那颗嫁接的“麦黄杏”树,自家娃娃也不准摘,据说熟透了真是甜美软糯。可是我们等不及,圆圆的杏子在枝叶间调皮地探出头来,每天上学经过时,都诱惑得人嘴里直淌酸水。几个人就约好去他家,听那个长胡子的爷爷讲古经,然后同桌就可以偷偷摘下一些来,出了门就分给大家吃。青涩的杏子直吃得人人酸倒了牙,晚上回家不能吃饭,囫囵吞咽着饭菜,也不敢和大人说。

夕阳西下,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山头。吃过晚饭,小姨和她的好朋友带着我准备去远处的地里偷豆角。沿着一条细长的小路,穿过平坦的小麦、胡麻地垄子,翻过一道壕沟,就是大片的豆地。豆苗在风里摇晃着,香气随风吹送,隐隐约约有甜丝丝的味道。豆角似乎在大声呼唤着我们的到来。初次做“贼”的我,有些窃喜,有些快意,有些刺激。一路上蹦蹦跳跳,兴奋不已。

某个夜晚,于我和小姨,是充满了欢愉的,分分秒秒都是。伊斯马哥哥回家探亲了。穿着笔直的军装,带着军帽,腰间扎着赭红色的皮带,阳刚帅气得耀花了所有人的眼。小姨的辫子也欢快地舞蹈着,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她一个眼神,我心领神会地跟着出去。大场地一角,矮墙边上,他们站在一起,有时什么也不说,有时在窃窃私语。我骑在低墙头上,远远的,顾不上听他们说什么,晃荡着双腿咬下一口压缩饼干,研究着“压缩”二字的神奇。偶尔间抬头一看,星星在天空,疏朗的几颗,散散落落像是无家可归的孩子。谁家园子里的八瓣梅在夜色里泛着幽蓝的光,像神秘的眼睛在探寻,像黑色的蝴蝶在飞舞。我们牵手悠悠晃回去,伊斯马哥哥远远跟在后面。

回到家里,妈妈坐在炕上缝缝补补。面前摆一张小方桌,上面放着夹鞋样子的书,小小的笸篮,锥子、剪子、顶针、针线,淘气地躺在一边。灯光映照着她瘦削发暗的脸,严肃得不说一句话,影子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姨偷看着妈妈的脸色,也不说什么。我爬上炕去,倒头便睡。夜很深了,眼皮一直往一块粘,模模糊糊听见妈妈一个人在絮絮叨叨。早上醒来,梦幻一般。

秋篇

秋天,应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1983年的秋,记忆却更像是一段心思已凉的情怀。

白天大人们在地里收割各种粮食作物,所有的人都忙得不见影子,连隔壁干妈家也似乎很少听见喊儿子吃饭的声音了。这个季节,地里成熟的庄稼足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喂得饱饱的,腆着肚子快乐而满足地奔跑玩闹。傍晚时分,人们从地里纷纷回家,大车子、小背篓都满当当的,收获的喜悦在眉眼间闪烁,在炊烟里袅袅升腾。

微雨过后的早上,我照例背着书包走过低矮的墙头。暗黄色的洋姜花在外婆家园子里迎风摇曳,有白色的蝴蝶立在上面,空气潮湿而清凉,夹杂着若有若无的腐草的气息。

走到街口,就感觉气氛空前紧张。大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声嚷着,孩子们揉着蒙眬的睡眼四处乱看。几辆军车威武地摆在街头,拿着枪的解放军威严地站岗放哨,脸上没有任何表情。高音喇叭里刺耳地放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之类的话语,恶狠狠的味道。连街上最凶恶的大黑狗,也夹着尾巴,在地上闻来闻去,在人们脚下窜来窜去。

我背着书包不知所措,吓得直往家里跑。拐过大场一角,遇见同桌正和他爷爷一起跌跌绊绊地往回走。长胡子爷爷裤子上都是土,脸上也是土色一片,结巴着说:“咋又来运动了?唉,咋又,又来运动了?”妈妈和小姨,干妈和三妈,外婆和邻居奶奶也从家的方向慌慌张张跑过来。一群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大家才明白了缘由。

几天前的夜半时分,离我家不远的那个名叫八孔沟的公路边,又出了车祸,翻了车。满满一卡车白花花的袋子,乱七八糟摔在沟里、渠里。胆子最大的干大带着闻讯而来的村人一哄而上,“搬走”了能够拿动的所有东西。夜黑心慌,人们不知道袋里装的什么东西,就顺口问一个常年在外的“放蜂人”。他隔着袋子摸摸,然后蛮沉稳地说:“这么结实的塑料袋,装的应该是化肥吧。”据说“化肥”这个东西撒在地里,来年粮食产量会极高。队长组织社员们连夜出工,全部撒到冬麦地里。回家路上,一个社员实在是好奇,想尝尝“化肥”什么味道。结果一尝,怎么是甜的?白砂糖?人们都愣住了。

车主报案了,说这里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说是“抢劫”,而且此类事故也不止一次两次了。性质已经很严重,县公安局当作一个重大的恶性事故一并处理。今天就是来处理事情的,来抓人的。

一会儿工夫,就绑走了很多人。干大、队长、支书、吴家爸爸、大舅舅……总之街上大户人家的户主几乎全被抓走了。他们被五花大绑,腰弯得像一张弓,脸如土色,没有来得及和家人说一句话,就被架进了卡车车厢拉走了。剩下吓傻了的其他人,呆呆地站在街口互望。车发动了,卷起阵阵尘土,一溜烟儿就看不见了。几个孩子跟着跑到村口,终于也悻悻而归。

接着,专案组就进驻村里,一个姓武的组长什么也不干,天天在村里转悠,问这个那个的。妈妈警告我们,可不要嘴长乱说话。同桌也偷偷地说,他妈妈也是这样安顿的。秋风里,葫芦蔓高高低低顺着墙面匍匐着,几个大小不等的葫芦在腼腆地观望着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村人,沉闷极了。

几天后,高音喇叭又大声嚷嚷起来,惊得麻雀满树飞。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抱着凳子整整齐齐地坐着,等着开公判大会。一辆辆卡车上,都是熟悉的、不熟悉的很多脸孔。干大脖子上挂着“抢劫犯”的牌子,后面是平日里很威武的队长和村里几个很能干的男人。还看见一张年轻又熟悉的脸庞,深深地低着头,“流氓罪”的牌子压得他一动不动。同桌拧一下我的胳膊说:“快看,那是咱们政治老师。”他们都垂下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每个人后面站着两个神色严肃的解放军,听见喇叭上喊谁的名字,就使劲拉一下背后捆着的绳子,他们就猛然抬起头,疼得龇龇牙,汗水顺着脖子淌下来。

远远围着很多人,黑压压的一片,人们都静静地站着。宣判的声音在空中荡来荡去,让人恐惧。我看见了妈妈和小姨在人群里哭泣,看见了干妈和儿子们默然的身影,看见政治老师的女朋友散开的头发,看见了那么多绝望的眼神……

几天后,又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镇上的供销社被盗,据说偷走了四百多元钱,还有粮票若干。“反了,反了,这还得了?”村里的墙面上到处都是用白灰写着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标语。村里一时缄默得可怕,没有人随便说话,人人噤口不言。

不久就有消息传出来,说是伊斯马哥哥的三弟弟干的,为的是给坐监的干大送一些生活费。干妈什么也没有说,阴鸷的脸上看不出在想什么。她做好饭菜,收拾好家里,等着孩子们回家吃饭。夜深人静,闯祸的三儿子怎么也找不到。人们点着火把四处寻找,找到半夜,终于找到了。他穿戴得整整齐齐的,吊死在牲口圈的大梁上。一旁,牛马在不停地吃草、反刍,它们一点也没有理会半空中挂着的长长的稚嫩的身子。干妈叫了一声:“真主啊……”就昏死了过去。

再后来,我收到了一封信,和以前不同的是贴了邮票,我知道是伊斯马哥哥给小姨的。

再后来,说是伊斯马哥哥因为家里人的问题做了逃兵,跑到“口外”不知去向。消息传来,人们都叹息说这家子可真是毁了。

再后来,干妈正式和妈妈说,回汉不通婚,让小姨不要等伊斯马哥哥了。

小姨越来越不说话,脸色越来越苍白……

秋雨乍歇的傍晚,听同桌说沟里又翻了车。我撇下书包,跟在大孩子后面,疯子一样跑去看,手里还拿着半截煮熟的玉米棒。窄窄的路上,一辆敞篷车和一辆拖拉机相撞。拖拉机的头抵进敞篷车的肚子里,玻璃、铁片等残骸遍地,狼藉一片。血流在沥青的路面上,黑乎乎的。人很多,攒在一起,地上躺着一个用麻袋片遮盖的女尸体,一角裙边露在外面。女人们退在后面,嘀嘀咕咕地议论着,说死的是个年轻女子,还穿着花裙子。另外两个人被人拉到卫生所了,剩下一个满脸血污的司机傻了,谁也不理,瘫坐在一旁,脸色苍白。

天色黑了下来,大人们早已散去。留下没有事情干的一群孩子,又害怕又好奇地站在路边,谁也不肯回家去。远远听见妈妈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可我还是和几个女孩子挤在一起,装作没有听见。月亮亮晃晃地从山背后爬了上来,秋风凉凉的,吹得沟里的玉米叶子哗啦啦作响。

同桌和几个男孩子拿着长长的树枝挑起那个麻袋片。我急着想看那个女人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花裙子,却看到一张脸皮软塌塌地贴在地面上,脑浆白花花的一片,黏黏稠稠的。大家都怔住了,吓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妈,我们大声哭喊着,疯了一样折回跑。忽然碰着黑黑的影子,软软被抱住,我觉得鬼魂已经抓住了我的手,就用尽全身力气喊:“妈妈,妈妈。”胳膊被掐得生疼,我抬头一看,妈妈就站在我面前,小姨怔怔地盯着那个没有脸的尸体,月光下她的脸纸一样煞白。

小姨生病了。不吃饭,不说话,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长长的头发披散着。妈妈拉住我用笤帚疙瘩打了几回,当着她的面。可是,小姨还是没有反应。外婆说是丢了魂,用麦草扎一草人,取一个生鸡蛋放在里面,上笼屉煮熟,夜晚送到十字路口,画十字圈,烧黄表纸。然后和妈妈带着小姨到出车祸的沟边,哑着嗓子一声一声喊:回来啊,回来啊……

长梦不醒。从此我怕死了黑夜,也恨死了自己。

冬篇

天气冷了起来,房屋上、田野里、茅草上都有了薄薄的霜意,微白而亮晶,在苍白着脸的太阳下,闪着白光。清晨上学,矮墙上躺着枝叶干枯的葫芦蔓,蔫头耷脑、惨败不堪。我无聊地顺手一扯,就拉作一团。村里似乎很少有人走动,人不知道都去了哪里。没有人影穿梭的村落,闭着门的一户户人家,荒凉孤寂。岁月从这个冬天开始,就掀开它荒凉凋敝、残酷无情的一角。

小姨搬回外婆家住了,我成了家里的重要劳力。上学,放学,做饭,管教妹妹、弟弟,也不是每天都能够见着小姨的。隔几天,会在十字路口看见一堆堆的中药药渣。其他人都绕着走路,怕沾带上病魔。我每次都会故意走上去,站上几分钟,并使劲踩踏。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替代小姨生生病啊。

周末,我会抓紧时间跑到外婆家,她从幽暗暖暖的炕上爬起来,伸手拉我。我看见她的手指变得更细,手上的汗毛也变得更长。苍白的手,像是从另一个幽暗诡秘的世界伸过来的,穿过尘封蛛网和朽木枯枝,带着黑暗、荒凉、冷寂、死亡的气息。我顺从地把手伸过去,心底有莫名的害怕。小姨告诉我,千万千万,不能说信的事!

她的身体不断地消瘦下去,连自己都有些茫茫然,不知道消瘦的尽头会是什么。我坐在小姨身旁,帮她梳理稀疏的发辫。每次都会梳下一根根长长的头发,够绾个大疙瘩。小姨顺手塞进墙缝里,那么黑的一大团,触目惊心。我心里充满悲伤,也不能跟外婆、妈妈说,她们已经在疾病的阴霾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就说一些报喜不报忧的话。比如:语文、英语考了96,数学考了11分。小姨笑着说,这样的话长大没有男人要,不会算账管账。我赌气说,没人要就没人要,我就不嫁人。我们继续嬉笑着,药渣继续倒着。以致我天真地以为小姨的病会一直这么生下去,不好也不坏。

冬日第一场雪来了,风卷起沙尘和树叶,扑在脸上,冷到直钻骨头。下午放学,风不断撕扯着蒙在头上的花围巾,撵着我往家跑。路过外婆家的墙头,一群人慌慌张张跑出来,用床单布抬着小姨往拖拉机上放。她脸色奇白,眼睛闭紧,薄薄的身子蜷在一起,小孩子一样躺着。外婆小声啜泣着,那么多人都围在一旁。妈妈红着眼睛走过来说,拿好钥匙,我一会儿就回来。我的心抖起来,使劲抖着,像寒风里的一片树叶,哗啦啦的。我的记忆里关于小姨的最后一幕是:她被别人抬着,走了,走远了。向着灰蒙蒙的太阳沉下的方向。

晚上,妈妈回来了,在灶房里做饭。柴火里的土豆蔓散发出干脆的香气,借着窗缝里漏进来的夜风袅袅漫到屋里,蝴蝶一般在鼻翼边周旋。夜像一只泊岸的木船,暂时是安静而沉默的。妈妈累得似乎已经提不起力气说话,我拉着风箱,一下一下,看火苗在炉膛里一明一暗。关于成人世界的艰辛与无奈像一缕隐秘的风,在我的心上荡出暗黑的一圈圈涟漪来。

接下来,就是竖着耳朵听各种消息的过程。说到医院检查,小姨是“血痨”。过了几天,说是到了兰州。又过了几天,说是又到了西安。

其实那个傍晚我是有些高兴的。放学进门,妹妹兴奋地拿着一块柿饼边吃边说:“爸爸回来了,拿回来一大包好吃的呢。妈妈让你去外婆家取东西。”爸爸每次回家,总会带很多好吃的和新奇的东西,所以我很高兴。

捡了块柿饼咬一口,甜丝丝、软乎乎的。绕过墙角的枯枝败叶,我抬腿就跑进那个大堡子的上房里。外公、舅舅、爸爸很多人都在,或低着头或哭泣。外婆睡在炕上已经不会说话了,一只手不停地指一下天,指一下天,她在无声地呼喊:“老天啊,老天啊……”妈妈纸人一样坐在炕边,摇摇欲倒,瘫跪在一片嘶哑浑浊的哭声里。

没有任何预兆,小姨就没有了。我怔怔地站着,手里拿着甜香的柿饼,觉得自己像一粒咸涩的盐,在哭声里溶化成为冰冷苦暗的一滴泪。

没有隆重的葬礼,也没有刷了红漆的棺材。小姨是没有成家的女子,属于孤魂野鬼,死后也不能进村。大人们商量了,就在西安的医院卷起来烧掉了,骨灰都没要一捧。

有些恨他们,我。回家路上,只记得满眼都是茫茫的一片,田野、村庄、树木、行人、墙头……眼里全浮成一片模糊的世界,是罩在咸涩水汽里那个薄凉冰冷的世界。

夜里睡觉,妈妈一头,我一头,都没有说一句话,亮着眼睛听妹妹、弟弟们均匀的呼吸声。地上有老鼠窸窸窣窣,屋外的北风沙沙地打着窗棂,似乎听见内心深处有雪崩一样的轰然倒塌声。我知道,我的欢乐少年终于在这样盛大无边的恐惧和寂寞中彻底收了尾。

以后的日子,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心仿佛豁了道口子,再也弥合不上。有时候,坐在大门外的窖沿上,看着收割过的田野空如荒城,眼里就浸出泪来。是啊,冬天的旷野要多落寞有多落寞,没有那如林如墙的玉米、向日葵、芨芨草,也没有了树丛间蹿飞的麻雀、喜鹊、乌鸦,没有风过庄稼时刷刷的大合唱一样摩擦的声音,也没有墙角五彩的花絮在阳光下飞舞……有的,只是一片没有色彩,没有声音,沉默着的黄色泥土,而且那泥土里也没有我小姨的身子。

听同桌和别人窃窃私语,他听长胡子爷爷说,夭折的孤鬼会在凌晨到鸡叫时分沿着熟悉的道路,回到熟悉的地方看看的。一连几个晚上,我总是认真地扫干净灶房的地面,薄薄地撒上一层灶膛里的草木灰,期待小姨晚上回来看看我们,哪怕一眼。可是,第二天起床地上总是被妈妈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痕迹。

妈妈抿着嘴,总是不说话,我也不敢问她什么。生活的重压让她渐渐丧失了与一个个孩子交流的热情与细心,缺少一些来自细节的温暖。我也是的。我的话也少了,快乐也少了。这时作为女孩子的生理特征渐渐出现,我日渐羞涩恐慌,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个冬天月经初潮,弄脏了褥子、被子、衣服,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不是如何使用卫生纸的方法,而是摔过来的一个塑料的卫生带。那一刻倍觉发育是件耻辱的事。那一刻,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小姨。黑暗里,我蜷缩着身子,被一种盛大无边的孤单凄惶袭击,眼泪哗哗地流:如果她在,如果她在……

雪花漫天飞舞,对联迎风跳跃,年终于来到了。除夕夜晚,红红的灯笼挂在大门口,妹妹、弟弟们穿着新衣服在嬉笑,在放着鞭炮。墙头那边,干枯的枸杞树在寒风里摇晃,一上一下。干妈家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息。他们是回族,不过春节,也不放鞭炮。而且,我们两家已经很是生疏了。

1983年,踢着、跳着远去了。剩下记忆的脚步,在我的脑海之中反反复复回荡着,如一面墙,一面断壁残垣却冲不破的墙。有一丝恐惧、一丝怜悯、一丝动荡、一丝悲哀。

我的1983,一段青涩苦味的时光,以成长的名义覆盖着一年的喜怒哀乐。

那些人,那些事,最后都散成千万片落叶隐匿在时光之后,不成章节,不成篇幅,零碎得只能算是短短一阕小词……

同类推荐
  • 穿越:文坛行走30年

    穿越:文坛行走30年

    穿越文坛,在文坛行走三十年,亲见的人物不少、亲历的事件也颇丰繁。早些年,我就产生过这样的念头:我要把行走文坛三十年的见闻书写出来。我们山西文坛的耆宿元老,我们的老师西戎和马烽,身处文坛半个世纪乃至六十春秋,他们的经历该是多么丰富、多么宝贵!然而,西老最后突然中风失语;马老像平素一样去住院,却再也没有像往日一样痊愈归来。发生在眼前的这样活生生的例子,简直惊心动魄!也许,老师们并不愿意将他们的回忆形诸文字;但是,假如他们曾经有过那样的念头呢?天不假年,死神使出了霹雳手段。
  • 大道和小道

    大道和小道

    本书为刀尔登的全新散文集。本书以另类的视角讲述了作者对旅游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摄影、住宿、饮食等的看法,见人之所未见,给读者以启迪。书中警句比比皆是,比如:“每棵树都有叶子落光的时候,但只要还作为一棵树而存在,它的维管里,树的定义仍在流淌。”“恐惧在修正我们的好奇心,修正我们满足的程度,这恐惧并非来自可能遇到的陌生事物,而是背离我们已拥有、熟悉的、井井有条的事物”等等。
  •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是文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词盛行于唐宋,而现代诗歌则是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而开始发展的。诗歌没有散文那种细腻淡然,也没有小说的迭宕起伏,但它却以最简炼的语言囊括了最丰富的情感。诗境富有大胆的想象,诗意具有悠远的意味,还有力求避实就虚的空灵。文字优美、富有韵律,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亦真亦幻,似远似近的诗歌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编者,走入诗歌鉴赏的艺术大堂……
  •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作品精选

    1925年5月,一天午后三点钟左右,在北京的马神庙街上,有一个二十六岁光景的男子,在那里走着带点心急的神气,走进北京大学夹道去。他穿着一套不时宜的藏青色西装,而且很旧,旧得好象是从天桥烂货摊上买来的货色,穿在身上不大相称,把裤筒高高地吊在小腿肚上……
  • 北宋词史

    北宋词史

    本套丛书贯通陶尔夫和诸葛忆兵两代学者的大家精髓。词的抒情功能在他们笔下有了极致的表达和多样的呈现,既从历时性方向揭示出了宋词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也从共时性角度展示出了每一阶段词坛丰富多元的审美形态,从深度上推进了宋词史的研究层次,也从广度上拓展了宋词史的研究领域。全书以天然的多元互补和繁复开放的优势,令读者感受到南北宋词学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对研究古代文学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来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文化积淀著作。
热门推荐
  • 故事系神豪

    故事系神豪

    编故事有用吗?当然有用。林一偶得知忽神豪系统,只要分享一个故事,就能获得随机金钱奖励。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博士学历,年入百万。” “恭喜宿主获得现金十万。” “帽子颜色不大对。” “恭喜宿主获得现金一百万。” “我很有钱,但是我对钱没有兴趣。” “恭喜宿主一无所获。” (三观正,正能量,不后宫)
  • 容斋随笔-容斋三笔(上)

    容斋随笔-容斋三笔(上)

    王右将军逸少,晋、宋间第一流人也。遗情轩冕,摆落世故,盖其生平雅怀。自去会稽内史,遂不肯复出。自誓于父母墓下,词致确苦。予味其言而深悲之。
  • 缘分不够游戏来凑

    缘分不够游戏来凑

    玩世不恭游戏玩家赵宇对于对手pk的不屑造成了疏忽来到了对手所创建的游戏空间中,赵宇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同一个学校的师妹可洛。????在游戏当中赵宇成了山贼并且娶亲,而游戏的终结就是找到游戏中自己替代的身份闻峰被杀的凶手,与现实接轨的也只是手腕上的一颗水晶石,经过了许多是非没想到却娶的竟然是自己的师妹而杀害自己身体人物的竟是同为兄弟的吴亦,只因为多年前闻峰见死不救一位老人竟是吴亦的父亲,从此便怀恨在心蛰伏多年在身边进行复仇……
  • 仙与凡尘

    仙与凡尘

    一朵兰花天地间,倾世容颜飞仙城无情剑客伤白发,执心凡人镇魔神金焰灵龙渡虚空,狐染妖皇悟三生气贯长虹纵寰宇,半壶清酒定乾坤
  • 幽默王

    幽默王

    退休职工《幽默王》王振喜一家和他的老哥儿们、老姐儿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追求。退休职工《幽默王》王振喜一家和他的老哥儿们、老姐儿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困惑,他们的追求。相伴人间万家灯火,过去未来共斟酌,如歌岁月,岁月如歌。
  • 长落青川

    长落青川

    那时候我们承诺,若再见,就在一起,莫分离,却终是负心.(倾城虐恋,)
  • 开元盛世之营销大师

    开元盛世之营销大师

    士农工商——在大唐,商人户口是最低等、最令人不齿的。无奸不商,商人就是奸人的代名词,越有钱就代表越坏。上千年的陈旧观念难以改变,那好,林爽就不当商人,当一个和商人合作的营销大师,赚钱的同时还乐得个逍遥自在。“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太白兄,来干来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转生之最强剑神

    转生之最强剑神

    身為21世紀良好青年,深愛著妹妹(沒有血緣)卻因為轉生橋段被神器給撞死了,很不幸自家妹妹卻不知道為什麼跟隨著我,我們兩兄妹在異世界將會展開怎麼樣的旅程呢?
  • 哥特萝莉音乐馆

    哥特萝莉音乐馆

    金发碧眼的小萝莉,开了一家音乐馆,坑蒙拐骗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萝莉,看看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吧!矮油,大叔好犀利,打不过小萝莉,羞羞脸!╰(*°▽°*)╯(非真实)